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模特天天:解 读 民 族 精 神 秉烛而学者 2010年5月29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8:54

                  解 读 民 族 精 神

                秉烛而学者 2010529日 

          一、 民 族 精 神 作 为 概 念 的 三 种 含 义  

     讲解“民族精神”时,由于角度不同,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通常说的的民族精神,仅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中少数成员表现出的低俗精神和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我们平常所指的民族精神,或者提倡要弘扬的民族精神,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二是把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甚至粗俗、劣根的一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充满优弱长短的两面体。前者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精粹“,是“民族优良传统”,后者则是“民族的败絮”,“国民劣根性”。这样的定义不常使用。   

     三是民族精神作为学说研究的对象,应该既研究它的精华,即正面的东西,又要研究它的糟粕,即消极的一面。全面的研究,整体的认知,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一般的政治领域内,作为学习、宣传、弘扬的内容,则应当是民族精神中正面的东西。 

二、  解 读 民 族 精 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会成为任人宰杀的一盘散沙,不仅不能寻求自我发展和繁荣,也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自己的民族精神,也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人类所共有的人格精神。例如:希腊。

    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一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国度里,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其中必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汲取。这是恩格斯对希腊文明的评价。希腊民族尚武、重情重义、有辩证思维。在长期生存发展中,形成了开发、创造和好学的精神,加上热爱国家、勇敢坚韧、团结自信的品格,共同形成希腊民族精神。历史上曾产生过像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几何学的创始人欧几里德、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等许多伟大科学家,希腊文明对世界文化、科学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又如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民族精神。

    有的学者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不可超越的时代哲学”。究其原因,在于其吸收了三大民族精神的精华:英国(政治经济学) 的功利、实践精神; 德国(哲学) 的深刻的思辨精神;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激进精神。这里道出了英国、德国和法国民族精神的不同特性。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就像俗称的——约翰牛一样,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英国人的自由之根在于行动与实践,而法国人的自由在于学问与理论。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有人把英国民族比作一匹沉默的战马,他的历史写在足迹中,而把法国民族比作是有学问的狗总是自由的狂吠,他们谈论不休。

   实践精神使英国人崇尚经验,英国人说:理性是有限的,唯理主义者的漂亮计划只是“笼而统之的幻想”。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说:“我思故我在。法国人说,“认识你自己”是福。英国人则说,最好是先“认识你能够做些什么”。13 世纪的英国神学家罗吉尔·培根说:“经验和实践是知识之源”。这种实践精神与经验主义使得英国人尤为关注实效与利益。正如丘吉尔所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英国人而言,有用的就是真理,哪怕它是被别人批判为封建的、保守的、等级的、丑陋的、零乱的、琐碎的,因此英国产生不了像法国、意大利一流绘画艺术家:为形式而爱形式,为色彩而爱色彩。对英国人而言,艺术主要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实用。音乐在于可移风易俗,减少星期天的酗酒,绘画则可以替纺织业和首饰业训练优秀的技工。而法国人则追求宏大的事物,理性的规划。

经验主义也造就英国人的保守性,相信:“一切都是旧的好”,相信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对法国人而言,历史、习俗都是垃圾,保守主义者只是穿着骑士铠甲,戴着脚镣跳舞的奴隶。

重视实践轻理论、讲求实效排斥原则、崇尚经验贬斥逻辑,使得英国人的特性本身也呈现出难以捉摸、模棱两可、中庸之道的色彩。英国人信奉“船小好调头”。说其保守,然而这个朝后看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诸多方面却是领头羊。说其信仰自由,却仍保留君主、册封贵族。英格兰人民在坚持稳妥的保守原则和承袭原则而又丝毫不排斥革新原则。他们相信: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存在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保守主义希望能保存自由,但又不致于让自由成为祸害。的确,英国人将这些矛盾的精神特性处理得十分不错。他们相信,中庸是一种只有有智慧之人才拥有的美德。

德国人的民族精神。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能再各享清福了。也没有人会再这样想!也许,你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也许,你的面前是一座穿越不了的城堡。但是,我们曾经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曾经一起推倒了横在我们中间的那堵高墙。德国有足够多的手,手与手相接,心与心相连!我们是8200万个灵魂!让我们用劳动弄脏我们的手吧!你就是那双手!你就是8200万中的一员……”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公开宣扬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德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     

勤奋的德国人自认懒惰“自暴自弃”与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似乎并无关联,但德意志民族确实自古就有一种悲观的天性,德国人认为,总是看黑暗面表示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是一种智慧的谨慎,因为德国人有着一颗渴望安全感的心和一个善于逻辑分析的头脑。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战败了。德意志民族靠着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很快重新成为政治和经济强国。

     德国人靠“厚道”赢得尊重

     虽然德国人认为自己变了,但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似乎没怎么变。在美国有很多德国移民,美国人对他们的素质评价很高,德国人在美国作奸犯科的事几乎没听说过。在美国有一个笑话,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有美国人感叹说,这个世界上认真的民族也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美国的一位政治学教授评价德国时说,美国媒体很少正面批评德国的外交和国内政策,随着德国地位的上升、英国地位的下降,美国人对德国人越来越有好感。(注:此节编写参考了《用呐喊唤起民众,实力推动欧洲,德国想重振民族精神》环球时报记者稿)

     再说美国。与所有文明一样,美国文明也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年轻,只有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欧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陆创建起来的。综观美国不足三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几个值得注意的传统: 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汇聚了五大洲各种族的成员。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吸引人口,人种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始终没有间断过。因此可以说美国文明是全人类共创的一种年轻文明。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民,不能不抱着开放的心态,学着彼此宽容地和平共处。 其次,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美国人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大陆,从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以后,移民们在不断开拓、发现、占有这块美丽的土地中,培育了他们乐观、竞争和创业的勤奋品格。而对土地的先占优先规则中也促成了移民们的民主意识。

美国人认为财产是生命和自由的保证,政治自由离不开经济自由,私有财产在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美国人具有反传统的思维。他们认为真理不是绝对的,不是机械的条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得到个人和社会实践的不断证实。他们持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僵化,鼓励探索。有时他们追求新奇到了标新立异的地步,明明在传统里,也自认为在反传统。

     美国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早年的拓荒精神一直延续下来,生活就是求生存求发展,适应和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活,合众社会,移民生活形成了务实精神。美国人相信有所作为的观点,富于实验精神,鼓励发明创造。当今人类文明中所普遍享受的东西,很大一部分由美国人所发明。 他们的教育反对死记硬背,重实践和创新精神,受教育者具有更多使教育适合自己要求的灵活性。 

     美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重视行动和效果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又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态度和进取精神,并且适应了美国人对付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所以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

     在短短的不足三百年中,美国人民所建树的民族精神,除去一些糟粕和乌七八糟的东西,有许多是值得其他民族借鉴的精神品格。

     美国不仅是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也是个多种族国家,其数量最多的是白人,其次是黑人、拉美裔人、亚裔人。美国国内存在着复杂的种族构成、政党矛盾、宗教冲突、阶层纷争。是什么力量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眼睛、头发颜色不同,体格形态各异,文化背景有别、贫富分化悬殊的“美国人”凝聚和融合在一起,而且在短短的200多年中就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强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爱这块土地,爱这种生活的爱国主义。

 综观美国的历史,惟有爱国主义才能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政权和凝聚人心。每次国内出现利益冲突的棘手矛盾和问题时,当局者往往想方设法找一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思想旗帜”,经过二百多年的稳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熏陶,在一代又一代新老移民的灵魂深处筑成了一道钢铁般的“美利坚意识”。从国家概念上讲,美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还是有点不同,多数国家是民族基础上的国家,往往有民族这个联络,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天然的民族基础,只能靠理想维系,所以爱国主义的教育,发挥着“国家钢筋”和“社会水泥”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国家,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所体现出的人性也是相同的。人类在自然的繁衍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自我完善的进程中,总是保持着“人”所共有的一些特性,所以会有千差万别,是因为不同的部族或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理想追求、文化艺术、精神品格等等而造成的。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民族精神,既有属于各自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精神,也有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精神成果。

              

       三、解 读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世界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建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呢?

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孕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以现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虽然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天灾人祸,遭受过无数次磨难和挫折,却从来没有动摇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这种植根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几千年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责任感,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大义;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宁折不屈的爱国骨气……

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走过的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儿女发扬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和万众一心、团结奉献、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冲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迎接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才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和社会心理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于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而且,这种情感还可以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志士不胜枚举,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的民族气节;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从岳家军精忠报国,到戚家军扫平倭寇;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责任感,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写照。近现代史上的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科技界的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等,他们那强烈而神圣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激励着亿万中国人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大前赴后继,奋斗不止。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其内涵变得愈来愈丰富深刻。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为祖国而学,为祖国而做,为祖国而战,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工人,农民,战士的崇高理想,奋斗目标。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代,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不断发展,融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就是融合的产物。在中华千年文明史里,统一是主要特征和内容。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维护统一。

    “爱好和平”,中国人崇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热爱祖国、善待邻邦、扶危济贫,维护正义与人权。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以经历千年的聪明智慧,创造了商周秦汉隋唐的辉煌文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创业精神。

     “自强不息”,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信条,形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时代精神。养成排除万难、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

         

    四 、 民 族 精 神 的 架 构 和 取 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本文均简称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历代精髓酿造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民族总体特征。它是由社会的道德规范,人民的素质修养,品行操守,气质气节等共同组成。

      民族精神既然是民族的总体特征,是由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形成的社会风尚,并由人民的素质修养、道德操守,气质气节表现出来,那它是能让人感悟得到的。不全是纯粹的心理状态的思维活动,而是一般思维活动的动力定型及行为表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

 每个时代都沉积着历代前人的生活经验、科技知识、文化艺术、行为道德规范等等。这些形态和基本素质修养的传递,又是通过文化的逐代认同而延续下来的。

      故,发扬民族精神中的素质修养,道德操守,品质气节,要依靠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和传统的仁义道德来实现。

传统中华文化,让人们懂得是与非,荣与耻,生与死,和生存的意义; 

传统仁义道德,可以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诸多社会关系。

      因此,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和传统仁义道德,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修养,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

然而,民族精神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的。

所以,我主张宣传儒学且施教儒学的精华。在取其儒学精髓的同时,还应加入中华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列入教育。而不主张原版复古儒学的一切。

法制也不能削弱,并还须继续健全和强化。但“德治”应高于“法治”,“德治”要先于“法治”。因“法治”仅是设置人们的最低行为底限。而“德治”是倡导人们崇尚美好、和谐,崇尚礼仪、尊严,崇尚进取、奉献……,这远不是法制所能力及的。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怎可能去违犯法律呢?

     弘扬民族精神为了甚么?民族精神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又是与时具进的。这就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去向和目标,也就是民族精神的取向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的取向是要构建一个:国强民富、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安康,自由、民主,文明、公正;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和谐社会;综合国力强大,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中国。

      要实现这样一个架构取向,显然,需要教育,需要健康的文化,需要科学与技术。需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法制。需要高素质修养的人民,需要树立争荣羞耻的社会风尚。 

      

      五、 民 族 精 神 的 核 心 和 衡 量 是、非 的 标 尺

民族精神的主体和载体都是人。所以,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是要真正地全面地全国上上下下都做到“以人为本”。要对形成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素质修养、道德操守等,有全民族的共识。在中华各族人民当中,有统一的是与非、荣与耻的标准。不能各持是非,相互诋毁。而所谓“共同生活”,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群体与整体社会的共同生活行为。这些行为用“以人为本”归结起来,其核心就是如何“做人律己,待人处世,立业进取”的问题。所以说,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做人律己,待人处事,立业进取”有所规范;对是与非,荣与耻有统一度量的标尺(或标准)。

这个“规范与标尺”,一是必须符合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共同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是必须与民族精神的取向目标一致。

衡量是与非的标尺:是要看他对待祖国和人民的作为,是不是把他人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益,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是不是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这理由极简单:

     祖国提供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栖身之地,祖国提供我们世世代代延续,吃穿住用的物质资源。吃穿住用是谁制造的?是人民。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能力,或权位有多高,他都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协作而生存。

              

          六、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中 的 真、善、美

     

       在人民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中,表现之上乘者──“真、善、美”是“荣”。下线者──“假、恶、丑”是“耻”。底限──是触及国家法律,或有损人们共同生活环境,或伤害国家、集体、他人之荣誉、精神、财物、或身体等行为者。

