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早期治疗费用多少:历史上的今天(11月20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3 05:58:16

历史上11月20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58~2009

 

更新时间:2012-11-20

  

 

国际儿童日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是一个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发展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 

非洲工业化日

每年的11月20日是非洲工业化日这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第44届会议决定的,旨在动员国际社会致力于非洲的工业化。 

拉格洛夫

1858年11月20日,塞尔玛·拉格洛夫出生在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的一个世袭贵族地主的家庭。拉格洛夫是瑞典作家,在三岁半时因两脚麻痹不能行走,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拉格洛夫擅长于描写农民生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1909年因《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雷伯

1882年11月20日,美国医生、天文学家,天体摄影的先驱亨利·德雷伯逝世,年仅45岁。德雷伯天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1872年8月他拍摄的织女星的光谱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光谱的照片。1880年9月又拍摄了第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 

晚年哈勃

1889年11月20日,哈勃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保险从业员的家庭。哈勃是美国着名的天文学家,他证实了银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并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哈勃是公认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并被天文学界尊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 

利皮施

1894年11月20日,A·利皮施生于德国慕尼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美国,利皮施是世界上首批实用的火箭飞机Me-163的主要设计者。

托尔斯泰

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享年82岁。他用7年时间创作的《战争与和平》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等待开赴前线的英军坦克专列

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掩护下,以400余辆坦克伴随步兵冲击德军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康布雷战役爆发。12月7日战役结束。此役开创了不经炮火准备集中使用坦克的先例,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尝试。 

KDKA电台正在播音

1920年11月20日,美国匹兹堡的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自此开始的世界广播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到80年代以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革命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陇海路工人罢工

1921年11月20日,陇海铁路机务工人为反对裁人减薪、虐待工人举行罢工。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陷于停顿。全路罢工坚持了7天,首次全路大罢工胜利结束。陇海路工人罢工的胜利,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罢工高潮的到来,在中国现代工运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 

1937年的南京鸟瞰

(炮声已侧耳可闻,昔日的光彩已黯然失色)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正式宣布南京政府自本日移驻重庆。同年12月1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

1952年11月20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召开全国妇女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两年妇女工作的经验,明确了今后妇女工作的任务。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59年11月20日,英国、奥地利、瑞典、挪威、丹麦、瑞士和葡萄牙在瑞典首都举行的部长级会议,经过了两天的讨价还价,临时签署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从而正式宣告了与西欧另一经济集团“共同市场”的对抗。

1961年11月20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副总理本·贝拉、布迪亚夫和其他三位部长,以及被拘禁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其他三万多名阿尔及利亚爱国者,在坚持十九天绝食斗争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后,于晚上停止绝食。 

安理会讨论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1月20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古巴导弹危机至此结束。

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宣言》。

1979年11月20日,西安飞往拉萨的班机正式通航。七十多名乘坐首次班机的旅客,在五千至八千米的高空,先后飞越气势雄伟的六盘山、明澈如镜的青海湖、一望无边的柴达木盆地和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等地,历时五个多钟头,飞行二千三百公里。西安——拉萨航线的开辟,使人们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中南、西北一部分地区乘飞机进藏,比过去少花两三天时间。同时,也可以减轻成都至拉萨航线旅客拥挤的压力。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的起诉书全文公布。 

 

科技人员正在对人工合成的核糖核酸产物进行生物活力测定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完成了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长城站成员离泸出发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对南极进行考察。考察队历时142天,航程2.6万余海里,圆满完成了在南大洋和南极洲的综合考察任务,并于1985年2月20日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聂卫平

1985年11月20日,中国主将聂卫平在北京结束的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上,战胜日方主将藤泽秀行,从而使中国队以8比7获得首次擂台赛的胜利。 

中国女排“四连冠”

1985年11月20日,中国女排队长郎平从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手中重新接过十二天前刚交还给他的世界杯赛的冠军杯。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四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的女队。 

  

被追认为烈士的席懋昭(左)和张露萍(右)

1986年11月20日,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被害的未定烈士人员的调查核实工作结束。经多方查证,已查清了83人的情况,其中,席懋昭、张露萍等64名被难人员,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六届全运会入场式

1987年11月20日,,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开幕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的37个代表团的12400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比赛。本届运动会到12月5日结束。

1988年11月20日,中国与巴勒斯坦国建交。巴勒斯坦国位于地中海、死海和约旦河之间,首都耶路撒冷。

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获联合国大会通过,这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截至2009年10月已获193个国家批准,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公约之一。公约规定了儿童应该享有的包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等在内的数十种权利,同时确立了无歧视、儿童利益最大化等4项保障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 

温莎古堡

1992年11月20日上午,位于伦敦以西50公里泰晤士河畔的英国王室行宫温莎古堡突然起火。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火势得到了控制。古堡内的许多建筑被严重烧毁,6幅名画被烧毁。损失达数千万英镑。这继1987年伦敦哈姆顿科特王宫大火之后,英国皇家建筑发生的又一次严重火灾。 

修缮后的布达拉宫

1992年11月20日,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副组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吉普·平措次登愉快地向中外记者宣布,11月中旬,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第三期工程业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至此,维修工程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安然度过。他强调,维修工程自始至终遵循了国际公认的忠实地按照原状保存原物的原则。 

“曙光”舱和“团结”舱成功对接

1998年11月20日,16国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功能货物仓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由俄罗斯的“质子——K”号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这标志着人类和平开发太空的开始。空间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载人飞行器,耗资400亿美元。 

 

“神舟”号飞船点火升空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199911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实验成功。

2000年11月20日,欧盟15国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在2003年建成一支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 

东盟第13届首脑会议

2007年11月20日下午,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对各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9年11月2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当日晚间宣布,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当天重新启动,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束流贯穿整个对撞机。该中心称,这是为明年获取对撞机初步物理实验结果迈出的重要一步。(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国际儿童日 

国际儿童日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Universal Children's Day)。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IX)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截至2008年12月,已有193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该公约。

自《儿童权利公约》诞生20年来,国际社会在保障儿童权利,改善儿童生活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0年9月,联合国举行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90年代行动计划》,提出了保护儿童和改善生活的10点方案及2000年前改善儿童健康和教育状况的具体指标。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一致通过了《适合儿童成长的世界》行动计划,明确了在保健、教育、保护和艾滋病防治4个主要领域保护儿童权益、改善儿童生存条件的原则和目标。

但是,目前世界儿童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08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统计,2006年全球有97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痢疾、肺炎等可预防疾病。其中,超过半数的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仍有约4250万名儿童缺乏清洁饮用水,每年有约150万名5岁以下儿童由于缺乏清洁饮用水或者基础卫生设施而死亡,全球约有250万名15岁以下儿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贫穷、战争还使成千上万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发布的《儿童保护进展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18亿名年龄在5岁至17岁的儿童在外从事繁重劳动,其中1.26亿名儿童处在有害的工作环境中。另外,目前全球超过30万名儿童被迫成为士兵,每年有约120万名儿童被拐卖。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安全、生存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先决条件。国际社会应在消灭战争、贫困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11月20日,由新华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国际儿童日”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在北京启动。活动从北京时间11月20日8时起,以北京所在时区为起点,按照自东向西的顺序,进行全球24小时接力直播,包括16小时中文和8小时英文电视节目,涵盖不同时区的内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新华社为“国际儿童日”和《儿童权利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日题词:“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为世界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教育、平等和保护而努力。”

