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尿道口消毒顺序图:书法之楷书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0:10
[合集] 楷书津梁(续)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21 00:17:30 2004), 站内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29:15 2004)  提到:


第167页

第六章 楷书学习导引

第一节 扫除思想障碍,认清习楷途径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我们从小就写楷书,但一提到笔法,有人就觉得高深莫测,给笔法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初学者常听人说笔法,说得很神。传说三国时期有个书法家叫钟繇,他在韦诞那里见到蔡邕的笔法,就向韦诞索要,韦不给。于是,他就捶打自己的胸口直到呕血。韦诞死了,他又挖开韦诞的坟,才得到蔡邕的笔法。说得实在怕人。又有人说,笔法是神传授给蔡邕的,蔡邕传给了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给钟繇,钟繇又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0:49 2004)  提到:


第168页

羲之,一个传一个,传到唐代笔法就绝了,失传了。那就是说,后来人写字都不得法了,我们今天就更不用说了。这些说法,使得初学者对笔法产生了神秘感。因为“书法”带个“法”字。读书法的书,有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有明李淳的八十四法,有黄自元的九十二法。人们以为一定存在更完全尽善尽美的法,许多读者为了探求笔法曾经购买了很多书,但得到满意结果的大概不多。那么应该怎样学书法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笔法,就是用笔来写字的方法,是古人在长期写字的实践中总结和发展的。因此很重要。它不是很短时间能掌握的,更不是几句“秘诀”就能说清楚的。因为生活中也有些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如骑自行车不倒,游泳时在水里不沉。这对不会骑车,不会游泳的人是很难说清楚的。谁要想听人讲了就学会骑车和游泳,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笔法也是要在长期的练习中才能掌握。

    古人的笔法是不是失传了呢?不会的!它存在于碑帖当中。只要反复认真地临摹和分析,从被动到主动,一直到最简洁、最有把握地写像碑帖中的每一个点画,那就是掌握笔法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需要观察书法家和老师们的用笔,看清楚每个笔画中间笔毫的运动过程。但无论看什么人的运笔,都不要盲目地摹仿,要看他能不能准确地写出字帖上点画的效果。

    一开始学书法,在临帖和运笔过程中是被动的,很难把字帖上的字临像。经过一段时间,由被动到主动,对于所临的字体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从字帖中感受到的精妙处就多起来。实践中对运笔的要求就更高了,直至能唯妙唯肖地写出帖里面的字,虽是楷书但点画之间呼应自然,而这种呼应又需要其它字体的功夫。“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讲的就是这种辩证关系。经过“对临”、“背临”直至能把帖上没有的字也能风格一致地写出来,可以说是“入帖”了。该怎样“出帖”呢?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呢?这又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能随心所欲地写了,作品可以“穷变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3:09 2004)  提到:


第169页

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进而再对书品、书风做更高的探求。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终生的。虽然有些人比较聪明,比较早地形成了风格,但是真正成熟,还是要时间的。所以,学书法绝不能靠什么秘诀而一朝一夕成功的。

    本书作为学习楷书的津梁,着重解决初学者常常遇到的普遍问题,帮读者找到正确的、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向,同时对读者的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使读者能比较有效地利用时间,达到入帖的目的。要想入帖,当然要有一段时间的书写实践,而这个过程,绝不是靠盲目地增加临帖时间和数量所能奏效的。

    所以,这一章从执笔和运笔讲起,全面介绍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规律。我们认为,笔法有它的普遍规律,如“永”字八法,还有方笔、圆笔、藏锋、露锋等。但在临写各个碑帖的时候,笔法又各有特点,结体也风格各异。因此,我们重点放在具体介绍几种典型碑帖的笔法结构上,引导读者准确地观察和把握每个点画的生动形态,每个字的开合向背,而不是概念化地去重复什么标准笔法,写出僵化的字来。

第二节 执笔和运笔

一、执笔

    书法家从来都把执笔看得很重要。关于执笔的理论早在汉魏就有,而且越说越神。但也有人认为无所谓,讲执笔无定法。我们不想多去征引用,让学习者摸不着头脑。

    执笔的目的在于用笔,应当是既稳定又灵活才好。所以,这里介绍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4:32 2004)  提到:


第170页

    (1)□———用拇指的第一节贴紧笔管,由内向外用力。

    (2)押———用食指的第一节紧贴笔管,由外向内用力。

    (3)钩———用中指第一节钩住笔管,向内用力。这样,食指、中指的力量与拇指均衡相拒,笔管实际已被夹持住了。要注意食指、中指在拇指的对面均布,不可太近,两指并拢,也不可太远。有一种食指高高扬起的执笔法叫“鹅头法”,是不可取的。

    (4)格———用无名指第一节背面,指甲上方部位向外推笔管。

    (5)抵———用小指贴住无名指,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这样的执笔,力量从三方面来:拇指为一方;食指、中指为一方;无名指、小指为一方;力量共趋于圆心,手指与手掌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约能容下一个鸡蛋)。这样,指实掌虚既稳定又空灵,对运笔是有利的。

    执笔的深浅以浅些为宜。要用指端第一节,不要放在第二指关节上,这样掌心就不能空灵了。拇指不要太僵直,关节要外凸,如果拇指太直,就与食指并到一起了。

    执笔的高低与字的大小有关。小字可以低些,但最低也要离开笔头一寸以上。字大应执高些,这样运转灵活。

    悬腕与悬肘是非常必要的。若不能悬腕、悬肘,写寸楷以上的字运笔就不能生动。有人认为悬腕很难,手会颤抖,这是因为他们怕写不好,思想负担重,所以手就抖起来了。如果我们每天站在桌前,用清水在桌面上悬肘练字,由大渐小,然后再在纸上写,用不了多久肘就悬起来了。肘能悬,悬腕也就不在话下了。但写小楷不必悬腕,更不必悬肘。

    写字时无论是坐是立,身体都要直。纸也要放正。现在许多年轻人写钢笔字时纸放得很歪,这样不好。临帖最好有个帖架,把帖立在前面。这样写起来效果会好些。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5:27 2004)  提到:


第171页

二、运笔

    运笔首先要解决中锋、侧锋和偏锋的问题。中锋与侧锋兼用,可以称作“写”,偏锋则是“抹”。刚拿毛笔的人总是“抹”,“抹”出来的笔画一边是光的,另一边是锯齿状的,难看又无力。某些人写字,他似乎很用力,笔毫全部按倒在纸上,笔画是拖出来的,毛笔离开纸面后,笔毫都歪到一边去了。这些人可以说不会运笔。

    正确的运笔方法是:提按适度,起笔时藏锋逆入,出笔时顿笔回锋。写完一个笔画之后,笔毫似乎能自己收束,基本直立起来,这样写出的笔画才能挺劲圆润。中锋绝非笔管垂直,笔尖永远在笔画中心线上。古人有“八面出锋”的说法,意思是笔毫的各个部位、方面都能按执笔人的要求去发挥作用。不会书写的,只会用笔尖,单调板滞无起伏正侧的变化,会书写的则会充分发挥笔尖、笔腹、笔根各部分的作用,会铺毫,会使用笔毫的各个侧面,这就是“八面出锋”。笔锋轨迹如图6-1所示。

    笔的运动不外乎是平行移动和垂直运动(提按)两种。平行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6:29 2004)  提到:


第172页

运动写出笔画的轨迹,垂直运动决定笔画的轻重。在实际运笔过程中这两种运动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了(nù)挫等说法,即笔下顿的同时又有移动。每一个笔画的逆入平出,都包含着提、按、顿、挫。

    谈到运笔,总要谈到最基本的笔法———永字八法。这永字八法初看起来,不过是把楷书的基本笔画换了个说法,把点、横、竖、钩、挑、撇、捺换成了侧、勒、努、、策、掠、啄、磔。其实,永字八法不仅包括了汉字的基本笔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笔法的由来和发展演变的内在原因。

    “永字八法”对篆书来讲,笔画一样轻重,只有曲直长短的变化,没有方、圆、轻、重的变化,可以说只有一法。发展到隶书才初具八法,到了楷书阶段,永字八法才真正成熟。第一,它有利于人们用右手书写。换句话说,是肯定了人们用右手写字的习惯。如“掠”(撇),写的时候笔从右上向左下挥动,如果是用右手执笔,而且以腕关节为轴,当然应当是越来越轻,而“磔”(捺)的方向与“掠”恰好相反,从左上向右下,如果是右手执笔,无论以腕为轴,还是以肘为轴,自然会越来越重。所以,“永字八法”的产生是符合右手书写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因此,我们写字,如果不是右手有什么不方便,不要用左手运笔。

    “永字八法”的再一个特点是笔势连贯,有利于快写。“侧”出锋带起了“勒”,“”出锋带起了“策”,“掠”出锋带起了“啄”。这样书写起来,比篆书的一样轻重,“藏头护尾”方便多了,快捷多了。笔画间的顾盼呼应,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天地。

    “永字八法”既然是自然而然演变来的,是方便右手书写的,那么,是不是很好掌握呢?笔法经过历代书法家创造和发展,出现了多种风格和相当严谨的法度,要掌握这些还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颜真卿的八法颂说:“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努,弯环而势曲;,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7:34 2004)  提到:


第173页

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意思是说,点,应当像蹲着的猛禽和坠落的石头一样有动势;横,书写应慢些以藏有生机;竖,不可写得过于僵直;钩,要锋利而挺劲;挑,某些特点与横类似;撇,是比较瘦的一笔(好像应再肥一点似的);短撇,用笔要敏捷迅速而有弹性;捺,要沉着而饱满。这八法颂,只概括了运笔的基本要求,而具体的方法,要结合碑帖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节 结构与章法

    赵孟□曾说用笔千古不易,结构则因时而易。这确实有道理。笔画的形态虽各有不同,然用笔的基本方法是不变的,结字却比较复杂,各个时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重点碑帖的具体结构特征,我们将放在后面深入分析,这里只概括谈几项结字的基本法则。

一、平正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看来,结体的原则是自平正起又至平正终。何绍基批评包世臣说:“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何绍基把“横平竖直”看作北碑的真髓。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横不平,竖不直,写横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写竖也常遵循前贤的教导“努(竖)过直而力败”。那么,平正应当怎样理解呢?这里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不是笔画的水平垂直。如果那样就成印刷体了。

    重心稳定,主笔挺拔,能撑起整个间架。合体字各部分必须均衡协调,左右相应,上下稳固,勿使偏颇失态,这是楷书结构的最基本要求。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8:21 2004)  提到:


第174页

二、匀称

    楷书的结构虽然也讲疏密变化,但它比起行、草书来,分布基本是匀称的、协调的。匀称,主要指点画与空间的关系,不可忽大忽小,忽疏忽密,“计白当黑”这句话最重要。黑是我们写上去的,白也是我们精心留出来的。黑与白之间的匀称协调是楷书结构最重要的原则。

