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有个藓:网络蚯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58:47
《中国达人秀》第二季又来啦!可是这次评委团跟第一次有点不一样,因为高晓松出了点“事故”。凡是从达人秀走出来的评委都实在地火了一把,但这次高晓松因为这件“事故”不但将自己推上了风头浪尖,还无意间把《中国达人秀》的收视率给翻上去了,真强!

可惜的是,这次的达人秀中高晓松才评了没几期就闹出了醉酒驾车的新闻——5月9日晚,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驾车在北京东直门十字坡附近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四车连撞,多人受伤。经过检测,他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毫克。


高晓松已经构成了醉酒驾驶。5月17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公开审理了高晓松醉驾案后当庭宣判,高晓松的行为已经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判处其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

在庭审过程中,高晓松对公诉机关的所有指控均表示认罪,更对自己犯下的过错表示深深的忏悔。

高晓松手中的纸头是什么?来看看内容。

鉴于高晓松的悔罪表现,公诉人也请求法院从轻量刑。高晓松的辩护人在庭上说,虽然法律上的惩罚还未到来,但实际上,高晓松已自己惩罚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良知的审判”。
除了讲高晓松的悔罪表现,向法庭陈述高晓松一贯表现良好、主观恶性极低外,辩护人还曾试图进一步为高晓松做罪轻辩护,可被高晓松礼貌地打断了。高晓松表示,他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也警示更多的人不要酒驾。

在庭审时,高晓松曾发出忏悔并许下心愿,“愿意终身做义工,宣传不要酒后驾驶”,现在高晓松已经有了实际行动。

看到一个大明星落得如此下场,蚯蚓由衷感慨:酒驾害人不浅,不要轻易尝试啊!否则今天的高晓松就是明天的你啦,看看,多狼狈呀,哎!


高晓松酒驾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发了歌迷的一片叹息之声。在“酒驾入刑”的非常时期,高晓松“顶风作案”,将自己也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更有好事的网友,将高晓松的成名作《同桌的你》改编为《酒桌的你》,实在是充满了讽刺意味。那哥们儿挺有才的,不知道高晓松出来以后会不会找他发片呢?哈哈!
',1)">
为什么酒驾的人多了去了,大家唯独对高晓松如此敏感呢?
因为他是个公众人物,而且是很受歌迷们追捧的大明星。他有才华,他有实力,当然他也有背景。(关于背景蚯蚓等等再说,先来了解一下高晓松的星路历程。)
高晓松1982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四中,高晓松所在的A1班,则是四中容纳前50名的尖子班。1988年考入清华,学的是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按常规,他毕业后应该成为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说:“当年父母培养我琴棋书画,原本是想让我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但最终我却变成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在清华读了三年雷达专业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正好碰上那时高校学子的退学热潮,大三那年,高晓松毅然决定从清华退学。“其实是连退学手续都没办,直接就没再回学校了。”之后,他和老狼开始了将近一年的流浪生涯。那时高晓松跟老狼还有几个朋友组织了一支乐队,名叫“青铜器”,在圈内小有名气。1990年暑假,他们忽然收到海南岛一家歌厅发来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到那边去演出,这消息让乐队成员兴奋了好一阵子,但兴奋过后,其他成员都在考虑过现实问题后选择了退缩,就只有高晓松和老狼两人依然保持着热脑门状态,不顾一切踏上旅途。这段不切实际的经历以失败告终,他们的音乐在海南这座小岛上缺乏群众基础,结果,因为他们坚持不唱粤语流行歌,在演出了几天后直接被歌厅老板炒掉。更严峻的问题来了:几天赚的钱还不够两人回程的路费,高晓松当即做决定:让老狼先走。因为老狼必须赶在开学前回去上课,而他已经不打算再回清华了。