附录2:

非洲工业化日

1989年联合国大会第44届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旨在动员国际社会致力于非洲的工业化。

非洲是世界上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自然资源丰富,但非洲的工业化水平却一直处于落后地位。非洲落后的工业现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曾为发展工业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当时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始终未能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前宗主国继续对非洲实行单一经济政策,把非洲当作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上述因素使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出口产品为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型产品。经济结构单一还直接导致非洲工业发展缓慢。另外,战乱不断、外债沉重、管理不善、腐败和人才流失等诸多不利因素进一步限制了非洲各国工业的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工业产值只占全球的0.7%,如果不包括南非则仅为0.5%。

非洲工业化日近年主题:

2001年:非洲工业化在新千年面临的挑战

2002年:

2003年:通过有效工业化和市场准入,加快非洲融入全球经济

2004年:

2005年:提高非洲在可持续市场准入方面的竞争力

2006年:通过可持续工业发展减少贫穷

2007年:以技术和创新促进工业——投资于人就是投资于未来

2008年:加工原材料,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2009年:工业化促进一体化

2010年: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非洲发展

2011年:用于加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能源

2012年:

附录3: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

工作中的拉格洛夫

塞尔玛·拉格洛夫,瑞典人。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年11月20日出生在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的一个世袭贵族地主的家庭。她的童年时代是在家乡美丽的庄园和家庭教师的陪伴下度过的。1885年她从斯德哥尔摩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受聘到伦茨克罗纳斯女子中学教了十年书,在这里她开始创作她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1891年,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戈斯泰·贝林的故事》出版,这部以19世纪20年代一位年轻的牧师的遭遇为主要情节的小说立刻成为了畅销书。这本书使塞尔玛·拉格洛夫一跃成为瑞典的著名小说家。1894年她又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有形的锁环》。这一时期她的主要作品还有赞扬宗教慈善事业的小说《假基督的故事》(1897),故事集《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集》(1899)和以巴勒斯坦的瑞典移民的生活为题材的史诗小说《耶路撒冷》(1901~1902),后一部作品被认为是她艺术才华发展到完美的表现。

1902年,塞尔玛·拉格洛夫受瑞典国家教师联盟委托为孩子们编写一部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地理学,生物学和民俗学等知识的教科书。4年后这部以童话形式写成的长篇小说《骑鹅旅行记》出版了,立刻大受欢迎。

鉴于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创作上的杰出贡献,1909年,她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一战爆发后,塞尔玛·拉格洛夫深居简出,也使她忧心如焚。

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圣诞节的故事》出版于1938年,体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二战爆发后,塞尔玛·拉格洛夫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送给芬兰政府,为后者筹钱进行苏芬战争。芬兰政府非常感动,但把奖章归还了她。

1940年3月16日,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庄园去世。在去世前不久,这位女作家还以她个人的影响力,通过瑞典皇室,向德国纳粹政权交涉,从集中营里救出了犹太女作家,后来于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莉·萨克斯女士及她的母亲。

从1991年开始,她的肖像出现在瑞典货币20克朗钞票上。 

 

《骑鹅旅行记》邮票

青年时的西尔玛?拉格洛夫 

 

50克朗上的西尔玛?拉格洛夫

附录4:

天体摄影的先驱亨利·德雷伯 

德雷伯

亨利·德雷伯(1837年3月7日~1882年11月20日),美国医生、天文学家,天体摄影的先驱。

亨利·德雷伯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化学家、植物学家,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同时也在1839年到1940年冬天第一个用望远镜拍摄月亮的人。1857年,20岁的亨利·德雷伯毕业于纽约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1859年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院长。1867年德雷伯结婚,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社会名流。

亨利·德雷伯是天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他年轻时访问了欧洲,回国后在家里建立了美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天体摄影的天文台,并自制反射式望远镜。1863年,他拍摄了很多高质量的月亮照片。1872年8月他拍摄了织女星的光谱,这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光谱的照片。1874年金星凌日时他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进行拍摄,获得了美国国会颁发的奖章。1880年9月30日,德雷伯使用克拉克兄弟制造的11英寸折射望远镜曝光了50分钟,拍摄了第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木星、火星、金星以及其它很多亮星的光谱。

1882年,德雷伯因肺炎去世,终年45岁。去世后,他的遗孀安娜·玛丽·帕尔玛在哈佛天文台设立了德雷伯基金会,为编制恒星光谱星表《亨利·德雷伯星表》筹措资金。同时?设立了亨利·德雷伯奖,奖励在天文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她还资助了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皮克林、坎农等人编制收录恒星光谱的亨利·德雷伯星表。月球上的德雷伯环形山也以他的姓氏命名。

附录5: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 

年轻时的哈勃

爱德温·鲍威尔·哈勃,美国着名的天文学家。哈勃证实了银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并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参见大爆炸理论)。哈勃是公认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并被天文学界尊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为纪念哈勃的贡献,小行星2069、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均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哈勃1889年11月2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一个保险从业员的家庭,1898年移居到伊利诺伊州。他在少年时代擅长运动,在运动比赛常常进三甲,曾在跳高项目刷新州际纪录。

他曾在芝加哥大学修读数学及天文学,1910年取得理学士学位,及后于英国牛津大学修读法律硕士学位,亦是首批罗德学者之一,毕业后回国并在印第安纳州一中学担任教师及篮球教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他回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叶凯士天文台研究天文,1917年毕业。1919年哈勃获威尔森天文台的海耳聘用,成为其终身职位。该天文台曾建造一台200英吋口径的望远镜,哈勃是第一个使用者。1953年9月28日哈勃因中风去世,享年64岁。

附录6:

美国飞机设计师A.利皮施

美国飞机设计师A·利皮施1894年11月2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6年卒于美国衣阿华州锡达拉皮兹。早年就读于柏林技术高等学校和海德堡大学。利皮施以研究和发展无尾三角翼飞机而著名,仅1921~1945年间就做过84种非常规布局设计和29种常规布局设计。30年代在德国滑翔研究院(DFS)设计了一系列无尾研究机,最著名的是DFS-194。1939年在梅塞施米特公司工作,是世界上首批实用的火箭飞机Me-163的主要设计者。1943年任奥地利维也纳航空研究院院长,开始进行超音速飞机的基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去美国,在康维尔公司参与了XF-92三角翼研究机和第一架实用三角翼战斗机 F-102的研制工作,在气动力设计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利皮施曾获李林达尔奖和迪塞尔金质奖。利皮施是世界上首批实用的火箭飞机Me-163的主要设计者。