     逾越“底限”者,按国法处置。而触及“下线”者是耻辱。人们要鄙弃,要羞耻。蒙羞耻者,要激励自强。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道德自律屏障,人民才会有尊严,社会才有安宁与和谐,腐败与犯罪才会减少泛滥空间。

     然而,要形成这样一种“争荣羞耻”的社会新风,实非易事。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努力,持之以恒,共同来树立社会新风尚。

      树立社会新风尚,首先要抓教育,要让人民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尊荣恶耻。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有羞耻之心,乃做人之根本。”

什么是 “真、善、美”呢?。现仅以数例试简要说明:

     真:真实、客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真。

     凡谈论人或事要客观,凡评物或言人要真实,这是提供谋事、研究对策的基础。不然,会导致谬误,给自己或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失。搞科学的要这样,做社会管理或经营工作的也要这样。无论是国家、团体、或个人,信息的交流离开了客观、真实,人际间的交往没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祸国殃民,也会害人害己。

     孔子以做人没有诚信为耻。耻其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或言过其行。故倡导“诚实做人、诚信办事”。

     善:博爱,仁义、克己复礼,扶弱济贫、谦让,宽容等是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爱己之心爱人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美:义气,公正;礼貌恭谦,勤俭敬业;自尊自强;人格志向;气节操守,忧国忧民等是美;

     义者,为正义、公益待人,勇于承担风险和牺牲自我利益的人。

     荀子认为,人与禽之别在于“义”,人之“义”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勇也”(《荀子*荣辱》)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是指人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志向与气节。

     人格—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气节—坚持正义,在困难或压力,甚至是死亡面前的不屈不挠品质。

     追求崇尚人格与气节,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高层次要求。

     故 “仁、义、礼、智、信、德;忠、孝、廉、耻、志、节”都是美,是做人和处事的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应具的素质修养。

     别把忠、孝视为封建社会的东西而拒绝接受,前面已说,每个时代都沉积着历代前人的科技知识、文化艺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全盘否定它过去的历史,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忠”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朋友忠诚效力。 “孝”是尽心奉养父母和尽力顺从父母生活的思维。哪个人不为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没有父母能有自己吗?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担负侍奉父母的责任。别把自己的应尽责任推给他人,推给社会。

还有,好的文学和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的愉悦,生活的指导,精神的鼓舞。体育竞技,除能给人以直觉美的享受外,还直观教人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给人振奋。无疑也是美。

     

        七、中华 民族精神 与 其 他 民族精神 的 同 异

渊源流长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着与世界各民族相通的精神内涵,也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的内容。生活在地球不同地域的人类,在长期的的进化中,虽然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想行为,不同的民族意识,不同的民族文化,但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以求生存;劳作而谋食,以求活命:发明创造,以求进步;互助友爱,以求和谐;征战不息,以求强大;奋发向上,免遭凌辱;爱国爱家,彰显自信……等许多方面,却都显现了人类的共有的属性。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曾经跟世界其它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建树了许多积极的精神品格。例如,勤劳、勇敢、博爱、智慧、向上、求新……这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德品格。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显现了这些美德品格。这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因此我们必须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精神品格,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品格,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一般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事件中,而且也表现在生存中所积累的智慧中,并主要包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形态之中。
     其实,西方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西方各民族的智慧。

    古希腊的智慧结晶为《荷马史诗》,它要人成为英雄。所谓英雄具有如下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中世纪的智慧表现在《新约全书》中,它要人成为圣人。作为圣人的美德就是:信仰、希望、博爱。

近代的智慧见于卢梭等人的著作,它要人成为公民,也就是自由人。一个公民的基本美德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不同时代的智慧铸造了西方人的民族精神。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拥有其独特的智慧。中国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儒道禅(佛)的思想当中。儒家主要是主张仁爱天下。它要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而爱天下大众,因此就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类的箴言。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规范。

     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它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天性,因此希望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由成长。

作为外来的文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却生根、开花和结果。佛教宣扬的悲智双运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心灵的觉悟获得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萨情怀不仅渡己,而且渡人。唐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行走在儒道禅(佛)之间,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一般大众的生活、思考和言说,从而陶冶中华民族的气质、性格和精神。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悲智双运。这使中华民族不仅不同于西方民族,也不同于东方的其他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传统也影响了每一个当代的中国人。对它任何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批判地对待中华民族精神。所谓批判就是区分,也就是说要判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真正的发扬传统。与发扬传统的同时,是面向世界。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丰富自己。但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准备。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谈论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无疑是其中最伟大最核心的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甚至极端化为一种白人中心主义。人们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现在,我们要把落后的中国,变为强盛的国家,要复兴中华,就必须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所有中华儿女,所以,爱国主义就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支柱。

     的确,一个民族要想获得独立和统一,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无法实现的。换言之,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民族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民族精神是否得到弘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弥坚,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精神。综观历史,每当国难当头,民族濒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便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力挽狂澜、战胜强敌的精神火炬。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挑战甚至是风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因为每当危机临近时,伟大的民族精神便会凝聚起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斗志,不屈不挠,无坚不摧直至胜利。例如,1998年我国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我国又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垮,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强大战斗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它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精神那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 ———没有精神就成了任人宰杀的一盘散沙。一个民族,不管经济多发达,而没有了精神,那就是沙滩上的大厦,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十七大对民族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仅十七大报告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党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同样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邓小平早在198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就提出了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五种精神。在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毛泽东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进取,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英国有一位著名哲学家罗素,他在研究世界文明史时发现: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几个有名的古帝国的文明,都陆续消亡了,只有中华文明生存并延续下来。对此他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由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在维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虽然也遭到过外部势力的侵略,也受到过外国文化的影响——最早是佛教,后来是西方科学,但是,匈奴人、日本人和八国联军没有能灭亡中国,佛教也没能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不断给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文明不仅能够“幸存”下来,而且愈发展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历史悠久 而与 时俱进的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国家。在距今大约5000年以前的“炎黄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的中华民族。当时,炎帝、黄帝、蚩尤等诸多民族部族之间,战乱蜂起,民不聊生。是黄帝率领部族削平内乱,创立国家,对内“修德”,以改善民生;对外“振兵”,以安定百姓。这就是考古学上说的龙山文化时期,这时文字也已出现。中华文明已经萌芽,在中华文明初创的那个历史时期,黄帝既是中国原始国家的首创者,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倡者。这就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原创时代。  

后来又过了一千多年,到了尧舜禹时代,中原地带曾发生过一次天大的自然灾害,洪水泛滥,生态剧变,给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主题,中华民族精神也由此初步确立起来。 

按照《尚书·尧典》的记载,大禹治水,一靠艰苦奋斗,团结众人;二靠因势利导,科学治水。在治水方法上,禹汲取了他父亲鲧的经验教训,变堵截为主为疏导为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技术。大禹身先士卒,治水安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 

两千年前开始。当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往往给农耕为主的农耕民族,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代,中国彻底实现了统一大业,并实现了国家制度上的重大创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帝国,并大力修筑万里长城,以保证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这是中华文明与古代国家的定型期,古代中华民族精神也由此基本定型。 

纵观世界文明史长河,北温带农业民族怎样处理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命运攸关的重大课题。与汉朝几乎同时兴盛的古罗马帝国,还有更早些的古印度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几乎都由于生态剧变、内部矛盾,加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入侵,先后发生严重中断,变成“失落的文明”。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

      中华文明从它产生开始,历经5000年,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到现代。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朝代更替,但是,文化的延续性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中华文化和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多次创造过辉煌,但是,也曾遭受过外族文化的侵入和影响,然而,对外来的异域文化,从来不是采取简单的排斥或吸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包容、兼收的态度而不断地吸收和消化各种异域文化。因此,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有外来异文化传入中国,却不但不能取代中华文化,反而最终都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并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几千年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责任感,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大义;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宁折不屈的爱国骨气……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走过的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儿女发扬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和万众一心、团结奉献、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冲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迎接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页中,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殖民地侵略的狂潮之中,许多古老的民族国家成了殖民地,如历史悠久的埃及、印度、西亚诸国、中南美洲各国……但是,中国没有亡,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这不仅是由于列强的矛盾,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因根据,就是有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脊梁,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奋起抗争,慷慨悲歌,宁死不屈!一部一百零九年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包含六次危机的沉沦史,而且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史!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力主禁烟、奋起抵抗的第一位近代民族英雄。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山万里残霄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1890年的戊戌变法,堪称是近代史上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初步尝试。谭嗣同慷慨就义真是“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上古已然,于今为烈。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与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年代,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成为倡导中华民族精神近代革新的第一人。“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发愤图强,后来居上”———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首倡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民族忧患的意识与民族振兴意识熔为一炉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振兴中华奉献毕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不仅同陈独秀一起,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化旗帜,而且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倡导“少年中国精神”,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创新。在年仅39岁的时候,面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他毫无畏惧,从容就义,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在反压迫、反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抗压迫、维新图强、自强不息、爱国救亡等革命精神,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华各族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真正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毅然肩负起领导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放、争取民族独立的重任,中国终于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建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解放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就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在共和国较为困难的时代,我们的科学家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将“两弹”送上了天宇,震惊了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

         

        九、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不应讳言,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古代辉煌的中华文明,在近代工业化转型期,却屡次失利,严重滞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六次打进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先后六次陷入民族生存的危机之中。然而,也正是在抵抗外侮、战胜危机的英勇斗争中,升华出“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一度落伍的中华民族,转败为胜,变弱为强,死而后生。 

  中华文明近代落后的外部根源,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间,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先后六次发动的对华重大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近代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圈中。 

  —1840至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次危机。 

  —第二次危机是1856至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次危机是1884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 

  —第四次危机是1895年,由日本侵略引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次危机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 

  —第六次危机是1931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 

  从1840年到1949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百零九年间,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大大加剧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危机,大大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屈辱贫穷落后的地位,大大加剧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滞后状态。正是这历史的与现实的、内部的与外部的根源,综合到一起,造成了中华民族的近代落伍。这是中华民族永远刻骨铭心的一段历史悲剧,也是激励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的强大历史动因。

  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页中,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殖民地侵略的狂潮之中,许多古老的民族国家成了殖民地,如历史悠久的埃及、印度、西亚诸国、中南美洲各国……但是,中国没有亡,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这不仅是由于列强的矛盾,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因根据,就是有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脊梁,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奋起抗争,慷慨悲歌,宁死不屈!一部一百零九年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包含六次危机的沉沦史,而且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史!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力主禁烟、奋起抵抗的第一位近代民族英雄。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山万里残霄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1890年的戊戌变法,堪称是近代史上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初步尝试。谭嗣同慷慨就义真是“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上古已然,于今为烈。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与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年代,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成为倡导中华民族精神近代革新的第一人。“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发愤图强,后来居上”———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首倡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民族忧患的意识与民族振兴意识熔为一炉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振兴中华奉献毕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不仅同陈独秀一起,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化旗帜,而且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倡导“少年中国精神”,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创新。在年仅39岁的时候,面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他毫无畏惧,从容就义,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在反压迫、反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抗压迫、维新图强、自强不息、爱国救亡等革命精神,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华各族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真正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毅然肩负起领导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放、争取民族独立的重任,中国终于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建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解放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就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在共和国较为困难的时代,我们的科学家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将“两弹”送上了天宇,震惊了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发动武装起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铁流万里奏凯歌,形成了“长征精神”。

  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并形成了“延安精神”。

   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并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而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五个难关,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培育和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这四股大潮,汇聚在一起,必然使这种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空前强烈、空前普遍、空前高涨———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跨世纪的发展潮流,是一种不可阻遏的时代大潮,是催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腾飞的巨大精神源泉! 