回到北京后,高晓松果然没有回清华,而是转头报考电影学院,但他竟然没考上。高晓松家那时有个政策,如果不上学,每月要交100元生活费,上学就给100元。“我以考研为名,混吃住,后来没考上,也没借口继续混了。”后来,他进了一个叫“亚洲电视艺术中心”的单位做实习编导。“干了几个月后,去成都拍一个规模特别大的糖烟酒交易会的纪录片,我和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商量先找些广告拍拍。”一天晚上,在卡拉OK厅,他们碰到了河南一家葡萄酒厂的人,“我给编了个广告语:‘想活九十九,常饮某葡萄酒’。厂长特别高兴。后来厂长说,给我们拍个广告吧,多少钱?我们一咬牙说8000,厂长二话不说,给了1.6万,拍两个!”当时高晓松的工资才200元,公务员工资才72元,四个人拿着1.6万元,像犯了罪一样。“两个广告的制作费用大概是2000多元,剩下的钱四人分了,每人揣着3000大元。平生第一次赚那么多!”
那时候,老狼已毕业,进了一家外企上班,每月工资400元,所以每次见面都是老狼请客。后来高晓松买了辆车,林肯,老狼要去跟女孩约会,高晓松就载他去,跟女孩见面后,老狼就说:“这我司机,小高!”

广告公司坚持了两年,1994年他关掉了公司,高晓松正式在音乐上花起了心思。他成立了一个民谣小分队。他和老狼、沈庆几个当年校园民谣的中坚分子,决定要把作品集合起来出一张合辑,于是到处找唱片公司。刚开始时连连碰壁。直到后来他们遇到了当时在大地唱片任职的黄小茂。
1994年,由大地唱片发行的《校园民谣I》合辑出版,高晓松和老狼正式进入音乐圈,并以《同桌的你》获得当年度几乎所有流行音乐奖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词、最佳作曲,包括全国观众评选的央视春晚最受欢迎节目一等奖,那张专辑更成为十年来销量最高的原创专辑。高晓松和老狼彻底红了起来。
高晓松说:“老狼的妈妈是文工团里的,老狼要去当歌手,他妈妈极力反对,认为儿子没这本事,说他们团里那么多歌手,老狼那嗓子要真能唱早唱了,但半年后有演出找到老狼,他妈妈的话锋已经改了,说3万元肯定不去,起码也4万……”
1995年,高晓松和老狼的关系直线下滑,经常吵架。吵架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音乐上的分歧,“老狼的耳根软,经常听别人说校园民谣没意思,他特别想转型玩摇滚,但我特别坚定,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一次两人在酒馆里喝酒,又吵了起来,桌子都掀翻了,高晓松还差点拿椅子砸老狼。两人决裂,直到两年后有次高晓松在酒吧里正好碰到老狼,两人这才一笑泯恩仇。

除了在严打时期闹出酒驾的丑闻而引起噪声一片外,同时被爆料出的高晓松的显赫家世也让网友吃惊不小,蚯蚓着实被吓到了。
他,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他,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懂四国语言的科学家;他,舅舅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他,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他就是醉驾入刑第一美籍华人:高晓松。

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的爷爷叫高景德。

左为高景德

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的外公叫张维。外婆叫陆士嘉。

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的舅舅名叫张克潜。

高晓松的妈妈叫张克群,国内屈指可数的建筑学家。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后排右4为张克群,参加美国南加州校友会欢庆母校97周年校庆。

其实高晓松的妈妈论背景也是家世显赫啊,说出来也挺吓人:
张克群的父亲是张维,张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力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与钱学森自幼即为同窗好友。张维在环壳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推广轻型薄壳结构和普及壳体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母亲陆士嘉,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留学生,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委员,主持建设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
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还有个很厉害的老公,就是高晓松的父亲,高立人。在台湾摄影界享有盛名,现任美国洛城摄影学会会长、美国洛杉矶华人联谊会理事长。(右)

来一张张克群的娘家全家福:张维、陆士嘉教授1973年全家福。后左张克澄(子),前左张克群(女),后右高立人(婿)及外孙子女高晓松、高晓江。(蚯蚓猜右边的小孩是高晓松,左边应该是小女孩。)

