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今宵伴奏mp3:胆怯儿童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45:16
怯懦胆小儿童心理初探2007-04-17 21:50

有这样一种儿童,当他与人初次见面,或到了一个新环境时,行动畏畏缩缩,默不作声,当大人催促或鼓励他们说话、活动的时候,他们反而变得更加胆小。在幼儿园或小学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也显得很不活跃。当然,这种情况即使在正常发展的儿童身上也有时发生,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也需要有一点自我约束,“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但是一个人如果过分“怯场”。就会变得不适应社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招致人生的失败。特别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新情况、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无从适应。有的人还会背心冒汗。全身打颤,丧失记忆。这些都是因为极度的胆小表现出来的身体症状,有人认为这是恐惧的一种变形表现。
有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这种怯懦胆小就表现得越发突出。比如在考试之前或考试当中紧张得全身发抖,由于异常的激动使头脑发昏,思维短路。有的在口试时,会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有的在路上见到老师也会感到紧张。每当此时,同伴或老师与他开玩笑,其窘态更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儿童在学校常常被认为是智力低下,成绩不好,但是当他们在情绪稳定时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其智商却往往很高。

一. 产生的原因

这种怯懦胆小的儿童有的是由于缺乏自信,有的则是由于过于崇拜大人,对大人的评价过高所造成的,有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人认为在那些抱有自卑感的儿童当中,有的是因为植物神经失调,有的则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后者主要是因在家里受大人的嘲笑过多,得不到大人的信任,因而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则是因为家里管教过严,大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能力发展是一个过程,因而往往武断地认为“凡是父母说的孩子就必须听”,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对大人的命令或旨意稍有违背或不从,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这种儿童便会成为缺乏独立性的怯懦胆小儿。当然,面对这种严厉的管教方式,有的儿童也会想办法对付,甚至干脆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当然这种儿童多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发展的人格。
有的父母在表面上看对孩子并不严厉,但是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或其它方面却十分严格苛求,他们对孩子的淘气顽皮往往不予理解,认为只有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方式的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和习惯,也就不知不觉地成为“怯懦胆小儿”了。这种儿童通常被称为“循规蹈矩”的儿童。这种儿童乍一看来似乎是遵守纪律表现很好,但这不过是他们的表面现象而已。
身体虚弱的儿童,也常常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身体不好,他们很少积极地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即使偶尔想到户外活动,又由于大人们担惊受怕,一再劝诫:“出去会感冒的,不要去”,“衣服要多穿点”……。如果孩子固执已见,结果出去后真的感冒发烧了。孩子就会由此而自惭形秽,失去自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当这种儿童走出家门,来到学校时,自然就会表现为“怯懦胆小的儿童”。
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的儿童也容易成为“怯懦胆小的儿童”。这是因为这种儿童依赖性很强,缺乏自立能力,到了外面在没有可以依赖的大人时就成了怯懦胆小的儿童,而且长此发展下去即使有家里的人在身边也会变得怯懦胆小,不能出众。此外,在家里受到溺爱的儿童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因而不愿意到不能满足自己要求的集体中去活动,,只能一味躲进家里我行我素。这种儿童平时很少有机会与同伴一起玩,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宠爱,父母也十分娇惯他们。这种情况在老来得子或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有的儿童心里隐藏有不能告诉大人的秘密,因而时常报有一种负罪感,他们要么老是回避大人,要么成天提心吊胆、少言寡语。这样也会变得战战兢兢,不敢见人,成为怯懦胆小的儿童。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抱有自卑感的儿童,也常常表现为畏畏缩缩,怯懦胆小。这种孩子的父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贫穷,成天唉声叹气、失望悲观,羡慕别人家的富裕,这种态度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自卑感,使他们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综观上述各种原因,概而言之都可以归结为过低评价自己,独立性发展迟缓。因而在初次与人见面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便会怯懦胆小,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我认为把“怯懦胆小儿童”分为三种类型比较合适。一种类型是由于家庭成员对孩子干预过多,孩子受大人的“好孩子”标准的影响,周围环境的抑制,为迎合大人的要求,因而不能自由发言,独立行事。这实际上是大人行为在儿童身上的投影,他们的行为对适应社会是可行的,但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却会造成障碍,产生消极的影响。我把这种称C型。第二类型是由于孩子在家里受家庭成员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当他们走出家门后就会失去依赖,丧失行动的自信心。加之社会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不能认同,他们就只得躲进“温暖”的家庭,成为“怯懦胆小”的儿童。这种儿童由于在家里能随心所欲,有的会变成“小暴君”成为所谓“在家是英雄,出门是狗熊”的“窝里横”儿童。我把这种类型称为B型。第三种类型是由于过去很少与同伴一起玩,对好玩的事情很感兴趣,只要有谁邀约就会立即响应合作,即所谓喜欢自寻欢乐的儿童。这种儿童大多生活在父母为双职工的家庭,而且平时有没有邻居同伴与他们一起玩。这种类型我把它定A型。当然在这三种类型之间还存在混合型,在此就不细分了。
上述研究结果中,对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与异常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值得研究。为此,被大人所称赞的“好孩子”的价值观,究竟在儿童发展的哪一个阶段能为儿童所接受;在受家庭成员溺爱的儿童有的成为“懦弱胆小”的孩子,有的却成为爱打架斗殴的孩子。这两种变化结果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二.预防的方法

