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代价最后结局: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2:40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一)(2010-08-09 20:13:23) 转载

  标签: 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分类:理论导航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三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培训目录

  一、教材知识体系

  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三、学生观察实验解析

  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细则:

   一、 教材知识体系:

  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植物”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等学习活动知道我们是利用感官观察周围世界的;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发展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在“动物”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等学习活动知道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等学习活动知道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在“水和空气”单元,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植物单元

  1.三年级上册“植物” 单元中涉及到哪些植物?

   答:有大树(杨树、柳树、松树等——木本植物)也有小草(狗尾巴草、三叶草、车前草、蒲公英——草本植物);有陆生植物(大树、小草)也有水生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既有开花植物,也有不开花植物(蕨类);等等。

   2.教科书“植物”单元一开始就有这么一旬话“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这里的省略号, 你可以补充哪些词语?

   答:水田里、池塘旁。。。。。。

   3.在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 的第一环节“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中.如果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一只小虫子”,老师应该怎么办?

   答: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回忆、想象,什么是图上真正看到的。说以前在大树旁看到过小虫子,这是回忆;现在真正到大树前去观察,有可能看到小虫子,但在书上的这幅大树图上是看不到虫子的。

   4.第回课“我看到了什么”是按照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答:本课按照两条线索展开。明线: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暗线:通过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5.“校园里的树木”这一课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答: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校园里的树木是学生最容易观察的。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具体认识一棵树,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6.学生用简图记录有什么好处?

   答: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 单元会多次用到。

   7.第3课“大树和小草”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目的在于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7.“植物” 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水生植物?

   答: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植物生长的两个典型生存环境。水生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有相应于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这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而植物多样性的背后仍然体现出植物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8.“植物” 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植物的叶?

  答: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观察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所以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是个重点: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可看出叶子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过程。不仅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其局部的器官也具有生命特征。

  9、常见的叶有哪些形状?

  答:叶片的形状叫叶形。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的大小和形状。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马齿览)、椭圆形(杜鹃)、披针形(柳)、心形(紫荆)、线形(小麦)、管形(葱)、马褂形(鹅掌楸),等等。叶的形状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植物的一个依据。凤仙花的叶子是披针型。

  10、植物的叶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一片完全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桃、苹果的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叫做完全叶。圆叶牵牛、银杏和枫树的叶,只有叶片和叶柄,没有托叶;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这样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11、植物的叶有哪些变态?各有什么作用?

  答:有些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本质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叫做叶的变态。仙人掌的全部叶子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豌豆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他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洋葱是由一层层的鳞叶组成。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边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花和花序的作用。

  12、常见的叶脉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的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三种。网状脉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产生许多侧脉,各侧脉之间,又一再分支,形成细脉,组成渔网似的网状脉。网状脉中仅有一条明显主脉的称做羽状网脉,如桃、李、女贞、油菜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有多条主脉从叶的基部分出的称做掌状网脉,如蓖麻、向日葵、悬铃木等。平行脉是各条叶脉呈平行排列,单子叶植物中最常见。平行方式有直出(如小麦、水稻、玉米)、侧出(如芭蕉、香蕉)、辐射(如棕榈、蒲葵)、弧状(如车前、铃兰)等。叉状脉是各脉成二叉状,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如银杏和一些蕨类植物的叶脉。凤仙花的叶脉属于羽状网脉。

  13、植物茎上的芽都会长成枝和叶吗?

  答:芽有许多种类,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而花芽长大发言成花,不是长成枝和叶。

  14、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用?

  叶和茎是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养分,并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给茎。茎连接叶和根,负责输送水分和营养。根是植物的地下部分。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支撑着整个植物体。

  15、植物的茎有什么特征?

  答:植物的茎主要特征有:①有节和节间。②有芽。③节上有叶或变态叶。

  16、植物的茎怎样分类?

  答:①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②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

  17、藕、马铃薯、荸荠、洋葱、甘薯的食用部分都是茎吗?

  答:是的。藕属于根状茎,马铃薯属于块茎,荸荠、芋属于球茎,洋葱、百合和蒜属于鳞茎。甘薯属于块根。

  18.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

   答:有些植物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有些植物生长、开花;还有些植物果实成熟,种子传播…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19.本单元为什么选择大树和小草比较?为什么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作比较?