既然高晓松妈妈这么才华横溢,笔下生花,出过许多书籍,这里就插一段她的片段吧。让大家领略一下她的多才,顺便了解一下高晓松外公外婆的感情故事,蛮有趣的。
从德国到清华 --张克群(《家在清华》片段)
我们的父亲张维和母亲陆士嘉从小在北京长大,又一起就读于师大附小、附中,虽不是同桌,但因两家走动得很近,从小一直在一起玩。
高中毕业后,妈妈如愿以偿地上了师大物理系,成了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爸爸高中念了一年,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北洋大学土木系,后因系馆失火学业暂停,转学去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过中秋节时,唐山交大破天荒放了3天假。爸爸的第六感官告诉他,得抓紧时间回北平与妈妈更上一层楼了,不然后悔晚矣。没有告诉往常总是同回北平的几个朋友,他多少有点诡诡祟祟的买张火车票溜了回来。在家向奶奶道了问候,推说上街买月饼就去了北师大的女生宿舍。妈妈看见他挺高兴,正想找个人聊聊心事呢。但她故做惊奇道:“怎么,这回是研究物理呀还是探讨数学?”
爸爸把手里的月饼往上一提:“研究研究月饼的馅儿是怎么进去的。”
两人面对面坐下,妈妈便诉苦道:“说真话,我简直都没心思过中秋节了。”
她对他不但讲了宾果的寻死觅活的经过,还讲了好几个老大不小的教授也参加到追她的行列里来,闹得她恨不能见男的就躲。爸爸听得哈哈大笑。妈妈瞪了他一眼:“还笑,你到帮我想个法子呀。”
“我自有锦囊妙计,只不过不到拆封的时候而已。”
妈妈说:“哼,你那锦囊妙计还没拆那,我这儿被闹得都要考不及格了。”
“那我可说啦。”
“快说吧。”
“我娶了你不就结了。”
妈妈一听这话,腾的一下脸红了。他们虽然从小一起长大,说话历来比较随便,也常爱开开玩笑,但是开这类玩笑可是史无前例的。她抬起头来看了爸爸一眼,呀,那个赶着叫她三姐三姐的半大小子什么时候长成青年啦。她似乎才发现他的喉结凸了出来,声音变得低沉了,眉毛也更浓了,甚至,甚至嘴唇上都有了隐约可见的胡须!可不是吗,他都19岁了,长成大人了。她红着脸扭过头去看着窗外,假装阗道:“瞎说什么呀你!”
爸爸看着她红红的脸,有好几秒钟发痴了。可他也明白,再要进一步,把她真逗急了反而弄巧成拙,于是环顾左右而言它:“你打算回家过节吗?”
妈妈松了口气:“不回去了。”
“那咱俩把这月饼吃了,就算是过节了。”

近几年来,他们常听说某某朋友出国留学的消息,自己也觉得在大学里学的这点知识太少,于是相约着也想出国去继续深造。去哪里呢?两人对德国的工业技术都很称赞,于是有意去留德。
当时留学有两种办法,一是自费,二是官费。爸爸家供不起他留学,自己挣的钱也不多,只能走考官费的路。1935年,北平有个留美的机会,他去投考,结果考了个第二名,可名额只有一个,于是考第一名的钱学森上美国去了。第二年他又考了第二名,还是没去成。爸爸无奈地对妈妈说:“你先出去吧。等我考上我追你去。”
妈妈却说:“你不出去我也不出去。”
爸爸大受感动,发誓明年一定要考上。但也知道考试这事儿不是你一发誓就能行的。
大概因为自己在家排行第二吧,第三年(1937年)5月的一次考试里,他又考了个第二,简直是榜眼的命!幸亏这次听了哥哥的话,选的是“中英庚款”留英。因为前一年空缺,这一年它的名额是两名。出国深造终于如愿以偿了。
那么,学什么科呢?上北师大时妈妈一度对天文挺感兴趣,但近年来日本明显地不满足于仅仅占领东北,它在中国扩大地盘的企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报上天天有这里沦陷,那里被占的消息,时常还有日本飞机到华北来轰炸。妈妈觉得眼前造飞机远比研究星星来的有用,于是在看了大量文献后,决定去德国学航空,因为那里有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世界级的大学者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Ludwig Prandtl )。
外婆怕世道不太平,坚持要妈妈完了婚再走。当然,她早已看出我爸爸喜欢自己的女儿,女儿呢,似乎也钟情于这个聪明活泼的小伙子。于是在老太太的暗示下,我爸爸的大姐出面去陆家求婚。这桩婚事自然是一拍即和,一点儿没费口舌就把事情定了下来,甚至连好日子都当场敲定了—日本人已经占了察哈尔,不知哪天就要打到北平来,到那时想走都走难了,还拖拉什么。但妈妈坚持先不结婚,理由是会影响学业。爸爸也没异议,订婚就订婚吧,这样起码大家都有安全感。
既是订婚,总得做几套新衣服吧。一向穿着朴素的妈妈说:“做一件蓝旗袍就行了,我喜欢素的。”
外婆说那好吧就做旗袍,可是怎么也得做件红色的。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方案,做了一件粉色镶红边的旗袍。可那件漂亮的旗袍只在订婚的家宴上出现了2小时,又在照片上留了个影,第二天就被妈妈拿到店里给染成了黑的,把外婆气的不知说什么才好。
订婚仪式上除了交换戒指外,妈妈又郑重地送给爸爸一支钢笔,笔杆上刻着她亲笔写下的四个娟秀的小字:“勿忘祖国”。接过这虽不贵重,却饱含情意和期望的礼物,爸爸几乎落下泪来。他知道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抛家离国远赴重洋,只为掌握过硬的知识,让自己苦难的祖国赶紧强大起来,不受人欺负。他脑子里响起小时候唱的一首歌:“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做人要争气哟,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两个人长久地互相望着,眼中全是坚定的鼓励和热切的期望。
订婚照 (1937年)