  不过,改革开放也不是一路顺风的,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时间里,至少先后遇到了五道难关。党中央领导带领我们,以开拓创新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强大动力,越过了一道道难关。 

  改革起点上的第一道难关:十年浩劫,“两个凡是”。邓小平从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高度提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改革终于突破坚冰,开始启动。 

  改革关键期的第二道难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当代世界历史中一个急剧变化的转折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当代社会主义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曲折。在1989年政治风波中,中国也发生了重大动乱。世界上的一些反华敌对力量,把和平演变的主要矛头转向中国,采取了制裁中国、封锁中国、孤立中国的强权政策,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同时,东亚经济持续起飞,中国经济发展却因整顿而滑坡,这更加剧了外部压力。邓小平这次又处变不惊,出奇制胜,提出了面对变局的两步韬略:在变局未定之时,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在变局初定之际,出奇制胜,转守为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的改革目标,在克服危机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改革关键期的第三道难关:体制转轨,加快发展。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期,同时也开始了加快发展的经济起飞过程。既要体制转轨,又要加快发展,这是世界历史上从未遇到的空前难题。经济失控,乃至经济过热苗头的出现,亮出了危险信号。从1993年6月起,在邓小平支持下,中共中央果断采取了加强宏观控制的系统措施,成功地实现所谓“软着陆”,终于找到了难题的解决办法。 

  改革关键期的第四道难关: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日起,一场后来席卷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悄然袭来,在强大的冲击之下,许多人预言人民币必然贬值,中国经济必然崩溃。然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中央沉着应对,先后采取了四个重要步骤:第一步,预先防范,去掉泡沫。早自1993年6月起,就为防止过热、防止泡沫,打下基础;第二步,稳定币值,沉着应对。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对周边国家负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第三步,扩大内需,自我动力,通过发掘内部市场、内在动力,解决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后来还提出了西部大开发重大决策;第四步,总结经验,全面创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内部腐败型政府主导市场经济,而政治体制创新不多,外部搞“雁行模式”、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创新不足。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不仅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而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开始了全面创新的探索。 

 改革关键期的第五道难关:九八洪水,特大灾害。 

     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江河横溢,洪水泛滥,千里决堤,一片汪洋,冲毁了无数人的家园,威胁到中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洪水冲垮了一些堤坝,却不能冲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全党全军全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抗洪斗争之中,谱写了新时代的“大禹治水”篇章。诞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也正是在总结上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在《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鲜明、特别突出地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呢?江泽民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把民族精神问题提到一个新高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新时期、新世纪、新千年的起点上,一场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染性疾病,突如其来地袭击了中国的一些地方。它是一种过去人们不了解的新病毒、新疾病,人们了解它、战胜它,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中华民族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只要我们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筑起一道新的长城,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疾病,我们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一定会历经百劫而不衰,屡历磨难而常新!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它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历史经验也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次胜利,都与时代精神密切关联。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先进思想和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等。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移,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一个时代的面貌。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大批具有优秀思想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他们张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他们的名字已载入史册,与时代一道熠熠生辉,彪炳千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每一次遭受民族磨难之日,正是爱国主义主旋律高奏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传承与发展,其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旋律,永远回荡在伟大中华民族的心中。

     当历史航船驶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四股大潮交汇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激情更是空前高涨,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把民族自信意识与民族忧患意识相结合,正在形成了“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发愤图强、综合创新”的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航天精神: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地球村”日益狭窄拥挤的当代世界,太空正成为综合国力的增长源,就像19世纪、20世纪工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一样,国家和民族间竞争与合作的舞台迅速在太空展开。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在跳跃式的赶超中,航天人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跨世纪载人航天工程中去,为我国争取更为广阔可能的发展空间,以获得一张进入新世纪民族之林的门票而拼搏奋斗。 

   征服太空是有代价的冒险事业。就在航天员紧张的训练之际,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任务返回地面时一声灾难性爆响,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我们的航天员还有勇气去继续实现中国的首飞任务吗?首长、亲人、战友们关心、问候、探询。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航天员们心灵平静得像一湖碧水。“不害怕吗?”有人问。“从当上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此生不变的誓言!”回答铮铮有骨。飞天的前天晚上,吴川生政委将指挥部的决定告诉杨利伟,杨利伟平静地回答:“感谢祖国人民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一定以一颗平常心去作准备,完成首飞”。这一夜,他睡得特别香,特别甜,工作人员两次才把他叫醒。一查,血压116,心率76,体温36,都很正常。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航天员坚定、沉着、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和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亦来源于2000多个日日夜夜严格的近乎残酷的训练,是高尚的英雄主义。训练中的坚忍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已经使他超越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变成中国人心中一个大写的人。航天人弘扬和培育的鲜活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高度自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自觉,它和“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国军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将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是无疑的。

     抗击非典的精神:

     2003年春天,非典病魔袭来,短短几个月,我国内地26个省区受到侵袭。抗击非典的斗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

  这是一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锤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

  这是一次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大锤炼。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

  这是一次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大锤炼。全国人民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

  正是通过这样的锤炼,民族精神进入中华儿女的头脑里,落实在人民群众的行动上。人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理解和支持政府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有较好的医疗技术条件,有军民合作,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人们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做好防治非典的各项工作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和应尽义务,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人们满腔热情地对待非典患者,没有疏远和歧视他们;对疑似隔离人员工作耐心,晓之以理;对患者家属、亲友做好思想工作。人们正确对待非典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和影响,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立足各自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防治非典斗争作出应有的贡献。面对这场灾难,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医护、科研人员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广泛动员起来,紧急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中。从亲临一线深入调研、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从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从披荆斩棘、奋力攻关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从临危不惧、抗击病魔的人民群众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看到了中华民族正在实践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的精神。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理想、坚忍不拔和胸怀宽广的强大凝聚力,以及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的赤诚情怀和精神纽带。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生死存亡的考验,始终没有被压垮,反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靠的就是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越是艰难困苦,越是危急关头,越需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越需要大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族精神,在锤炼中愈加坚强!

其他还有……    

           

          十、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而不衰?

    

      我们的祖先,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东方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诸子百家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秦代到清末的2100多年间,中国记录了哈雷彗星的27次出现;汉代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先秦的数学家提出了勾股定律、南北朝的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而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更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几千年兴盛繁荣的岁月,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留给炎黄子孙的光荣。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长领风骚,也曾一度衰落。但历经风雨沧桑,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她的历史、她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劫难而奋发图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灾害。唯有那些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天灾人祸的民族,才能培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唯有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才堪称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无数历史事实表明,惟有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兴盛;惟有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传承中,源远流长,万古常新。“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正是依靠这个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靠着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先后顺利地战胜三大危机,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连续进化的综合创新模式。 

    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的中华民族。当时,炎帝、黄帝、蚩尤等诸多民族部族之间,战乱蜂起,民不聊生。是黄帝率领部族削平内乱,创立国家,而对内“修德”,以改善民生;对外“振兵”,以安定百姓。黄帝既是中国原始国家的首创者,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倡者。中华文明形成的原创时代。  

    在四千多年以前,在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起点上,洪水泛滥,生态剧变,给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主题,中华民族精神也由此初步确立起来。 

  按照《尚书·尧典》的记载,大禹治水,一靠艰苦奋斗,团结众人;二靠因势利导,科学治水。在治水方法上,禹汲取了他父亲鲧的经验教训,变堵截为主为疏导为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技术。大禹身先士卒,治水安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 

   两千年前开始。当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往往给农耕为主的农耕民族,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代,中国彻底实现了统一大业,并实现了国家制度上的重大创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帝国,并大力修筑万里长城,以保证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这是中华文明与古代国家的定型期,古代中华民族精神也由此基本定型。 

  纵观世界文明史长河,北温带农业民族怎样处理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命运攸关的重大课题。与汉朝几乎同时兴盛的古罗马帝国,还有更早些的古印度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几乎都由于生态剧变、内部矛盾,加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入侵,先后发生严重中断,变成“失落的文明”。

    而中国的特点,则是早自春秋战国时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在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努力,彻底实现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层面的国家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成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维持农耕民族和平发展的强大政治保证。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来说,这种统一的国家制度,都是一项决定命运的重大制度创新。 

   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还特别集中地物化为万里长城。修筑长城,经过了近两千年的漫长过程: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长城通常称“万里长城”,实际上却是“十万里长城”,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到一起总长约五万公里,十万华里。在那个时代,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伟大工程! 

  长城不是一道简单工事,它体现了三大历史功能的有机统一:军事防御功能———保护经济功能———联系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民族纽带功能。“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古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其核心观念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近代梁启超先生的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概括,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代,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不断发展,融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就是融合的产物。在中华千年文明史里,统一是主要特征和内容。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维护统一。

   “爱好和平”,中国人崇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热爱祖国、善待邻邦、扶危济贫,维护正义与人权。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以经历千年的聪明智慧,创造了商周秦汉隋唐的辉煌文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创业精神。

     “自强不息”,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信条,形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时代精神。养成排除万难、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

             

          十一、 中华民族精神曾经被冲击和扭曲过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辉煌,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化瑰宝璀璨。而近百年的中华历史又那末沧桑? 现实生活虽然近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并努力解决就医难、受教育难,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的问题,但进展仍不理想。腐败仍潜伏各个领域,青少年的成长还是令人担忧。虽施法治,法制仍不健全,枉法者减缩甚微。究竟是甚麽原因?

     是经济麽?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已取得很大发展,跃居于世界第二的外汇储备国,第三贸易国,经济实力已为世界第四、五名与英国的GDP相近。为何还有那末多重大的社会矛盾亟需解决,不然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原因在哪儿?这原因是近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曾经被搅乱,由中华文化酝酿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曾经受冲击。四五十年前“诚实”的人受伤害,受打击。让民主、平等、求实、宽容减少了;“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批判。使恭谦、仁爱、仗义济贫等也跟着被销蚀。再加上全国停课闹革命,要青少年去参加夺权、武斗、务农……他们的自由、自主、自尊、自强、受到伤害,前途茫然了。各种负面现象,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如果不是后来 “拨乱反正”和让这批青年回城就业,或考大学深造,我们的国家就将彻底的完了。

     然而,“拨乱反正”是在国家经济频临崩溃之时确立的。当时在“解放干部”的同时,确立以抓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对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响下,结束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教育战线与其它战线一样确实呈现一片盎然生气。但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在德育教育上,没有“拨乱反正”。仍受着前期“政治第一”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者,政权的治理。“政治”仅是掌权者和社科院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要去从政的。一个国家是由工、农、兵、学、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组成的。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中心,狠抓国民的素质培养。

     那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是如何构建的,其取向和核心内容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全民族应该探讨,并为之规范和弘扬的问题。

                 

             十二、  弘扬民族精神贵在学习

     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和传统仁义道德,是为振奋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是沉积几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的,只有通过学习才了展现它。

     弘扬民族精神还包含善于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印度在崛起,印度“整个民族都具备敢于正视自身不足的特质和渴望突破自我的强烈欲望”就值得我们学习;德国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说: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产生过许多举世闻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爱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广大的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中,1、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2、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3、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这三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个人可以不学无术而生存,而不能不辨是非而做人。“知为行,行未必知”,故有“行之非艰,知之惟艰”──贵在学习之说。学什么?学习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世界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它的内容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经验的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但首先得紧紧抓住学习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与非,荣与耻的标准;做人律己,待人处事,立业进取的行为素质修养来学习。从小学起,为个人的奋发图强而学,为家庭的幸福美满而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活到老学到老。要先学习认可前面所说“是与非”,“荣与耻”的统一标准。其后是学习“做人律己、待人处事,立业进取”的素质修养,自觉地积极地进取。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仁义道德,现试归纳列举如下:

    1 做人律己应具的品质:

    诚实、勤劳、俭朴;自尊自强,热爱科学;求实上进,争荣恶耻;遵纪守法,规范品行;尊师重教,孝敬父母;尊长爱幼,爱国爱民。

    2 待人处事的品行: 

    诚恳、仁义、公正、守信;礼貌恭谦,忠厚廉洁;尽职尽责,团结协作;伸张正义,见义勇为,行善济贫。

    3 立业进取的素质:

    在具有做人的品质,待人的品行的基础上,立业者还应具有:立志向、自强不息;实现自我,百折不挠;勇于拼搏,尊重科学等精神。 

    作人,是有气而生,无气而死。因此,作人要有作人的气质。气质是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上,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与风格。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

    在个性气质中,志气、义气和勇气,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有的。志气是做人之本;义气是待人之本;勇气是立业之本。故也有“志、学、勤、恒、思;信、义、仁、智、勇。”是个人立业进取的铸成素之说。

    民族精神反映着国民的整体素质,反之,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那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既然民族精神它反映着民族的整体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可见一个大国要崛起非抓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精神的振奋不可。

   附录:  解读“民族精神”的不同版本

          

       (1)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2010年02月26日 09:52 来源:光明日报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勤劳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86页)。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四)“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周易》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一条是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另一条是由《周易·乾》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五)“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谦: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语中涉及到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谦谦君子”当初是指非常谦虚、非常有修养的人。后来语义发生了变化,才用来指那些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卑以自牧”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研究《周易》成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笔:宁佐权)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组

