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出血是鱼的什么病:战绩辉煌: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图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7:19
战绩辉煌: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图文)[上]


志愿军装备的“喀秋莎”火箭炮发射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战绩辉煌,威震敌胆,可说是广为人知,但又充满神奇色彩,深知者寥寥……

  笔者近日在北京,专访了当年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政委吕琳同志。拂去历史尘封,该师的辉煌战史得以再现。


  军委命名董存瑞等4人为“全国战斗英雄”、军委命令步兵师改装火箭炮兵师,可谓“双喜临门”

  炮兵第21师是我军入朝参战的惟一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其前身是四野第48军143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建国初期电影《董存瑞》、《翠岗红旗》、《战火中的青春》三部战斗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这个师。

  1950年9月,军委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第143师董存瑞的战友、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全军惟一的女战斗英雄、“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等3人,光荣地出席并被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牺牲的班长董存瑞,也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一个师出4个“全国战斗英雄”,这在全军是少有的,是全师的莫大光荣。10月底,该师奉军委命令,立即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准备赴朝参战。接受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是更大的光荣。这两件大事对143师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11月,刚刚结束在赣南粤北剿匪作战的第143师,由广东曲江车运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副政委吕琳、参谋长刘义荣、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火箭炮团是两营6连制,这个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等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

  刚改装时,全师万余人,仅有几个干部懂得山、野炮技术,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为此,师里立即抽调387名军事干部到沈阳炮校进行40天的短期培训,以应改装急需。

  炮兵21师装备的火炮是苏联造M-13火箭炮。炮兵连是4门制,每营12门,每团24门,全师120门。

  1951年2月14日,全师以团为单位举行隆重的授炮典礼,接受刚从苏联运来的火炮。

  M-13火箭炮是一种多轨式轮式自行火炮,弹径为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为电气点火,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破坏力大、战场机动性能好。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一个团一次齐放发射384枚火箭弹。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队主要被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M-13火箭炮兵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M-13火箭炮。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军情紧急,只经28天改装训练、14天动员教育,我们便入朝参战了。

  1951年2月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为适应作战需要,中央军委于2月7日决定实行轮番作战锻炼部队的方针,并决定加速完成国内火箭炮团等各炮种部队的扩充和训练。

  2月中旬,军委炮司命炮兵第21师迅速完成改装训练,做好入朝参战准备,并提出了“短期的、重点的、速成的”训练方针。随即又给师里派来了由有丰富的火箭炮作战和训练经验的苏联将军、军官和军士组成的专家组,帮助指导各团的军事训练。

  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火箭炮团,从组成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那时部队指战员文化程度很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投入作战,难度非常大。

  师党委认真讨论了军委炮司关于改装训练的方针和要求,确定了各团训练必须坚持“先技术、后战术”、“专业为主,一般为辅,操作为重点”、“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了“由单个教练开始,经过班、排、连、营教练,尔后团综合教练,最后进行战术演习和实弹射击”的训练计划。

  2月20日,各团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28天突击大练兵。

  改装训练是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进行的。师、团尊重专家的意见,但又不完全依赖专家。专家负责拟定训练计划、编写教材、指导教学,但训练的组织领导、训练计划的实施,则全部由师、团司令部负责。

  3月19日,全师各团全部完成了改装训练任务,迅速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术、战术。军事训练刚结束,全师又立即开展14天的动员教育。

  当时,部队中主要有两个思想问题,一是少数指战员认为美军飞机、坦克、大炮多,还有原子弹,产生怯战思想;二是部分辽宁籍战士想家、想回家“享受土改胜利果实”,有些人甚至开了“小差”。

  针对这种思想现状,各团深入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仇视、鄙视、蔑视美帝”的动员教育;师党委还提出了“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人民争光”、“向董存瑞、郭俊卿学习,英勇杀敌,争立国际功”的口号和“边打边练,以战教战”的要求。动员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了敢打必胜的信心,纷纷上书师、团党委,表示要坚决抗美援朝,杀敌立功。炮兵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连,还上书毛主席、朱总司令,请求早日赴朝参战。

  1951年4月初,炮兵第21师奉军委令,分批入朝参战。师长吴荣正、副参谋长王亚夫(后任参谋长)奉命组织师前进指挥所,立即率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副政委吕琳(后任政委)、参谋长刘义荣等随后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军委共组建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另一个师是留在国内的炮兵第22师。该师所属的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5团、第209团,则于1952年后相继入朝,编入炮兵第21师战斗序列。同时编入的,还有军委炮司直属的6管火箭炮兵第210团和高射炮兵第19营。因此,炮兵第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作战实力为8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营。


  后洞里战斗打响,我军火箭炮兵首战告捷

  1951年7月,炮21师副政委吕琳到桧仓金矿洞志愿军总部汇报、请示工作,彭德怀司令员对吕说:“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后又强调说:“你们的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1951年8月,敌人发动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东线美军第7师向我27军阵地发起攻击,企图进逼金城;中线美军骑1师企图夺取我47军铁原至临津江东之阵地;西线英军第28旅向涟城攻击,企图进占我64军前沿阵地。我军为坚守阵地,歼敌有生力量,采取了“坚决反击,彻底粉碎敌人攻势”的作战方针。

  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奉志愿军总部命令,支援东、中、西线步兵作战,协同粉碎敌人的进攻。火箭炮兵第203团,配属东线第27军作战,反击美第7师;火箭炮兵第202团,配属中线第47军作战,反击美骑1师;火箭炮兵第201团配属西线第64军作战,反击英第28旅。

  炮兵第21师这次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火箭炮兵作战的第一仗,能否打好,对此次战役的胜利、对喀秋莎火箭炮在炮兵作战中的地位以及对全师的荣誉,都有重大意义。当时,敌人占有空军和炮兵优势,我火箭炮部队目标庞大,怎样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师、团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师党委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和火箭炮兵部队作战特点,提出了“昼间纵深待机,黄昏后开进,夜间占领阵地齐放发射”和“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取得了重大战果,打好了“入朝第一仗”,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得到步兵的好评。

  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团打响的。该团是董存瑞生前所在团,战斗作风勇猛神速。

  1951年9月1日,该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的两个营。团长孙纪纲、副团长梁尚云、副政委铁铮,在敌人占空炮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和措施,黄昏后率全团从集结地域向东山里预设阵地开进,远距离奔袭后洞里之敌。当晚进入阵地,迅速按观察所昼间作业的射击诸元和与步兵预先协同的时间,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顿时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

  随后,该团在东线又配属第67军作战,团、营两次齐放射击,歼敌500余人,打出了我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震慑了敌人。一些被打得丧魂落魄的美军士兵,竟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