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深情的月亮:小说阅读鉴赏题思路解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4:30

小说阅读鉴赏题思路解剖

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一)设题角度:

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

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

(二)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作者评价

 

情节结构

 

环境描写

 

主题确定

 

人物本身

 

情感表达

 

人物形象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一)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情节

 

主题确定

 

情节本身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

 

叙述人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一)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说环境

 

主题确定

 

环境本身

 

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

 

情节结构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

(一)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主题确定

 

环境描写

 

作者评论

 

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

 

情节结构

 

精巧构思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

(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

以特定环境为题

(2)鉴赏二:人称

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

(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

(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特点

2.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重点:

一、         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在今年的高考中,小说(含外国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过程:

一、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步骤:

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3、概括: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例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答案就马上得到:

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例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第二题的解答与第一题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

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两个空格的答案就是:

“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A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B解题步骤: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例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本题是对朱丹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

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例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本题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

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例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本题属于外貌描写,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例6、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思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明确了解题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对“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常见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画线的句子既是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是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自然得出: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例8、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本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出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

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五、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例9、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

“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10、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2点特色。

本题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常见的精妙技巧,答案就瓜熟蒂落:

①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     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关于小说的语言。这类型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

1、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              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与散文题型相通。

七、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

A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B 不同顺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C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

2、侧面描写:侧面(通过其他人、事、景、物)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3、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

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人物性格、主题。

6、环境、场面描写作用:从五方面考虑,见前面。

D 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与散文相通,见《总动员》。

八、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1、理解:

A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去理解 B把握小说的主要人物 C 把握小说的主题

2、作用:

A 线索:贯穿全文  B 双关:表层义和深层义   C 点明主题。

 

小说阅读专题攻略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点击高考:纵观20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小说的试卷有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共6套。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主题、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考查侧重点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主题和语言风格等。
  点击关键词: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点击能力:小说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要点概括题;②作用分析题;③探究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孙书凯老师供稿)

          攻略一: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
  点击方法:概括文章要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阅读题中都会涉及到,即要求考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其考查实质就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当然小说阅读也不例外,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所以高考设题答题必定离不开这“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三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所以当我们要概括归纳“三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时,尽量综合其它两要素与主题来答题。近几年的高考,小说考题要点概括题的考查对象集中在概括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这三方面。
  点击类型:
  一、概括小说情节类
  把握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所以阅读小说时,把握小说内容,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常见题型】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思路引导】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
  【典例分析】
                          阿 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还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
  (09年高考福建卷)(有删改)
  题目: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题思路】
  (1)第一步:理清结构,确定有效区域。原文共5个自然段,1、2段介绍背景环境,表现阿庆有音乐天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4自然段。
  (2)第二步:按照题目要求——概括表现阿庆音乐天赋的几件事,找到关键信息。
  (3)第三步: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的格式加以概括: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作对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常见题型】
  1. 结合全文,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2. ××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 ××有哪些性格特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思路引导】
  ①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人物会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性格。
  ②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都可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重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时代与环境总会在人物身上烙下印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它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倾向。
  ⑤答题模式:先用一个判断句对人物作出定性分析,比如×××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善良、朴实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厂长、学者等),然后作出具体分析。
  【典例分析】
                     河的第三条岸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
  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08年高考广东卷)(有删改)
  题目: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母亲掌管着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当父亲订购了一条船后,她牢骚满腹;当父亲没带食物,也没带别的什么,上船外出时,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说“如果你出去……永远别回来”;但当母亲知道“我”每天偷了食物给父亲时,母亲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从一系列的情节可以看出,母亲整天为家庭操劳,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她不理解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但心疼父亲,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父亲。她是一个善良守旧的妇女。
  (2)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言为心声,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反映出母亲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埋怨、生气、反感。对父亲“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的举动,“母亲觉得羞辱”,这是心理描写,对母亲这个形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刻画。“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这一动作描写让人看到了母亲骨子里的善良。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规范答题。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却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三、概括小说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分析并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常见题型】
  1.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思路引导】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例分析】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邓晓珊、刘淑霞老师供稿)

          攻略二:小说阅读之作用分析题
  点击方法:小说作用分析题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环境的作用、人物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手法的作用,等等。解读的方法也多样,这里继续推荐适用面广泛、操作方便、便于迅速切入要领的答题方法——“四级概念整合法”,即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答题时一般先考虑问题涉及的环境、人物或情节等对本方面的作用,然后依次去考虑对其它三个方面的作用。
  点击类型:
  一、小说环境类作用分析题
  环境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比如时间、地点、气候、景物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物生活的时代、地域、周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对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凸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2.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3.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4. 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引导】
  环境类考题:往往要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四个方面入手。要把局部的自然环境描写放到整篇文章中来分析。
  【典例分析】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题目:1. 文中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
  (1)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先从原文中找到两次描写风雪的句子,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
  (2)依次考虑自然环境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3)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得出如下答案:
  ①描写夜归时的风雪,渲染冷清、孤寂的环境氛围,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②随着风雪的更大、更紧,写出主人公进门的迫切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指向情节)
  ③烘托主人公因封闭内心而感受不到温暖。(指向人物)
  二、小说情节类作用分析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 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思路引导】
  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戛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典例分析】(见上文《风雪夜归》)
  题目:2.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本题看似考查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安排,实则考查情节的作用。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经过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答案:
  ①小说一开始就设置“叫谁开门”的悬念,并用“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叙述来组织情节发展,加强情节的紧凑性。(指向情节本身)
  ②叙述中虚实两线交织,在现实和想象的交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③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的主题。(指向主题)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典例分析】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题目:
  1. 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如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  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以上由珠海市和风中学敖燕红、王海峰、曾志武老师供稿)

          攻略三:小说阅读之探究题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点击方法: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回答这类题目,应当在了解探究题的三大类型的基础上做到“四明确”。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②情节结构是否合理;③主题的多样化探讨。而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基本上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②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③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④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点击类型:
  一、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 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 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思路引导】
  ①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③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要强化文本意识,个性阅读不能脱离文本。
  【典例分析】(《河的第三条岸》,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二、情节结构是否合理
  【常见题型】
  1.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  
                              遗 璞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 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09年高考辽宁卷)
  题目: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三、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常见题型】
  1.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 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迎宾竹》,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小说的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