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兵果园村:湟水源头神秘的西王母故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1:33:13

湟水源头神秘的西王母故里
[时间]:2010-8-30 20:24:28 

================================================================================================== 

 

    青海湟源,史称“西戎羌地”。史前时代,古羌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生活栖息,创造着人类的文明。近年来有关专家对湟源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考证后,依据当地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以及考古发现的犬戏牛鸠杖首、黄帝四面铜像等出土文物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处于日月山下的宗家沟石洞群就是西王母石室。

  有专家更是认为:湟源地区不仅是西王母的发祥地,而且是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天柱。

  青海湟源县委宣传部李国权部长在其《丹噶尔历史渊薮》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湟源是一个奇迹,她那奇异的另类灿烂,令人目眩,使人倾倒,而她的湮没与再现,同样不可思议。”

  带着种种疑虑与向往,我们走进湟源,去寻觅那段包围在美丽神话背后的古国往事。

  据湟源县文化馆馆长张永福先生介绍,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

  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湟源处于陇西郡管辖的青海东部地区。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汉书》谓“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据湟源县文化局研究人员考证,湟源的出处即为湟水河上游,“湟水源头”之意。近年来有专家认为,从后来在湟源境内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和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足以说明湟水流域同祖国的中原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据《湟源县志》记载: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湟水源地处要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

  西王母石室

  李国权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湟源的历史要比我们想象的早许多,这些发现将湟源的历史指向了上古时代的西王母。”

  关于西王母石室,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汉书》、《后汉书》、以及《论衡》等多部古代著作中都有记录。《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据湟源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临羌县是西汉势力进入河湟时设立的一个县,建制时属金城郡管辖。

  湟源县文化馆馆长张永福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根据地域方位判断,史料中所记载的西王母石室就处于青海湖与湟源县的中间。随着考古工作者在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及华石山发现了数量众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石洞群,有关西王母石室的归属问题在学术界渐渐有了统一的说法。专家认为:湟源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日月山下的宗家沟石洞群就是西王母石室。

  湟源县文化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这一带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岩洞。其中以宗家沟的石洞最为密集,多达1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

  有民俗学家称“远古时代的青海湖地区就是西王母的故乡”。青海学者谢佐先生认为西王母“瑶池”指的就是青海湖。

  神话与现实

  研究人员认为,西王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3000年前生活在青海的羌人的女首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王母从部落首领逐渐演变成了神。《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而《大荒西经》也有较为相似的记载:“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表明,远古的西王母是一个以虎豹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手持象征权力的王杖,为了御寒和防止山洪、沙尘暴的侵袭,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栖身于石室之中。

  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有西王母古塔遗址。这座塔坐落在汉代西海郡治三角城北面的山梁上,当地群众称为“杨家塔儿”。根据唐代史学家段成式“西王母姓杨名回”的论述推断,一些研究者认为杨家塔儿就是西王母古塔。环青海湖的藏族群众祖辈信奉称为“阿乃贡玛坚茂”的家神,说她是环海藏族最古老的祖先。

  而在民间传说中,关于西王母又被赋予更多神灵和英雄的意味。据当地志书记载,很早以前,环海地区到处长着密密麻麻的大树,山坡上、河滩里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当时,常有虎豹出没林间,吞噬生灵。后来,“阿乃贡玛坚茂”降世。她英勇果敢,智慧超群,掘陷坑捕获猛虎,结网扣逮住雄豹,其余的禽兽都被她降伏。于是,大家便推举她作首领,建立了王国。

  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因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此类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反映的是3500年前青铜器时代羌戎部落的文化。专家指出,这个时期的羌戎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的“西王母国”。据《史记》载:舜与西王母同出于虞幕之后,西王母是虞幕之后的一支西迁者,从中国之东迁到西部,故称西王母。西王母一支迁到祁连山、青海湖地区以及湟水源头、湟水谷地广大地域发展自己的势力,渐次建立西王母国。

  专家研究认为,卡约文化反映了3000年前青铜器时代羌戎部落的文化,这个时期的羌戎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的“西王母国”。

  截至目前,湟源县发现卡约文化遗址40余处,其中发掘出土的大华中庄遗址,因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墓葬有较大的差异,并发现了新的内容,被命名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湟源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些考古发现中,最为珍贵的是犬戏牛鸠杖首和四面铜人像。犬戏牛鸠杖首由青铜铸成,器形为在一巨鸟的长喙上,铸有两头正在哺乳的牛和一条猛犬,被专家认为是西王母的王杖。

  “西王母信俗”

  在甘肃的东部地区,有关西王母的祭俗活动与迢迢昆仑山遥相辉映。“西王母信俗”是泾川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据《泾川县志》记载:“西王母信俗”(典礼)自宋开宝元年(968年)农历3月20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1000多届。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民俗活动。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民俗活动,在国内十分罕见,它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

  近年来,每届西王母典礼都有来自海内外侨胞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民俗研究者组成声势浩大的西王母朝团前来朝觐。

  有关民俗学家认为,“西王母信俗”具有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价值,更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沟通海内外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