1937年7月16日,就在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后9天,他们仓皇地告别了亲人,登上南下的火车去南京办理出境手续。拜谒了中山陵后,又急忙赶到上海,赶在8.13日本入侵上海的松沪战役开战前两天,上了开往欧洲的最后一班英国轮船。耳听着已经不远的隆隆炮声,眼见着身上贴着太阳旗的日本飞机在头顶上盘旋,两个人真是愁肠百转:一方面是舍不得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且国难当头理应效力乃至赴死;另一方面从小就立下的科学强国、工业救国的志向眼看就要起步了,又不愿放弃。就这样,带着满腔的悲愤和矛盾,他们踏上了异国求学的路。这一走啊,不知何日才能归来。望着渐渐模糊的吴淞口,两人的眼睛模糊了。爸爸把手放在妈妈肩上,想要说几句安慰的话,未曾出声却已泪流满面,赶紧把脸转了过去,只伸手递给她一方手绢。他们在心里暗自发誓:“祖国啊,亲人们,等着我!我一定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回来报效祖国。”
出国的船上(1937年)

生性活跃的爸爸在德国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原来这儿的几个人就常在一起打打球,举行个郊游什么的,自从注入了爸爸这个有生力量后,大家便商量着成立个组织,也好名正言顺、大张旗鼓、痛痛快快地活动活动。既然是组织,就得有个名字,叫什么好呢?七嘴八舌了一阵后,老大哥郑逸群发话了:
“咱们的宗旨是强健身体,好为祖国服务,我看干脆直接了当的就叫《健会》。”
大家均鼓掌表赞成,素有“小师爷”之称的吴师佑当即写下第一天的活动纪要:
“坠地。 宇宙之大,吴王周杨郑赵刘张等几条精虫兀自在水中游荡,缈乎微矣。忽然心血来潮,觉各自为政之非,要团结一致。于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十六,柏林中国租界Schluter Strasse 19周源桢寓所遂添宇宙一儿。坠地时有临时主席吴师佑记录,王传亨宪章起草,委员周源桢、张维、杨津基等排场,足示世人之所能者,吾亦能之。会章一切依时随俗,而注意健全身心。……。如是每一细胞皆成战将之因,盖藏胎中。据此本钱,步入生命的长征之程。”
过了没多少天,留德学生会组织乒乓球赛,《健会》得以第一次大显身手。有记录如下:
“处女作。 四月末,中华留德学生会悬赏赛乒乓。细胞李恩业发挥作用,单打锦标一发中的;与小吴搭配,双打冠军复探囊而得。处女含娇初试脚头,不识尘世深浅,细胞大举出动,故吴张二将更将单打第二、第四两奖囊括而归,开吾大张。”
此次乒赛满载而归,众位大受鼓舞,当晚尽其所有撮了一顿饭。此后,每周末都聚在一起,或打球,或游泳,锻炼身体的劲头空前高涨。
过了两个月,学生会又传赛事,《健会》再次大获全胜,有文字为证:
“再为冯妇。 六月八日,学生会悬赏赛船。大徐与张维搭配一马当先,四十分钟挂零即抵终点。以王秉周、吴师佑二将之猛且落后逾五分钟。如是冠亚两军又入掌握。”
但不尽之事常为八九,大家正得意之时,却在第三次比试中大败而归:
“承教。六月末,学生会赛网球,适中本会弱点。吴李诸虎一一败阵下来。本行英雄张维昔为游离电子之时,尚尝第四奖之杯羹,今亦摔倒。结果全军覆没,使知天下事并不十分容易,如意梦不宜多作。一切成功,全赖一笔不苟之再接再厉得来。”
1942年初,妈妈以一篇精彩绝伦而又复杂之极的《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的论文给她的博士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获得了哲学博士的称号,而且是德国三级博士中的最高级-- 一级博士。这篇有着长长的名字的论文受到她的博导普朗特教授大大的称赞,并出面推荐她为德国最具盛名的洪堡奖学金的获得者。这样一来,起码妈妈在经济上可以完全独立了,不用再麻烦远在中国的舅公了。真是无心栽柳柳成行啊,她‘名利双收’了。于是向爸爸发出了“可以结婚”的信息。爸爸见信,高兴得以手加额道:“老天爷,终于吐口了!不然生了孩子只怕要叫我爷爷啦。”
此时爸爸已在柏林高工当了助教,有了点经济实力,结婚是不成问题的了。
所谓婚礼,其实就是找了几个同学,加上德语老师赵林克蒂一起自做自吃了一顿饭。也不知是谁神通广大地买来一只甲鱼,打算给简单的‘婚宴’增加色彩。可惜这些人都是书虫,谁也不会做它。一番讨论之后,有人出了个主意:“大概跟做鱼差不多吧,先在油里炸一下,再加水,加佐料炖呗。”
好家伙,这一炸不要紧,非但把甲鱼炸成了硬帮帮的完全炖不烂煮不熟的如同橡皮一样的东西,只能忍痛扔掉,而且把两个人一个月的油都耗完了,接下来生生的吃了一个月的水煮菜。
热闹的婚宴(1942年)