     (2) <“人的生命高於一切”應成為嶄新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010年6月1日
   由於古老的中國所處自然環境的作用,中國在7000年的文明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曾為全人類的文明.進步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然而,自秦漢以後,由於統治者傾力灌輸的倫理政治的嚴重影響,人的異化日益嚴重。到了宋後,更愈發嚴酷。民族精神成了御用的精神鴉片,被大大地扭曲變形,在一定意義上和一定程度上,簡直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桎梏。甚至可以說是居心叵惻地將中國人引向生命的誤區而不能自拔,這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幾千年來較低的生命品質。可悲可嘆的是九洲方圓,數億同胞,上上下下竟無人意識察覺,一代又一代的中華蒼生總計有幾十億的中國人毫無怨艾,昏昏迷迷地了卻一生。
   五四運動中,魯訊滿腔悲憤地仰天長嘯,發出關於吃人的吶喊,不啻振聾發饋,可謂對此極其生動的唯妙寫照。
   多少所謂的志士仁人,英雄豪傑,騷客墨聖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以身踐行犧牲精神,而真的成為犧牲品。試想50億年後,地球無存,人類已亡,他們的精神還安在否?!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精神的內涵有了改善,但仍未完全跳出古人的藩籬與窠臼,依然留下了很大的缺憾。綜觀人類的發展進步,說到底,不外乎是一個不斷地、艱難地、曲折地尋求解放與自由的過程。放眼全球,今日之天下,人類已闊步進入21世紀。在科技發達,生產力水準不斷提高,物質日益豐盈的情況下,反觀人自身,到底人的生命是什麼,價值、意義何在?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人類工具主義等等早已受到質疑與痛斥,東方的倫理政治等再也無法掩飾而暴露出明顯的本末倒置的窘態。如今,是到了為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價值徹底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當前,做為崇尚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作為高喊大力進行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中國人,理應當仁不讓地站在人類發展大勢的制高點上,高屋建瓴,鳥瞰未來,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真正以上善若水,實事求是的雄姿,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振臂高呼:人的生命高於一切,並應毫無顧忌地堅決將其納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這無疑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質的飛躍,將是華夏曆史的一大進步。因其關乎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價值取向,關乎中國人當下及子孫萬代的生命品質,這便更將是對中國人的一次大大的解放。
   在此基礎上還須努力將其推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讓21世紀及以後的全球真正永遠地成為人的世界。如此,不但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亦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因其直接惠及今後韆鞦萬代的炎黃子孫及全球同類,勢必被高高地鐫刻在中華文明及人類歷史的不朽豐碑上而永放光芒。這才真正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新的巨大貢獻。             令人欣慰的是,這次5.12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中國領導人順應、引領了人類發展的潮流,因勢力導,真正地通達、智慧、英明、崇高、偉大,所言所行均集中、鮮明、生動、深刻地體現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價值取向及執政理念與方向。他們不懼艱險,不畏辛勞,身先士卒,身體力行,日夜奔波,爭分奪秒,鮮活真切地印證著8個嶄新的大字: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真是民族大幸,人類大幸啊!
   有漫漫7000年曆史的中國人,總算看清了世之本乃人,終於找到了人之本乃命。真真切切地開始尊重人、呵護人,面對蒼穹高呼: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可以展望,今後的中華民族必將春色滿園、春光無限,人類大同亦絕非遙不可及而將越來越近。
     人類的明天會更美好,人類的每一份子都為此振奮、努力吧!

          (3),中华民族精神 的新理解>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但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深思中华民族精神自身的本性。   

     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民众概念。因此民族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性的,如同人们所说的被“大地”和“鲜血”所规定。民族必须宽广地理解为文化性的,这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民族就表现为其民族精神。  

     说起中华民族精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爱国主义。从屈原、岳飞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广义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甚至极端化为一种白人中心主义。人们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  

     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   因此我们必须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精神。但何处可以寻找到它呢?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一般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表现为其智慧,并主要包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形态之中。  

     其实,西方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西方的智慧。古希腊的智慧结晶为《荷马史诗》,它要人成为英雄。所谓英雄具有如下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中世纪的智慧表达于《新约全书》,它要人成为圣人。作为圣人的美德就是:信仰、希望和博爱。近代的智慧见于卢梭等人的著作,它要人成为公民,也就是自由人。一个公民的基本美德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不同时代的智慧铸造了西方人的民族精神。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拥有其独特的智慧。中国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儒道禅(佛)的思想当中。儒家主要是主张仁爱天下。它要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而爱天下大众,因此就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类的箴言。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规范。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它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天性,因此希望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由成长。作为外来的文化,佛教在中国却生根、开花和结果。佛教宣扬的悲智双运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心灵的觉悟获得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萨情怀不仅渡己,而且渡人。

      唐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行走在儒道禅(佛)之间,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一般大众的生活、思考和言说,从而陶冶中华民族的气质、性格和精神。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悲智双运。这使中华民族不仅不同于西方民族,也不同于东方的其他民族。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传统也影响了每一个当代的中国人。对它任何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批判地对待中华民族精神。所谓批判就是区分,也就是说要判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真正的发扬传统。与发扬传统的同时,是面向世界。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丰富自己。但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准备。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   

      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炼和概括,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正确指南。实则是民族精神的统一归纳。  

 但是,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那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要以江泽民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上述论述为根本指针和崭新起点,在认真学习、准确领会、努力实践的基础上,把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推向深入,并且把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同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不同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 5 )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八荣”精神

  

     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中的“八荣”,实质上体现、倡导了“八荣”精神。它们既源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又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精神、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先导性,可以引导人们的行动,成为精神导向。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宏大,它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的统一。关于其内涵有各种概括,不管如何概括,“八荣”精神都构成了其核心内涵。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一般包括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祖国爱、世界爱五个层次,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中。归宗炎黄、凝聚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爱国爱乡,恋土归根、报效桑梓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早在春秋时代的《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荀悦的《汉纪》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儒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而且孜孜以求国格,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这种国格观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真正源泉。不少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都表现出浓烈的家国精神,即对乡土、国家执著的热爱。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在《示儿》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企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识熏陶之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汉代苏武被扣异邦19年仍持节牧羊、至死不降;岳飞的《满江红·怀古》表达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后人每逢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往往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近代的朱自清教授一身重病,不愿领取外国人的一粒救济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及其实践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将其发展到了新的境界。1942年邓小平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就讲:“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邓小平还一再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党的领袖、将领和革命先烈身上都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的表现;反对“台独”,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国家统一,也是爱国的表现。可见,“八荣”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精神。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服务人民的精神

  如果说民本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内涵,那么,作为民本精神升华的服务人民的精神则构成了民族当代精神的基本内核。民本精神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提倡爱民、重民、亲民。《尚书·五子之歌》就记载了大禹的话:“民可近,不可下”。孔子认为,如果能作到“博施于民而济众”(见《论语·雍也》),那就是圣人,从而将民众摆上至关重要的地位。孟子则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的光辉命题。荀子及唐代魏徵都提出君民如同舟与水,民能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主张为政应当爱护百姓。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应为天下人服务。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民。这些富于人民性与朴素民主精神的传统民本思想,对民本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我们党立党为民,从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在“三个代表”思想中明确指出党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撰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并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等思想。   鲁迅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许多先烈与英雄模范人物努力实践服务人民的宗旨,如雷锋、焦裕禄、时传详、孔繁森等,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在“关注民生”方面身体力行。这样,就将朴素的民本精神升华为服务人民的精神,构成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科学与学习精神

  中华民族是崇尚科学的。孔子早就主张“不语怪力神”,不信神仙鬼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伟大发明;在古代的水利工程、数学、建筑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纺织术、造船航海术、制瓷术、造纸术、冶炼术等方面曾有过辉煌成就,不少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创作出《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九章算术》等科技著作;涌现出以李时珍、毕升、沈括、祖冲之、宋应星等为代表的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群体。借助于唐宋以来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以开放、博纳的胸怀接纳了不少当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的科学精神有所衰落。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请进了“赛先生”(科学),引发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再现曙光,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党一贯倡导科学精神。毛泽东一生对科学寄予特别厚望,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科学”这一概念,他在方法层面上提出“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在具体科学知识层面上,他建议毛岸英兄弟“多向自然科学学习,……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邓小平也强调“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号召建构“学习型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革命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要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就要发展科学技术,确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提升科学素质。缺乏这种科学精神与学习精神,民族精神就缺乏了时代性。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勤劳勇敢精神

  中国人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墨家就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李大钊曾说,我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风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此评价很高。毛泽东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邓小平一贯倡导勤劳致富的原则。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劳工神圣。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党培育产生的南泥湾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着劳动的光辉。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尊重劳动”。今天我们已迈进信息网络时代,但劳动精神并未过时,勤劳勇敢精神仍是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与集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倡行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孔子则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和谐为贵。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认为不同事物、因素的调和、共处,实现多样性的统一,事物才有发展;而同类事物的拼凑,就不可能发展。故“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孔子将此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中,提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荀子在讲到为什么单个的人力比不上牛马却能驾驭它们时说,这是因为人能结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在斗争中也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团结就是力量”。极力倡导中华和合精神的李瑞环同志说:“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党中央近年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只有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及组织的亲和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厚德载物、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信”德,倡行重承诺、守诚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其中,有24处体现了“诚信不欺”之意。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话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儒家看来,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孔子告诫人们应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二省”就是反省自己的信用如何:“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儒家还主张“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老子则认为“轻诺必寡信”,主张不要因轻易承诺而失信。一些思想家还从“知行合一”角度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命题。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既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从政的基本准则。“瓜期不代”典故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齐襄公因不讲信义而被手下将军杀死的教训。中国历代的商帮及百年老店都十分注意“以诚立业”,恪守商业信用,讲求生财有道,利以义取;讲究“秤平、斗满、尺足”。晋帮、徽帮是这样,宁波帮也是这样。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领域,信用直接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规范的认同。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成长,城市无信不繁荣,社会无信不稳定。离开了诚信,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在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大力建设信用文化,努力弘扬诚信精神,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

  中国历史上虽有过“人治”、“礼治”,但也不乏“法治”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和德治,而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实质上二者有不少一致性与互补性,即礼与法相通,刑与德可以并用。儒家道德制度学派的代表荀子就赞成法治,主张礼法并举,相互为用。他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改革家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倡言“法治”,力图变革,以富国强兵。商鞅把法视为治国之道的根本基础,指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鞅书·修权》)。法家后期代表人物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法术之学,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子·有度》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虽然他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但这些话都是反对贵族制的,有其积极意义。后来秦王朝短命而亡,说明君主仅以严刑峻法实施统治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到德法兼治。贾谊认为,人主仁而境内和,人主义而境内理,人主公而境内服,人主法而境内轻,主张仁与法、德与刑并用。这一思想被汉朝统治者采纳并定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历史上主张建立“纲纪”、申明法纪,倡导遵章守纪、清正廉明的思想并不少见,类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点也比比皆是。黄宗羲也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命题。这说明历史上中国的法治精神虽然相对薄弱,但法家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今天我们党领导人民大力建设民主与法制,提出既要以德治国,更要以法治国,增加了许多传统法治精神中没有的新内涵,为丰富、发展当代民族精神做出了新贡献。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韩非子》说尧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粗米饭、用土碗土钵子。儒家倡导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孟子曾列举过不少受困厄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物,认为只有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才会有大作为。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座右铭。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处逆境而奋起、遇厄运而发愤著书的先贤。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会升华、转化为傲然卓立、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此外,中国历史上关于勤俭节约、视勤俭为美德的思想也很多,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曾以五代梁将韦睿“不贪财”、艰苦朴素的事例教育干部。他多次号召“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可见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骄奢淫逸之风有所抬头。因此,今天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总之,“八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为弘扬、提升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只有从“八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一致性的角度去解读“八荣”,才能领会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含量,也才会深刻理解“八荣八耻”提出的重大意义。 

             

       (6)  《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之一。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挥师北伐的祖,精忠报国的岳飞,“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保卫北京的于谦,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横戈戍边抗清的袁崇焕,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煌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特别是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当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越加激发而不可动摇,越发显示出它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从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爱国事业方面做出伟大成就,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阶级和政治集团在这方面曾达到的高度。
对于震区人民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尽力对其帮助,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个屋檐下的同胞,爱我祖国,爱我同胞!

