韵达湖北分拨中心电话:温州平阳太平钿剪纸能否再现风光?(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8:51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大量的报纸杂志对于剪纸作品的需求,激发了一些基层美术工作人员对于剪纸创作的兴趣。因平阳剪纸有着源远流长的群众基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始,涌现了许建、叶成浩(徐悲鸿弟子)、翁宗巧、曾成金等为代表的众多剪纸作者,并经常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上发表剪纸作品。这些作者因为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加上报刊传媒的交流,平阳剪纸即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风格特点而名重一时。他们首先在题材上有所创新,以表现江南农村的现实生活为主题,或村姑渔夫小放牛,或流水桥头挖泥船,还有儿童生活、民间故事等等。在表现手法上,由剪刀剪改为用刀刻,或者刀、剪并用。在造型和构图上,大量吸引木刻、版画和皮影戏的意趣,使作品富有浓厚的水乡情调、小品趣味及强烈的装饰性特色,极具时代气息。


叶成浩作品《童年》

  这些剪纸作者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使作品进入更高层次。上世纪50年代,叶成浩、叶彩萍夫妇合作的《画家齐白石老人》刻、剪作品被《北京文艺》采用,并刊登在封面上,使剪纸这门艺术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随后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众多报纸杂志上,如《浙江日报》的《钱塘江》、《文汇报》的《朝花》等专栏上长期被用作刊头,并多次发表于《连环画报》,受到编辑和读者欢迎。此外,他们着手新创了刻纸镂空套色作品如《整春装》、《桃花湖上柳色新》、《黄鹤的故事》、《船老大》等,作品还赴日本、法国展出,被当地博物馆收藏。著名版画家赵延年、著名美术理论家邓白教授对叶成浩夫妇的作品十分推崇,并推荐出版,将其列入教材;著名美术评论家王伯敏教授还曾撰文加以评论。1974年,叶成浩的一幅大型镂空套色作品《莺歌燕舞》被选送全国美展,作品在浙江美术馆和全国美展预展时,都被陈列在展厅首要位置。另一名剪纸作者曾成金(温州著名画家)与人合作的剪纸连环画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在云南、江西等出版社出版,其剪纸作品《门神》还获得1996年浙江民间剪纸大赛一等奖。


叶成浩作品《归》

  曾经繁盛而今寂寞

  随着时代进步和文艺事业的日益繁荣,平阳剪纸艺术由简入繁,从粗到细,剪、刻技艺日趋成熟完美,其表现形式有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及镂金套色剪纸。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平阳县还出现了鳌江剪纸社和桥墩剪纸社等专门生产剪纸的工厂。这些厂家汇集了当地一批美术设计人才,不但能熟练驾驭剪、刻技艺,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涵养。通过设计、雕刻、点彩、组装等工厂化分工,一条龙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剪纸作品投入市场。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品种繁多,精工细作,花样翻新,吸收乐清细纹刻纸、广东佛山金箔剪纸、河北蔚县点色剪纸等各地剪纸之长,并对新型材料加以运用,如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纸张、塑料片材等,大大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尤其是鳌江的点色剪纸,有的吸收了水印木刻效果,有的则追求国画水墨效果。桥墩的剪纸艺人许建,以点色剪纸的形式摹仿任伯年的花鸟画,并装裱成立轴,十分有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极受欢迎。


伍和略点色剪纸作品《泰顺薛宅桥》

  由于商家拖欠货款和利润偏低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平阳(包括今苍南县)的点色剪纸生产厂家相继停产,品种多样的平阳剪纸在市面上逐渐销声匿迹。但少数具有强烈剪纸情结的艺人依然不肯放弃,寂寞地用手中的刻刀挽留这项濒临灭绝的艺术。现年50多岁的平阳县麻步镇伍和略就是其中的代表。伍和略的点色剪纸作品,造型丰满,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去年下半年,应平阳县老年大学的邀请,伍和略在老年大学专门开设了一个剪纸班,教授学员们剪纸,颇受欢迎。在交谈中,这位敦厚的中年男子告诉笔者,如今社会上赚钱门道多,剪纸这门技术含量高、利润又低的手工技艺,即便作品再精美,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学,这使他既困惑又伤感,而能够再度振兴平阳点色剪纸,使这一艺术奇葩再现风光,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