首先,为了预防C型怯懦胆小症状,必须要求大人减少对儿童的过多的干预,对儿童的养育方法也应尽量避免过份细致周到,要尽可能地让儿童自己判断,自己动手,出了差错也不要抱怨责备。当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弄清究竟父母的哪些言行是对孩子的干预和支配。一般来说,在大家庭中孩子都生活在大人的包围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容易以大人的价值标准为基础来进行评价,孩子成了大人的缩影;他们在大人们一片“可爱”的赞扬声中很容易出现独立性发展缓慢的问题;对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行又很容易被评价为“天真无邪”,这样下去就会促使他们的自私行为恶性发展。因此大人对孩子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家庭成员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动不动就批评斥责,滥用权威。对此我们应该对他们提出告诫,权威并非只能依靠命令、申斥来建立。事实上对儿童采取动之以情,晓之有礼的态度更能树立家长的权威,这即是说,要经常考虑孩子的心情,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对家长心服口服。
为了给儿童提供与同伴玩耍的机会,必须让适龄孩子上幼儿园,或者让他们参加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从而使他们独立行动行为的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在幼儿园、小学,由于来自大人的干涉和命令太多,儿童的独立行为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束缚。
对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儿童,要预防他们产生自卑感是比较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要让这些儿童懂得,贫困本身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幸福也不仅仅限于物质生活方面。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由于贫困带来的不幸。而老师则应该从这些儿童的人格方面去发掘、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另外,老师还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就如何消除贫困,以及为了消除贫困我们每一个人该做些什么等问题与孩子交换思想,为他们的将来指明方向。
对身体比较弱的儿童,我们应该尽量不要在他们面前提及生疮害病、家庭困难的话题,以免对他们的精神造成消极的影响,加重他们的自卑感,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他们多给予鼓励,防止他们在精神上也陷入虚弱无力的境地。
如果儿童生活在容易产生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比如与老人同住一起,我们就应该告戒家长:在生活空间上考虑适当地把孩子与老年人加以分离。同时,还应该在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上制定适当的家规,以便统一家庭成员对如何养育孩子的认识。此外,在节假日,应尽可能带孩子参加户外玩耍活动,以便大人能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最后,应尽量让孩子对父母和老师能开诚布公,坦率交流,不要心藏隐秘,躲躲闪闪。

