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体藓:针刺加艾灸治疗耳鸣86例 - 针灸治疗 - 岐黄中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13:18
  - 前列腺炎“钟爱”嗜酒男人 ·伤寒研读 |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
·伤寒研读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针灸医理 | 六经与兵法
·针灸医理 | 经络学说的由来
·针灸医理 | 穴位生理

耳鸣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笔者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本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86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38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平均43.7岁 ;单侧耳鸣者50例,双侧耳鸣者36例;伴眩晕者37例,伴听力下降者56例,伴头痛者28例,伴恶心呕吐者30例;曾用过西药治疗者52例,未曾治疗者34例。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百会; 配穴取翳风、中渚;随症配穴:邪毒外犯配 风池、外关,肝胆湿热配太冲、丘墟,痰火郁结配丰隆、曲池,肾经亏损配肾俞、太溪,脾虚湿困配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

 

  操作:用0.5~2寸毫针直刺腧穴,得气后,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百会穴针刺得气后,医生手持艾条,距百会穴约2~3cm,用温和灸灸至病人感局部发热。艾灸 时间大约10min左右。每次主穴必取,配以2至4个配穴。每天1次, 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痊愈:耳鸣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好转:耳鸣症状消失,但偶有复发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虽有所减轻,但耳鸣始终存在。86例患者中痊愈75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

 

  典型病例

 

  阎某,女,45岁,1999年1月4日初诊。主诉右侧耳鸣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 1月。患者2年前出现右侧耳鸣,生气、劳累后加重,自觉听力下降。近1月来,耳中 轰轰作响,如飞机轰鸣,持续不断。电测听检查:右耳平均听力30分贝,骨导正常,左耳听力正常。西医诊为神经性耳鸣,予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利多卡因后,耳鸣减轻 ,但始终未断。现耳鸣伴头昏胀,烦躁易怒、口苦、大便偏干,舌红暗,苔薄白,脉 弦滑。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予针刺加艾灸治疗。取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百会、中渚、太冲、丘墟,针刺用泻法,配合艾灸百会10min,治疗3次后,患者自觉耳鸣减轻,有间歇之时。针灸15次后,耳鸣消失,电测听检查:右耳平均听力为 10分贝,已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

  

耳为宗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称:“十 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均入于耳,故取足少阳之听会,手太阳经之听宫, 手少阳经之中渚、翳风、耳门,直刺之可使经气直达病所,以治耳鸣。若肝胆湿热,取 太冲、丘墟,以清肝泻胆,取“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外邪侵袭者, 针刺风池、外关 ,以疏风解表,外邪解则经气宣畅。耳为肾之窍,肾虚则耳失于肾精之濡养而耳鸣,取肾俞、太溪以滋阴补肾;脾虚湿困,配脾俞、胃俞以健脾益胃;配丰隆以健脾胃,去痰 湿;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为补益脾胃之首选穴位。百会为督脉的要穴,位于巅顶, 为阳中之阳。诸阳经会于脑,诸阴经也经由十二别络与之相通。灸百会可以调动人体的气血上充于脑,而使耳鸣自止。笔者在治疗耳鸣时,遵循“热证可灸”的观点,结合朱丹溪所言“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发之义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 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无论寒证、热证、 虚证、实证皆配合艾条灸百会穴。此举可激发经气,共奏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双向调 节作用,达到阴阳气血的平衡,而使诸多因素所致的耳鸣好转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