附录7: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和妻子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文学家、19世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改革家。1828年9月9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16岁进入喀山大学。1851年参军去高加索,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童年》。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在他的作品《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叙述了他的这一段经历。1857年去法国、瑞典和德国游历。1855年至1863年间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问题上。1860年至1861年再次去西欧旅行。1862年结婚,在婚后的15年中,创作了两部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托尔斯泰为写这部宏伟的史诗几乎用了7年时间,无论是作品的规模还是对问题的论述,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了他以往的作品。全部生活素材被编织在一幅巨大的花毯中,对丰富的材料和众多人物的处理,都是无比客观的。但是小说中也有一些章节经常受到评论家的指责,在这些章节里,托尔斯泰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并对战争及其策划者大发议论,这种冗长的议论有损于全书的协调,成为艺术上的一个缺陷。

《安娜·卡列尼娜》于1873年至1877年创作而成,虽然它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与《战争与和平》相似,但在艺术上却比较协调。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之间的一段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正处在变化过程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的乐观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都是健全的,而且能够主宰自己的内心冲突;《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的,它的主人公们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有时还酿成了人间的灾难,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所面临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以后,长期以来对人生目的的苦苦探索使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精神危机。1880年以后,他花了很多时间就自己的宗教观点、社会观点、道德观点和艺术观点的各个方面写了一些书籍、小册子和论文。后来,他还就道德问题和性的问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剧本。

托尔斯泰71岁的时候,他写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小说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特别是在第一部里,作者的叙述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审判的场面也是现实主义记事的一篇杰作。评论家认为,就艺术性而论,《复活》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大为逊色,它有仓促写成的迹像,它的道德说教和对司法制度、刑事制度和教会的宗教仪式的激烈抨击,都使它仿佛出自辨论家托尔斯泰,而不象是出自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手笔。

1910年10月,日益恶化的家庭关系迫使托尔斯泰在一天夜里偷偷地离家出走。11月20日,他因患肺炎在梁赞省偏僻的阿斯塔堡车站去世。

对于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评论家从未提出过疑义,一致公认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经济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相反,托尔斯泰认为,促使人类达到没有阶级和国家状态的进步运动,有赖于通过每一个人奉行至高无上的爱之法律,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从而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趋完善。尽管托尔斯泰把他的理性主义引向了极端,但他一直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托尔斯泰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一生掌握了10多种外语,直到80岁高龄还开始学习汉语。

托尔斯泰的女儿亚历山大·利沃夫纳·托尔斯塔亚,作家、评论家,托尔斯泰故居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博物馆和托尔斯泰基金会创始人。她有三年时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上度过的,获得医务上校军衔和两枚乔治勋章。曾被关押在苏联集中营,后应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农民的请求被释放。她移居国外之后,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生活,终身未嫁。2000年10月,她的回忆录《我的20世纪》第一次在俄罗斯出版。

列夫·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38岁(200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后当过记者,在文化部当过博物馆事务技术顾问,担任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博物馆馆长。有两女两子。

附录8:

康布雷战役 

康布雷战役示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至1917年11月时,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战役中处境艰难,为支援意军并再次检验坦克作为进攻兵器的作用,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将军决心在法国北部地形平坦、适于坦克作战的康布雷西南地区实施进攻,意图一举突破德国军队兴登堡防线。参战的英军为第3集团军的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个坦克旅,配备坦克470多辆、飞机约1000架、火炮1000余门。在康布雷地区的守军为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的4个师,配备近500门火炮。

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掩护下,以400余辆坦克伴随步兵冲击,并快速突破德军防线,攻占德军若干支撑点,向前推进8.2公里,歼敌8000余人,但因骑兵未能及时投入战斗,致使德军得以封闭突破口。此后,英军重点进攻布尔隆森林,以巩固既得阵地。22日至23日,德军迅即调集兵力,以火炮并出动飞机用磷弹对付英军坦克。29日,英军停止进攻。30日开始,德军在得到11个新锐师的增援后,从左、右两翼对英军反复突施反冲击,英军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于12月5日被迫后撤,德军得以收复大部分失地。英军在后撤的同时,以尚有战斗力的70辆坦克击退德军的反击,打破了德军围歼英军的企图。7日,战役结束。此役,英军损失4.3万人,德军损失4.1万人,此役开创了不经炮火准备集中使用坦克的先例,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尝试。

附录9:

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

石耘

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为“反虐待”、“争人格”、“光国体”,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路大罢工,经过激烈斗争,罢工最后以实现工会提出的经济要求和撤换法人总管等条件而胜利结束。

在1921年,陇海铁路(当时向西仅修到距洛阳100千米的陕县观音堂镇)是横贯河南、江苏二省的国民经济大动脉,其在郑州和徐州分别与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相交,在政治、经济、交通运输乃至军事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直系军阀吴佩孚坐镇洛阳,在铁路沿线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驻有重兵。当时,陇海铁路工人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下,过着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生活。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同年秋,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工人俱乐部,领导工人开展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这使北方各铁路工人极为振奋,视长辛店为工人的“乐园”,纷纷派代表前往参观学习,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工人均派有代表到长辛店学习办工会的经验。

陇海铁路最大的工厂是洛阳机务厂,有工人1000多人,分东、西两个分厂,西厂比东厂大,负责修车头。当时厂方规定很严,早晨上工以晨号三响为准,第一号为招呼远近工人动身到厂,第二号为工人拿牌进厂,第三号为上班时间停止拿牌,这是劳资双方人人皆知的定例。1921年11月17日晨,机务厂副厂首、比利时人狄孟,竟置规定于不顾,在第三号未响之前,便以身挡住号房之门,不许工人拿牌进厂,并下令紧闭铁栅,拒众于外。有一老工人气愤不过,强行进厂,狄孟用巨杖击其面部,皮破血流,惨不忍睹。工人见状大愤,已经进厂的工人亦悉数退出,与狄孟争辩。狄孟蛮不讲理,竟然宣布将为首的20多名工人开除,从而更加激怒了广大工人。

事发后,陇海路工联合会在游天洋的主持下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机务厂和全路的形势,认为要使比、法资方屈服,非采取罢工手段不可,而且要把机务厂的斗争扩展到全路去,联络全路工人实现总同盟罢工。根据会议决定,成立了由游天洋、自眉珊、王符圣、黄文渊等人组成的罢工委员会,负责领导罢工事宜。并派人赴京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取得联系,请求派人指导,同时又派人到郑州、开封、商丘、徐州、观音堂等地联络。罢工委员会宣布洛阳机务厂即日罢工,并派代表向郑州铁路总管理处交涉,要求立即撤换狄孟,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限三日内答复,否则将于11月20日举行全路大罢工。

郑州铁路总管理处闻报后,派新任总工程师葛丝禾等10余名洋员到洛阳查办。罢工工人推举6名代表与之谈判。葛丝禾摆出一副帝国主义老爷的架势,不仅不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反而警告工人不许借端闹事。工人代表严正声明,如不公允答复,要使全路车辆罢驶,工人全部罢工。但葛丝禾置若罔闻,旋即携带随员扬长而去。