不久,妈妈怀孕了,她的食品供应里的那点牛奶也由脱脂的被提升成了全脂的。眼看着只能喝那清汤寡水的脱脂牛奶的房东犹太老太太日见盈弱,妈妈心里老大的不忍,常常在取奶时有意的把老太太的脱脂奶拿走,留下自己的那份全脂的。老太太故做不知心安理得的受用了这份在战时极其宝贵的营养。好心的妈妈以为牺牲的是自己,孰不知其实苦了肚子里的我。就在1942年12月31号,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我,出生了。
按照远在北平奶奶的意思,她的孙子辈都排“克”字,因此给我起名叫克群。可怜的我呀,一生下来母亲由于营养不良就没奶,在医院里因众黄毛老德对黑头发的中国孩子好奇而被抱来看去,又传染了水痘。这场大病一生就生了半年。父母两人一边上班一边轮流照顾着,好不容易才算把我的病养好了。6个月大的孩子看上去像人家刚生的差不多。望着瘦得小鸡似的,6个月了还直不起脖子的女儿,妈妈心疼极了。她抱起我,泪汪汪的对爸爸说:“我不想工作了,我要竭尽全力好好看护咱们的女儿。”
爸爸拉着女儿瘦得透明的手,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慢慢地摇晃着那只小手,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走到书桌兼餐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一样东西,又回到妻子身旁。他用手搭在妻子肩膀上,把那样东西伸到她眼前,小声问道:“还记得这个吗?”
妈妈抬起泪眼看了一下,啊,钢笔,她送给他的刻着“勿忘祖国”的那支钢笔!
爸爸轻轻地说:“我们离开苦难中的祖国,在这个法西斯猖獗的地方艰辛地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养孩子吗?”
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妈妈顿时清醒了。她看着孩子的小脸说:“别说了,我都明白。只是,孩子怎么办呢?不能眼看着她这么瘦弱下去呀。”
“我心里也着急呀,我看,我们得想办法托别人帮忙带一带。”
“托谁呢?正在打仗,谁有能力去养一个别人的孩子啊。”
爸爸抬起头环顾着房子的四面墙道:“想一想,咱们好好想一想。喔,对了。你的好朋友吉蓓尔斯也许会有办法,她心眼好,认识的德国人又多,说不定能有什么高招儿呢。”
妈妈一顿脚:“哎呀,我怎么把她给忘了。前几天她来信还提起有什么困难一定帮忙。”她放下孩子立即提笔给好友写了封信。
在吉蓓尔斯的帮助下,他们在和平村找到了一家愿意照看孩子的人家。妈妈看到那个姓贝的女人和蔼可亲,干净利索,男孩子们也都不怎么调皮,心就放了一大半,吉蓓尔斯又向她保证会常来看孩子。妈妈想到这样一来没了后顾之忧,便放心地将女儿交给她,和丈夫回去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圣诞节和新年的长假,两人给吉蓓尔斯和她母亲买了些礼物就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农村不通电话,所以当第二天一早贝太太看见他们时,喜出望外的双手一拍:“你们来啦!快看看我们的Chinni。”德国人发不出“群”这个音,只好给我起了这么个中德混合的名字琴妮,听上去像个山东妹子。
贝太太手脚麻利地从小床里抱出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来,穿着带白色花边的合身的粉色小衣服,还带了顶一样颜色的小帽子。顿时让爸爸妈妈看呆了:这是我们那个又黄又瘦的小群吗?简直是圣诞节橱窗里的娃娃!妈妈激动地叫了声:“小群,我的女儿!”伸手就要抱她。
谁知这粉妆玉琢的娃娃小嘴一瘪,哇的一声竟然哭了。贝夫人赶紧颠着她:“怎么了,宝贝儿?”
我六亲不认地用带着肉窝窝的小手指着妈妈的头发,嘴里含含混混地:“怕,怕。”
妈妈鄂然了,到是爸爸脑子快:“啊,我明白了,她是看你的黑头发奇怪呀,哈哈哈哈!”
妈妈可没笑,她再次伸出手:“不怕,不怕啊,我是你妈妈。”
我老大不情愿地扭了扭屁股,然后干脆转过脸搂着贝太太的脖子,不肯再回头了。妈妈顿时泪如泉涌。众人纷纷安慰着她:“一会儿熟了就好了。”她这才止住了泪,开始细细的打量女儿。
馋猫似的我与爸爸、贝太太。(1943年)

