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万条锦鲤求死:第二十二章 对立而统一的辩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3:59


1则全,枉2则直,洼则盈,敝3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5;不自伐6,故有功;不自矜7,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8之。

【译文】周遍才能完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盛物而满盈,衰败以后则能得到新生,少取则能获得,多取则就迷惑,所以圣人合于一就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不固执己见,所以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显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会有成就;不自我矜持庄重,所以才能有长进。正因为不跟什么争,所以天下万物都不能和他争。古代所谓的周遍才能完全的话,难道是虚言吗?确实完全都会归附于你的。

【说明】“有”既然是存在的,既然是无法迥避的,那么就要利用“有”来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老子在本章描述了有周遍才能有完全,有弯曲才能有伸直,有低洼才能盛物而有满盈,有衰败才能有新生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法。

比如画一个圆,若是不周遍地画完,这个圆则就不完全;只有将这个圆的边线都画完了,这个圆才能是完全的。做事情也是这样,若是不把这件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这件事情做下来可能就是不完全的。

有弯曲才能有伸直也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任何道路、任何规律、任何东西、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是直的;有了弯曲才能体现出直的来,没有弯曲,哪来的直呢?

有低洼才能盛物而有满盈,这就更是显而易见的事了,若是都是凸起,怎么能盛物呢?作人做事也是这样,若是锋芒毕露,样样争先,也就不能容纳下他人及任何事情了。只有低洼,谦虚,空,才能容人容物。

万物的道路和规律都是要服从这个宇宙大道的,都是各自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的。所以衰败以后才能有新生也就是必然的了。没有衰败,永远保持着年轻、青春?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的调节,这个宇宙早就完了。宇宙、万物、人类就是依靠新陈代谢才能生存下来的。

少取则能获得,多取则就迷惑,这句话很多人懂,但就是做不来;因为事到临头,人们总想贪多,什么都想要,多多益善。其实,事实证明,什么都想要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因为这个宇宙、这个世界里,东西太多太多了,一个人是无法完全拥有它们的,而且有很多东西是人们不能要的,比如毒药猛兽雷电洪水,人们能要吗?能拥有它们吗?所以,多取就会迷惑了。

所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就是合于一就成为天下的法度规矩。这个“一”就是“有”,这个合于一就是合于道,合于道的道路和规律;就是合于人的道路和规律。只要做到这个合于一,也就是随从、顺从道的道路和规律,人的道路和规律,而不固执己见,所以能明白事理;而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显明;而不自我夸耀,所以才会有成就;而不自我矜持庄重,所以才能有长进。我做到周遍而又完全,正因为不跟什么争,所以天下万物都不能和我争。老子在这里提出的,首先是生存的思想,因为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得上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道”是“无”,这个“一”就是“有”,既然有“有”,就要合于这个“有”的最基本的法度和规矩,也就能很好地生存了。

——————————————————

【注释】1.曲:《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韩非子·饬令》:“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2.枉:《管子·牧民》:“廉不蔽恶,耻不从枉。”《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说文》:“枉,邪曲也。”这里用为不正、斜曲之意。

3.敝:(bi避)《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管子·侈靡》:“非人性也,敝也。”《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易·归妹·象》:“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礼记·乐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生。”孙希旦系解:“孔氏曰:‘土衰敝,故草木不长。’”这里用为衰败之意。

4.式:《书·君奭》:“我式克至于今日休?”《书·立政》:“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周礼·太宰》:“九式。”《管子·君臣下》:“国有常式,故法不隐。”《周书·谥法》:“式,法也。”《周礼·典妇功》:“掌妇式之法。”《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说文》:“式,法也。”这里用为法度,规矩之意。

5.彰:《书·皋陶谟》:“彰厥有常。”《书·伊训》:“嘉言孔彰。”《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这里用为显明、显著之意。

6.伐:《书·大禹谟》:“惟汝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书·大诰》:“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诗·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管子·宙合》:“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老子·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荀子·仲尼》:“无伐德之色。”《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矜己能。”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7.矜:《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不德。”《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折锐摧矜,凝汜滥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大戴礼记·小辨》:“矜行以事君。”《集韵·蒸韵》:“矜,庄也。”这里用为庄重、敬重之意。

8.归:《易·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易·归妹·辞》:“归妹,征凶,无攸利。”《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于我归处。”郑玄笺:“归,依归。”《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战国策·燕策》:“樊将军以贫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广雅·释诂一》:“归,往也。”又:《广雅·释诂三》:“归,就也。”这里用为合并、向往、归附、归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