   答:选择大树和小草,是因为它们形态上的巨大差别;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是因为它们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别。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人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20、《我看到了什么》的教学重点应落在何处?

  答:《我看到了什么》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也是科学课的第一课。该课通过观察大树图片,回忆学生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实际观察大树等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但其教学活动的重点是体验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节课前20—25分钟,教师先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图片和回忆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对观察目的、方法的指导;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观察的意义、方法和价值后,后15—20分钟应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没有大树的学校,去看看校园里的乔木也可,一定要去看,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教材预设的目标。“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另外,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

  动物单元

  21.“动物” 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什么设计的?

   答: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

   22.《蜗牛》、《蚂蚁》、《蚯蚓》和《金鱼》等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

  答:这些看似并列的课,除了要探究各种不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外,还要探究动物的共同的生命特征(如会呼吸、要摄食、能运动、有应激性、能繁殖等),并且每个内容有各自的侧重探究内容。如《蜗牛(一)》是蜗牛的运动;《蜗牛(二)》是蜗牛的摄食;《蚯蚓》是蚯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蚂蚁》是蚂蚁的身体结构和动物的绘图;《金鱼》是金鱼的呼吸。在每个侧重探究的活动中,应注意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的落实,有些方法技能是直击科学本质的,如画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它是小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练习画图;还有观察蚯蚓的应激反应能力实验等。

   23.“蚯蚓为什么能再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再生?

  答:蚯蚓的再生是创伤后再生,或者叫补偿再生,当蚯蚓,水蛭、青蟹、水螅等一些低等生物的机体受到创伤时,其伤口能愈合,然后通过再生芽,体内中性细胞分化,长出丢失部分的机体。

  蚯蚓的再生需要以下条件:①残存的机体能有生命力(即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②能产生愈伤组织;③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基础。

   24.“动物” 单元的起始课为什么安排“寻访小动物”?

   答:“寻访小动物” 是观察动物的开始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25、动物分哪几个门?

  答:动物分为九个门: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6.“动物” 单元观察“蜗牛”主要观察什么?

  答:观察蜗牛,不仅仅观察它的外形,而且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摄食、排泄甚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27、蜗牛身体外形特征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目前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已独特的外形。

  28、蜗牛的生活习性?

   喜阴暗潮湿隐蔽的环境,昼伏夜出,对强光刺激很敏感。 喜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 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

   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 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 在养殖蜗牛的过程中,还发现蜗牛有十分可怕的特性。一怕高温,二怕低温,三怕惊动,四怕干燥,五怕水浸,六怕刺激,七怕窒息,八怕污染,九怕辛辣,十怕虫害。

  29、黏液对蜗牛爬行有什么作用?

  在蜗牛腹部生有一道宽而细的横褶,后端较尖,这就是它的“足”。蜗牛爬行时,用它的足紧贴在别的物体上,由腹部肌肉做波状蠕动,它就能缓慢地向前爬行了。同时,它的足上生有一个腺体,叫足腺,能分泌一种粘液帮助它爬行。

  爬行中蜗牛腹足会分泌黏液,避免腹足肌肉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黏液起到隔垫作用,保护腹足;同时黏液的湿滑性有助蜗牛爬行。如蜗牛能在刀刃上爬行,在粗造表面上爬行分泌黏液较多,都表明黏液有保护腹足、有助爬行的作用当蜗牛软件伸出壳外时,在皮肤上覆盖一层黏液,因浓稠的黏液密度较大,不易蒸散,进而也减缓体内水份的散失。所以蜗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润湿皮肤的作用。

  冬寒夏热,蜗牛冬、夏眠时,可观察到腹足分泌的黏液,变干后封堵壳口,像一道密封门帘;目的就是隔热保温,安全度过冬、夏季。因此,蜗牛的黏液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曾做试验把蜗牛放入蚂蚁群中,观察蚂蚁碰到蜗牛壳后都绕道而行,改进试验,先放入一块鱼肉再用蜗牛替换,发现蜗牛与蚂蚁相遇,蚂蚁避开,蜗牛缩回壳内,蚂蚁们只在周围爬来爬去,却不肯进入壳口寻找”失踪”的食物,仔细观察、触摸发现壳口有亮亮的黏液,据此现象推理出,蜗牛的黏液具有驱蚁防虫的作用。