怎么样?有趣吗?那个年代的文字表达充满了感情啊!哈哈!
说完了高晓松外公外婆的情史,来看看高晓松本人的感情路线吧,他是一多情种子。
首先要说的肯定是他的前妻沈欢了。
有别于一般的文艺中青年,高晓松追求女孩的方式简单直接,毫不迂回。他第一次的闪婚经历就颇具戏剧性:1999年,驾车在街上闲逛的高晓松在对外经贸大学门口碰到了还是学生的沈欢,一见钟情;认识的第三天,高晓松求婚,对方答应,两人闪婚。那时候,高晓松在拍电影《那时花开》,片子的女主角原本叫“琛子”,高晓松最后改成了“欢子”。

乐评人李皖在《两个高晓松》一文中回忆:“沈欢是一个和高晓松一样疯疯癫癫的人,漂亮、白、超乎寻常、不能以常理断,朋友们因此称之为比高晓松还高晓松的一位‘女高晓松’。有次我们一起吃饭,旁边坐着记者,高晓松一手抱着欢子,一手给我看他腕上的伤,几枚灰蓝色的印痕,清楚刺激。这些印痕是高晓松向欢子求婚时,用烟蒂一次一次烫上去的。烫到第三次时,欢子同意了。”

不过,痴情也只是高晓松情史的一个方面。李皖还写道:“在北京的夜里,他一边开车一边接手机,一个接一个。对方多半是女孩,高晓松打电话时油腔滑调,没一句正经话,内容基本属调情一类。进了酒吧,旁边有陌生女孩,没一分钟就蹭过去的,肯定是高晓松——三言两语套上,然后海聊,然后驱车送女孩回家。你别以为高晓松是用纯情来打动女孩的,不是,他的伎俩,几十月如一日,是耍贫嘴。”
很难找的沈欢的照片资料,蚯蚓挖的可辛苦了!长的还算漂亮啦,没有传说中的“惊为天人”的感觉,不过与高晓松在一起嘛,嘿嘿,肯定算是个美女啦!他们两人没有走到最后,不知道是谁甩了谁,但据说高晓松离婚的时候很落魄哦,家产都被沈欢拿走了,哎,学法律的果然强大啊!