              

     (7)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呢?》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如此,民族亦然。《新华词典》关于“精神”一词的解释如下:①哲学范畴。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②表现出来的活力;③内容实质。而我对 “精神”一词的粗浅理解为: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对客 

观物质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总要有点精神,因为精神是灯塔,是旗帜,引领着个人和民族不断进步;精神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李敖曾说过,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精神那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 ———没有精神就成了任人宰杀的一盘散沙。一个民族,不管经济多发达,而没有了精神,那就是沙滩上的大厦,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

十七大对民族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仅十七大报告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党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同样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而邓小平早在198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就提出了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五种精神。

在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毛泽东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进取,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的确,一个民族要想获得独立和统一,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无法实现的。换言之,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民族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民族精神是否得到弘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弥坚,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精神。综观历史,每当国难当头,民族濒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便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力挽狂澜、战胜强敌的精神火炬。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挑战甚至是风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因为每当危机临近时,伟大的民族精神便会凝聚起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斗志,不屈不挠,无坚不摧直至胜利。例如,1998年我国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我国又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垮,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强大战斗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它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洗礼,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涵也日益变得丰富而深远,主要包括:

  (1)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和社会心理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于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而且,这种情感还可以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志士不胜枚举,如宴婴、祖逖、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近现代史上的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他们那强烈而神圣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激励着亿万中国人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大前赴后继,奋斗不止。

  (2)追求和谐,爱好和平。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无不昭示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爱好和平的民族。

(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历史上,中华民族就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自强不息著称于世。如古代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顺应时代潮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家,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最终建立了中华民国;现代有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建成了崭新的人民政权,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问世了“两弹一星”……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鞭策国人直面困难,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创新。

(4)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不断融合周边各少数民族而成。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始终以融合为主,鲜有战争。因为只有融合统一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从而不断壮大国家、民族的实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中国各族人民在捍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当前,随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极少数“台独”分子提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以及“入联公投”的企图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必将为各族人民所不容。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已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主和自立意识以及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精神等不一而足。

      面对新世纪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务必要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外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弘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一件大事。此外,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实践,植根于人民。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的共同信念、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其获得理性升华”。众所周知,认识来源于实践,同理,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来自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生活实践。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体现在人民群众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念之中。 

 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都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最后,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祖国传统文化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其现代转换。诚如十七大报告所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便是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不能不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实际,赋予其时代新义,实现其现代转换。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如何对待源远流长、意义重大、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不光是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国家业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机遇期,全国各族人民务必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21世纪的征程中阔步前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9)  另 类 看 法

    

    整篇文章一堆永远正确的废话和当下中央台新闻报道一样,永远是对的,永远是没有用的。先说宽容仁爱吧,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哪个朝代不是用人命堆出来的,近代军阀混战,国共大战,这就是你说的仁爱。人不能没有理想,但是不能活在理想里面,客观一点,你期望的财产共有军贫富不可能的,如果可能就不需要有经济学理论了,你看的那些所谓中国的文学,只是文人的一种理想,不能治国,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不是失败了吗? “中华民族是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与个体的和谐的。这与西方民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个人与群体的对立是极不相同的。--------我很难明白这句话,苏联,美国登上月亮都50多年了,我们搞一个神六就全国高昂,又什么睡醒了的词出来了,还有什么叫群体,什么叫个体?是难明白,你为什么非要分群体个体呢?试问什么叫群体与个体和谐,什么叫个人与群体对立?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当今的抗击“非典”精神、任长霞精神----在我的理解中,一个缺乏英雄的时代,才会制造英雄,日本只有一个武士道精神,日本弹丸之地,经济蓬勃发展。在当今社会上也的确出现了不少的邋遢龌龊事件,比如腐败现象、意志薄弱、淫乱思潮等等,这些固然是与民族精神不相符合的,应当批判。----难道仅仅是精神问题或者是神经问题?今天看了你很多的原创,我基本都留言了,总体看来,缺乏独到的见解,人云亦云,空话套话连篇,自己的话几乎没有,对经济对政治一窍不通。看事物看不到根本,典型的死读书的迂腐的学究而已!

                                   发表于 2009-08-27 11:56:07

        

          (10)什么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精神!

越洋跨海不畏难的郑和精神!
保家卫国撞倭舰的致远精神!
革命不怕远征难的红军精神!
英勇不屈御倭寇的抗日精神!
抗美援朝保和平的国际精神!
两弹一星护国防的铸剑精神!
军民齐心战洪魔的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降萨斯的团结精神!
众志成城共患难的抗震精神!
中华儿女显风采的奥运精神!
神州神话成神奇的神舟精神!
这就是难仿难冒难复制--
军队百姓鱼水情的中国精神!
领袖人民一家亲的中国精神!
战无不胜永向前的中国精神!
                                (深圳山耐特原创:欢迎转贴传播)

                       
         (11)  《美国的民族精神  》     2008-1-28 22:18      

      

     思想,保障公民的思想言论出版等表达自由。 

美国人是反权威的,他们既不承认思想的绝对权威,也不拜倒在领袖的权威之下。从殖民时期起,清教徒就严肃对权力的监督。民众对领袖有自由评判的权利,就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罗斯福等享有崇高威望的总统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即使民选的领袖也完全可能成为独裁者,必须加以防范。 

     美国人具有反传统的传统。他们认为真理不是绝对的,不是机械的条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得到个人和社会实践的不断证实。他们持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僵化,鼓励探索。有时他们追求新奇到了标新立异的地步,明明在传统里,也自认为在反传统。 

美国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早年的拓荒精神一直延续下来,生活就是求生存求发展,适应和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活。美国人相信有所作为的观点,富于实验精神。立国制宪时,他们便将专利权写进了宪法,鼓励发明创造。看看今日人类文明中所普遍享受的东西,很大一部分由美国人所发明。他们的教育反对死记硬背,重实践和创新精神,受教育者具有                    更      更多使教育适合自己要求的灵活性。 

     美国人习惯于合法改革而不喜欢暴力革命。在美国几百年的政治中,每出现分歧,都会展开激烈的全民讨论,试图用协商的办法加以解决。除了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失败外,一般都能使矛盾由尖锐趋向缓和。政权在不同的党派间移交时,也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各自尊重选举结果而不必动用军队,诉诸武力。每当社会发生问题时,总会掀起改革之风,民间广泛参与,上下合作,合法地改变社会。也许正因为美国存在着和平改革的可能性,所以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和暴力流血。美国工会也不同于欧洲工会,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他们回避社会主义主张,不另组工党,不企图推翻现存秩序,而是在现有的两党制基础上,利用选举等合法手段进行操作。他们追求的是现时现地的福利目标,遵循的是实用主义的改善路线

    美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重视行动和效果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又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态度和进取精神,并且适应了美国人对付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所以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深刻认识美国具有重要意义.

           

      (12)   《美国民族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 来源:晋城在线 | 更新日期:2010-04-03 10:12    靳宏伟

     

    我们对美国很熟悉,知道美国的强大和富有。我们对美国又很陌生,对从美国回来的人,总想问一问:美国好不好?

    面对这种提问,我想了一想:决定用美国《独立宣言》第二句:“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来告诉想探索美国真谛的人们。

     对于美国,我并不想把自己看到的有序的城市和宁静的乡村,清澈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湛蓝的天空和茵茵的草坪,告诉我的朋友。我更想对他们说的是美国人的精神状态。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那种能在市场竞争中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力量”,即美国人的精神状态。

     一、移民国家形成的合众社会

    美国史研究专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曾经说过:“美国是在不断探索合群生活道路上成长起来的。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得以发展壮大,不因善于发现而因善于探索,它的繁荣兴旺不是因为其尽善尽美的治事之道,而是由于其机灵多变的精神。”

    大海是美国人精神的源泉。海有多大能耐,美国人就有多大能耐。无所不至的大海把欧洲的清教徒和探险家运送到了北美大陆。从他们脚踏上船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戮力同心的合群社会。当年的《五月花号公约》早在登上新大陆之前就早写好了。航海中在船上布道的温斯罗普起草的《基督徒善行楷模》,成了北美移民的行为准则和思维通则。

     美国的航海贸易成为美国制造业的发端。而美国的制造业则催生了美国工厂体制的形成。丹尼尔·布尔斯廷说:“美国工厂体制是组织加合作的胜利成果。”

     在早期移民时期,美国的东海岸既无大宗的农作物,又无丰富的矿产。他们总是乐于把航海贸易所得利润商货,改变成投资项目。试办新奇产品,寻找新的港口或试辟新的航线。如果说美国人的天才与其说擅长发明、创造,毋宁说是勤于实验。这正是新型制造商所须具备的个人素质。他们把从海运赚来的钱都用建造工厂。美国纺织业创始人之一的内森阿普尔顿说,他们的工厂企业之所以能人倒厂不倒的最大原因,就是工厂体制形成的按照程序办事的循规蹈矩。在新工厂里,生产的各个阶段一开始就是分划的一清二楚。从一个岗位,一道工序则全部的生产流程的总装和对工厂制度的遵守,使人们更习惯,更自然的根据工厂的约定而工作而生活,久而久之,工厂体制对于人的要求就积淀在民族的性格中,共同约定,共同遵守,就成为合众国家的基本要义。

     在工厂体制的基本条件下所形成的合众国家对于国民的要求最注重的是通才,其文化程度、适应能力、钻研精神都是决定个人的进步发展的不言而喻的潜在要求。丹尼尔·布尔斯廷说:“开放的头脑比熟练的双手更可贵。”在早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英国的技术家和工业家都看到了美国正在出现的一种新型工人。他们“不靠手艺巧,只靠脑子好”的灵活多变,重于创新的灵活性,使整个移民社会充满活力。改变着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推动着美国现代法制轮廓的出现。从这点意义上讲,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法律的伟大创造者。古今中外,概莫能焉。

     二、移民生活形成的务实精神

     美国的早期历史确实发人深省,他们对全人类所作的启示,不是空洞的告诫而是实际的行动。不是口头的教悔而是如何生活的楷模。新文明是在新世界打破旧世界的种种习惯过程中建立的。并不是预先的计划目标而产生出来的。遥想当年,当那些横越大西洋的移民,初踏北美大陆之时,是何等欣喜若狂,何等地憧憬着这个被喻为圣经中描写的“山巅之城”的美丽。正如科顿·里瑟所说“我要讴歌基督教创造的奇迹。为逃避欧洲的腐败堕落,他们来到美洲的海滩。”

     然而,清教徒居住的荒芜之地和印第安人的弓箭长茅。使这些初踏美洲大陆的移民明白,他们每天都要对付原始的北美大陆上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们没有条件更没有时间去研究圣洁的神学和逻辑的哲学。严酷的生存现实,使他们懂得,他们从事的不是哲学的研究,而是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知道,他们不能把精力花在力求分清宗教的“强制性”和“限制性”权力的区别,“重要问题”和“无关紧要问题”的区别上。而面对的是如何标明新城镇的边界,或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资资源,如何对付印第安人的威胁之类的问题。移民生活使他们更加讲究实际。

     移民们在新地方看到了新的天地,也找到了新的见解。移民们的思想价值尚未形成,但移民们的思想方法却已显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们正走在不断进步的正确道路上,因为我们不断在进行实验。”对于大多美国人来说,相信人们采取行动的原因远不如行动本身重要。宁可为错误或不明确的原因采取好的行动,而决不去维护一种虽成体制,但结论含糊的“真理”,深思熟虑未必产生最有效的行动。而新颖多变的实践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所谓我们老百姓“猛是一路发”也。

     富兰克林不止一次地卷入学术论争。他对英国记者说,对于二者看来错误的东西,不必在口头上表示反对,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给他们讲道理,还不如让他们通过实验来端正方向。美国的一个大法官叫奥利·温德尔·霍姆斯说到:“对真理的最佳考验就是那种能在市场竞争中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力量。”

     美国的《独立宣言》把根本性的社会真理概括为“不言而喻”。并把这个真理作为第二句明白失误告诉大家“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成为美国国民性的重要养份。积淀成了更加务实的民族精神。

     三、绅士传统演变成的文化气质

     亚当·斯密说:“英国为它那些不安分守己的臣民,在遥远的地方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威廉·伯德也说“在最初阶段,整个美国就是弗吉尼亚。”这两句话把美国的移民主体和美国社会形成的主体告诉了我们。早在十八世纪初期,对于大部分白种移民来说,弗吉尼亚只不过是一个进口港和中转站,那些来自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移民由此踏上北美大陆,向西、向南、向北进入北美腹地。而留在当地的白种移民则按照英国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农庄社会,渐渐形成了新的弗吉尼亚模式。而新的模式是古老的英国模式的翻版。

     他们一旦发财其雄心壮志就是成为乡村绅士,从店铺柜台层面或从职员办公桌前一席之地退隐住于广阔庄园中心的宽敞住宅。就象我国的有钱人所追求的拥有豪华别墅,然后冬天到天涯海角游泳一样。