罢工委员会在游天洋等人的领导下,做好了全路罢工的准备。各地工人闻讯后,一致决定同盟罢工。三日后,路局对工人要求未予置理。1921年11月20日,陇海路工联合会宣布全路罢工,全路工人组织纷纷致电响应。午后,洛阳、郑州、开封、徐州等地火车头汽笛齐鸣,东起连云港、西达观音堂的千里铁道线,顿时像断了脊骨的长蛇,僵在中州大地上。陇海铁路工人首次大罢工爆发了。

李大钊于11月18日下午闻讯后,极为重视,当晚主持召开了中共北方区委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会议做出了派人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名义前往洛阳全力帮助,并发挥其领导作用等七项决策。会议最后决定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文虎(即罗章龙)前往洛阳执行任务。文虎同志21日晚抵洛阳后,会见了游天洋同志。

11月22日清晨,游天洋通知罢工委员会成员在其住处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是一次扭转局势的重要会议。文虎代表书记部向陇海全路工人及其家属表示慰问,赞扬工人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他表示书记部誓作陇海全路工人的后盾,正在动员各路工人全力援助,要求全路工人团结起来,争取斗争胜利。这次会议的决议主要包括:成立由七个罢工骨干组成的中心行动委员会,统一领导罢工斗争;遵守纪律,行动一致,经济公开,一切日常工作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坚持罢工条件,非达目的不止;欢迎劳动组合书记部派员指导全部工作;充实扩大工人组织,吸收全体工人加入工会;成立工人纠察队,维持罢工秩序,严肃罢工纪律;组织宣传队,开展罢工的宣传活动,鼓舞斗志,揭露敌人破坏罢工的阴谋;筹设互济机构,救助贫苦工人家属;发表告工、商、学各界人士通电;致函路局,促其答复工人要求,并发布告军警机关、士兵书与敬告旅客书等。

会后,罢工委员会旋即派人赴东、西两路传达贯彻会议决议。天洋同志仍留洛阳罢工总部,秘密指挥各地罢工斗争。文虎则由司机工人、罢工委员会成员王符圣陪同,驰赴开封。

11月23日清晨,文虎、王符圣赶到开封,传达了洛阳罢工委员会决议,说明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全力支持陇海路工人的罢工斗争,要大家团结一致,坚持到底,争取胜利。接着在魏荣珊的主持下,在南关“老君会”前广场召开全体工人大会,贯彻洛阳罢工委员会决议,文虎代表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讲了话,号召工人阶级内部应不分彼此,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大会当即决议,从即日起把开封“老君会”改成开封工会,同洛阳工人一道加入劳动组合书记部,并请书记部派专人驻汴指导工作。

东路问题的迅速解决和洛阳罢工委员会决议的实行,全路工人团结一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罢工阵容。军阀吴佩孚亦在全国一片“保护劳工”的强烈呼声中被迫放弃武力干预。

此时正值全国金融风潮,北洋政府深恐罢工风潮蔓延开去,造成更大的危机,急令交通部派陇海路督办施肇曾赴洛阳处理。由于罢工使陇海路局损失重大,平均每天损失7万元,交通堵塞,邮电不通,一片混乱,因此施督办对工人代表所提的经济要求件件答应,唯独撤换洋总管若里一事不同意,因签有合同,保证让法人管理,但工人坚决不答应。后经多次与洋人协商,给若里加发一年的薪金,因涉及外交手续,须于两个月后辞职,同时撤消洛阳机务厂狄孟的副厂首职务。为避免当局出尔反尔,在工人代表的强烈要求和坚决坚持下,将劳资双方所谈协议立为契约,以昭信守,路局被迫将所允条件书写成文,由陇海路督办施肇曾签字,一式两份,一存路局,一存陇海路工会。至此,陇海路首次全路大罢工胜利结束。

陇海路工人罢工的胜利,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罢工高潮的到来,在中国现代工运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

附录10:

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的重庆

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就策划迁都。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报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前途》,提出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分三路进逼南京。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选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同日,国民政府还决定,财政部、外交部、内政部以及卫生署迁至武汉。

自11月18日起,国民政府各院部即络绎迁往重庆。20日,中央电台奉命广播《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这条消息后,中央党政人员纷纷乘轮西上,中央电台人员也撤离南京去长沙。撤离简直是逃亡。他们好不容易弄到了江南汽车公司的客票,很多人行李都未顾上带,但车上已人满为患,秩序大乱,最后是砸开玻璃爬了进去。

同年12月1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

1940年9月6日,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陪都。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庆作为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当时中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力量相继集中在这里。8年抗战中,重庆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整个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枢。1942年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设有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等。

194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正式还都南京。至此,国民党政府在渝时间为9年零6个月。

附录11:

全国妇女工作会议召开

1952年11月20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召开全国妇女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到会作政治报告,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传达了会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召集全国妇联主要干部谈话时对妇女工作所作的指示,并作了关于全国妇联国际活动的报告。

会议还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会议总结了两年妇女工作的经验,明确了今后妇女工作的任务:有计划地加强妇女群众的政治文化教育,清除存在于妇女群众以至妇女干部中的封建残余思想,特别是依赖、保守、轻视劳动等思想意识;妇女应与各阶层人民一道为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思想习俗而斗争,扫除妇女参加生产和学习的障碍;大力开展妇婴卫生、儿童保育工作,以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附录12: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

1959年11月20日,以英国为首的“小自由贸易区”七国(英国、奥地利、瑞典、挪威、丹麦、瑞士和葡萄牙)在瑞典首都举行的部长级会议,经过了两天的讨价还价,临时签署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从而正式宣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分裂成为两个敌对性的经济集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共同市场”。

“七国集团”在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公报说,这个条约规定,联盟成员国之间在十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取消成员国工业品的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条约还规定,各成员国将有权自由决定它的对外关税。

公报还说,七国集团“决心促使早日建立多边联盟以消除贸易壁垒和促进欧洲经济合作局成员国之间实现更密切的经济合作。”

但是,七国集团的出现显然将大大加剧西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和矛盾。西德总理阿登纳在访问英国结束后发表谈话时曾经说,必须“阻止两个集团之间发生贸易战争”,但是他却没有说明如何能来阻止这种“战争”。

在签订条约之前,七国举行的一系列会谈表明,这个集团各成员国之间也存在重重的矛盾,特别是英国和挪威、丹麦、瑞典三国之间在农产品、水产品和纺织品等贸易问题上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

芬兰政府曾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七国会议。

附录13:

阿尔及利亚爱国者绝食抗法

1961年11月20日晚上,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副总理本·贝拉、布迪亚夫和其他三位部长,以及被拘禁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其他三万多名阿尔及利亚爱国者,在坚持十九天绝食斗争后,停止绝食。

这次绝食斗争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法国当局被迫同意给予被监禁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所有监狱和集中营中的阿尔及利亚爱国者以政治犯待遇。法国当局还同意,将由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保证实行这种政治待遇。

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宣传部长亚齐德20日在突尼斯就本-贝拉等五位部长停止绝食一事发表表明说,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向英勇的战士们致敬。“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五位成员绝食的停止和在法国的被监禁的战士们停止绝食一样,是同法国政府谈判的结果,我们的五位同事参加了这个谈判。”