三、飞动

    楷书平稳尚易,飞动很难。《石门铭》是飞动的典型。《张玄墓志》中许多撇、捺伸展的字也如鹰隼的双翼有凌空之势。结构的飞动也关系到笔法,若用笔不能“入木三分”,又能“离纸三寸”是很难有飞动之感的。欧阳询、柳公权的字虽方整,但用笔能腾凌速进,结体劲紧精悍。褚遂良、欧阳通则加上隶书的波磔更增加了飞动的效果。好的书法作品,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灵动的空间,如图6-2所示。

四、参差

    一个字中所有相同的笔画如果一样粗细、一样长短那是不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39:02 2004)  提到:


第175页

能容忍的。必须采取不同的写法以避免雷同。如写“三”个字,图6-3应三笔不同,第一笔稍长,第二笔缩短,第三笔最长。“山”字的三竖、“川”字的三竖也有长短变化的问题。颜真卿在方整中见参差,而黄庭坚则极力夸张笔画的擒纵形成了放射状。笔画间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0:14 2004)  提到:


第176页

有参差、单元间也有参差。如写“微”字,可以使中间部分略高一些,而写“街”字则中间则要短些,各部分之间顾盼揖让,高低错落,使得字形更生动可爱。

    平正、匀称、飞动、参差是对楷书结构的四项最核心的要求。而结构的一些具体法则还是要在临帖的时候认真分析和把握的。

    楷书的章法大多是字占一格,横成列,竖成行。但就在这一个个的格子中,又有茂密饱满(如颜真卿)、疏朗清通的,因而形成了各家的面貌。所以,我们在临帖时也要注意字距与行距。有些人只注意笔画结构,把字都挤到一起,这对于把握一种书体的风格是很不利的。试将欧阳询书《九成宫》改变一下字距与行距,立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如图6-3所示。

第四节 择帖与临帖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而且应该说是入手的第一步。有人讲学书法应从篆书入手,也有人主张从隶书入手,这是可以的,但这样做要求比较高,必须有较高明的老师指导,自学书法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还是提倡从楷书开始。

    学习楷书一定要临帖,这是从古至今学习书法的人都必须遵循的法则。一开始不去努力学习古人成功的笔法结构,而企图另起炉灶是不可能成功的。

    初学者临什么帖好呢?入手一定要选字形比较大、点画比较清晰而有法度的楷书碑帖,可以先学唐碑,也可以先学魏碑。有很多书法爱好者选柳公权的《玄秘塔》,或颜真卿的《多宝塔》,或欧阳询的《九成宫》,这些大名鼎鼎的唐代碑刻当然很好。我们先以《多宝塔》为主,介绍唐碑的笔法,也把《玄秘塔》介绍一下。唐碑的优点是法度森严,点画精到,结构端庄,而印刷出来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1:57 2004)  提到:


第177页

的宋拓本,字口清晰,锋颖毕现,神完气足,初学者尽可选用。

    楷书碑帖中,还可以先选学魏碑。我们重点向大家推荐《张猛龙碑》。魏碑的特点是清新刚健,结构奇逸,个性鲜明。但《张猛龙碑》最早只有明朝拓本,残蚀和风化的字比较多。喜欢魏碑的人也可以选用北魏墓志。因为墓志一千多年来一直埋在土里,保存大都完整,字口清晰,可以取法。另外还有北魏造像,质朴浑厚,如果学习者感觉很对口味,也可以临写。但这需要有老师指点,而不能只写点画的外壳。《等慈寺碑》是初唐人写的(相传为颜师古)兼有魏碑与唐碑笔法,结体极有法度,亦可以做入手的范本。

    写碑刻总不如写墨迹,流传到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确是楷书从魏晋到隋唐的一大枢纽。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都有影印本。因为字比较小,初学者可用复印机放大后临摹。

    临帖一定要准确。启功先生主张先摹帖,这不仅是对初学者,即使有了一定基础的读者,也应尝试一下摹帖。现在,有善本碑帖的影印本,可以购买两本,一本专供摹写。摹写的方法是:用较透明而又不透墨的纸,铺在字帖上面,非常准确地一笔一画地摹下来,点画、形态、位置应丝毫不差。然后再去临帖,就不会犯“抄帖”的错误了。

    所谓“抄帖”,是初学者中常见的错误。写的时候点画结构全不似帖,完全按自己的习惯,内容是抄字帖的,形、神都不像,这样学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笔墨。如果有临什么帖都不像的情况,就要采用摹写的方法。摹一段时间后,有些体会了,就可以对临了。对临的过程要求很长,我们介绍的每一种帖都附有全文和注释,就是为了帮助大家通临碑帖的。临帖的量要大,不能以多少字计算,要以多少遍来计算。当然通临要和精临结合进行,选帖中二三十个字反复精临,直到背得出才好。所以,背临也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能准确地背出字帖中的字才好,背得越多越好。最后是意临。字帖中没有的字,写出来也像帖里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3:11 2004)  提到:


第178页

面的字。写字时即使不是一点一画都似帖,但风格、精神一看能知道是师法那个碑帖,这样就有出帖的可能了。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我要求一定要严格,千万不要间断,更不能不学古人而学自己。有个别书法爱好者,没写几天字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名之为要创新,其实是自欺欺人,广大读者切不可取这种态度。

第五节 重点碑帖分析

    楷书分“唐碑”、“魏碑”两大体系。我们选颜真卿《大唐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作为唐楷的代表进行全面的分析。魏碑则以《张猛龙碑》为代表,也对其点画结构进行分析。次序虽有先后,但读者完全可以先以魏碑开始,因为这本书不是教程,所以不要求全学。只选唐碑或魏碑均可。

    中国近代书法史上,魏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人甚至比较偏激地认为唐碑不可取。其实,唐代书法家的成就是不能低估的。他们的作品中规入矩,严谨精到且不失个性,作为入手的范本是完全可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多是大官僚,干禄书(为科举考试用的规范的字体)的习气难免保留着。这一点读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真正悟到了再说,入手时还应一心一意地学习。

    魏碑的作者多未留下姓名,他们可能是地位不高的人,其个性比较鲜明。但因为时间久远,文字残损较多。临写时要注意分析,先临清晰的字,从中找到方法,那么残损的字也就有办法了。魏碑刀刻的味道比较重,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值得研究的,所以最好有老师指导。如自学,可以多看于右任先生的墨迹以帮助自己理解魏碑的笔法。

    我们所做的点画、结构分析、举例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可以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5:04 2004)  提到:


第179页

说限于篇幅,少到不能再少了。所选的例字,希望读者结合分析反复临摹,直到能背临。

    碑文我们用简化字印出并加以简单注释,这不是重点,但对大家通临碑帖肯定是有些帮助的。希望读者能借助注释把碑文读通,有些词语,工具书上比较容易查到的就不注了,希望读者在学字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

一、颜真卿《多宝塔碑》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简称《多宝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年)镌立。共34行,每行66字,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徐浩题额。额为隶书,史华镌刻。碑藏西安碑林。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留存下来最早的一块碑,书写时作者44岁。通篇字体方正,结构匀整,有些类似于唐人写经的风格,反映了颜真卿早期书法的面貌,特别适宜初学者临写。

(一)笔法

1.点

    (1)点在各种笔画当中最为难写,因为它变化最多,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写法。点是短的笔画,但在很短的距离里笔锋要做许多动作。我们先看“宀”(mián,一般叫宝盖儿)中间的一点,先逆入向上,再折向右下,再转回向上,其中还要加上提按(图6-4)。

    (2)氵(三点水,散水)的写法。第一点向右倾斜,下面平,上面凸起。第二点比较平,形状与第一点差不多,只是稍小些,收锋完成后,从点的中部出锋带起第三点。第三点最为复杂,实际叫它挑也可以。笔尖向下,到底下顿笔转回,然后挑出,要中锋送出,挺劲有力。如图6-5所示。

    注意不要写成图中右边的两种样子。第一个是用侧锋抹出来的,一面很光,一面是锯齿状。第二个是中锋没有送到。这两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6:14 2004)  提到:


第180页

种情况都是病笔。

    上下左右相呼应的点要写得生动,注意它们的向背姿态,用笔更要准确、周到。

    (3)四点的写法。如“为”字,因为有长撇向左下作势,故四点均向右下与之呼应。“无”字则左点倾斜向左下,其余三点向右。如果写得全无动态,如一排牙齿,那是很难看的。也不可写成两两对称,显得很呆板。如图6-6所示。

2.横

    横是最基本的笔画。写横容易犯的毛病主要有笔锋过分偏、侧,或提、按动作突然,或起住笔时动作太重、太慢等。如图6-7所示。

    (1)起笔、收笔用笔太重,有按没提,写得重滞、软缓,像根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7:15 2004)  提到:


第181页

油条。

    (2)中间行笔太快、太虚,一带而过,像马蜂的腰细弱无力。

    (3)出现一面锯齿状。由于用侧锋(笔尖在笔画的上面,笔肚在下面)抹出,故笔画薄、扁、浮,不规矩。

    (4)起笔不藏锋,收笔也不知收锋,随便把笔提起,造成断笔,形如折木。应注意顿笔和回锋。

    (5)处处锋芒毕露,棱角突出,像刀子刻的。这可能是描出来的,或是起笔收笔时太尖刻,不含蓄,点画无美感。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呢?让我们看看碑文中以下几个字:

    “寺”字和“行”字都有两横,一短一长,短横比长横稍粗。长短横的入笔基本相同,都是顺入,但角度稍异。短横的收笔很沉稳、周到,但不像长横那样用力向下顿。“平”字和“不”字两个长横收笔略同,但起笔很不一样。“平”字从上面一点带过笔锋,进入横画近中部继续逆行,至起笔处折回,动作要轻。“不”字的入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8:22 2004)  提到:


第182页

笔先向左上逆入,立即折向左下,切出与一般横画相反的入笔角度,然后引笔右行,逐步变作中锋。如图6-8所示。

    写横画不要快。永字八法中用“勒”字来代表横画。“勒”是勒住马,让它慢慢走的意思。颜真卿曾说:“勒,缓纵以藏机”,就是这个意思。“藏机”,是蕴藏生机的意思,要从中体会。

3.竖

    竖比横难写。因为从上向下用笔,只有悬起肘来才能自如。如果肘关节放在桌子上,那就要腕向下,向后运动来写了。

    颜体的竖变化较多,写之前要好好观察。

    “年”字的一竖叫悬针,下面是出锋,比较尖细,起笔的时候先向上藏锋,再向右下顿笔,然后垂直写下,最后提笔送出。

    “禅”字、“师”字,两字左边的长竖叫垂露,起笔比较简单,从左上方顺势引入,稍顿一下就垂直向下,最后顿笔收锋。颜体的垂露相当明显。垂露竖多用在左边的偏旁上。因为要把笔锋收回带起下一部分。悬针竖则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笔锋垂直送出为的是带起下一个字。“禅”、“师”两字都是左用垂露,右用悬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49:40 2004)  提到:


第183页

针,就是这个道理。“不”字的一竖略弯,富有弹性和力度,这就是八法颂中讲的“努弯环而势曲”,不能简单地写直,因为“努过直而力败”。如图6-9所示。

    一些短竖的变化就更丰富了。“界”字左侧折短竖,写得活泼灵动,看得出褚遂良的影响。先尖锋入笔,向下令锋开,随势向内向下转行,再引笔直行。这一系列动作很容易使人想起《兰亭序》中“畅”字之左傍“申”字的竖,横截而下,简洁轻快。“而”字的左小竖从左侧平行引来,加强了这个扁字的开肩效果。特别是“尚”字,外侧同于“而”字,助长开肩,里边口字左竖从右上入笔,避免了重复,变化非常自然。如图6-10所示。正因为这些短竖的姿态多,用笔活,所以需要我们深入观察,认真临写。

    竖画病笔(图6-11):

    (1)起笔、住笔都太肥重,中间枯瘦像根骨头。这是因为起住笔顿得太重,中间行笔没保持住力量造成的。

    (2)起笔、住笔太刻露,两端像竹节,不够圆活自然。

    (3)没有提笔敛毫,中锋送出。铺开笔毛刷出去,后边散开形如牛尾。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0:29 2004)  提到:


第184页

4.撇

    撇在“永字八法”中叫做“掠”,是轻而快的意思。有人用燕子轻轻掠过水面来比喻,写撇的时候就要想想这个形象。颜真卿说“掠左出而锋轻”正是这个意思。

    撇是从右上向左下运笔。书写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落笔后不能调整到中锋,用侧锋抹出来,形成一面光一面锯齿的情况,或者落笔太重,突然抽笔变轻,形成钉头鼠尾的样子。如图6-12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1:46 2004)  提到:


第185页

    颜体字撇的变化是很多的,如图6-13所示。

    “感”和“夫”字的撇是颜体中最常见的长撇,起笔与竖画相同。行笔时用中锋送到,使人感觉圆润有力。“乃”字的一撇叫直撇,入笔时稍稍藏锋,然后横截而下隽拔刚断。

    “成”字左侧的一笔是回锋撇,藏锋逆入,行笔用中锋,最后像写钩一样挑出。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笔锋钩出后再带起上面的横画来。这一笔使人感觉挺劲流畅,笔势连贯。

    《多宝塔》中的短撇,看上去外形都不大相同,其实用笔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都写得坚劲挺拔。一般写撇,起笔时横截而入,入笔的方向往往是垂直于行笔的方向,如“侍”字的一撇。但颜真卿这样写的不多,他常常入笔时写得很厚、很平,与行笔的方向成钝角。行笔劲直有力,加强了整个字端庄凝练的感觉,如“千”字。

5.捺

    捺在“永字八法”中叫“磔”,这是相当难写的笔画。捺大概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6:18 2004)  提到:


第186页

分成两种:一种是纵捺,一种是平捺。

    纵捺(图6-14)如“文”字和“又”字,起笔时都是藏锋,圆笔,不露锋芒,然后用力将笔管按下,笔毫铺开,直到最后最宽处开始边提笔边向右上方送出。“尺”字和“文”字的捺,都是顺入露锋,是写完撇后顺势写出来的。颜真卿晚年写捺,末端多成燕尾状,“宸”字一捺可见端倪。

    平捺(图6-15)的写法要更难一些,如“赵”、“之”二字,起笔藏锋送入和横画差不多,先藏锋,较平缓地走一段,然后向斜下方运行稍长的一段,又变为较平的方向,最后边提笔边使笔毫向斜上方并拢送出,真是所谓的“一波三折”。颜体字的捺一般比撇重,其它各家也都是如此。“撇轻捺重”可以说是楷书的规律。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7:21 2004)  提到:


第187页

6.钩

    钩也是楷书笔画中比较难写的一种。因为它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也有时向上或向斜上方。钩在“永字八法”中称“”。颜真卿说:“,峻快以如锥”,就是说要挺拔、锋利。

    《多宝塔》中钩的变化:

    “寺”字的一钩,写完竖画后向左下挫锋,再向左上挑出,力求棱角分明,力量充实。“尔”字的一钩是颜体比较典型的写法,先引笔向下,收笔圆润,再回锋挑出。“果”字和“明”字的钩虽然挑出很短,但运笔的过程和“尔”字完全相同,只是出锋更短更细。如图6-16所示。

    “鸟”字和“为”字的钩先弯环写好折笔,然后自然送出,不作回锋起的习惯笔法。“见”字和“抱”字两钩不大相同,“见”字笔画末端直接向上挑出,类似写魏碑,而“抱”字则是回锋,然后再挑出。如图6-17所示。戈钩变化很多,但大体都可以用回锋后挑出的笔法,以便笔画末端圆润、周到,无生硬感。

7.挑

    挑在“永字八法”中叫做“策”,起笔很像横,所以颜真卿说它“依稀而似勒”。“策”和“勒”都是古代人用他们所熟悉的骑马动作做出的比喻。策马当然要快,而且一往无前。勒就是要慢,而且要勒转回头。“策”不收锋,用力送出才能有势。“理”字的一挑,横截而下,露锋,写成方笔,笔毫调成中锋,而且铺开之后,两边同时收束,笔杆这时应该稍向左后方倾斜,用逆锋送出一直到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8:12 2004)  提到:


第188页

尖端。这里逆锋是个关键。“顿”和“衣”字起笔时逆入藏锋,用力顿挫,然后挑出,显得很厚重。如图6-18所示。

    钩和挑都是出锋的笔画,关键在于提笔、敛毫、用逆势,最后把力量凝聚到笔画的锋杪,这样才能有笔势和神采。

8.折

    折是一个字的肩膀。人的力气,一看肩膀就知道,字也是这样。

    “力”字的一折可以说是颜字最常见的折法,劲而不刻,有骨有肉。写法是横画写到折处向上提笔,笔尖将要离纸时做写竖的逆入锋动作,然后顿笔,使折笔处厚实有力,再引笔向下用中锋写成竖画。“迁”、“中”的一折是断而后起,一横写成,提笔离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2:58:55 2004)  提到:


第189页

纸,再杀锋入纸,写一个方笔的竖画。这样的折斩钉截铁,刚劲有力。如图6-19所示。

    “圆”字和“为”字的第三折几乎接近转了,没有明显的棱角,但又不是没有起止的圆转。这样的折,要提笔暗过,稍有停顿。方中不规,圆中不矩,圆活,自然。如图6-20所示。

    写折易出现的笔病(图6-21):

    (1)顿笔过力,造成一个大关节,称为“鹤膝”。

    (2)横细竖粗,像版印刷的字体,太死板不生动。

    (3)折笔处提按不分明,笔墨痴肥,没有骨力。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0:04 2004)  提到:


第190页

(二)结构

    掌握字的结构,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是点画之间的关系。一个字有两笔,就有一笔为主,另一笔则是副笔了。比如“二”字,我们总不能把两横写得一样长吧!“人”字呢,一般是把撇写得轻些,捺写得重些。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成样子了。

    第二是处理点画和周围空间的关系。我们写一个“田”字,里面四个空格应该比较均匀,如果太不匀了那肯定不好看。“因”字,如果把里面的大字写得太大或太小也都不舒服。我们所以能站得稳,是因为除了脚下是实地,周围还有相当大的实地,如果站在高空的窄梁上,那谁也站不稳。所以,写字也要安排好笔画周围的空白。

    三是要留心偏旁部首间的关系。比如“昌”字,上下两个曰字一样,哪个应大些?“林”字左右一样,哪个应该让一让?如果能够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字的结构就比较好掌握了。

1.确定主笔与副笔

    怎样确定一个字的主笔呢?不妨作如下分析:“至”字,上下有三个横画,哪个为主呢?一般说,最下一横是主笔,因为这样显得比较稳定。而“安”字,就不能扩大上面的“宀”,而要伸展“女”字中间一笔。“户”字当然以撇为主笔,这样在全篇中,这个字就显得生动,有姿态。如图6-22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0:57 2004)  提到:


第191页

    又比如“车”、“中”字,处在中间的长竖必然是主笔(图6-23)。“左”字的主笔应该是撇,而“右”字的主笔应是上面的横(图6-24)。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文字中,“左”、“右”本来就是左手和右手的象形,当然哪一笔代表胳膊哪一笔就是主笔了。看来,写楷书也要学一点古文字学的知识。

    从楷书字形上讲,“左”上、中、下共有三横,下边一横,如果不写长些,当然不好看。“右”下面只是个口,不能伸展,所以用上面的横来做主笔。由此可见,一个字中比较伸展的笔画一般做主笔,如中间竖、中腰横、长撇、长捺、戈钩、竖弯钩等。

2.“宀”的处理

    “宀”头一般要写大些,宽松些。比如“宜”字,“宀”写小了,下面就显得太拥挤了。“官”字,如果把下边写太大了,这个官就不像好官了。如图6-25所示。

    其实,“宀”在古代的文字中就是房子。如“宝”字,它的本意是屋子里放满了的东西,有玉有贝(古代的货币)和缶(也是音符)。如“宀”写小了就太拥挤了。如图6-26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1:58 2004)  提到:


第192页

    所以,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想到是盖房子,一定要盖宽敞点。清末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里谈到“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就是说,“宀”要写大点,把下面的笔画都覆盖住。

3.左小要齐上

    口字旁,土字旁,左边笔画很少。遇到右边笔画较多,字形较长的时候,左边小的部首一定要看着上边写,不能太低。如“塔”、“嗅”等字(图6-27)。

    为什么呢?因为汉字是从左上角开始写的,所以,左上角是基准。举个例子说:小学生排队,一班来了十个人,二班来了三个人,两班的排头应该对齐,不能排尾对齐。所以,左上角的笔画既然是排头的基准兵,就不能写得靠后。请记住“左小齐上”四个字。

4.右小要齐下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3:36 2004)  提到:


第193页

    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字帖,马上就会知道,右旁小可以写低一些,甚至可以与下边齐。原因是汉字从左上角开始写到右下角结束。如果右下角不满,人们会以为没写完。比如“炯”字和“”字,应该是下边齐,如果写成上边齐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图6-28)。所以,要记住“右小齐下”四个字。

5.左中右,中宫收紧

    写左中右结构的字,中宫收紧才能保持方正的特点。什么叫中宫?我们习字有时用米字格,有人用九宫格,中间的一格就叫做中宫。

    汉字的结构很讲究中宫收紧,特别是左中右排开的字。“徵”字中间的“口”,中间两横收得很短,很紧,“识”字“滟”字也同样。

    另外,三部分之间不是各自为界,而是笔画间相互交错。“滟”字的“氵”和“丰”互相穿插,“徵”字中间的“口”下一挑也伸到“文”的撇下面了。
 
    还有横画都要稍稍向右上斜一点。“徵”字,中间的三横都稍斜一点,三笔错开,就像三个挑担子的人走一条窄街道,如果都横着,那就走不过去了。如图6-29所示。

    总起来说,“中宫收紧”、“互相穿插”、“倾斜相让”是原则。

6.上中下,主笔应横向伸展

    汉字中的确有些“高层建筑”,容易写得又窄又长。如“灵”字,上下共有三层,比别的字要高好多,写不好就会成为细高挑。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4:18 2004)  提到:


第194页

再如“囊”字。那怎样才能不显得窄长呢?首先要看看有没有可以伸展的横画或撇捺,如果有,就把它们写得长些。如果没有,上中下几层,哪一层可以横向伸展就尽可能写宽些。

    “尊”字有三个横画,当然伸展中间的好。“尘”字下边虽然也有横画,但伸展起来不好看,颜真卿就把中间“比”字的一短横改成了一捺延长出来,正好和左边的撇呼应,“尘”字就变得稳定而又美观了。“岩”字上面虽然有横画,但伸展开效果并不好,而把下面的撇捺自然伸展效果就会好了。如图6-30所示。

7.左让右

    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比较好写,特别是宽度基本相等的字。但也会遇到一些左边特宽或右边特宽的字。如图6-31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5:39 2004)  提到:


第195页

    图6-31中前边两个字是左边笔画少而右边笔画多,所以左边写得很窄,而后面两个字虽然右边笔画很少,如“欢”字,左边十八画,右边仅四画,但右侧所占的地方仍然比较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汉字结构中,有一个法则叫做“相让”,左要让右。所以,右边笔画多的时候,左边自然要写得很窄,但左边笔画特多却不能尽量拓宽,而要注意让右侧有足够的宽度,不这样视觉上就不舒服。

8.斜中取正

    汉字虽然是方块字,可其中也有不少不太方的,有的字就不太容易找到重心,写不好让人感觉站不住。如“也”字“七”字,横画必须要写得比较偏斜,因为它要和下边的横钩协调,不能写正。如果写正了反而倒难看了。“方”、“乃”、“多”、“崩”等字虽然没有垂直的笔画做骨架,但是重心却掌握得很好,像运动员在跑弯道时身体是斜的但不会摔倒。如图6-32所示。

    还有些字《多宝塔》里没有,我们也必须说明一下。如“句”、“勺”、“勿”等字,这些字要把“勹”(bāo)写得短些,弯曲些,还要稍倾斜些。原因是里面的笔画少,而且没有垂直、水平的笔画,如果写得长而直就会显得很丑。而“葡”、“萄”、“蜀”字就因“勹”里面笔画多而应该写得直而长。如图6-33所示。

9.长短自然

    有些字原来就是长字,因为是上下结构,而且缺少横向伸展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6:01 2004)  提到:


第196页

的笔画,如“肩”、“灵”字。有些字本来就很扁,如“四”、“以”、“而”等字(图6-34)。把它们放在一起,矮字还没有高字的一半高。我们在临帖的时候,要保持这高矮的差别。写字也要因字形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有些字字形较矮,肩膀却很宽,这类结构叫开肩。肩部宽,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6:53 2004)  提到:


第197页

两脚要向里收拢,如“内”、“而”、“函”等字(图6-35)。

    以上我们对《多宝塔碑》的点画、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大家读帖和临帖能有所帮助。只记这几个字是不行的,要多临原碑,最好能够通临。为了使大家能对碑文有所了解,我们把碑文用简化字抄录于后并加以简单注释。希望读者能在临摹颜体字的同时读通岑勋的文章,以提高自己学习书法的兴趣。

多宝塔碑文浅释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7:33 2004)  提到:


第198页

    粤(1)。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2)绝于荤茹,髫龀(3)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4)之桢干,禅池畎浍(5),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6)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7)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8)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9),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10)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11)。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12),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8:21 2004)  提到:


第199页

备法仪,宸眷(13)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14)。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香烟不断,经声递续,昼夜塔下诵持法华,炯以为常,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惠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崛(15)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16)承陛。琅(17)槛,玉居楹,银黄绋户,重檐叠于画,反宇(18)环其璧,坤灵(19)以负砌。天(20)俨雅而翊户或复肩驾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09:18 2004)  提到:


第200页

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禅师(23),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24),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于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袭衡山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菡、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存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枕,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断常起缚,空色同谬,(25)现前,余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

    捡校僧义方。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11:16 2004)  提到:


第201页

    河南史华刻。

注释:

(1)粤———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曰通。

(2)歧嶷———指幼儿渐能站立。《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歧克嶷”。

(3)髫龀———儿童垂髫换齿之时,龀(chèn)。

(4)豫章———木名,樟类。左传哀公十六年,“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注:“豫章,大木。”

(5)畎浍(quǎn kuài)———田间的小水沟。

(6)进具———佛教徒二十岁由沙弥进为比丘,称进具足戒。


(7)化城———佛教语,一时幻化的城郭,比喻小乘所能达到的境界。《妙法莲经三化成喻品》“(导师),以方便力……化作一城……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于是众人进入化城。”

(8)许王———李,许王素节之幼子,神龙初封嗣许王。

(9)净人———寺内作杂役的俗人。

(10)橐(āo)———盛弓矢的囊。

(11)相轮———塔上的环盖。

(12)孚———信用诚实。此句指皇帝的梦得到证实。

(13)宸眷———宸,北辰,比喻地位。宸眷指帝王的恩宠。《北史·刘炫传》“此人庸虚,屡动宸眷”。

(14)法王———即佛的异称。

(15)崛———突然。

(16)(yuǎn qì)———似玉的美石。

(17)琅(lān ān)———石而似玉。

(18)反宇———屋沿上仰起的瓦头。璧,以玉璧制成的瓦当。

(19)———俗传龙生九子……。一曰,形似龟,好负重。石碑下龟跌是也。

(20)(qì)———地神。翊,护卫之意。指天地神护卫着门户。

(21)勃如战色———敬畏的神色。《论语·乡党》“勃如战色。”

(22)扃———门窗箱柜上的插关。

(23)思大禅师———即北朝僧人慧思(公元515~577年)。由北方转移至江南,到湖南衡山,为天台宗三祖。弟子甚多。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12:58 2004)  提到:


第202页

(24)天台智者———天台,山名。智者,隋朝高僧,栖身入寂于天台山遂以命名。

(25)(zhān fū)———梵语音译,译为黄花,又译郁金花。

二、柳公权《玄秘塔》

    《玄秘塔》写于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当时已63岁,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此碑用笔劲健,起笔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行笔圆润挺拔,结构中宫紧密,四周舒展,越显出精劲险峻的意味。郭凤惠先生《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评柳字云:“弩张剑拔论何偏,殿阁微凉婉谏传。铁铸铮铮真骨力,千古一个柳诚悬。”

    60年代,书法家郑诵先在北京电视台讲过柳体字,还作了一首歌诀,概括了柳体字的特点,对学写柳字的人启发很大。歌诀全文如下:

    中宫收紧,横竖舒长。笔笔顿挫,筋骨开张。撇轻捺重,并运圆方。点圆波短,横弱竖强。短撇粗壮,短横上扬。回锋起口,挫口相当。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1.中宫收紧,横竖舒长

    柳字常把每个字的中心部分收得很紧,而把横、竖(也包括一些撇捺)伸展得很长。这样,字的结构既紧密又宽舒,如“安”、“奇”。如图6-36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15:35 2004)  提到:


第203页

2.笔笔顿挫,筋骨开张

    柳字每一笔画都注意顿挫。顿挫的表现就在每一笔画的下笔、住笔时要用力提按,意到、笔到,笔笔送到。这样才能够写出笔意,笔画才能有筋有骨。“丘”、“风”字的每个点画都顿挫有力。如图6-37所示。

3.撇轻捺重,并运圆方

    柳字的撇是比较轻的,捺比较重。柳体虽然方笔居多,圆笔有时也有,多用在点、竖、撇等笔画上。“大”字的撇捺都用的是圆笔。如图6-38所示。

4.点圆波短,横弱竖强

    柳字的点总是比较圆的,有时一面是圆的一面是平直的,如“沙”字的各点。波就是“辶”下面的平捺,往往写得比较短,刚刚超出上面部分就停了。比其它各家的“辶”都短,如“逢”字。柳字的横较细,竖比较粗,如“生”字。如图6-39所示。

5.短撇粗壮,短横上扬

    柳体的长撇、长横都比较瘦,而短横、短撇比较粗。短横多作仰势,即向上弯曲。长横则多做俯势。如“工”字。如图6-40所示。

6.回锋起口,挫口相当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16:41 2004)  提到:


第204页

    柳字一竖写到底再向上引笔叫做“挫”,回锋向上叫做“口”,然后再挑出。这个动作与颜字的钩挑相仿,但要注意不能过分,如“月”、“来”字(图6-41)。如果太夸张那就成为一种习气了。

7.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字右上方拐弯处叫做“折笔”。柳字和颜字一样经常是写完一横之后提笔另起,写成一折,表现了刚劲方折的笔法。如图6-42所示。

    上面,郑诵先先生用简明的语言写成的歌诀,基本上把柳体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19:08 2004)  提到:


第205页

字最重要的特点讲出来了。初学者如果能把郑先生的歌诀背下来,以上的范字记住并能默写出来,那么,柳体的特点就基本掌握了。

    柳体字的笔法与颜体字,特别是《多宝塔》是非常接近的,有“瘦颜”之称。如果读者要了解具体的运笔方法可以参看前面《多宝塔》的笔法分析。

    《玄秘塔》的碑文是裴休撰写的。他对佛教很有研究,对端甫和尚“梦吞舍利”、“迎合上旨”是有看法的。希望读者能在通临碑文的基础上了解一下碑文的大义。

玄秘塔碑文浅释

    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
额。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6),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欲荷如来之菩提(7),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8)。十七正度为比五。具威仪(9)于西明寺照律师(10);禀持犯(11)于崇福寺律师;传唯识大义(12)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13)大旨于福林寺法师。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0:30 2004)  提到:


第206页

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赐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下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不大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14)。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15)迎真骨于灵山(16),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尔,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惟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17),契无生于悉地(18)。日持诸部,十余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径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19)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20),得舍利三百余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尽而灵骨珠圆。赐谥曰: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6:09 2004)  提到:


第207页

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门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或讲论玄言,或记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

    于戏,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惧徽猷有时堙没。而今门使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21),哀我生灵,出经破尘,教纲高张,孰辩孰兮。

    有大法师,如从亲闻,经律论藏,戒定慧学,深浅同源,先后相觉,异宗偏义,孰正孰驳。

    有大法师,为作霜雹,趣真则滞,涉俗则流,象狂猿轻,钩槛莫收,制刀断,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绝念而游,巨唐启运,大雄垂教,千载冥符,三乘迭。宠重恩顾,显阐导。

    有大法师,逢时感召,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会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

    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

注释:

(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柳公权《金刚经》是长庆四年(824年)为右街僧录准公写的。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绘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十岁出家,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7:17 2004)  提到:


第208页

(5)于戏———读为呜呼,感叹词。

(6)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颡:额头。颐:下巴。

(7)菩提———梵语,汉语中是“道”的意思。

(8)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9)具威仪———言具威仪戒,戒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10)律师———佛教称善说戒律的高僧为律师。

(11)禀持犯———保持戒律之谓也。

(12)传唯识大义———佛教认为:识即心识,大乘菩萨皆了却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意深妙,唯意缘知,这就是唯识大意。

(13)涅———梵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指不生。,指不灭。

(14)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指宪宗李纯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间,平息的各地节度军将之乱。

(15)缁属———指僧众,人多穿黑色。

(16)灵山———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是释迦牟尼传教的圣地。

(17)运三密于瑜伽———佛三密是说如来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议处。瑜伽,梵语,意为相应,约言之:“身与口协,口号意符,意与身合,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业相协,与佛相契了。

(18)悉地———悉,遍也。悉地,遍地。碑文中悉字为别写。

(19)四相———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20)茶毗———梵语,意为焚烧。此处指按端甫的遗嘱火化。

(21)贤劫千佛,第四能仁———贤劫,佛教语,谓此劫中多贤人。释迦牟尼为贤劫中第四佛。“释迦”汉语译作能仁。

三、北魏《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它的碑额书法类似于龙门造像,有刚劲的骨架。碑文笔法则方圆并用。结字呈长方形,笔画虽为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如横画的右旁稍稍抬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8:16 2004)  提到:


第209页

高;竖、撇、捺等笔画有时写得较为夸张但自然合度,妍丽多姿。为唐欧阳询、李邕书法之先导。论者比之“周公制作,字字皆美”。

    《张猛龙碑》现存最早的拓本是明代拓本,以“冬温夏清”四字不残为标志。原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一)基本点画

1.点

    (1)方点。逆锋入笔,横截挫,使笔头呈方形,折笔向下,然后回锋。效果刚健庄重,有时入笔可顺入,视点的大小、轻重而定。如图6-43所示。

    (2)圆点。逆锋入笔,稍用力按下,再转锋向下轻轻回锋,有时下面尖部隐到横画中则不必回锋了。效果秀丽活泼。如图6-44所示。

    (3)棱点。锋棱突出,凌利快捷,入笔时横截而下要留心点的形态,也要注意锋芒,勿使滞钝。如图6-45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8:55 2004)  提到:


第210页

    (4)顾盼点。这类点中间往往隔有笔画(多是竖),运笔或导或送,要能跳越,笔断而意连。如图6-46所示。

    (5)曾头点。因位置常用于“曾”字头,故名。与顾盼点略同,中间不隔笔画仍要跳跃虚灵。楷书作品中两点很少以牵丝连上。如图6-47所示。

    (6)烈火点。这四点要写得分布均匀,散聚合宜,姿态生动。“无”字三点上挑,一点下顿。“熙”字四点都是向下运笔然后回锋。有时四点相连带出行书笔意,更觉生动,富于变化。如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29:28 2004)  提到:


第211页

“无”字“伪”字。如图6-48所示。

    (7)其脚点。以位置名。实际写当中变化很多,方向各异,但要求彼此呼应。例“其”字一挑一顿,“黄”字一撇一顿。如图6-49所示。

    (8)散水(三点水)。散水变化丰富,有时连、有时断、有时虚、有时实。“流”字的三点,有可能是虚入虚出,十分轻快。“泫”字三点,则几乎像龙门造像一样重,一样刚健。我们共选了八个散水旁的字,个个不同,笔笔不同。这使我们真正相信:此碑有定法而又出之自然。所以,变化随心,于妙境。如图6-50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0:03 2004)  提到:


第212页

    (9)“纟”旁。“纟”(音米)一般称“绞丝”,下面写成三点。“缉”字的“纟”旁写得有篆、隶笔法,撇、折均不夸张顿挫,上面的一点似乎也浑融无迹地连到笔画中,加强了篆隶的气息。末尾三点,如图6-51所示,方、圆、轻、重皆有,灵活多变。

2.横

    (1)短横。“玉”、“生”两字皆有三个横画,无一笔雷同。入笔藏露,方圆、轻重都不同,真是“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希望读者临帖时要写准每一笔的形态,千万不要简单地写成一种横画。如图6-52所示。

    (2)长横。“再”字三笔横起笔各异,前两横轻出,不收锋,后一横才回锋。“无”字的一大横是尖锋顺入,简洁虚灵。“兴”字、“每”字则是标准的横画,起、收完整周到。临写时要仔细观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0:50 2004)  提到:


第213页

察,极力写准确,避免概念化。如图6-53所示。

3.竖

    (1)悬针竖。“平”字和“千”字的中竖两笔相同,皆是前面藏锋,圆润无迹,后面中锋送出,不回锋也不可撩出。要做到既沉着又爽利。如图6-54所示。

    (2)回锋竖。在唐碑里叫垂露竖,取其末端像露水滴。而《张猛龙碑》的竖无垂露状态,我们只能名为“回锋竖”。这种竖收笔要轻轻回锋,不能像唐碑留下一个露珠状笔头。“仰”字左傍是回锋竖,而右傍是悬针竖。如图6-55所示。

4.撇

    (1)短撇。短撇十分刚健,方硬。入笔横截而下,行笔时一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1:37 2004)  提到:


第214页

定要换成中锋用笔,避免侧锋,最后一直送到底,不得撩出。如“氏”、“备”字的第一撇。

    (2)长撇。长撇有浓厚的隶意。起笔藏锋,行笔一定用中锋,力求笔迹圆浑,送到最后应轻轻回锋,或垂直提起,不要甩出去。“孝”、“今”、“人”、“源”、“石”这五个字中的长撇绝无雷同。希望读者按笔锋运行轨迹试一试,努力写出它们的不同,要求准确生动。以上如图6-56所示。

5.捺

    (1)长捺。捺的变化也很多,这里“葵”和“金”字是比较标准的。捺脚比较方硬,写过《多宝塔》就不难写好。如图6-57所示。

    (2)敛锋捺。一般捺是撑开笔锋,末尾是笔锋最开处。而这种捺到末尾时有些敛锋,形成右上一侧也向下收的形状,含蓄、美观。《兰亭序》中也常常用此法。这个笔画比较难写,要多多练习。“改”字“本”字都是这种捺,注意末尾要回锋。如图6-57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2:22 2004)  提到:


第216页

6.钩

    (1)竖钩。竖画写时笔锋稍向左边侧些,写到底时向左逆锋“推”出。切不可像颜、柳那样完全中锋,提笔回锋。时代不同,笔法相差很多!如图6-58所示。

    (2)抛钩。也称背抛法。同戈钩,只是较短,方向也不必太向内钩,故称背抛。小钩要短而饱满,直接向上挑,也不必回锋挑出。如图6-59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3:08 2004)  提到:


第217页

    (3)平钩。同抛钩(略)。

    (4)曲钩。曲钩,亦略。同抛钩,只是稍长,方向向内。如图6-60所示。

    (5)戈钩。戈钩多劲直,临摹时切忌弯曲,弯曲则无力量。戈钩要短促充实,不能回锋挑出,不能太细弱。如图6-61所示。

7.挑起

    笔(略)同横画,稍作藏锋势,横截而下,逆锋送出,随送随提,一路中锋,不可偏颇。如图6-62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3:57 2004)  提到:


第218页

8.折

    (1)平折。平折实际为隶书笔法,在魏碑中运用较多,唐碑绝少见。写法是先向右引出横画,稍稍回锋,再引笔向上,如同横盖住竖画,竖画在横画内起笔,故无折笔痕迹。如图6-63所示。

    (2)方折。横画写至将折处,要提起笔锋。在锋将要离纸时,向右下顿笔,同时将笔杆调至逆锋方向(行笔向左下,笔杆倒向右上)写出竖画来。关键一是提,二是逆锋。如图6-64所示。

    (3)断笔折。同方折,只是提笔离纸向上行一段再横截而下,逆锋写竖即能刚健(图6-65)。魏碑的这种折,后来被唐代书法家广泛运用。颜真卿、柳公权都有这种折笔,只是棱角没有魏碑清楚而已。

二)结构特色

    几个音符靠长、短、强、弱、高、低变化便能成为乐曲,作曲家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4:36 2004)  提到:


第219页

的才能可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汉字的几种基本笔画有如音符,靠它的轻重、长短、正、曲直、方圆、疏密的变化即形成了作品的结构特色,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张猛龙碑》的书写者在结构上有非凡的才能,许多奇妙的、令人叫绝的结构使学习者得到很大的益处。启功先生诗云:“清颂碑流异代芳,真书天骨最开张。”真正的书法家,纸张对于他并不是只有两维的平面,而是一个无限的、空灵的天地。图6-65中的“春”字和“冬”字正是飞翔在这灵动的空间之中,舒展的撇捺和其它密集笔画的对比,正显示了启功先生说的“天骨开张”的特色。

    黄山的松树,美在挺直的树干和向阳光一侧伸出的枝叶。如果长得像一把伞,那就没有这样奇了。如“中”字和“景”字本应是对称的,但碑文中写得如此侧而不失去重心,令人称奇。如图6-66所示。

    “也”字、“归”字将左下方的笔画伸展到如此程度,却天然合理,尽势而不留遗憾。因字取势,各展其姿。“风”字展其抛钩,“鱼”字伸其长撇,如舒广袖,拽长裙,飘飘欲仙。如图6-67所示。

    以“心”为底的字一般是很难处理好的。而此碑用跳荡的点、劲健的钩,使“心”字给人以极强烈的印象。宽展的势与上面狭窄的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自然联想到鼓起风帆的船,一个在浩浩空间中的美好形象。如图6-68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4:50 2004)  提到:


第220页

    “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张猛龙碑》的结构妙在险绝。“当”、“雪”、“能”这三个字的头上都有危险的部分。将崩而未颓,似坠而不落,如此奇崛,在魏碑中也是绝少见的。作者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5:55 2004)  提到:


第221页

胸中无丘壑,是很难有这样奇险的境界的。如图6-69所示。

    “意密体疏”,是很难理解的词语,但看到“遂”、“复”这两字,就可以逐步理解。如图6-70所示。

    这两个字的点画分布好像漫不经心,颇为疏口,如同画家笔下的秋山:木叶微落,笔墨疏简,气象萧瑟。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画皆呼应,这就是意密体疏。

    “短长肥瘦各有态”,这是苏轼论书的句子。因字立形,当长则长,当扁则扁,完全听其自然。魏晋、南北朝人大都取这种态度。唐人大讲法度,为了整齐,常常做出些截鹤续凫的事情来。“贫”字极长,作者并不想用较长的撇捺去调节,而听任其长。“姬”字各个笔画都尽势,因而扁得不得了,但处在整幅碑文中是非常协调的。如图6-71所示。