     在英国,人们一直相信绅士具有某种神秘性。国王詹姆斯·一世的乳母请求使他的儿子成为绅士,国王回答他说:“虽然我可以册封他为勋爵,但是我永远不可能使他变为绅士。”而在弗吉尼亚,绅士家庭却可以用金钱打造出来。只要你拥有现款,就可以购买一个贵族身份。在美国社会里,社会地位是待价而估的。那些一旦成为乡村绅士的资本拥有者,就意味着挤入了统治阶级行列。也就意味着成为地方议员甚至国会议员,或者总统。不言而喻,也为拥有财富的美国人打了一条通往金字塔顶的坦途。成为影响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优秀品质的索引。正如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尽管弗吉尼亚绅士对办企业颇有劲头,做买卖时也不那么怕弄脏自己的手,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已经比较资本主义化。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更加明白。在美国汽车为人让路,行人安然地等待绿灯,购物自然排队已形成了良好气氛。

     四、先占优先促成的民主意识

     在美国,旅行是一种使人人走向平等的机会。这种思维的形成源于发达的交通运输体制。正如薛瓦利埃在1835年所说的“发达的交通不单缩短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缩小不同阶段的距离。”丹尼尔·布尔斯廷曾论述了一个出身贵族的费城人从波士顿乘座火车到普罗维斯登斯去的情景,“富人和穷人、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人、彬彬有礼和庸俗人,在经过改变的现代化的旅行途中,全都挤到了一块。”在铁路出现的最初阶段,美国没有分开不同等级的车厢。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所有床铺都得同时升起和放下,每个人得到的食物都是一样的,每个人享受的待遇都是同等的。这种平等习惯就是从坐火车开始的。

     “拼命赶”以及旅途中拥挤不堪不仅使社会各阶层难以保持差距,而且更易于使旅客们形成一个“见面熟”的群体。在这里“先到优先”原则再次被用上。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使移民们养成了一种拼命赶的本领。如果你不能赶在别人前头,抢先到达那里,好处就可能被别人捞走。美洲这块充满魅力的神奇土地,对于移民们来说如同跑马圈地,谁先到达那里,谁就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的诱惑促使每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加快步伐。第一个抢先到达。即使不能成为第一个,也要尽快到达那里,这种意识,成为美国人西迁时期的一大特征。

     开发金矿的热潮足以说明“先占优先”的民主意识,开发金矿的技术日益要求人们重视相互合作和对集体的忠诚。在抢先到达矿区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律。从来没有人象开拓者那样自命不受外人管辖,采矿者的法律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把“抢先占有”的资源作为自己的权利去和用自己一样“抢先占有”者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能够捍卫自己权益的各种规章制度。这种规定常都选在采矿者大会通过的。每个出席大会的人都是成员,都可享有表决权。投票者根据条约规定对自己权益的利害关系,进行表决。不言而喻,多数决定原则就应运而生。

     五、开拓先于发现酿成的勤奋品格

     乔塞亚·斯特朗在描述美国人时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他说:“美国大沙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游荡无定,而难以捉摸……”。美国大沙漠被逐出了落基山脉以东的平原,似乎成了地球表面一个浪子和流浪汉。在一段时间里,绘制地图的人把它的位置确定在犹它,但是人们一旦到达那里,这个沙漠又滑到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去了”。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人对美国大沙漠的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一概不知,一会标在版图东面,一会又标在版图西面。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北美大陆的陌生和不可知。在勘测工作和测绘工作尚未完成之前,那些拼命赶,抢土地的移民们已经在新划定的村镇上钉插界桩了。

     美国人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大陆,生活在对自己国度里的完全模糊状态,从哥伦布迷迷糊糊踏上美洲到这个大陆被直线分割成块以便于出售,他们对这个地方的河流、湖泊、山脉、矿床都十分陌生,当移民们手拿政府绘制的地图沿着可以从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水道奔向太平洋时,却鬼使神差地沿着密西西比河来到了北美大陆内地腹地。这种为抢先获得土地而拼命奔波的劲头,就是美国史学者所说的“开拓先于发现”。不过,美国人的开拓先于发现,这一时序颠倒现象反而培育了他们乐观、竞争和创业的勤奋品格,这种品格使美国人不断充满希望,大量移民可以在探险家、地理学家、画家和专业博物学家到来之前就蜂拥而至,这种早期移民时期的古怪事态大大活跃了美国人的思想,因为有形的拓展为知识的增长,提供了认识的空间,为知识的定义定下了基调。人们不能因为大量不可知因素而受到限制,而必须认真加勤奋的品格、去探索、去发现,这一点对于“美国精神”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13)  《探析美利坚民族精神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中文摘要:

     与所有文明一样,美国文明也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年轻,只有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欧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陆创建起来的。 综观美国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其几个值得注意的传统: 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汇聚了五大洲各种族的成员。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吸引人口,人种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始终没有间断过。因此可以说美国文明是全人类共创的一种年轻文明。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民,不能不抱着开放的心态,学着彼此宽容地和平共处。 其次,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自由不仅需要去争取,而且需要保障。从个人来讲,美国人认为财产是生命和自由的保证,政治自由离不开经济自由,私有财产在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从社会来讲,自由必须依赖法治,社会的运转需要依据公认和公正的规则。鉴于基督教对人类有性恶和原罪的判断,美国在制定宪法和法律时始终保持着对权力的高度警惕,极力防止公共权力的膨胀腐败,防止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美国人追求“生而...

     

   (14)《全面盗版美国价值观,复制了毁灭民族精神的特洛伊木马病毒 》

     

     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只有美国用于了中国的近代教育。其它的帝国主义强盗,暴露了掠夺的真面目。只有美国是用于长远投资。这笔投入在百年之后,终于结出了硕果。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美国为榜样。开始了经济领域里的万里长征。经过三十年后。美国的民主,繁荣,文明,强盛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中国人的头脑中。纵观今日世界,除了与美国有着相同价值观的西欧,和传统的盟友之外。只有中国是对美国文化全盘接受的最大的经济体与政治实体。其它如伊斯兰世界,包括接受美国休克疗法的俄罗斯。都与美国有着传统与价值观的差异。同时美国还与中国的台湾保持着半官方的联系,对台湾保持着一定规模的军售。使台湾海峡两岸保持着军事平衡。 

     金融风暴令美国在世界面前丢尽了面子,唯一超级大国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处在蜜月陶醉当中。 

     美国的政治,美国的外交,确实从辛丑年间,到现在100多年里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中国今天与美国除了利益的冲突之外。已经没有了丝毫的价值追求的差别了。 

    民间同样洋溢着与美国友好的空气。到美国去无论是做什么都是光荣与骄傲的,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将这种情调渲染到了极处。艺术家能够到美国乞讨。也是幸福的。因为美国是合理的,那里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经过拼搏与劳动的。是在公平竞争中得到的。 

    今天中国,国家在谈论着,GDP与美国的差距。民间在计算着国民平均产值与美国的差距。总之可以使人感到。只要达到了美国的水平。便是实现了理想的追求。 

在这样的气氛里,一切以美国为标准。一切向美国看齐。除了政治上依然坚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形式。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一切的追求就是复制美国。 

美国的一切自然是好的,先进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那是只能在美国发生的事。因为适合美国的国情。为什么世界其它地方的国家或民族,从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面抵制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呢?并非是他们一定一味的反美。是因为美国的东西原封不动的输入到这些地方。一定与原有的传统与基础产生排异反应。 

      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训。一切向苏联学习,以老大哥为榜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实践证明,我们非但没有复制一个苏联,反而是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敌视多年。昨天无法复制苏联,今天同样的无法复制美国。 

       不是因为苏联当年不好,也不是因为今天美国不好。而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 

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有着古老的传统,与隔洋相望的美国,无论是历史还是文明差别。都有着与太平洋同样的距离。当年尼克松伸出手来。越过太平洋。没有想到中国与美国的差别竟可以这样轻易消除。这也是这位美国存在最大争议的总统。制定缓和战略的大师,生前死后无法想象的。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差别是永远消除不了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开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消化功能。否则囫囵吞枣最后患上消化不良的病症。怨不得别人。 

最后说一句,如果真是中国的人均产值达到了美国的水平。那么大气中的含氧量可能会降低一半。中国应该摸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无愧于人类的选择。 

     否则即便是一模一样,也难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笑柄留在世上。美国值得学习。但不值得模仿与翻版。 

       请各位同仁关注此文续篇:“美国精神万岁!中国会有万岁的精神!” 

         (15) 《 国旗·国歌·民族精神》

                    —一个中国军人在美国的见闻 

      

      从美国回来以后,朋友们见面总是问:“怎么样,谈谈美国的见闻。”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的物质文明,并不陌生,有的甚至想得有点像天堂一样。其实到美国一看,常常会感到失望。美国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和我们想象的还有一段距离。但另一方面,美国的精神领域,或叫精神文明方面我们知道的就太少了。或许是由于宣传上的原因,我们了解的美国精神方面的东西总是与乌七八糟联系在一起。确实,美国社会存在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但有一点——他们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内心引起了很大震动。下面记述的,是我在美国见到的几件事。

     一天,我和家人、朋友到西点军校去游览。黄昏,西点军校的学员组织了一个露天演奏会,游客们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绿的草坪上,铺开餐巾,拿出食物,静静等待晚会开场。正在这时候,突然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响,全体游客都感到有些震惊,紧接着传来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我几乎本能地意识到,降国旗的时候来临了。我站了起来,透过远方高高的树梢,果然看见星条旗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降落,几乎在此同时,一个使我十分难忘的场面出现了,在场的所有美国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齐站起来,面向国旗,肃然而立,整个院内鸦雀无声。顿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尽管我是个外国人。这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情景,使人不由地也站起来,沉浸在一种沸腾的情绪中。没有讲解,没有宣传,可是人人都感到了眼前这个民族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当时我很尴尬,是站着,还是坐着?后来想,尽管场面很感人,但我不是美国人,我又坐了下来。虽然坐下了,可还是想再站起来,不是为了星条旗,而是为了这个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我应该站起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在美国,人们发现,当重大的体育比赛或文艺演出结束时,常常奏起国歌。每当这时,全场观众自动起立伴随着音乐放声高唱,情绪激昂,甚至如痴如狂。走在街上,如果突然听到何处响起国歌的乐曲,几乎所有人都会自然停下脚步,静立凝听,然后又各走各的。

    美国有一个“越战墙”,它座落在华盛顿游人如织的游览中心,是由黑色大理石制成的一面巨墙。整个墙壁被高精度的机床磨得镜面一样光可鉴人。墙约长100米,一条大理石通道供游人往来。我来到这里,心情格外不一样,我也上过战场,也和越南人作过战。这里的情景使人感怀往事,思绪起伏。美国人走过这里,都用一种极轻的步伐缓缓徐行,没人大声喧哗,行人多用敬仰的目光注视着墙壁,壁上刻着在越战中阵亡的所有美国官兵的名字。有个青年跪在地下用铅笔拓写墙上的字。一个在附近执勤的警官走过去,举手敬礼,然后递给青年拓写专用的炭精笔和纸,帮他拓印。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讲解这面墙的含义。

     美国人对战争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许多人更是持根本否定态度。但是,对所有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他们却怀有同样的尊敬。在他们眼中,这些军人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值得后人的尊敬。

      阿灵顿公墓,是美国最大的国家公墓,位于宏伟的林肯纪念堂正南面。在这座公墓中,埋葬着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历次内外战争中死去的无数官兵。参观前,友人介绍说,这个公墓里埋葬有士兵,有将军,还有美国总统。一进门,人们首先看到了由黑色大理石制成的肯尼迪墓的墓碑。肯尼迪墓与其它墓样式上没什么不同,和普通公民的墓排列在一起。只有在墓前有一堆燃烧不熄的火炬,据说象征着他为国家利益工作不息的精神。在墓地的中心,有一条长50米,宽五六米的白色大理石通道,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优秀士兵在这里昼夜执勤。每天都有许多游人前来观看。一名身着海军军服,长得十分精神的小伙子以一种任何军队条令里不可能有的步伐,踮着脚尖,像是怕惊醒安息的亡灵,轻轻地从通道这端走到那端,然后立正,向后转,枪换肩,向回走。周围的人都屏声静气,一个孩子叫了两声,母亲立刻制止说,不要嚷,这儿不能高声讲话。通道两旁,布满了阵亡军人的墓碑。绿茵茵的草地上,竖立着雪白无瑕的桅杆状墓碑,一个挨一个连成一片。尽管这些墓碑既小又简陋,但却排列得十分整齐,看上去宏伟壮观。站在这里,人们感到的不是悲凉,而是一种雄浑的力量,国家之魂的感召力。

