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一到晚上就发红发热:音乐留白:无声胜有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3:31

音乐留白:无声胜有声

 

来源:千龙新闻网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很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之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著墨处的美妙。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
    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虚实结合,艺术才焕发勃勃生机。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它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更是在其它艺术门类中焕发光彩,甚至被人们引为一种处世哲学。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这几个字,在音乐中表现得犹为突出。所谓“气韵”是一定要由留白来表现的。音乐中的“留白”的理解之一是音响的沉默。
    绝对的沉默是不存在的。沉默甚至不停地产生相反的意境,就如同没有“下”就显不出“上”,有“左”才有“右”,因而人们必须注意到周围的声音或语言,才会意识到其中的沉默。
    沉默不仅存在于众声喧呼的世界,甚且因其背景而显出它的独特。绝对的空白和绝对的沉默在观念上和实质上都不存在。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人类感官的每一刻都有其不可忽视的跃动。
    就如凯奇(Cage)提出的:“沉默是不可能的,每一分秒都有点什么东西发出响声。”同样的,空自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只要睁开服,总能看到点什么。就是注视空白也是在看,看一点什么。音乐是以人为本的,而人的思维极为活跃和不可捉摸。

在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的第一乐章当中长大的引子中,有着相当多的空拍,而这静静的休止使人感受到的不是静默,而是无边的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默,也许这就是“不能承受之轻”吧。
    我却常常遗憾的听到在这里对空拍的无所谓的处理,甚至急于用音符曲填满空拍,使得音乐的意境被削减到没有分量。在音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忽视了沉默的力量,音乐不会变得生动感人。
    对音乐中的“留白”的理解之二是对音乐的意境的感性的理解和认知。这是对音乐的整体的把握而言。包括分句、分段,乐曲间自然的呼吸等。如同中国画的布局,对音乐的恰当的处理也需要精巧的布局和缜密的思考。
    艺术家总是在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上,使音乐留有足够的发展回旋的空间,做到回味悠长,言犹未尽,言犹未止。于是,隐藏在音乐之后的思想便会得以凸显。
    音乐中的“留白”是贯穿于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即有音乐创作方面也有音乐表演方面。
    首先,来看音乐创作方面。在欧洲音乐中,格利高里圣咏的纯净和安详之中,透露着厚重的虔敬和向往。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其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和含蓄的内省精神,不仅是他成为当时的创新者,更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
    印象主义的转瞬即逝的摇曳绚丽的音响色彩背后,隐藏着细致不可捉摸的心情。发展到极至的凯奇的《4’33秒》竟好似在印证着中国古代老子的“大音希声”的理论。用完全的音响空白来感受音响,使得每一个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再看中国音乐的留白,它更是和中国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同样,中国音乐也有着绘画的意境和写意的手法。

在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古琴曲中,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幽兰》亦或《梅花三弄》,皆一唱三叹,好似中国的水墨画,浓淡得当,疏密有致。而从中更能感受到中国文人的胸怀。在音乐表演中,“留白”更是不可忽视的。
    我曾经看到这样的报道:“普雷特涅夫的音乐大体上变慢了!这是贝多芬《告别》奏鸣曲前几个音符给我的感觉,东京的柴科夫斯基G大调大奏鸣曲让我更坚定这个看法。不过与其说是慢,我比较乐意用“让留白多一点”这种说法。
    从普雷特涅夫二十五岁以前的演奏里,可以发现他很早就知道音乐除了要有火热的一面,留白更是不可缺少。随着年龄增长,普雷特涅夫愈来愈擅于运用留白,而这些留白是他让音乐更有弹性及变化的踏脚石,也是留给听众思考的空间,更是他的音乐不像其他个性化钢琴家那么具侵略性的主因。”
    这段话使我深受启发。好的艺术家并不是征服观众,而是使音乐象水一样缓缓流淌,好象在和观众娓娓交谈。他们总是很注意音乐中的呼吸和停顿,就好象演说家总是注意语气的转折和适当的沉默一样。有时静默比疾呼更有感染力。
    在一场相当美妙的音乐会中,观众好象身在一个无形的气场当中,不由自主的和艺术家以及他的音乐一起呼吸,停顿,思考,喘息……这样的音乐会也总是留给观众意味深长的回味,而这回味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弱,相反,它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越长越浓,越浓越重,越重越知其美妙灵动之所在。
    留白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体现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由此而知,当我们的思想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时,也有必要对相关的艺术领域进行一些深刻地思考和认真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