  30、教材选择观察蜗牛的目的是什么

  观察蜗牛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于要学生弄清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各种感觉功能,蜗牛的这些知识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选择蜗牛的原因只是蜗牛是一个很适于观察的载体,蜗牛能够运动但又比较缓慢,同时拥有比较丰富的感觉功能,所以本节课的目标不在于观察蜗牛,而在于怎样观察蜗牛,要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最基本的方法。

   31。“动物” 单元为什么要安排观察蚂蚁?

   答: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足。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蚂蚁的运动比蜗牛和蚯蚓快,在观察中遇到了困难,怎样解决观察中的困难完成观察任务,这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32.“动物”单元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第四次还要观察金鱼?

   答: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恃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33.“动物” 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动物的共同特点” 的目的是什么?

  答: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体会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34.“动物”单元观察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中,无脊椎动物有哪些?备属于哪类动物?

   答:无脊椎动物有蜗牛、蚯蚓、蚂蚁。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35.蜘蛛是昆虫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蜘蛛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36.蝶蚣是昆虫吗?如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蜈蚣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37.“蚯蚓怎样呼吸?

  蚯蚓由体表进行呼吸,称皮肤呼吸。蚯蚓的皮下有许多微血管分布,通过气体的扩散,进行气体交换。蚯蚓呼吸时,体表必须保持一定的湿润,这主要依靠背孔不时排出体腔液而完成。体表一经干燥,将引起蚯蚓窒息致死。

   38.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哪些类群?

   答: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乌龟等)、鸟类(燕子、麻雀等)、哺乳类(牛、马等)。

   39.昆虫几对足?

   答:三对(六只)足。

   40.什么动物寿命最短?

   答:无脊椎动物革履虫和变形虫的寿命是以昼夜或小时来计算的,它们的寿命最多是一昼夜。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41.什么是材料?

   答:材料一般是指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42.材料和物质一样吗?

   答: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

   43.材料的性能一般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述?

   答:(1)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硬度、疲劳特性、耐磨性。

   (2)物理性能:热学性能(热传导、热容量、热膨胀、耐热性)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透光率和反射率)

   (3)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

   44.“我们周围的材料” 单元有哪些特点?

   答:(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材料的主要特性。

  选择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密度来研究,主要是由学生的探究水平、认识水平和与这些性质决定的材料的广泛用途相关。

  学习另一种主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比实验,它与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方法显然不同。

  识别与控制变量的能力,根据事实进行解释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比实验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描述、表达等能力是相彰的。

  (2)结合材料的用途,自主研究某一类材料的特性。

  突出一个科学概念——材料的用途与材料的性质相关,给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认识更多的材料的特征,感知同一类材料的丰富性,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降低难度。

  (3)气泡图的大量使用。

   45.“材料” 单元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46.“材料” 单元在认识材料的性能方面着重研究哪些性能?

   答:着重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

  47.“材料”单元除重点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外.还要了解材料的哪些性能?

   答:了解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在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导热、着色、光滑、是否易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特征。

   48.“材料” 单元重点研究了哪些材料?

   答: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等。

   49.“材料” 单元主要要求学生用怎样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50.“塑料”的识别方法

   答:

  (一.)外观识别法

   (1)、聚乙烯﹑聚丙烯﹑尼龙等塑料﹐有不同程度的可弯性﹐手触有硬蜡样滑腻感﹐敲击时有软性角质类声音。与此相比较﹐聚苯乙烯﹑ABS﹑聚碳酸酯﹑有机玻璃等塑料﹐无延展性﹐手触有刚性感﹑敲击声较清脆。

   (2)、高压﹑中压﹑低压聚乙烯﹑聚丙烯﹐相对官密度均小于1﹐浮于水。 聚苯乙烯及其它绝大多数塑料﹐相对密度均大于1﹐沉于水﹐当然﹐也还有极个别的塑料浮于水﹐但不常用﹐如聚4-甲基戌烯-1﹐相对密度仅0.83﹐为所有塑料中最轻者﹐此外﹐如尼龙12﹐相对密度为1.01~1.03,在水中也接近悬浮状。