       珍珠港是历史名港,早就想去看看。到那以后,才发现当年战争的旧痕已经荡然无存,游人似乎来到的是美国的风景区。我心里不禁滋生出一缕淡淡的遗憾。在场的美国朋友看出了我的迷惑,解释说,当年美国的海军基地已不在这里了。一会儿你们将会从电影上看到珍珠港的过去,还会乘游艇参观一处战争遗址。

     在宽敞的放映厅,播放着当年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纪录片。放映前,一位警官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说,在场的,可能有很多日本人,我们放映这部片子不是想挑起什么民族不和,而是要如实地向您介绍历史的真相,这段历史是今天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应该了解的。

    有趣的是,人们注意到,当年日本人用战争手段在这里没有得到的,今天用经济手段却得到了。当地有70%的大酒店被日本人买下,游览、工作、前来度假的日本人满街可见。

     当时,很多人似乎把我们当成了日本人,不断地回头看着我。放映过后,一位美国老太太笑容可掬地走过来说,“应该好好看看,这种事件大家都应该了解。”显然,她所我当作日本人了。

   我们来到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击沉的一艘巡洋舰的遇难遗址,这艘舰上1200名官兵无一生还。军舰的残骸是美国唯一保留用来纪念珍珠港事件的遗物。据说,战后美国投入巨资要把这艘舰打捞起来,当打捞工作正在进行时,有人在国会提议,鉴于这艘舰上的1200名官兵全部丧身海底,它就应该位于原地,作为棺椁,永远和全体官兵在一起,同时,可以教育后代。国会通过了这项提议。停止打捞,并在舰的上方建起一座栈桥,游人可以站在桥上清楚地看到整个巨舰的全貌。栈桥中部设有供游人投掷花圈致敬的地点。人们在这里纷纷把用鲜花编成的花环投下海面,让朵朵花瓣飘荡在闪闪发光的碧波中。

     参观中,三个穿着雪白军服的美国海军军官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没和大多数游客一起参观,而是快步走到桥的尽头。那里有一面巨墙,墙上镌刻着1200名官兵姓名和出生年月。三人站在墙前,立正,面对游客,其中一位上校平静地对大家说:“先生们,女士们!”众人闻声驻步。上校说:“现在我向大家介绍这位女士,”他指着同行的一位女军官:“她是个优秀的军人,曾服役于海军部队。现在她正在航空军校学习,即将毕业得到新的任职。今天我们和她一起在此面对二战中阵亡的美国海军将士,庄严宣誓。”话音未落,游人们拥挤过来,围成一个半圆。

    三名军官缓缓走上台阶,念完誓词。游客热烈鼓掌,纷纷和女军官合影留念。上校制止说,别着急,我们的仪式还没完。说罢,神态庄严地走到栈桥中间,这里竖立着高高飘扬着国旗的旗杆。上校从衣中掏出一面国旗交给女军官。女军官肃立向国旗行礼,将旗冉冉升起,上校举手行礼,目视国旗升到顶端。在场的美国朋友说,这种常见的仪式表示这名军官永远献身于美利坚合众国。这面国旗由女军官亲手升起后,她便可以永久保存。我想,人们会把这面国旗看作她一生中最珍视的礼物。 

                (16)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而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台湾目前将中国历史从教科书中剔出,从考题中剔除,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它舍弃了这段历史,就是舍弃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就是舍弃了民族认同。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因于此。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中,以儒学文化体系为基础,提倡的是“仁义治天下”、“以礼治国”,这就造就了我们平和、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若没有宽容、和平的精神,又怎能组成一个大家庭?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再比如,我们一直教导“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自尊、自强精神的成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却在民间遭受到无法想象的抵抗。他们不能想象,是什么让这些手持钢刀长矛,甚至是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何以能在火枪火炮下,倒下一批,又上来一批,全然没有死亡的概念。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就在于此,它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谈民族精神,不能不说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更早的时候,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我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是“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文化熏陶贯穿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这都是要在个人的心中强调一个国家的概念,强调为国负责、为国牺牲,“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没被外敌消亡的原因所在。没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可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支;也不可能几千年下来我们仍被统称为中华民族,而不是被分割为汉族、蒙古族、藏族……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的宝藏,发掘和传承这座宝藏,靠的是文化。而对文化的提炼,便是民族精神,它又成为民族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曼延的推动力。因此,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又迫在眉睫。这里有一些痛心的事例,叫我不得不做此想。记得在谈到日本拒不为侵略行为道歉的问题时,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校园礼堂上,当着数千人的面,非常洒脱地问道:“我们为什么总要他们道歉呢?他们向我们道歉了,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大学生一直被我国老百姓视为天之骄子,而我不知道,当大学生都是这般的思想和情感的话,我们的国家又有什么指望!“能得到什么?”我倒想问问他,你想得到什么?《大宅门》里有一出戏,日军要白家交出祖传秘方,否则两条人命。记得白七爷说的是“如果交给日本人,那就不光是卖家,更是卖国了!”他得到什么?他连命都要失去了!这是个国格的问题。还有,目前从媒体上了解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娇纵。为了一点虚荣,一点私利,动辄离家、自杀、泼硫酸……一位在日本定居的国人有两个孩子,在回国省亲时说道“日本多舒服啊,我可不愿回来!”十几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怎样责怪他们,
      不能指望他们多么理解孝慈友恭,可如果他们有司马光砸缸的智慧,有孔融让梨的礼让,有小宰相晏子的刚直,又怎会做出这些荒唐的举动。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德育工作刻不容缓。而且要从幼小教育起,要教会人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虚荣;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没有这样的教育,何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当然,我们说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指偏激狭隘的民族意识,不是搞民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自己可贵之处,但不排外。中国人历来都是宽容和能包容的。民粹不一样,他们坚持自己,还要打倒别人。纳粹,就是民粹,它的暴行和下场大家都已看到。陈水扁的“去中国化”,也是民粹。一心要脱离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影响,可惜是欲盖弥彰。美国不会搞“去中国化”,英国、法国等世界诸国都不会搞,偏你要搞,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是中国的一份子,这个烙印已经深深留下,留在心里,去之,做梦!
    同时,民族精神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现象,它也要发展,乃至转变。因为我们的历史在前进,民族在进步,我们的文化也有吐故纳新的问题。

            (17)  《民族精神-中国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党的十七大中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所以,青少年必须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作为一个曾经饱受侮辱、国耻的中华民族共和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忘国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民族精神应该是当代青年首当其冲的作为武装自己、保卫国家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部分!

相关条目 

       首先从总的来说,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根,一个强大的民族必有与之相对应的顽强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如果在形式上被灭亡了,而它的民族精神却依然在每一个人民心中流传,那这个国家迟早是会统一起来的;反之,若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正在一点、一点的缺失,那它的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国无气则必不能长存,这当今这个世界,这个年代,国与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既是一个我们学习进步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我们民族精神的时刻,要谋长久发展,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才是关键.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18) 《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综合学界为数众多的“民族精神特征论”文献的基础上,民族精神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人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

    二是时代性特征。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为了保证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三是历史传承性特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文化精神的创造也是如此。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例如,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对近代、现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四是自觉能动性特征。
  
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自由指它能‘自我规定’),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民族精神的自觉性表明,被民族成员普遍知道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一定就是民族精神,必须既被认同又被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是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历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整理、提炼、加工过的自觉的民族精神,历代的哲学家经过不断努力,“把民族精神由一种朴素意识和共同心理而提升到理论形态,从而使民族精神深化和强化,由自发走向自觉。”’
  五是开放性特征。
  
       开放性是指不同的民族精神之间具有相互交流、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根本性质。民族精神虽主要是以本民族成员的实践为主要源泉,但也l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物质环境,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原则、思想、理论。当然,这一过程是泥沙俱下的,随着文化开放进来的文化垃圾可能和广义民族精神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结合。优秀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对域外同族外籍后裔和其他血统的民族成员都有吸引力、感召力,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不同文化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冲突表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地域性,融合表明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营养,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当人类历史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后,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形成,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物质生产和交流成为世界性,于是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开始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要想继续处于封闭的状态,则是不可能的。
       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用呐喊唤起民众实力推动欧洲德国想重振民族精神》 

             环球时报记者联合报道  人民网  2006年05月23日07:58  

     很少有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时既带着商业部长、众多企业家,又带着司法部长,既谈生意又“算账”,而直率的德国人就是这么做的。5月21日至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率团首访中国,这离6月9日德国世界杯开幕只有不到3周的时间。按照常理,此时的德国应该是“足球淹没一切”,但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犹如一叶小舟,在巨浪中清晰可见。媒体希望默克尔带回大批订单的同时,与中国“好好谈谈”知识产权问题。有分析指出,当德国人无法安心等待世界杯的时候,说明德国进入了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期。

     “你是德国的奇迹!”

      一个完美的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树林中的万物。音乐响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走进画面,满怀激情地说:“你是德国的奇迹!”――这就是德国从2005年9月底到今年年初,开展的“你是德国”宣传活动的广告片片头。面对经济低迷和国民情绪的消沉,《明镜周刊》、《法兰克福汇报》、贝塔斯曼媒体公司、德国电视一台、二台等25家德国大型传媒和广告公司挺身而出,发起了“你是德国”的公益宣传活动,参与此事的单位和个人分文不取。德国所有电视台曾在黄金时间统一播放了一个两分钟的广告片。该片动用了40位“演员”,包括德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威克特、著名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姚赫、国家足球队门将卡恩,以及众多的科学家、作家、影视明星。此外,策划者还邀请了十几位从事教育、服务、建筑行业的普通人。这些着装不同、肤色各异的“演员”们每人说一句台词,却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我们呼唤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摆脱悲观狭隘的自我,重新振兴德国!他们精神振奋,代表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向全德国人宣告:

    不要说你无能为力,不要说你的声音过于渺小,不是你为舒马赫摇旗呐喊吗?!因为你知道,赛场上每一个声音汇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响亮的交响曲。你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一部分是你!

    你是德国!

    你的愿望犹如在你身后燃烧的火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什么岗位,是你,经营着企业!你就是企业!

    你是德国!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能再各享清福了。也没有人会再这样想!也许,你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也许,你的面前是一座穿越不了的城堡。但是,我们曾经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曾经一起推倒了横在我们中间的那堵高墙。德国有足够多的手,手与手相接,心与心相连!我们是8200万个灵魂!让我们用劳动弄脏我们的手吧!你就是那双手!你就是8200万中的一员……

     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公开宣扬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德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据统计,第一次播出时,有170万人观看了这个广告,几分钟后,近2万人查看了相关网站。1小时后,800万人登陆“你是德国”的网站,下载“德国宣言”。次日,各大报纸、杂志都登载了“你是德国”的相关文章,表示对这项活动的支持。上百万张广告宣传画贴满了德国的大街小巷,各家电影院也在影片放映前免费播放该广告。德国上下被一种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民族激情所感染。德国政府考虑到“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国际影响,因此一直保持低调。但德国政界的左翼和右翼却对“宣言”大声叫好!认为德国人终于敢喊出“我自豪,我是德国人!”的口号了。很多市民甚至自制张贴画,写出自己的心声:“我出生在不来梅,工作在不来梅,居住在不来梅。我爱不来梅,我是不来梅!我是德国!”调查显示,德国3800万人熟悉“你是德国”的宣传;1000万人称这次活动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决心努力做一个上进的德国人。组织者称,德国人也许真的会“和自暴自弃的时代说再见了!”