据法国当局宣布,本·贝拉等五位阿尔及利亚部长已被转移到巴黎附近的一个“疗养所”去。法国司法部20日说,“法国当局仍然负责这一房屋(疗养所)的守卫和管理工作。

附录14:

古巴导弹危机 

高空侦察机拍摄出的古巴一个装备就绪的导弹基地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 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 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1、古巴革命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领导人民革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这位领袖人物年仅32岁。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

无论是卡斯特罗还是他的战友,本来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甚至对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学说尚无基本的认识。

2、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急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控制不了古巴,后院起火,动摇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基础,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古巴,企图逼新政府就范。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领导人很有骨气,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竟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把一个完全依靠生产和销售糖类来维持国计民生的国家严密地封锁起来,使它的食糖卖不出去,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

3、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飞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并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但是,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72小时之内,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网打尽。然而,美国政府并未就此罢休,反而继续对古巴施加压力,继续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过程

1、向苏联寻求援助

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认为,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关系到苏联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脚点。古巴和苏联于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抓住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苏古关系的发展,也就隐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和日后的导弹危机。

被逼上梁山的卡斯特罗,1960年秋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2、赫鲁晓夫的逻辑:思前想后,值得一试

他坚决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理由是:

第一、肯尼迪上台之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他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当时美国已经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应尽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装好,可供发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动因,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50年代后期,在军备竞赛中,肯尼迪政府在50年代后期拚命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苏美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数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因而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改变苏联的战略地位。

第四、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

3、运送导弹:

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在7月3日和8日参加了与劳尔·卡斯特罗的会谈,达成秘密协议。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 2O或3O倍的核弹头。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

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4、苏联一直否认

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赫鲁晓夫并且保证,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件。一周以后,苏联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特别提到征召后备役军人以及美国对苏联向古巴进行海运而引起的惊恐问题。声明说,苏联的船只是装运“给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但是,接着又承认:“由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集团的威胁,应古巴政府的请求,还装载着一定数量的武器,以及训练古巴人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声明继续说:“……我们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强大,而苏联又拥有如此强大的火箭来运载这些核弹头,以致没有必要在苏联疆土之外寻找发射核武器的场所。……苏联有可能从它自己的国土上支援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是古巴。”

5、被发现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962年10月14日是星期天。在这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凌晨,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由专家们仔细地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个画面。

10月15日,他们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在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国鉴定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会采取如此轻率和冒险的行动,没有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肯尼迪感到,苏联导弹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

6、海上封锁,美国态度强硬

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肯尼迪认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肯尼迪总统又以强调的语气列举了美国即将采取的海上“隔离”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说中用“隔离”一词代替了“封锁”,认为这个词比“封锁”火药味较少,比较适用于和平、自卫的行动。然而,婉转的言词并没有减弱行动的火药味。封锁命令一下达,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即开始集中。此外,还调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开始采取保护美国免遭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总统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情报系统和肯尼迪政府的强硬态度。

7、世界危在旦夕

在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的5天中,即从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在蓝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国海军舰只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

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8、最紧张、微妙的阶段,赫鲁晓夫寻求妥协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然后他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这种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吧,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国作出不会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并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舰队,不再搞隔离,这就会使一切马上改观。

但是,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10月2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颇为冗长、带官腔的并带有更大火药味的信件(这也许是由苏联外交部写的)。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

“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肯尼迪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法。他没有答复这封信,但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这封信既反映出克里姆林宫内部意见的不一致,又使美国对苏联的意图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势又复杂化了。

此时,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入侵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官方普遍估计,在古巴的几个发射场已处于发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导弹发射场的任何直接空袭都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肯尼迪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权衡了赞成与反对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两种主张,讨论了空中打击和入侵的时间表。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激烈紧张地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和一筹莫展的时候,罗伯特?肯尼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办法。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0月26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 肯尼迪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认识到,长期容忍无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比美国就越大。在作出这一决定时,他已经来不及、也不想与性格倔强的卡斯特罗商量了,因为他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29日或30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该岛。再拖延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

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会见前苏联外长和驻美大使

附录15: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

 

被告席上的10名被告

(上排左起: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下排左起: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的起诉书全文公布。

林彪、江青一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罪行最重、为害最烈的反革命集团。他们为了篡党篡国,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批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没有死于敌人的监牢和炮火,却被林彪、江青一伙折磨致死。他们残酷地迫害和镇压广大干部和群众,制造了数不清的冤狱。国家栋梁、民族精华被摧残,无辜忠良、黎民百姓遭株连的不计其数。他们为了实现“乱中夺权”,挑动大规模武斗,指挥打砸抢抓抄,肆意“砸烂公检法”,煽动毁我“长城”,疯狂破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整个国家一片混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但有自己的帮派体系,而且秘密准备了自己的武装叛乱力量。在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相继败露以后,就先后策动武装叛乱。林彪一伙还冒天下之大不韪,策划谋杀毛泽东主席。这伙反革命分子要把我们这个好不容易获得解放和统一起来的祖国,重新投入黑暗痛苦和分裂内战的灾难深渊。

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的起诉书,以如山铁证,控诉了林彪、江青一伙的一桩桩、一件件罪行说明,林彪、江青一伙根本不是什么政见不同,犯路线错误,而是犯下了残害成千上万人民的血淋淋罪行的反革命刑事犯。早在1966年8月,刘少奇仍担任国家主席并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候,林彪就指使叶群找了雷英夫,把他们捏造的诬陷少奇的材料口授给雷,让雷写成书面材料送给林彪,再由林彪批送给江青。这完全是蓄谋陷害,哪里是什么路线斗争、路线错误?他们恶毒地给刘少奇同志罗织罪名之后,继而组织残酷批斗,最后摧残致死。

为了迫害刘少奇,单是江青就擅自决定逮捕关押了11个人,其中2人被折磨致死。他们制造了“中国(马列)共产党”案、“内人党”案、“冀东案”、“赵健民特务案”等许许多多冤案,使几十万人受诬陷迫害,几万人致死。林彪一伙为了谋害毛主席、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秘密地非法地组织所谓“联合舰队”;张春桥为了诬陷、迫害大批干部和群众,在上海建立并指挥“游雪涛小组”,专门从事跟踪盯梢、绑架、抄家、监禁、秘密刑讯和搜集情报等法西斯特务活动。凡此种种,充分证明林彪、江青这一伙是反革命阴谋家、野心家,他们的一切罪恶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篡党篡国。