  (3)、高压聚乙烯未染色前呈乳白色半透明状﹐较软﹐柔而韧﹐稍能伸长。低压聚乙烯未染色前也呈乳白色﹐但不透明﹐质地较硬﹐不易延伸。聚丙烯染色前呈白色﹐半透明﹐但比高压聚乙烯透明度略高﹐且更轻﹐更为刚硬。尼龙在未染色前色泽微黄。

   (4)、聚苯乙烯和改性聚苯乙烯﹑ABS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为脆性﹐后两者为韧性。在弯折试样时﹐前者很易脆裂﹐后两者很难折服断裂﹐在弯折部位由于分子拉伸取向而发白﹐裂口特别是如此﹐此外﹐还会因多次反复弯折发热而各自发出特有气味。

  (二. ) 燃烧观察法。

   (1)、用酚醛树脂制成的电木﹐以及其它所有热固性塑料﹐受热燃烧时都没有发软熔融过程﹐只会变脆和焦化。

   (2)、聚苯乙烯及其它所有热塑性塑料﹐受热或燃烧时都必先经历发软熔融过程﹐但不同种类塑料有不同的燃烧现象。

   (3)、聚乙烯容易燃烧﹐离火源后仍能继续燃烧。燃烧时火焰上端呈黄色﹐下端呈蓝色﹐由于燃烧比较完全﹐黑烟甚少。在近火焰外﹐塑料有溶融滴落现象﹐类似于矿烛蜡的流淌﹐溶融物亦很少被烟色熏染。火焰熄灭后﹐有较明显的石蜡燃烧气味。

  (4)、聚丙烯的燃烧现象与聚乙烯大体相同﹐可能有少量黑烟。火焰熄灭后闻到的是几乎煤油之类的石油味﹐这是与聚乙烯特别不同的地方。

   (5)、尼龙不象聚乙烯或聚丙烯那样容易起燃﹐燃烧较为缓慢﹐移走火源后﹐如果环境温度不太高﹐或有金属附件将热量带走﹐维持燃烧的时间不很长﹐稍后便自行熄灭﹐火焰颜色也是上黄下蓝﹐在近火焰处﹐塑料表面即溶融滴落﹐又会起泡。熄灭后有类似烧羊毛或指甲气味。

   51.本单元大量使用气泡图的目的是什么?

   答:气泡图这种开放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材料的特性;利用气泡图,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某一类材料的特殊特性。

   52.金属有哪些特性?

   答: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53.纸有哪些特点?

   答:纸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的树脂、果胶组成的片状物。纸的结构:多相复合体。纤维的非均态交织导致各向异性、纸幅两面差异和毛细孔多;单位面积强度较大,具有较好

  的弹性;密度较轻;着色性能良好及稳固。

   54.会浮的实心塑料有哪些?

   答:会浮的实心塑料材料:塑料垃圾袋(裁剪一片),泡沫塑料、塑料吸管材料(从中间剪开,压平),抽拉式透明塑料文件夹(剪下一块)。

  答:教材要求材料是宽度、厚度一样的木条、卡纸条、塑料条和铁片,根据教材实验要求,材料的长度要在15厘米以上。这样的材料不易办到。材料如若相差较多,就可能影响实验的结论。

  选材方法:先挑选20CM钢尺后,再选用相同厚度的薄塑料尺,塑料尺的宽度可以切割,最后再从家庭装修材料中选择相同厚度的轻木片进行切割。

  56.橡胶和塑料有什么不同?

   答:它们的制作原料不同:橡胶是橡胶树上割口后流出来的一种片经过加工制成的;而塑料是由石油中分离出的原料加工而成。

   57.“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可以观察哪些地方?

   答:可以先观察自己的穿戴和随身携带的书包,再观察教室里地面、墙壁、课桌、黑板、门窗、多媒体设备等,因为从这些地方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很多材料,如:金属、玻璃、瓷砖、木材、纸、塑料等。

   58.比较硬度时有哪些方法?