      勤奋的德国人自认懒惰

    “自暴自弃”与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似乎并无关联,但德意志民族确实自古就有一种悲观的天性,德国人认为,总是看黑暗面表示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是一种智慧的谨慎,因为德国人有着一颗渴望安全感的心和一个善于逻辑分析的头脑。在汉堡市中心的湖边有一个19世纪的战争纪念碑,本报记者的一位德国朋友曾指着纪念碑说,19世纪的那次战争是德国打赢的最后一场战争。的确如此,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战败了。德意志民族靠着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很快重新成为政治和经济强国。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前民主德国(东德)重建带来的经济影响日趋明显。虽然国家每年大规模投资,但德国的整个东部地区经济起色不大、失业率居高不下, 新旧联邦州的生活水平差距明显。面对本来就已经人满为患的就业市场和那些源源不断从东部涌来的“打工潮”,各旧联邦州叫苦连天,州政府财政部不得不收紧钱袋,生怕少得可怜的一点钱又要花到“外人”身上。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实际帮助的外来户们,自然把怨气撒在德国统一上,大呼“上当”;而前联邦德国(西德)的居民,看着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按月流入东部的财政局,也十分不满。一来二去,剩下的就是一边在家闲着,一边又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抱怨政府无力、企业无能。同时,那些想有所作为的德国人于5年前,开始了德国历史上除二战前期以外的第二次大移民,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寻找发展机会。德国首位女总理默克尔上台后,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更加剧了国人对现状的不满。去年中旬,德国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做了一次“你眼中最典型的德国人”的调查,34%的人认为,自暴自弃和懒惰是当前德国人的两大通病。德意志民族勤奋、骄傲的精神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消失。

      德国人靠“厚道”赢得尊重

     虽然德国人认为自己变了,但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似乎没怎么变。在美国有很多德国移民,美国人对他们的素质评价很高,德国人在美国作奸犯科的事几乎没听说过。在美国有一个笑话,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有美国人感叹说,这个世界上认真的民族也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美国的一位政治学教授评价德国时说,美国媒体很少正面批评德国的外交和国内政策,随着德国地位的上升、英国地位的下降,美国人对德国人越来越有好感。

       与美国相比,英国人对德国就不那么友好了。去年,德国驻英国大使毫不讳言地表示,英国的历史教育中仍然缺少对战后德国的正面介绍,这让今天的英国年轻一代对德国抱有“危险性的误解”。在英国人看来,德国人仍然没有摆脱纳粹帝国时代的民粹情结,崇尚暴力又刻板愚蠢。在英国,如果一些女孩告诉父母自己要嫁给一个德国人时,不少父母会吃惊地问:“他是德国人?他是好人吗?”和民间积怨相比,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的新政府与英国政府间却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英国不可能完全远离欧元区带来的影响。英国在经济上必须同德国这一强势国家合作。无论英国人心里怎么想,德国人已经和他们的生活撕扯不开了。

      与美英不同,俄罗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与德国相距甚远。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年来的民意调查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俄罗斯人被问到“哪些国家对俄最友好时?”排在第一位的基本都是白俄罗斯,而第二位的总是德国。这有历史方面的原因,由于血缘关系,俄罗斯历史上有好几位沙皇有德国血统,两国的交往密不可分。近代,俄德之间战争不断,二战将两国人民的对立情绪推到了顶点。然而,冷战中苏联与东德的亲近使苏联人的仇恨情绪得到了缓冲。冷战结束后,德国认为苏联为欧洲的和平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使欧洲1989年实现了“和平革命”,并结束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状态。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西方对俄口惠而实不至的时候,德国伸出了援手,多次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照顾俄罗斯的利益,推动俄融入大欧洲,促成建立俄―法―德三驾马车机制。因此,俄罗斯人认为,对俄来说,美国总是落井下石,而德国总是雪中送炭。现在,虽然默克尔对俄德关系不太热心,但出于一种情感和现实需要,俄方对德国高层做了大量工作,两国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趋势。

      德国人仍想“撑起欧洲”

     德国的呐喊并不是孤立的,从去年开始,欧洲的颓势日益明显。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德国。因为德国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欧盟内部,德国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名列第一,人口数量也是第一。在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方面,德国是世界第二,而商品出口则名列第一。在倡导和推行欧洲统一方面,德国又出钱又出力,虽然去年欧盟宪法受挫,但德国表示不会放弃。目前,德国人急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政府计划每年追加投资10亿欧元用于发展新技术,以保持德国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并优先发展生物基因、材料、医药等科研领域的技术。在外交方面,大联合政府认真修复与美国的关系,积极参加重大国际问题的协调和讨论,向重点地区派出军事力量,这些都显示了德国的决心。

     德国想复兴就无法忽视中国。在德国人看来,中国正全速前进,很快就会超过德国。德国人对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凭借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自己的新经济增长点,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德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生产企业向中国的转移造成本国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因此,在默克尔访华前,德国媒体既为经济界“壮行”,也为司法部门搜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证据。所有这些都可归为一点――德国人不甘于沉默,他们仍想让“欧洲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世界。▲

     

            (18)   《年轻的美国文明》      

   

    与所有文明一样,美国文明也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年轻,只有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欧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陆创建起来的。 综观美国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其几个值得注意的传统: 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汇聚了五大洲各种族的成员。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吸引人口,人种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始终没有间断过。因此可以说美国文明是全人类共创的一种年轻文明。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民,不能不抱着开放的心态,学着彼此宽容地和平共处。 其次,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自由不仅需要去争取,而且需要保障。从个人来讲,美国人认为财产是生命和自由的保证,政治自由离不开经济自由,私有财产在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从社会来讲,自由必须依赖法治,社会的运转需要依据公认和公正的规则。鉴于基督教对人类有性恶和原罪的判断,美国在制定宪法和法律时始终保持着对权力的高度警惕,极力防止公共权力的膨胀腐败,防止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美国人追求“生而...

      

          (19)  《英吉利民族国家精神的特征》  

      

      萨特曾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不可超越的时代哲学”。在笔者看来其原因就在于其吸收了三大民族精神的精华:英国(政治经济学) 的功利、实践精神; 德国(哲学) 的深刻的思辨精神;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的理想、激进精神。分析三国民族特性,德国居中,英法两国居于两个极端。从种族而言,英德近血(日尔曼民族) ,然而从地缘上看,德法近缘,因此文化上更为趋同,当德、法等国的文化台风相互影响,刮遍欧陆,再越过英吉利海峡的时候,剩下来的不过是一阵无定向的和风[4].为了突出英国的民族精神特性,我们不妨将英法两个极端相比。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就像其俗称——约翰牛(JOHN BULL) 一样[5]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在英国人心中一个二流将军抵得上十个莎翁。英国人的自由之根在于行动与实践,而法国人的自由在于学问与理论。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英国是一匹沉默的战马,他的史诗写在足迹中,而法国则是有学问的狗自由的狂吠,他们谈论不休; 尽管法国人有无数理论上的陈词滥调,但是在英国人那里只有深刻的实践[6].

    实践精神使英国人崇尚经验,关于理性与经验,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有限的,唯理主义者的漂亮计划只是“笼而统之的幻想”[7]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人将理性派视作蜘蛛,闭目塞听,从自身理智的玄想中抽出种种教条和学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说:“我思故我在。”法国人则将经验推上理性的法庭受审,用怀疑这把利剑刺破经验的罪恶和欺骗性。法国人将阿波罗神庙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当作福音。英国人则说,最好是先“认识你能够做些什么”。13 世纪的英国神学家罗吉尔·培根说:“经验和实践是知识之源”。16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则将实践与经验上升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8]

  这种实践精神与经验主义使得英国人尤为关注实效与利益。正如丘吉尔所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人相信“小的是美好的”,其关心的是特殊的利益而不是普遍的理智,“当他的行动或意向愈是违背'理智'——就是说,违背了普遍决定的时候,他愈觉得他自己的自由”[2]433.对英国人而言,有用的就是真理,哪怕它是被别人批判为封建的、保守的、等级的、丑陋的、零乱的、琐碎的,因此英国产生不了像法国、意大利一流绘画艺术家:为形式而爱形式,为色彩而爱色彩。对英国人而言,艺术主要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实用。音乐在于可移风易俗,减少星期天的酗酒,绘画则可以替纺织业和首饰业训练优秀的技工。[9]法国人则追求宏大的事物,理性的规划。

  经验主义也造就英国人的保守性,相信:“一切都是旧的好”,相信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对法国人而言,历史、习俗都是垃圾,保守主义者只是穿着骑士铠甲,戴着脚镣跳舞的奴隶; 英国人尽管以混乱与混杂开头,但他们确信若干年或世纪后,这一切终会以最低的、稳固的重心结束。他们认为像法国那样的迅捷民族,尽管一开始就不杂乱的做,或许将避免最坏的错误,然而将重心安在最高处,就像陀螺或倒立的金字塔,随时会倒下。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经验性的金字塔立在它的底面上,即使从某个地方搬走一块东西,它也不会倒下来。先验性的金字塔立在它的顶点之上,只要你瞟它一眼,它就会倒下来。”[10]

重实践轻理论、讲实效斥原则、尚经验贬逻辑使得英国人的特性本身也呈现出难以捉摸、模棱两可、中庸之道的色彩。犹如英伦岛上的天气让人捉摸不定,难怪英国人一见面就谈天气。说其彬彬有礼,却产生着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和醉鬼。一直称自己老实干事,反对法国式的思潮,主义左一转、右一转,但在行为中又体现出耍两面派的非凡能力,犹如海上的帆船,见风使舵,信奉“船小好调头”。说其保守,然而这个朝后看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诸多方面却是领头羊。说其信仰自由,却仍保留君主、册封贵族。英格兰人民在坚持稳妥的保守原则和承袭原则而又丝毫不排斥革新原则。他们相信: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存在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保守主义希望能保存自由,但又不致于让自由成为祸害[11].的确,英国人将这些矛盾的精神特性处理得十分不错。他们相信,中庸是一种只有有智慧之人才拥有的美德。

     

       (20)《美国国旗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3日 14:43)

  南方周末消息:恐怖主义以及对恐怖主义的一系列惩罚,使21世纪初的时候,美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美国国旗的出现频率迅速增加,从政府大厦到普通住宅,从交通工具到服饰用品,从商业广告到日常百货,无处不见美国国旗和带有红白蓝三色并配以星条特征的意寓美国国旗的图形。同时最为常用的一句话是“GodBlessAmerica”(上帝保佑美国)。

  1777年6月1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美国第一面正式国旗,这面旗帜俗称“星条旗”。此后经过3次较大的修改,但仍保持着以蓝底白星和红白相间的条纹为基本特征。根据1818年4月4日通过的《国旗法》,只能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一天对国旗作出更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1960年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后作出的。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道条纹代表了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作出的贡献。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正义。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国旗纪念活动是在1876年举行建国100周年时。1949年,国会正式确认6月14日为美国国旗日。以后每逢是日,各州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并在公共场所悬挂国旗,以示敬意。每年7月4日,举国更是成了星条旗的海洋。天黑以后,人们携带国旗纷纷拥入当地的DownTown(市中心),举行各种露天音乐舞蹈艺术Show(表演)以及观看焰火,自发地庆祝这一节日。

  美国不仅是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也是个多种族国家,其数量最多的白人比例约2/3,黑人和拉美裔人比例各约13%,亚裔约4%。美国国内存在着复杂的种族构成、政党矛盾、宗教冲突、阶层纷争。但是当大难临头时,是什么力量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眼睛、头发颜色不同,体格形态各异,文化背景有别、贫富分化悬殊的美国人凝聚和融合在一起呢?答案只有一个:爱国主义。

  综观美国的历史,惟有爱国主义才能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政权和凝聚人心。每每国内出现利益冲突的棘手矛盾和问题时,当局者往往想方设法找一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思想旗帜”,经过二百多年的稳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熏陶,在一代又一代新老移民的灵魂深处筑成了一道钢铁般的“美利坚意识”。

  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纳税人是国家的主人,铁打的国家流水的总统。任何政党政府都是风水轮流转,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才是万世永恒的。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美国国旗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在礼帽、头巾、内裤、文胸、T恤、围裙、花环、雨伞、指甲刀、旅游鞋和圣诞用品上都不乏星条旗图案。笔者在美国新泽西州OldBridge(老桥)曾经遇到一对影视界明星夫妇,身边的几位同事还拿出衬衫和笔记本等向他们索要签名,男方身穿一条宽松休闲长裤,一条腿为蓝底白星图案,另一条腿为红白条纹图案。陨落的美国田径明星“花蝴蝶”格里菲斯·乔伊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恐怕不仅仅是她的100米和200米短跑的风驰电掣般的世界纪录,还包括她那招摇的姿容、单条裤腿的赛服,以及涂成美国国旗图案的长指甲。所有这些并不失国旗象征着国家的尊严。

  国旗在美国受尊重的程度,以及围绕国旗大肆宣扬美利坚精神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为了保证每个新入籍的移民对美国的忠诚,每年都要举行移民入籍仪式,成千上万的移民在美国国旗下,集体宣誓效忠美国,然后才能获得公民资格,成为美国的正式一员。美国法律上没有颠覆政府罪,但叛国罪往往比谋杀罪更为严重。

    不同的国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世界上多数国家和美国在国家的概念上还是有点不同的,他们往往是民族基础上的国家,往往有民族这个联络,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天然的民族基础,只能靠理想维系,所以国旗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发挥了“国家钢筋”和“社会水泥”的作用。(程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