    《张猛龙碑》的作者,有他出众的空间感。“野”字和“开”字都是左短右长,而且相差很多,所以就出现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在平面上创造了不平。如图6-72所示。

    开合:或上开下合,如“郎”字“祖”字。或下开上合如“神”字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6:21 2004)  提到:


第222页

“雅”字。开合增加了左右两部分间的呼应,克服了因两部分过多平行线而造成的呆板。如图6-73所示。

    高下:左侧笔画较少,一般要写得高些。因为汉字书写先从左上角开始,左上是基准,所以左边再少上边也要齐,右侧写得十分潇洒、舒展。如“唯”、“魂”字。右侧笔画少的字右旁则要写得尽量下沉,如“节”字。如图6-74所示。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7:07 2004)  提到:


第223页

    前面的分析,涉及了很多精神、气韵方面的问题,学习的高级阶段当然还是要掌握住精神。因此,经常读帖就十分重要了。忽略了精神方面的东西,临帖只能是如烛取影。清中叶以来,写《张猛龙碑》的人很多,而于右任先生最能得其神韵。这大约和于先生的为人及学识,修养有关,读者可以找些于右任先生的墨迹观摹,帮助我们理解北碑的精神。

张猛龙碑文浅释

    君讳猛龙,字神,南阳白水人也。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故已备详世禄,不复具载。□□□□盛,蓊郁于帝皇之始;德星□□,曜象于朱鸟之间。渊玄万壑之中,岩千峰之上。奕叶清高,焕乎篇牍矣。周宣时□□张仲,诗人咏其孝友。光缉姬氏,中兴是赖。晋大夫张老(1),春秋嘉其声绩。汉初,赵景王张耳(2),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士之赏。□□世□,君其后也。魏明帝景初中,西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焕之十世孙。八世祖轨,晋惠帝永□中。使持节平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轨之第三子。晋明帝太宁中,临羌都尉,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钟,伪凉州武宣王(3)大沮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璋,伪凉举秀才,本州治中从事史。西海□□二郡太守。还朝尚书祠部郎,羽林监。祖兴宗,伪凉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河、黄河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7:34 2004)  提到:


第224页

二郡太守。父生乐□□,□□□□□□□□□□□□□归国。青衿之志,白首方坚。君体禀河灵,神资岳秀,桂质兰仪,点弱露以怀芳。松心□□□□□□□□□□□□,自□□朗若新蘅之当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弟,邦闾有名。虽黄金未应无惭。郭氏友朋,□□交游,□□□□超遥蒙□人表。年廿七,遭父忧,寝食过礼。泣血情深,假使曾柴(4)更世,宁异今德。既倾乾覆,唯恃坤慈。冬温夏清(5),晓夕承奉,家贫致养,不辞采运之勤。年卅□,丁母艰,勺饮不入。偷魂七朝,磬力尽思,备之生死脱时。当宣尼(6)无愧。深叹每事过人,孤风独起,令誉日新,声驰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请,优游文省。朋侪慕其雅尚,朝廷以君荫望如此。德音宣畅。以熙平之年,除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如伤之痛,无怠于夙霄;若子之爱,有怀于心目。是使学校克修,比屋清业。农桑劝课,田织以登。入境观朝,莫不礼让。化感无心,草石知变,恩及泉木,禽鱼自安。胜残不待赊年,有成期月(7)而已。遂令讲习之音,再声于阙里。来苏(8)之歌,复咏于洙中。京兆五守,无以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虽名位未上,风□□□。且易俗之□,黄侯(9)不足比功;霄鱼(10)之感,密子宁独称德。□乃辞金退玉之贞耿,拔葵去织(11)之信义,方之我君,今犹古人,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实恐韶曦迁影,东风改吹,尽地□庶,逆深泫慕。是以刊石题咏以旌盛美。诚□能式阐□□□。庶扬休烈,□□辞曰。氏焕天文,体承帝胤,神秀春方,灵源在震,积石千寻,长松万刃。轩冕周汉,冠盖魏晋。河灵岳秀,月起景飞。穷神(12)开照,式诞英徽。高山仰止,从善如归。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栖迟下庭,素心若雪。鹤响难留,清音遐发。天心乃眷,观光玉阙,浣绂紫河。承华烟月,妙简唯□,剖符儒乡,分金沂道,裂锦邹方。春明好养,温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38:47 2004)  提到:


第225页

□勿剪,恩深在民,何以,风化移新。饮河止满,度海迷津,勒石图□,永□□□□□□□□□。

注释:

(1)张老———春秋晋大夫,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2)张耳———大梁人,魏著名游士,初为信陵君门客,陈胜起义后,与陈余等据赵地。立赵王,自封丞相,后受封于项羽为常山王,不久为陈余所败,投刘邦,后与信破赵,斩陈余封赵王,谥曰景。

(3)伪凉州武宣王———沮渠蒙逊,卢水胡人,自称凉王。晋元嘉中卒,谥曰武宣王。

(4)曾柴———指曾参、高柴、皆大孝。高柴,字子羔,执亲丧泣血三年,流泪无声谓泣血。

(5)冬温夏清———《礼·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冬则温之以御其寒,夏则清之,以避其暑。清音qìnɡ。

(6)宣尼———汉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7)期月———《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一周年。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8)来苏———从疾苦中获得重生,晋刘越石《劝进表》:“四海望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9)黄侯———当指黄霸,(?~前51年)西汉大臣,字次公,为政宽和,重视农桑,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10)霄鱼———传说孔子弟子密不齐(子贱)在父(一作单父),任宰三年后,巫马期(亦作巫马施,孔子弟子)去视察密不齐施政的情况,夜间看见捕鱼人不捕小鱼,得了也放掉,像有刑法在旁监督一样。事见吕氏春秋。后用为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的典故。

(11)拔葵去织———公仪子(休),战国时鲁穆公相,归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以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后世用作不与百姓争小利的官吏的典型。

(12)穷神———深究事物的精微道理,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知盛也”。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0:35 2004)  提到:


第226页

四、北魏《张玄墓志》

    《北魏张玄墓志》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故俗称《张黑女墓志》。楷书,22行,每行20字,镌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

    《张玄墓志》口文书法精美,多参隶意。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何绍基在题跋中称赞:“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谛观此口,笔法多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相似,可见并无南北书派之分,时代相近,自然有联系。书写相当洒脱,无元氏墓志的矜持,书写者并未因给太守写墓志而拘泥(衍文随手点去,并不涂改),故能潇洒流落,率真平淡。

(一)笔法

    长时间以来,在临写《张玄墓志》时笔者总有一种感觉,觉得他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很接近,经过对照,果然相似。看起来这南北两位书法家可能有共同的师承。已知智永是师远祖逸少,那么写《张玄墓志》的书家可能也受到王羲之的影响。

    我们仔细看看例字,有些地方是非常相象的。如“威”字的戈法、“世”字的“”,“假”字“传”字的运笔结体都惊人的相似。在临碑时,互相参考肯定会有好处的。如图6-75所示。

1.点

    (1)方点。落笔横截而下,侧锋写出,末尾回锋(见图6-76“帝”字)。

    (2)圆点。入笔轻轻藏锋,中锋运笔,末尾收锋。犹如横画缩短(见图6-76“之”字)。

    (3)侧点。侧锋下笔,笔迹宽而短,有收锋动作(见图6-76“奇”字)。

    (4)曾头点。两点皆横截而下,逆锋送出,呈三角形(见图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1:07 2004)  提到:


第227页

6-76“若”字)。

    (5)其脚点。略同曾头点,左边一点可见入笔痕迹(见图6-77“其”字)。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2:00 2004)  提到:


第228页

    (6)散水(一)。尖锋入笔,接着即收锋,写成两个三角形,末一点横截而下,逆锋送出(见图6-77“流”字)。

    散水(二)。先作一小点,不收锋,再作一竖连挑(见图6-77“冲”字)。

    (7)四联点(一)。顿笔、收笔的动作连续,末一点向内送出(见图6-77“无”字)。

    四联点(二)。此四联点的简化变成三点,前两点延长,末点仍短促送出(见图6-77“然”字)。

2.横

    (1)长横(一)。顺入笔,顺势向右行,末尾先向上提然后重顿,再收锋(见图6-78“具”字)。

    长横(二)。顺入起笔,行笔略短,末尾顿笔后向左下送出(见图6-78“所”字)。

    长横(三)。横截而下,转锋送出,末尾先提再顿,方劲有力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2:50 2004)  提到:


第229页

见图6-78“不”字)。

    (2)短横(一)。方笔,亦顺入,末尾收笔方硬简洁,无重顿痕迹(见图6-78“五”字)。

    短横(二)。尖锋入笔,中间略重,末尾较轻,自然回锋(见图6-78“光”字)。

3.竖

    (1)勾头竖。逆入向上,动作轻,折笔向下,中段较轻,末尾渐重,顿笔收锋(见图6-79“牧”字)。

    (2)垂露竖。尖入圆收,实际是个长点,真像一滴露水(见图6-79“徒”字)。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3:56 2004)  提到:


第230页

    (3)悬针竖。引笔横入,折笔向下渐行渐轻,末尾轻轻送出(见图6-79“中”字)。

4.撇

    (1)短撇。短撇二笔均用侧锋,方硬而不浮,若用中锋是写不出这样形状的(见图6-80“化”字)。

    (2)长撇。起笔略同悬针竖,中锋行笔,直至末尾送出(见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4:56 2004)  提到:


第231页

图6-80“太”字)。

    (3)竖撇。或收锋作方笔,或中锋送到,向右上挑出(见图6-80“岁”、“成”字)。

5.捺

    (1)纵捺(一)。起笔隐于其它笔画内,可能是逆入,向右下渐行渐重,出锋时稍向右上引(见图6-81“木”字)。

    纵捺(二)。同纵捺(一),出笔时更方更硬(见图6-81“含”字)。

    (2)平捺(一)。起笔时同横画,行笔较其它碑更平,弧度平缓,渐行渐重,末尾向右上送出(见图6-81“远”字)。

    平捺(二)。同平捺(一),出锋时稍尖利(见图6-81“速”字)。

6.钩

    (1)竖钩(一)。中锋行笔,写钩时且顿且转,平稳送出(见图6-82“乎”字)。

    竖钩(二)。写至竖画末,重顿后向左挑出,要方硬(见图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5:38 2004)  提到:


第232页

6-82“时”字)。

    (2)横折竖钩。笔法略同上两种。(见图6-82“为”、“烛”字)

7.折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7:27 2004)  提到:


第233页
 
    (1)平折。写横画似要延长,收锋回来,从横画内起笔写竖,不见折笔痕迹(见图6-83“尚”字)。

    (2)方折。似乎是断笔再起,方硬刚健(见图6-83“君”字)。

    (3)断笔折。这是《张玄墓志》中很有特色的一笔。横画突然中断竖画向外轻顿笔,作迎让状,然后引笔写下,末尾收锋。极巧妙(见图6-83“朝”字)。

8.戈法

    从右上入笔,第一段短而直,然后向外凸出,再微向内凹,末尾轻轻钩出。这种戈,亦见于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是南北朝时流行的写法,不知是否源于王右军(见图6-83“城”字)。