就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案的法律问题,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说,关于适用法律的问题,我国《刑法》第九条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按照这一条的规定,对于法律的溯及力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刑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认为是犯罪的,而《刑法》认为是犯罪,则适用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刑法》没有溯及力;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刑法》也认为是犯罪并应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责任,《刑法》没有溯及力;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重,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认为是犯罪但处刑较轻的,适用《刑法》,在这种情况下,《刑法》有溯及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认定的江青等10名主犯所犯的罪行,无论按照他们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还是按照现在的法律、法令、政策,都认为是犯罪。例如,他们所犯的反革命罪行,无论按照1951年制订的《惩治反革命条例》,或是按照1979年制订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又如,1953年由政务院政务会议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第二届全国司法会议决议》中规定,对于“蓄意陷害好人的坏分子,或挟嫌报复并给了被告以重大损害的诬告分子”,在法律上“应予以追究”;“对于有意制造假案陷害好人的反革命分子,……必须依法究办,最严重者并应处以死刑”。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由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意见加以审议修改,作为草案公布试行、各级法院实际均作为判案依据的《刑法草案》第22次稿,规定了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罪,率领或策动武装部队叛变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由此可见,特别检察厅起诉书中认定的10名主犯分别犯有的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罪,反革命杀人、伤人罪,反革命诬告陷害罪,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刑讯逼供罪,非法拘禁罪等所有罪名,无论按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或现在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

《刑法》第九条,规定了新旧法相较“从轻”的原则。用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同现在的《刑法》比较,同样的犯罪,前者定刑普遍比后者为重。《条例》定刑几乎每条都规定有死刑;而《刑法》反革命罪一章的条文中,死刑的规定较少。例如,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罪,1957年的刑法草案第22稿规定,“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策动武装叛乱的首要分子,《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现在的《刑法》对这两种罪规定,“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由此可见,适用《刑法》符合“从轻原则”,是既合乎于法理,又完全有法律根据的。

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轻于旧法时具有溯及力,并不是我们国家的创造,而且是国际上的通例。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被押上历史审判台 

在被告席上听候判决的江青 

被告人张春桥

 

附录16:

我国首次赴南极洲考察 

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及长城站路标

(左上为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率团到南极慰问)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分别将五星红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11月20日,“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并肩昂首停靠在黄浦江边,两船主副桅上按照航海的最高礼仪挂“满旗”,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0点05分,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向领导请示启航,指挥台上一声令下,汽笛长鸣,考察船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徐徐离开码头,驶向黄浦江口。

按照计划,南极洲考察船队以18节(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不间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编队将于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地。

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是1984年10月8日上午在北京成立的。这支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地区的亘古荒原上建立我国第一个夏季科学考察站,并开展对南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工作。

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设站及考察、南大洋考察。将有数百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分乘两艘万吨级远洋轮参加这项远涉重洋的壮举。有关方面已经组成了这次考察的指挥机构,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宏担任总指挥。担负南极登陆建站及科学考察工作的南极考察队由50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10余个部门的20多个单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绝大多数是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自从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世界上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地球的最南端找到了“南方大陆”——南极洲。

对南极的探险,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帆船探险时代、英雄探险时代、航空考察时代和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

帆船探险时代是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在1772年至1775年期间,第一个环绕南极航行一周,在他以后,又有不少国家的探险家驾船越过险滩暗礁,向南极洲进行探险。

英雄探险时代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最先登上南极大陆。他在1907年11月,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极点。后来,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2支南极探险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并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使用无线电波通讯。如今屹立在南极大陆上的澳大利亚莫森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航空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探险家查理德·伯德,在1929年11月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越南极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航空测量工作,取得了不少珍贵资料。

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40年代直到现在。据报道,现在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目前,各国仍在争先恐后地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资源富集地区建立基地,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和研究。

附录17:

聂卫平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 

聂卫平在围棋对弈中

1985年年11月20日,聂卫平获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最后胜利。

聂卫平,1952年生。中国围棋运动员。1975年在我国近代围棋史上第1个战胜来访的一名日本九段棋手,1976年东渡日本一举击败4名日本九段高手,取得七战六胜的战绩,获“聂旋风”的赞誉。1985年11月20日第一届NEC中日围棋擂台赛作为中方擂主出战,接连战胜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和加藤正夫,最后决战又胜日本终身名誉“棋圣”藤泽秀行。在第二届和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又两次获胜。他曾得首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被评为1985年中国体育十佳、亚洲体育十佳和世界体育十大明星之一。

这次NEC中日围棋擂台赛,可谓棋逢对手,出现了双方打擂者全部登台,最后主将决战的最佳局面。历时一年余、大波起伏的搏斗,吸引了两国和世界围棋爱好者的关注。

我国棋手在这次空前的大赛中获胜,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这表明,起源于我国而沉寂一百多年的这项中华绝艺开始了振兴,陈毅副总理提出的赶上日本的目标得到初步实现。二十余年取得如此进步,速度是很快的。这是许多老一辈领导人关怀倡导、几代棋手们艰苦奋斗的成果。

比赛中,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名不虚传,功底深厚,藤泽秀行主将年逾花甲,雄风未减,都给人深刻印象。我国棋手中,聂卫平和江铸久的成绩最出色,他们苦心钻研,顽强苦战,敢于向“超一流”棋手挑战,鼓舞了棋界的信心。我方八名棋手比日方平均年轻十岁,这是可喜的势头。这年确实到了围棋起飞之年。擂台赛之胜并非孤立事件,在其它比赛中,我棋手也取得好成绩。5月,中日围棋对抗赛打平;三番战我方获胜;10月,中日电视快棋赛,马晓春战胜了日本电视快棋赛冠军桥本昌二九段。

附录18:

中国女排“四连冠” 

中国女排“四连冠”

1985年11月20日,中国女排队长郎平从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手中重新接过十二天前刚交还给他的世界杯赛的冠军杯。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四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的女队。

中国女子排球队又经历了一次考验。面对代代木体育馆内一万多名观众为东道主加油的叫喊声,以及日本队的顽强奋战,中国队沉着镇静,正常地发挥了水平,直落三局战胜最后一个对手,以七战全胜的成绩再次荣获世界冠军。

中、日女排比赛是本届世界杯赛的最后一场比赛。战局拉开后,日本队在观众的声援下发挥不错,顶住了中国队的重扣,以5:3领先。中国队加强拦网,用攻击性发球破坏对方的一传。队长郎平这两天身体有些不适,她坚持奋战在场上,给队友们极大的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扭转局势,以15:8拿下第一局。第二局和第三局,中国队的士气越打越旺,网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以15:5、15:6,连胜两局,结束战斗。

1985年世界杯女排赛中古巴队获得亚军,苏联队获第三名,日本队第四。第五至八名依次为:秘鲁队、巴西队、南朝鲜队、突尼斯队。

附录19:

白公馆、渣滓洞遇害人员身份全部查实 

中美合作所旧址

1949年11月27日,3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集体杀害。重庆解放后,杨虎城、罗世文等236名被害人员被宣布为革命烈士,其余近百名遇难者,因一时难以准确地评定他们的政治身份和表现,未被定为革命烈士。虽然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出了继续搜集这些遇难者材料的通知,但在1965年以前,因没有专门组织调查力量,只查清了钟凌云等11人的情况,他们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抓紧复查未定烈士人员的通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复查工作。几年来,调查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查清了83人的问题。党组织分别对他们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遗留问题。1986年11月20日,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被害的未定烈士人员的调查核实工作结束。经多方查证,已查清了83人的情况,其中,席懋昭、张露萍等64名遇难人员,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附录20:

第六届全运会 

 

第六届全运会会徽

1987年11月20日,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开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全运会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行业体协共37个代表团的12400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比赛。

运动会共设有比赛项目44项,表演项目3项。它们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手球、曲棍球、女子垒球、棒球、田径、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举重、体操、艺术体操、击剑、柔道、国际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技巧、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马术、现代五项、武术、射击、射箭、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蹼泳、航海模型、航空模型、自行车、滑水、摩托艇、摩托车越野、无线电测向、跳伞。表演项目有高尔夫球、保龄球、桥牌。

本届运动会有10人2队17次破15项世界纪录;3人3次平3项世界纪录;2人2次超2项世界纪界;创造或超过48项亚洲纪录和最好成绩;创造85项全国纪录和最好成绩。 

 

本届运动会吉祥物 

附录21:

英国温莎古堡失火 

温莎古堡俯视图

1992年11月20日上午,位于伦敦以西50公里泰晤士河畔的王室行宫温莎堡突然起火。大火从城堡东北的一间小礼拜堂内烧起,迅速蔓延,5英里外都能见到大火烟云扶摇直上。

200多名消防队员闻迅赶赴现场灭火,附近居民以及游客则组成“人链”,从火中抢出书、画、文物。起火时正在古堡的女王次子安德鲁王子也加入了抢救珍贵文物的“人链”。女王闻讯后也迅速赶到现场察看火情。一本本书、一幅幅名画顺着“人链”脱离火海,甚至一张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最大的单块地毯也被人们抢救出来。

安德鲁王子在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他高度赞扬人们勇敢、迅速、有效的救火行动。但是,由于古堡内通道错综复杂,消防队员容易迷失方向,大大增加了救火的危险性。大约有十几人因烧伤被送进医院。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火势得到了控制。古堡内的布伦斯维克塔、教堂私人祈祷室、圣·乔治国宴厅、克里姆森画室、切斯特塔等建筑已被严重烧毁,圣·乔治国宴厅的屋顶已经烧塌,还有6幅名画被烧毁。损失达数千万英镑。

这次火灾的起因,是一位工人在清洗古画时将易燃液体洒在了高温的卤化灯上,从而酿成大祸。

温莎古堡是英国王室成员的主要居住地。城堡位于英格兰伯克郡温莎和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坐落在白垩山上,占地5公顷。它由两个庭院组成,院落之间隔有一个巨大的圆塔。早在萨克逊时代此地就有皇家住宅。亨利一世时此处开始成为皇家主要居住地。古堡内有1000个房间,是英国最大城堡。温莎古堡已有900年的历史了,许多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与它有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克伦威尔砍了头的查理一世埋葬在这里。领导英国走向鼎盛的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温莎古堡,她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时光均在此度过,死后便葬在附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亦在此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女王的亲属们也经常在此度周末。每年的4月、6月,女王还来这里小住。这里还吸引了大批游客,每年有400万人来此观光旅游。

温莎古堡失火事件,是继1987年伦敦哈姆顿科特王宫大火之后,英国皇家建筑发生的又一次严重火灾。

附录22:

布达拉宫维修三期工程完成 

被绿树环抱的布达拉宫

1992年11月中旬,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第三期工程业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至此,维修工程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安然度过。这是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副组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吉普·平措次登11月20日愉快地向中外记者宣布的。他强调,维修工程自始至终遵循了国际公认的忠实地按照原状保存原物的原则。

布达拉宫一直是我国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所在地,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和藏文化精品的集中地,也是西藏同内地、同中央政府联系和交流的枢纽。由于布达拉宫绝大部分建筑都已有3000多年以上的历史,法王洞和观音堂更已长存了1300余年,整个建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较大险情。为此,在以国务委员李铁映为名誉组长的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于1989年10月正式开始维修工程。

第三期工程共28个项目,主要包括五世达赖灵塔殿、拉麻拉康、红宫西大殿三层回廊、白宫西日光殿、甘丹扬孜、铜器库、唐卡库、夏金窖、西大殿、供品室等关键工程。这期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且位于布达拉宫的最重要部分,涉及收藏的珍贵文物又特别多。吉普-平措次登认为,第三期工程的胜利完工,标志着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已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在未来的工程中不再存在特别令人担忧的困难。

据了解,布达拉宫的维修工程十分注意尊重科学、尊重传统、尊重民族和宗教习惯。西藏僧俗群众称赞这一工程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功德,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也认为这一工程是文物保护的成功之作。

附录23:

十六国国际空间站 

  

“曙光”舱送上太空         “团结”舱送上太空

1998年11月20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航天局12个成员国组成的16国国际空间站首批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人类和平开发太空的开始。空间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载人飞行器,计划耗资400亿美元。

11月20日莫斯科时间9时40分哈萨克斯坦北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轰隆”一声巨响,俄罗斯“质子-K”火箭带着“ 太空城”主体装置俄制功能货舱,在一片火焰和浓烟中缓缓升起,拖着长长的尾巴飞向太空……

这一声巨响,标志着人类太空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进入实际装配阶段;这一声巨响意味着人类在探索、开发太空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俄罗斯为此深感自豪:41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37年前,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在这里飞向太空;而今,“太空新纪元在拜科努尔开始”。

这天,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空的天气不太理想,乌云的遮蔽降低了能见度,风速也很大。看着三级运载火箭“质子”号顶端重达24吨的功能货舱“曙光”号,在场人们的心里都绷得紧紧的。发射前,俄罗斯航天局的官员们出语谨慎。

9时40分,一声巨响,巨大的运载火箭喷着棕红色的火焰和浓烟拔地而起。40秒钟后,火箭消失在浓密的乌云之中。在控制中心里,广播不断地向人们报告火箭飞行情况:“飞行正常!”“飞行正常!”9分48秒后,人们从屏幕上看到,“曙光”号功能货舱已在200公里的高空成功地与运载火箭分离,并顺利进入轨道。美国宇航局发言人凯尔·海宁宣布:“运载火箭已经脱离,'曙光’号现在得靠自己了。”火箭将把该舱送至远地点185公里、近地点150公里的初级轨道上。4天后,该舱将借助自己的发动机上升到近地点350公里、远地点500公里的预定轨道上。

12月7日1点07分,俄罗斯“曙光”舱与美国“团结”舱在地球上空约340公里顺利对接。

此次发射的功能货舱是由美国宇航局出资、俄罗斯制造的。该舱重约20吨,长13米,内容积72立方米,可用面积为40立方米,是空间站的基础舱。该舱主要用于连接空间站的各公务舱和生活舱,为空间站提供电源、导航、通讯、温控等多种服务,是空间站的大本营。整个空间站建设将在2004年完成,使用期限为15年。但根据俄“和平”号的经验,空间站的服役期可能会延长。

“阿尔法”空间站建成后,太空中将出现一个长108米,宽 88米的大型“金字塔”,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综合科研基地。科学家预测,新空间站的建立将可能对世界生物学、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地表探测等学科的发展带来突破。