第二个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女人是阿朵,虽然当时双方被问到此事都予以否认。

阿朵是个举止豪放,口无遮拦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阿朵近几年迅速走红,除了歌唱的还好,性感“胸”悍,波涛汹涌也是一大卖点,阿朵在京举办全新专辑《宝藏》的首发会,更是语出惊人:我的大脑和胸一样大。高晓松和阿朵由于合作相识,相爱,最终没有能走进婚姻的殿堂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阿朵”性欲太强,高晓松伺候不了她,还有的说“阿朵”心花把高晓松抛弃了,不管怎么说这段感情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网上一度盛传的他与阿朵的结婚照,不过后来高晓松出来辟谣了。

还有一位与高晓松有瓜葛的女歌手,叫筠子。很遗憾,她在2000年9月10日在家中自缢身亡。

很多人表示筠子是高晓松一手挖掘出来的女歌手,并且两人曾经有过一段情。筠子曾在沈阳对记者谈起这段情:“我和高晓松确实互相欣赏以至喜欢过!…… 如果说我们之间的恋情以美好开始是顺其自然,那么遗憾的结束同样是顺其自然。”
然而当记者去询问高晓松时,他却对此闪烁其辞,矢口否认为筠子写过歌,“大概是朴树作的吧,反正我搞不清楚”。并表示自己与筠子总共就见过两次面,就听过筠子的一首歌。
很快,有媒体接到了筠子母亲的一封公开信,她母亲称是对高晓松的回答非常不满意,所以才写这样一封信。信中披露:1999年春节,筠子带着高晓松回家探亲。高晓松当面向筠子母亲承诺:“他很爱筠子,一定要和筠子结婚”等等。他们当时已在北京以高晓松的名义租了房子,并进行了装修,搬去了家具,准备过完春节就回北京办手续结婚。可是高晓松突然改变了。
对此,高晓松不得不承认筠子和自己关系非同一般。两人1997年就已经相识,“一年多后我们才认识,认识之后我开始在带她。”恋情就从那时候发生。两人分手,筠子这样解释:“或许我和高晓松都太重名与利,我们害怕别人对制作人与歌手之间的这种关系说三道四,影响各自的事业进程。”看来是外界的客观条件导致他们分手,在筠子内心还是有不舍。两人分手一年都没有见面,“我当时想我和她之间就像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曾经好过,又各自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他做到了,筠子没能做到,选择以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永远离开。

2007年,高晓松和现在的妻子、生于1988年的徐珊珊在美国结婚。关于两人的相恋传闻,有人说是高晓松在美国认识了留学的徐珊珊,也有人说是做着明星梦的徐珊珊参加一个国内的选秀比赛,被“评委专业户”高晓松一眼看上。结婚不久,徐珊珊就为高晓松生下一个女儿,两人在各种场合秀恩爱也是常有的事。

2007年的一天,身在美国洛杉矶的高晓松给国内的亲友发来短信:“喜得一女。”这时大家才知道高晓松结婚了。可是,对于自己那个80后的漂亮妻子,高晓松很低调,不肯透露。网上有传闻称他和妻子是在美国认识的,当时女孩才刚大学毕业,两人一次在机场邂逅,迅速发展起来,对于这个说法,高晓松予以全盘否定,究竟实情如何?他还是不愿透露,只说:“如果我是艺人,或许有义务公布个人生活,但我只是个幕后工作者,没有义务把这些私生活跟外界交待。”不少人认为,四十多岁的高晓松娶了个比自己年龄小一半的妻子,多少会有代沟,但高晓松并不这么认为,“即使是同一代人,性格上也有差异,差异是人的问题。跟代沟没关系。”

高晓松很庆幸女儿长的不像自己。恩,蚯蚓也觉得如此,否则世上就多一“小倭瓜”啦!哈哈!

最后带大家去看看高晓松的“豪宅”,很古典。

高晓松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的安静,前后都带着院子,前面的院子有棵大玉兰。

一楼的客厅里挂满了高晓松妈妈的画。几种那样不同的色彩装修出来的房子,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幅画!使得很普通的二层楼,一下子变得神秘起来。屋子里凡是觉得有点不一样的东西,高晓松就说,“那也是我妈给我的,我这儿你只要看到一个东西,基本上都是我妈搞来的,我妈是一个特有生活情趣的人,到60岁还爱得死去活来,永远相信爱情。我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人,极度的不会弄这些事情。”

有如此舒适的住宅,难怪大喊“不买房”呢。蚯蚓在前刊中发表过一篇关于高晓松的“不买房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最后,蚯蚓希望广大粉丝看到高晓松的事迹之后,在羡慕他出生背景优越的同事,也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希望晓松同志通过这次的事情好好沉淀一下自己,另祝他在里面减肥成功,早点出来继续为内地乐坛作贡献,很多歌迷等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