(二)结构特色

    墓志铭文虽短,但颇有新奇的结构,择要分析如下:

    头重脚轻,状如危岩。此志书法初看平正,其实平中有险。如“胄”字,头部极大,而且上横特长,压住了左小竖更觉险峭,使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8:40 2004)  提到:


第234页

人联想到八大山人画石,总有头大根细给人以险的感觉。重心偏在一侧。如“草”字、“叶”字,重心都在中竖上,而中竖偏右。“草”字又加重了左侧笔画,十分奇险。如图6-84所示。

    行草笔势。“真不通草,殊非翰扎”,“元常不草,使转纵横”。好的真书,应具有行草的笔势,此志正是如此。见“何”、“河”、“无”等字(图6-85)。

    夸张左右对比。有些字本来左小右大,此志写得十分夸张。位置高下亦有意为奇险。如“唯”字,把“口”旁写成“厶”放在“佳”字一撇的上面,足以惊人。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义”字、“堂”字笔画密,处空间极小,而可伸展处尽量伸展,占有很大地步。疏密对比鲜明,神采自然显现。如图6-86所示。

    开合。左右两部分或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顾盼有情。若两部分俱直立,情态就差多了。“犹”字“酋”旁明明倒向了“犭”,“犭”却也倾倒过去,下边距离大而上面紧密。“郎”字正相反,下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49:33 2004)  提到:


第235页

边紧而上面松,有如两位舞蹈者,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美的,都有感情的联系。如图6-87所示。

    通过对《张玄墓志》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朝并不是一味雄强乃至霸悍,更不能说成是北朝碑工“鄙别之体”。同一时代的东西,南北是有联系的。用此志与《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真书部分进行了对比,可以改变对北碑的偏见。

张玄墓志浅释

    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1)。昔在中叶:作牧(2)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3)。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举水,故以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所谓华盖相晖,荣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5:08 2004)  提到:


第236页

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解褐(4)中书侍郎。除南阳太守。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爪)牙帝室,何图幽灵无简,歼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妻河北陈进寿女。寿为巨禄太守。便是宝相映,双玉参差。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君临终清悟,神诮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衍文)泣,故刊石传光,以作诵曰:郁矣兰胄,茂乎芳干。叶映霄,根通海翰。休气贯岳,荣光接汉,德与风翔,泽从雨散,运谢星驰,时流迅速。既桐枝,复摧良木。三河奄曜,巛(坤)(5)丧烛。痛感毛群,悲伤羽族。扃堂无晓,坟宇唯昏,咸松户,共寝泉门。追风永迈,式铭幽传。

注释:

(1)皇帝之苗裔———张氏无为帝者,当是黄帝。

(2)作牧———州长曰牧。后泛指地方官。

(3)司徒、司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并称三公。

(4)解褐———解下短褐换上官服,言开始作官。

(5)坤———(音oū),此处指坟墓。

五、《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是北魏著名的碑刻之一,有上、下两碑。下碑比上碑字迹较大,又稍明晰完好,笔势锋芒可寻,便于我们选学。其书运笔舒畅,字字安适。这种特点是由于它兼融了篆、隶、草的优点而形成。也就是说,它吸收了篆书的婉畅、隶书的宽博、草书的使转等不同特点,而在北魏书法中别具一格。此碑并非全用圆笔,而是方笔居多,风骨凝练,多中锋行笔,刚健中见遒劲。结体宽博庄重,气势磅礴。

    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摩崖书法,多就山势随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6:32 2004)  提到:


第237页

意书写、凿刻。笔画长短,字形大小,行间字矩均布置自然。且摩崖多是大字,气势开张磅礴。

    摩崖刻石不像碑刻或墓志那样把石料加工平整再书丹镌刻,而是在自然的山石表面上写和刻,笔画自然不能平直。所以,它的苍莽之美往往是大自然赋予的。因为它不像碑刻那样清晰具体,有模糊的一面,也给了临摹者一部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众多人喜爱摩崖的主要原因。将《郑文公碑》笔法特点分析如下:

1.方、圆

    《郑文公碑》方笔很多,而感到笔画的圆而且厚。这种圆与厚的感觉不因为几处方劲的起笔、住笔而改变。古人云:“体方用圆”。此话对评价郑碑是非常恰当的。图6-88中“昭、博、学”从外形上看,“昭”字是方笔,其它两字则较圆。其实“与”、“俗”字也是方笔,但不影响圆与厚的感觉。因此,临此碑时,虽起笔方,行笔时一定要笔笔中锋。若写钟鼎文、石鼓文一样力求浑融厚重才好。

2.口、正

    初看此碑时,感觉处处宽博平正。而实际上它结构多变,精彩纷呈。碑中“常”字很多,而且是个有中竖的字,很难写出变化来。图6-89中六个“常”字中,一、三、六中线明显偏左。其它则或偏右或居中,可见书者善寓口于正。

    图6-90中“阐”字,“监”字,字形极端正,一点也不偏颇。但再看“寮”字,下面的中心轴线与“宀”的点根本不在一条线上。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6:53 2004)  提到:


第238页

两个“冠”字,特别是第二个,侧势相当突出,十分可爱。“雅”字,“牙”字边极力夸张向左下方的动势,“佳”字旁写得紧凑而偏上,似要离纸飞去。

    图6-91中两个“令”字,一个侧重向左,一个伸展向右,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正相生的妙处了。“有”字的处理更妙。似乎是一个坏字丑字,而与其它端正字比较起来倒成瑶岛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7:25 2004)  提到:


第239页

散仙了。

3.曲、直

    北碑多给人以刚健、劲直的印象。而《郑文公碑》笔画则是遒劲、蜿蜒。如图6-92“昔”、“皇”、“华”字,横都不平行。试想我们如果把它们都写直了、平行了可就不好了。“再”字“所”字,不仅横画不直,连竖画也不直了。再看“诗”字和“郑”字,用笔刚健劲挺,与上面那些曲笔相映成趣。

4.转、折

    写龙门造像或北魏其它碑刻墓志时,用折笔的地方很多,而圆转的地方是比较少的。但《郑文公碑》是转、折并用。而且它的转笔是圆中有方,运行中有停顿,仪态万端,美不胜收。折笔处又十分简洁。图6-93“凤”字右上折横画似乎延长一些,然后再回锋写出竖画,加大了肩的宽度,极精彩。“也”字折笔尖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7:47 2004)  提到:


第240页

利,非常奇险。“常”、“痛”字都是转折并用,有方有圆,自然生动。“百”字的折笔与一般魏碑相同,折笔处要停顿一下才好。

    转笔必须提锋暗转。如图6-94的“而”、“宽”字,有趣的是“宽”字所有的笔画全用圆转,简直像在写篆书。包世臣云“此碑是篆势”,大概就是指这些字多数地方是转折并用。“司”、“草”、“向”字都是。在横画运笔到末尾时,先向下弯曲,再行一小段距离,开始折笔。这种转、折并用正是《郑文公碑》的特色。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8:21 2004)  提到:


第241页

5.藏、露

    此碑以含蓄、朴厚著称。人们往往会认为它处处藏锋,笔笔收锋,如写篆籀。其实不然,它的妙处正在于“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图6-95“人”字的一撇,如锥画沙,不见锋棱,就连捺也未出锋。“和”字“弗”字均是笔笔藏锋,沉深厚重。但如果全这样也就不精神了,缺少鲜明响亮的笔法。因此,图6-96“之”、“子”字入笔处锋芒毕现,神气十足,既刚健又婀娜。横画不仅起笔露锋,而且出笔处也有类似隶书“波磔”一样的出锋。如“注”字的第一横、末尾出锋,如写隶书。这大概就是包世臣所谓的“分韵”、“草情”。

6.巧、拙

    图6-97“前”、“坟”字非常朴拙,但极自然。而“后”字极生动、灵巧。摆在一起相当有趣。图6-98“疏”、“时”字稚拙凋疏,是否有美可寻,可体会一下傅山的话“宁拙毋巧”。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9:03 2004)  提到:


第242页

7.动、静

    《郑文公碑》与《石门铭》相比,前者静而后者动。康有为形容《石门铭》如“瑶岛散仙,参鸾跨鹤”。相形之下,《郑文公碑》要安静、肃穆得多。但是,《郑文公碑》也不是一味地静,而是静中有动。有些字的动态很突出,甚至真欲冲出纸面。图6-99“时”、“桓”字,两字横平竖直,四平八稳,极安静、庄重。而“何”、“如”二字,则动势很强,笔画的方向、长短、锋芒无一不在加强字的动势。而碑文中夹杂的这些字,静中有动正是此碑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8.疏、密

    邓石如教人写字,首先强调的是疏密。他说:“疏处可以走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Sun Jun 20 23:59:54 2004)  提到:


第243页

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此碑即非常善于处理疏密变化。

    图6-100“戮”字左疏右密,戈字既小且密。“义”字左下近中宫处最密。“源”字疏处极疏,把最密处挤到了右侧,因而使得字形非常生动。这也可以理解为“擒、纵”。“戮”字的左撇,“义”字的戈钩,“源”字的左撇,都可以说是纵,特别是“源”字的左撇加上散水的左下点,更加强了纵的效果。

郑文公碑文浅释

    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草。

    公讳羲,字幼麟,司州荧阳开封人也。肇洪源于有周,胙母弟以命氏(1)。桓以亲贤司徒;武以善职并歌。缁衣(2)之作,诵乎奕世,降逮于汉,郑君当时(3),播节让以振高风。大夫司农(4),创解诂以开经义,迹刊图史、美灼二书。德音云翻,硕响长列。扬州(5)以十策匡时,司空豫州(6)以勋德著称。高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晋弗竟,君道陵夷,聪曜虔刘(7),避地冀方。隐括求全,静居自逸。属石氏勃兴,拨乱起正。徽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尚书,赠扬州刺史。曾祖豁,以明哲佐世。后燕中山尹,太常卿,济南贞公。祖温,道协储端,燕太子瞻事。父晔(按魏书本传当为煜),仁结义徒,绩著宁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绵荣千载,联光百世。自非积德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0:14 2004)  提到:


第244页

累仁,庆届无穷,其熟能传辉踵美,致如此之远哉?可谓身没而名不朽者也。公禀三灵(8)之淑气,应五百之恒期(9),乘和载诞,文明冠世。笃信乐道,据德依仁。孝弟端雅,慎言愍行。六籍孔精(10),百氏备究。八素(索)九丘(11),靡不昭达。至乎人伦礼式,阴阳律历,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默,耻为倾侧之行;不与俗和,绝于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东里子产(12)之为人,自以为博物不如也。蕴斯文於衡泌,延德声乎州闾。和平中,举秀才,答策高弟,擢补中书博士,弥以方正自居,虽才望称官,而乃历载不迁,任清务简,遂乘闲述作,注诸经论。撰《话林》数卷(碑文作古写),莫不玄契圣理,超异恒懦。又作《孔颜诔》、《灵岩颂》及诸赋泳诏策,辞清雅博,皆行于世也。以才望见陟,迁中书侍郎,又假员外散骑常侍。阳武子南使宋国,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设会,酒行乐作,均谓公曰:“乐其何如?”公曰:“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矣,而能久于!”均嘿然而罢。移年而萧氏灭宋。虽延陵之观昔诗,郑公之听宋乐,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协皇华,原斯光,迁给事中,中书令,总司文史,敷奏惟允,国之律令,是所议定。公长子懿、邕(雍)容和令,器望兼资。早综铨衡,能声徽著。敦诗悦礼,尤精易理。季子道昭,博学明,才冠秘颖。研图注篆,超侍紫幄。公行于前,吏部秘书随其后,凡厥庶寮,莫不钦其人也。于时有识比之三陈(13)。后年不盈记,懿给事黄门侍郎,太常卿,使持节督光州诸军事,平东将军,齐州刺史。道昭,秘书丞,中书侍郎,司徒咨议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司州大中正,使持节督光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光州刺史。父官子宠,才德相承,海内敬其荣也。先时假公太常卿,荧阳侯,诣长安拜燕宣王庙。还,解太常,其给事中,中书令,侯如故。纵容凤闱,动斯可则。冠婚丧祭之礼,书疏报问之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1:30 2004)  提到:


第245页

即道之美,不专于鲁矣。太和中,徵秘书监。春秋六十有七,寝疾於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国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长没。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15),策赠有加,谥曰文,祭以太牢(16),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归葬乎荧阳石门东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阳。于是故吏主薄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仰道坟之缅,悲鸿休之未刊,乃相与钦述景行,铭之玄石,以扬非世之美。而作颂曰:

    爰鉴往纪,稽览前徽,有贤有圣,靡弗应时。繇实契姒,旦亦协姬,于穆郑公,诞应期。伊昔桓武,并美司徒;恭维我君,世监秘书。三坟阐,五典允敷(17),文为辞首,学实宗儒。德秀时哲,望高世族。灼灼独明,亭亭孤。式胄三雍(18),邹风(19)再烛。作岳河兖,泽移草木。庆灵长发,继叶传光。君既挺发,胤亦含章。文义袭轨,朱绂相望。刊石铭德,与日永扬。

    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於此刊之。

注释:

(1)胙母弟以命氏———胙,赐。《左传鲁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以国为氏。

(2)缁衣———《诗·郑风》篇名,《诗序》谓此诗赞美郑桓公,武公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一说是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3)郑君当时———郑当时为幽公八世孙,是荧阳郑氏的实际祖先。

(4)大夫司农———郑当时后八传至东汉。大夫郑兴,兴生子郑众,众建初中为大司农。传其父《左传》之学,并通《易》、《诗》,世称“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

(5)扬州———此处指郑太(通作泰)字公业,众曾孙,少有才略,广交豪杰,与何、荀攸共谋杀董卓,事泄,脱身东归,术以为扬州刺史。

(6)司空豫州———指郑袤,郑太之子,字林叔。晋武帝时晋爵密陵侯,拜司空,固辞,以侯就第卒,谥元。

(7)陵夷、虔刘———陵夷,哀微意。虔刘,残杀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帝王之道日益衰微,聪慧之士多被残杀。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2:50 2004)  提到:


第246页

(8)三灵———此处指日、月、星。

(9)五百之恒期———《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又《尽心下》曰:“由尧至于汤,五百年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

(10)六籍孔精———六籍同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孔,甚也。

(11)八索九丘———相传为古代书名。《左传》昭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疏引孔安国《尚书序》:“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为九州之志。”后代学者有许多不同说法,但都无实据。

(12)晏平仲、东里子产———晏平仲,名婴,春秋时齐国人。继其父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简力行,名显诸侯。东里,地名。在河南新郑县故城内,春秋郑国大夫子产居此。《论语·宪向》:“东里,子产润色之。”

(13)三陈———当指东汉,陈及子纪、谌,桓帝时为太丘长,以平正名闻乡里,里人有云:“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子纪、元方、谌、季方并有高名。

(14)槐鼎———周时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三槐为三公之位;鼎有三足,故槐鼎具以比喻三公之位。

(15)———(音fenɡ,音suì)向死者赠衣被。

(16)太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叫太牢。

(17)三坟、五典———传说为古书名,三坟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为少吴、颛琐、高卒、尧、舜之书。皆无实据。

(18)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为天子举行典礼祭祀的场所。

(19)邹风———《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无以加之。”注:“此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唐罗隐诗云:“邹律有风吹不变,郄技无分住应难。”

第六节 入帖与出帖

    当临摹了一段时间碑帖之后,有些人就会有这样的感觉:照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3:49 2004)  提到:


第247页

帖临摹还行,离开帖就写不成字了。这还是入帖的功夫不够,没有把握住字帖中运笔和结构的规律。一方面要多写,反复地通临碑帖,在临帖过程中体会;另一方面要动脑筋,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不能每天只是机械性地、简单地重复。

    要记住点画生动的形态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经过多少次的对临和背临才能记住。举例来说,你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十几年天天见,让你背着画下他,那是很难的事情,如果再让你准确地画下他的鼻子或耳朵,那就难上加难了,如果要求你画出他在喜、怒、哀、乐不同表情下的五官,那就非有专业画家的水平不可了。

    书法艺术要用形象思维,要有把握和记忆形象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记取前人碑帖中丰富生动的点画形象和结构特征,熟而又熟,把它变成自己笔下的东西。如果像背公式一样,记下几个概念化的笔画用它来搭字,那就错了。这样看来,入帖是不容易的。更不要过早地求出帖,求脱太早,带来的问题将来是不好弥补的。米芾是个书法天才,他中年以后还说自己是“集古字”。他对古人的法帖下过大功夫,而且确实记得又多又准确。

    人们总是要用自己的声音讲话的。讲的内容、节奏、音调、语气代表着一个人的气质和个性,所谓“言为心声”。一个人的笔迹和语言一样,能反映出人的心灵,所谓“书为心画”。因此,不会有一个人的笔迹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这种不同是自然的,不是设计出来的。现在有些人把字写得很丑怪,故意歪斜变形,认为这样才能摆脱束缚,才有自己的风格。这种“创新”我们是不同意的。

    临的帖越多,越精深,就越能准确有效地驾御笔毫。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达到心手无间的程度。这样,笔迹自然可以代表自己,自然也就是出帖了。我们说“水到渠成”,如果源头没有多少水,当然流不远。所以,出帖取决于取法的广度和深度。

    写作品,自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人”。一个浮躁的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5:01 2004)  提到:


第248页

人绝不能写一笔浑厚凝重的字;一个麻木呆板的人也不会有活泼灵动的笔迹。因此,学习书法要注意各方面的艺术修养。

    古人曾说:“学书有两要:一要品高,一要学富。”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还要注意字外功。要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首先要有真、善、美的心灵。

    说到创作,也还要有一些方法的。首先是章法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临帖时就注意,不仅笔法、结构像,就连字与字的距离,行与行的距离,字之间的映带、正、大小一概临像。这样,章法自然就能学到了。再有,除碑帖外还要搜集古人各种品式作品的资料。《书法丛刊》、《中国书法》上都常常刊登古人的整幅作品,我们要留心册页、立轴、中堂、对联、横披、扇面等各种品式的章法,款怎样落,印怎样钤都要记住。自己也尝试着写各种形式的作品,而且力求完整。

    创作的初级阶段“集字”不失是个好的办法。前人曾把一些名碑、名帖中的字集成了许多对联,《多宝塔》、《玄秘塔》、《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都有上百幅集联可供选择。当然,读者自己也可以动手集字、成语、格言、诗文都可以,碑帖中没有的字可以试着用偏旁组合。

    在写作品时,曾经临摹过的、背得下来的字当然可以用上。有些字,字帖中没有的,自己写不好的可以查工具书,《书法字海》(新时代出版社)、《中国书法大字典》(光华出版社)都是很好的工具书。注意要找风格相近的书家的字。利用工具书但不能完全依赖工具书,即使一幅作品中查到了合适的字也应反复写几遍,记下来,直到能熟练自如地运用,作品才不至于夹生。

    学习书法,最不可急于求成。有些人只找些现代人的字临摹几天,就忙着参展、上辞书、出作品集,这很不好。我们说近人的字不要学(启功先生对近人的解释是“一切生存人耳”),这不是厚古薄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今天的书法家。因为离我们太近,是很难评价的。魏、晋200年间只有


——摘自《楷书津梁》



☆─────────────────────────────────────☆
   yaclear (清一) 于  (Mon Jun 21 00:06:28 2004)  提到:


第249页

钟、王几家,北宋160多年,也只有苏、黄、米、蔡几家。这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得到公认的。而现代的“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十几年间竟多得难以列举。我想还是学古人的好。比如语文课文,一定要选文学史上的经典,从诗经、楚辞到茅盾、老舍。如果只把近年畅销的“侃”出来的大作选入课本,让学子们来读,我想大家都不会同意的。

    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多是书信或文稿,无意于参展或出版。王羲之的《十七帖》都是写给好友或亲戚的信,谈隐居、谈风景、谈气候、谈古迹、谈人物、谈服食、谈儿女,情皆至深至切,这样的字当然是“心迹”了,不用丝毫造作,他的书法艺术上的功夫与天才都自然地流露于纸上了。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在堂兄和侄儿壮烈牺牲在安禄山的屠刀下,他见到侄儿的首(盛着头颅的木盒),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的文稿,大气磅礴,震古铄今。而今天的有些作品,作者不懂文也不懂诗,抄都抄错了,有如蹩脚的演员粉墨登场,台词都没弄懂还要端着架子,怪模怪样地作,怪声怪气地唱,说这是艺术创作,这实在是很滑稽的。

    人写任何一幅字,哪怕是一个便条,也是他整个书法水平的反映。“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12个字不过是王羲之送橘子随手写的便条,可以流传千古。功力与修养不到,就是用径丈的大字抄一部联合国宪章,怕也是没用的。

    现在有些年青人写字,故作生涩衰朽,以为是“逸品”,这是不太好的。很像“乞丐服”,偶然有一位穿上,自然可以说是“逸品”,但一个展览厅里,几十位都穿上了,那是令人生厌的。

    楷书要出帖,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是相当难的事情,先学宗一家,掌握好一体也是好的。如谭延写颜体,张裕钊写魏碑,“似”当中总有“不似”,“无我”之中总会“有我”,个人的风格就蕴含在里边了。

    希望读者勤奋努力,去揭示书法艺术的真谛,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


——摘自《楷书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