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上一圈长红疙瘩很痒:读唐诗过冬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12:54

读唐诗过冬至

丁启阵

 

今天是冬至。从此往后,夜晚渐短,白天渐长。按照古人的说法,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之间的消长,阳气从今天开始占上风,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一年之中,古人最为重视的三大节日依次是寒食、冬至和元旦。过完寒食到冬至,有八个月的漫长时间没有像样的节日,因此,冬至就格外受欢迎。唐宋时期,人们都把冬至当作重要节日,重视程度,如同春节。《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对宋朝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两个都城的冬至节日情形有引人入胜的记载。请看: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

 

……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鲜整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武林旧事》卷三《冬至》)

 

从这两条记载看,宋朝的冬至,店铺打烊,官府放假,人们穿新衣,置办饮食,祭祀祖先,去寺庙进香,亲友、僚属之间相互道贺,情形很像我们今天过春节。

遗憾的是,如今冬至不是法定的节假日,自然,心情和气氛就差得很多。北方,稍微讲究的一点的人家,可能会全家聚在一起,包一顿饺子,稍微热闹一下。在我的老家(浙江临海),节日食品是“糯米圆”,包括有馅儿的汤圆和没有馅儿的“擂圆”——状似象棋子的实心糯米粉团,蒸熟后,沾黄豆粉或红糖吃,有点像北京的驴打滚。

祖先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我们现在只能用一顿简单的食物去诠释(事实上,很多人就连这一顿食物也不会去安排),对于多少有些及时行乐思想的我辈而言,实在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

为了弥补遗憾,我建议,有雅兴的朋友,来读几首跟冬至有关的唐诗。借助诗句,穿越时空,去体验一下古代诗人们的节日情怀,或许可以收到画饼充饥的效果。请看: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显然,杜甫、白居易这五首短诗,写的都是佳节思乡、思亲的内容。王维说的没错,“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它并非法定的节假日,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各自的心中,思念、怀念一下远在异地的亲友和已经故去的亲人,总是可以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