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小孩脸上有红斑:《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2:08:38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5    更新时间:2008-9-19

 

8、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13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作者简介】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作者趣事】                  

抛砖引玉

唐代文人赵嘏(gǔ)颇有诗名,其中有一首《长安晚秋》,令当时鼎鼎大名的杜牧也非常喜欢,而且特别欣赏其中“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因此人们又叫赵嘏为“赵倚楼”。
  当时,有位叫常建的诗人非常仰慕赵嘏的诗才。有次赵嘏来到吴地,这位诗人猜想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赶先一步,在寺里墙上写了两句未完的诗,以待赵嘏来续。果然,赵嘏来到灵岩寺,看到墙上的两句诗,不由得诗兴大发,欣然提笔,补成完整的一首诗。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大家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即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抛砖引玉”比喻拿孬(nāo)的引出好的,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高明的议论,是一种自谦的话。

【诗文注释】(1)禅房:僧侣的住房。         (2)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诗文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此诗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9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15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简介】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的。诗学宋人,多抒发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业堂集》。

【诗文注释】(1)月黑:没有月亮。 (2)渔灯:渔船上的灯光。

(3)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4)萤:萤火虫。 (5)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诗文解释】晚上,天上没有月亮,只有一盏渔火像萤火虫一样孤零零地闪亮。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诗文赏析】本诗形象地描绘了黑夜渔船上的孤灯照射在微微动荡的水面上的动人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10、崔护        《题成都南庄》(156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简介】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言极为清新。

【诗文注释】(1)此:这。  (2)何处:什么地方。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文解释】去年在这户人家门前,姑娘的笑脸和盛开的桃花相互映衬。今年的此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使人万分惆怅。

 

11、崔颢        《黄鹤楼》(4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04?- 754年),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他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诗文注释】(1黄鹤楼: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背依蛇山,俯瞰长江,与岳阳楼、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2)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
(3)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4)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诗文解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里呢?这烟波浩淼的江景,真让人惆怅万千啊!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2、岑参       逢入京使》(253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岑参的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诗文注释】(1)故园:故乡。  (2)传语:带个口信。

【诗文解释】向东望着故乡路途那么漫长,热泪洒满了两袖,湿漉漉的没有干。在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就请你给我家里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诗文赏析】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语言平易,但精练概括,情深意厚,亲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
 

13、程颢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 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 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13·1春日偶成》(91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文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2)傍:靠近。(3)时人:当时的人。

【诗文解释】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13·2偶成》(136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诗文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 (2)从容:不慌不忙。

(3)闲:闲暇。  (4)皆:都。   (5)静观:仔细观察。

【诗文解释】闲暇时万事都从容自如,一觉醒来日上东窗一片光明。仔细地观察宇宙万物,无不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四季风光,与人触景生情,因事寄兴一样变化无穷。道广大无边,通贯天地有形物之外,心思多变,犹如进入风云变幻之中。富贵也不可骄奢淫逸,贫贱时也要乐天知命,这样的男子汉才算是英雄豪杰。

【诗文赏析】程颢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此诗乃通过文学语言来表达他的理学宗旨。

 

14、曹       《春暮》(130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无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

【作者简介】曹豳(1170-1249)宋朝人,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

【诗文注释】(1)冉冉:形容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样子。(2)无声处:是指林间春莺已老,啼声将歇。

【诗文解释】春花在门外纷纷飘落,已再没有人去关心它了。绿树的浓阴慢慢遮遍大地。林间的黄莺已老不再啼叫,惟独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美好风光,热爱乡村,热爱和平美好生活的强烈感情。

 

15、曹植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作者趣事】                  七步成诗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了诗句来,因为限制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15·1《白马篇》(150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文注释】(1籍,名册。     (2)忽,轻视。意谓把死看得很轻。

【诗文解释】既然我的名字已经被编入壮士的名册,就不能有一丝的私心杂念。为了国家我可以牺牲自己,死又算的了什么呢?

【诗文赏析】曹植写这首诗,也是借诗抒怀,借写白马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2七步诗》(161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文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诗文解释】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豆汁。豆秸锅下烧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啼: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生,

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诗文赏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