世界宇航事业的新纪元即将来临,但目前仅仅是迈出第一步, 5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稍纵即逝的一瞬,但对“阿尔法”来说却是漫长的,未来还有许多未知数。

俄罗斯宇航界从开始就对这一项目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世界宇航界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可同月球探秘相提并论,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另一部分人认为,这一项目是一场“政治广告游戏”,不会给科学带来“原则性的新知识”。

由于这一项目的实施使俄丧失控制太空的主导权,已有人公开反对“阿尔法”的实施。同时,俄政治、经济、社会局势至今未能实现稳定,未来5年内又是还债高峰。此次发射靠美国帮助才勉强过关,未来的资金从何而出?恐怕连总统也无法回答。俄罗斯承担的80至100亿美元能否落到实处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花费很可能要超出原来预算。

名为“阿尔法”的国际空间站工程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共同筹建。16个国家开展如此大型的合作史无前例,国际上尚没有法规调整这一“太空王国”内“居民”的关系。“阿尔法”内将执行哪个国家的法律?如果俄罗斯宇航员在日本的实验舱操作失误,给空间站造成损失,将按什么法律进行处罚?各国法律出现冲突怎么办?仅这一小小的国际法律问题就够法学家伤脑筋的了,更不用说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出现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但无论如何,火箭已载着空间站升空,退路已经没有,它只能向前,带着全世界人新的希望向前。

国际空间站建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994年~1998年)

进行9次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累计工作近3年,以训练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试验美俄在国际空间站上要用的硬件及指挥、控制和各种通信程序。

第二阶段:初期装配阶段(1998年~2000年)

建立国际空间镜暮诵牟糠郑箍占湔居涤谐跏嫉脑厝四芰Α?目前的计划是:1998年11月20日,用俄罗斯质子号火箭发射功能货舱;同年12月3日,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节点1号舱与功能货舱在轨对接;1999年7月,用质子号火箭发射服务舱与它们在轨对接。此后,陆续发射联盟TM飞船(用于航天员应急返回)、美国实验舱、多用途笄诓蘸推⒉盏取5?000年1月美国气闸舱在轨对接完成时,则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届时,将派首批3名航天员登站,他们可用站上的13个机柜进行实验。在美俄签署的文件中指出:成功地完成这一阶段工作,是建立国际空间站的关键。

第三阶段:后装配阶段(2000年~2004年)

主要完成国际空间站的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将先后发射和组装美国的桁架结构、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日本实验舱、欧洲哥伦布舱、美国居住舱、俄罗斯研究舱等。我国参与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拟于2002年~2003年间装到空间站的桁架上。2004年美国居住舱在轨装配完毕后,则可以宣告国际空间站全部落成。 

11月20日俄罗斯,发射“曙光”舱  

 

 12月2日美国,发射“团结”舱

附录24:

“神舟”首飞成功 

 

江泽民为“神舟”号飞船题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飞船———“神舟”号飞船题名。)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21日凌晨3时41分,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飞船题名:“神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

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飞行试验,飞船上没有载人。在地面准备阶段,发射中心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垂直总装、测试,然后将其垂直运输至发射场。飞船、火箭的最后测试和发射,都是通过远距离控制的。据介绍,这些技术创新,是我国航天测试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此间航天界专家评价,这次发射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国在已有的航天测控网的基础上,新建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这一测控网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组织了飞船发射试验的跟踪、测量和控制。

测控网传回的数据显示,起飞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试验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组织这次发射试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的火箭与飞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飞行结果看,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全面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攻克大量技术难关,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他说,载人航天是建国以来航天界最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参加了工程的研制、试验,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才培养上,通过以老带新,已有大量年轻人进入重要岗位。

附录25:

欧盟宣布如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

2000年11月20日,欧盟15国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在2003年建成一支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

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在会上指出,欧盟为建立独立的防务部队“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此举显示了欧盟国防部长们要如期建立这一危机处理部队的决心。他还说,此次会议就未来欧盟军队所作的决定将为欧盟处理危机的能力增添“至关重要”的新成分。

索拉纳说,欧盟处理危机能力的提高将使欧盟推进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即“和平、稳定和保护人权”。他还表示,欧盟应保持独立的防务决策权,避免出现重复的防务机制并充分利用北约的专业资源和经验。

此间欧盟军事分析家认为,实施建立独立的欧盟快速反应部队计划已成当务之急。

附录26:

《东盟宪章》

2007年11月20日下午,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对各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4年11月,东盟领导人签署《万象行动计划》,正式将制订《东盟宪章》列为东盟的一个目标,以加强东盟机制建设。2005年12月,东盟领导人签署《吉隆坡宣言》,并指定一个由10人组成的“名人小组”负责为宪章的制订提出建议。2007年1月,东盟领导人确认了“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具体建议,同时签署了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宣言,并指定一个由10人组成的“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宪章文本。2007年7月,“高级别特别小组”向东盟外长会议提交宪章草案,同年11月20日,东盟领导人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2008年12月15日,《东盟宪章》正式生效。

《东盟宪章》规定,东盟共同体将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组成。东盟基本目标是:维护并加强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保持本地区无核化,支持民主、法制和宪政,为东盟居民提供公正、民主与和谐的和平环境;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增强合作互助,在本地区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鼓励社会各部门参与,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

《东盟宪章》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规定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应强化磋商机制,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宪章不包含任何强制性条款或针对成员国的制裁机制,依靠各成员国自觉在宪章框架下增强遵守规则与履行义务的意识。

在当天举行的签字仪式上,东盟10国领导人还签署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东盟环境可持续性宣言》以及《东盟关于气候变化宣言》等重要文件,为东盟加快一体化建设,迎接未来挑战奠定了基础。

附录27: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新启动

2009年11月20日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当天重新启动,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束流贯穿整个对撞机。该中心称,这是为明年获取对撞机初步物理实验结果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地时间20日22时(北京时间21日6时),第一束质子束流顺时针方向贯穿对撞机,标志着对撞机已可以正常使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说:“看到质子束流贯穿大型强子对撞机非常兴奋,此次启动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2008年9月10日,对撞机正式启动,9月19日对撞机在隧道第三段至第四段尝试进行5万亿电子伏特质子束流运行时,因两块磁铁之间的电连接部件在强电流通过时融化,导致氦泄漏,对撞机因此被迫停止运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理和加固,以避免发生同样事故。

研究人员表示,在第一束质子束流顺时针贯穿对撞机之后,第二束质子束流将注入对撞机逆时针运行。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准备在明年进行7万亿电子伏特能量的质子束流对撞(每束质子束流具有3.5万亿电子伏特能量)。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它将为科研人员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设。

附录28: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地图 

 

巴勒斯坦国旗 

 

巴勒斯坦国徽 

巴勒斯坦首都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货币  谢克尔 

 

巴勒斯坦货币  第纳尔

巴勒斯坦至今没有自己的货币,使用以色列货币谢克尔和约旦货币第纳尔 

巴勒斯坦国花  茉莉

巴勒斯坦人烤制阿拉伯薄饼 

巴勒斯坦饮食 

  

巴勒斯坦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