   答:一种方法可以用一种固定工具刻划,如用铁钉(用力相同)在不同的材料上刻划,从痕迹的深浅来判别材料的硬度。一种方法是材料之间的相互刻划,比较硬度。

   59.教科书第52页白色的塑料水管为什么用塑料做?

   答:(1)塑料的柔韧性好;(2)塑料防水性能好;(3)塑料比较轻等。

   60.纸的吸水性都很好吗?

   答:不一定。有些复合纸的吸水性就不太好。

  61.材料的密度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

   答:是的。

   62.钢铁在水中很容易沉.但它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吗?

   答:可以改变,用钢铁造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63.砖是用什么做成的?

   答:砖是用土在砖窑上烧制而成的。

   64.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陶瓷的碗、盘子等?

   答:首先它防水性能好,其次是导热性能差,隔热性能好。

   65.“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在本单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答:总结、归纳。它的作用是能综合评价学生该单元学习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一课的学习。

  水和空气单元

  66.“水和空气” 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共7课。第1课“水”;第2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7课“空气有重量吗”。

   67.为什么把“水” 和“空气” 放在同一单元中进行研究?

   答:本单元在单元的导语中就给出了答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气球’,困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百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水和空气,是地球L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L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除此以外,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我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物体存在的三种状态——固体、气体、液体。

   68.本单元科学概念方面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答:第一,丰富和发展关于水和空气的特征的认识。(1)知道水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的作用;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内聚力、动性、流动性等方面相同或存在差异。(2)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和水比较,在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流动等方面,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空气能占据空间,但它容易被压缩或扩散;空气有重量,但很轻。第二,认识到空气和水是地球上两种常见的物质;物质存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类型;固体、液体、气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一定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第三,认识到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天平

  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第四,综合已有的材料、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世界的概念。

   69.本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答:第一,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水和空气进行较系统、持续、细致地比较。第二,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识别或认知有关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第三,能想办法借助别的媒介或通过实验等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第四,能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其他方式来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用维恩图、对比表格等对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五,能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交流。

  

  70、物质分为哪几种形态

   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例如:石头、木头和树叶。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例如:水、醋、牛奶。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例如:空气。

  71、物体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答:看它们是否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72.本单元科学概念体系及转化的方法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有四个方面。

   1)水和空气进行了三次比较。第一次比较属于常规比较,找出了水和空气的共同点有: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没有硬度、都是物体等;第二次比较:在第一次比较的基础上,对水和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发现了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第三次比较:在第一、二次比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是否有重量的比较,发现了水和空气都有重量,只不过水比较重,空气比较轻。

   (2)形成固体、液体、气体概念的层次性。

   73.怎样指导学生填写第回课“水” 的第一个活动“我们知道的水” 中的网状图?(略)

   答:指导学生填这种网状图,首先要看懂图。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了解:水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存在方式?水和生物有哪些关系?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一项一项地填就可以了。如:水的存在方式有冰、淡水,那还有雪、雾、露水、海水等。和生物的关系中,植物离不开水,那就还有动物离不开水、人离不开水。

   74.第1课“水在哪个袋中” 的活动中,“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的物体也—一分辨出来

  呢” 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辨别,水和石头、木块、树叶很容易区分,因为石头、木块、树叶等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水会流动,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和空气也是比较容易区分,液体比气体在重量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液体重,气体轻。但水和醋、牛奶就下太好区别了,因为它们都是液体,可以通过摇一摇、听一听、闻一闻的方法来区别,因为它们的粘稠度和气味还是不同的。这一活动的真正目的

  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

   75.水和油的比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水和油的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物体有不同的特性,但目标是指向液体的共同特征。

  

  转载网址:http://naxxxinyang.blog.sohu.com/158004644.html



--------转载









只有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
世界上最慷慨的人莫过于溜须拍马,他可以说尽天下最美丽的慌言;世界上最自私的人莫过于溜溜拍拍,他可以猎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踢掉比他有本事的人。
其实,生活就是一种幸福,是生活教会了我感受幸福。
在温暖中复得是上天的考验还是命运中不经意的安排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