三, 治疗方法

对怯懦胆小儿童的治疗,要在提高儿童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上,消除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局促不安和在新的环境中的紧张恐惧心情。
(1) 为了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必须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有必须在能承认他们独立行动权利的环境中才能逐步增强,特别是对那些A、B型的怯懦胆小儿童,由于他们在家历来没有养成独立行动的习惯,治疗他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求父母在家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根据他们的年龄大小,尽量不要对他们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对受溺爱的儿童应改变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态度,培养他们控制欲望的能力。
但是,儿童的年龄越大,在家里养尊处优的时间越长,儿童对家庭成员溺爱自己的印象就越深,即使家庭成员现在改变了溺爱的态度,他们也很难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而家庭成员要真正改变孩子的养育态度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家长与孩子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常常会旷日持久地坚持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热情指导,家长又密切配合的话,就能逐渐培养或提高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一改过去怯懦胆小的表现。
可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配合,我们的建议和努力就只能是一相情愿,改变儿童的目标就会成泡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努力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坚持与家长的积极配合,不放弃改变儿童的每一线希望。
    (2) 对怯懦胆小的儿童运用集体疗法效果也比较好。比如,让他们到那些人数较少的伙伴群中去,与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地尽情玩耍,他们局促不安的情绪就会在玩耍中逐渐消失。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醒孩子的父母,在家里一定要避免对孩子指手画脚,横加干涉;或者过分保护和爱护孩子,否则对孩子运用集体疗法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对经常干涉、禁止孩子独立行动,动不动就斥责批评孩子的父母,应劝告他们减少或停止对孩子的一切干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养成耐心听取孩子意见的习惯。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突然对孩子发脾气,或因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那么父母应共同找出原因,努力想法克服,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我们发现,对进入青春期的儿童,在很多时候,与其想方设法去治疗孩子的身心疾病,还不如对家长就养育孩子的态度认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在这方面甚至有的家长自身就需要接受某种精神治疗,当然后者常常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工作。
在对家长做工作的同时,我们可以用游戏疗法来改善儿童的怯懦胆小症状。比如为他们准备好玩具、连环画、胶泥等,创造一个使他们自己去玩耍、学习的环境,尽量鼓励、支持他们的独立行动,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玩耍。通过让孩子在游戏室、小院、小游泳池等场所尽情嬉戏、打闹和玩耍,就能不知不觉地增强儿童的勇气和自信心,使怯懦胆小的症状得到改善。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患者,我们可以经常给他们进行精神卫生指导,或者把他们编入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的班上。
(3) 在家庭成员中如果有非常怯懦胆小的大人,我们应向家庭成员建议对他进行应当的治疗。当然要改变一个大人的异常精神状态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发挥他们积极性、主动性的良好家庭环境。比如,一般儿童都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这是为了显示他们的胆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经常有保护地组织他们玩一些可以锻炼胆量的活动,这样就可以逐渐增强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教他们玩爬杆的游戏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还有,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文化方面的技艺,也是锻炼胆量,使他们能出得众的好方法。比如让他们学习小提琴,学习唱歌,并鼓励他们登台表演等等。当然,刚开始他们往往表现不佳,对此我们决不能笑话或奚落他们,而且要绝对避免急于求成,强迫他们练习的情况发生。所以最好应在能充分理解儿童心理的老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当儿童逐渐取得进步时,就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在一件事情上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在其它方面增强大胆一试的信心和决心。
在学龄期的儿童中有不少的学生,常常因怯懦胆小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进而招致父母和老师的训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父母责备孩子:“明明会做的题为什么要出错?!”“不要这样死气沉沉!”老师则常对孩子的父母说“你们这个孩子总是没有积极性”“你们的孩子说话总是含含糊糊”等等。有的父母听到老师这类反映后会火上加油,加倍批评孩子,其结果是使孩子更加感到自卑,丧失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当一个班上有孩子总是战战兢兢、缺乏勇气和胆量时,老师应该认真分析他们怯懦胆小的原因,如果这中间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就必须与他们的父母交换意见,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在那些看起来怯懦胆小的儿童身上,我们仍然能发现他们好的一面。比如他们在回答老师和大人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经过一番思考后再认真地加以回答。而那些反映敏捷的儿童,他们虽然能踊跃举手活动问题,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未经考虑就仓促回答,结果往往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相反,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儿童却能比较全面地、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如果老师把他们的表现称之为怯懦胆小,并要求他们“不要那么死气沉沉!”,就反而会使他们更加紧张,不能冷静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对这种儿童我们要抱充分理解的态度,发挥他们遇事能冷静思考、深入观察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给他们以经常的热情指导,一有机会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成绩后又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彰。但是对这种儿童不宜操之过急,应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发挥特长的勇气。当这种儿童的能力和特点在班集体中得到承认后,他们就会变得积极活跃起来。

最后,在治疗那些因心藏隐秘,不愿向父母和老师吐露心中真情而产生的怯懦胆小的儿童时,我们必须给他们一吐为快的机会。不过,我们决不要开门见山地要求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不好讲给大人听的事情?给我们讲来听听!”这是因为只有当儿童认为能得到对方理解,也就是可以值得他信赖时,他才会向对方吐露真情。如果父母和老师能成为儿童吐露真情的对象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大多数儿童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通过孩子本人的好朋友或其它长辈与他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或者通过其它非班主任老师给孩子做工作,帮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为此,老师之间要经常互相通气,同心协力,消除同事之间的隔阂,以拯救帮助孩子的大局为重,这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