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言警句励志: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视角看高校德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42:08

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视角看高校德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钟一彪

 

[摘要]通过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内涵不同,德才兼备的人才仍然是用人单位的期待;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具有层次性;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人才素质观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因此,高校德育应关注社会变迁的事实、努力提高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集体主义导向与社会需求导向结合起来;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时应将工具性指导和价值性指导进行有机联结。

[关键词]社会需求  人才素质  高校德育

 

一、研究背景

 

广义上的德育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人们更多地是从政治诉求的角度来理解德育的。事实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其功能不仅仅在于政治方面,还应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以同时满足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由此看来,仅从单一角度来理解德育不仅不利于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无法真正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最终也无法达致德育的实效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德育政治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全面,但从社会诉求和社会整合角度研究高校德育的资料则稍显薄弱。因此,本文以实证调查数据为依据尝试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角度来考察高校学生的德育。本研究主要以社会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52家单位按要求进行了有效填答。这些单位中,国家机关110家,占19.9%;事业单位202家,占36.6%;国有或集体企业94家,占17%;民营或私营企业66家,占12%;三资企业35家,占6.3%;其他类型的单位45家,占8.2%。按照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流向,这些社会用人单位的成分构成基本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素质的要求

 

本研究设计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指标以测量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

从统计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的考虑,均居第一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毕业生正确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的道德修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如果考虑到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那么决定是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将是与学生个人精神素养相关的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情商”。(见表1)

在综合了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的统计数据后,13个因素的排序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我们进一步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3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及率在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第二层次提及率在15%左右,主要包括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提及率在5%左右,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继续对每个层次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内部,所有因素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就第一层次的四个因素来看,可以归纳为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因素,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用人单位才认可其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中,除了排在第一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其他三项分别为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而这三项与高校德育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追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望。有17.2%的用人单位认为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的训练”,12.4%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协作能力的训练”,10.2%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10.1%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有8.5%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7.4%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7.2%的用人单位应该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有6.8%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水平”,有4%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还有1.7%的用人单位选择了其他选项。(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希望学校予以强化的项目。近年来,在大学生选用过程中,不少企业逐步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已经和学校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培训基地,建立了学生培训与就业合作关系。处于第二、第三和第四位的依次是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三者实际上都是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的维度,也属于高校德育的范畴。敬业精神,是对工作的态度;协作能力,是对同事的态度;思想道德修养,这是对人、对事、对社会及对自身的看法。这三个选项集中在二、三、四位,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用人单位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等。

当然,就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用人单位而言,它们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不尽相同。为了将各类用人单位的期望更清晰地描述出来,现根据每个选项提及率的高低,将不同用人单位的学生培养建议分选项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在表3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种类型的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不同重视程度。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普遍要求。尽管在不同的用人单位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总体而言,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情商”的要求却是一致的。依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德才兼备的人才仍然是用人单位的期待。在市场社会、开放社会、竞争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根本就无法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然而,也正因为市场竞争和全球化,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等道德精神;竞争社会中员工的意志品质、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将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放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员工具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不断跳槽,为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起见,用人单位也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修养。由此看来,现代社会的用人单位同样需要“又红又专”的人才,只是这种“又红又专”已经有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2.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具有层次性。从表3可以看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最为重视,这体现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严格要求,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当然,国家机关对外语、计算机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我国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应对全球社会的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虽然有所侧重,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对人才思想道德的认识具有层次性,但这并不是说有些单位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这些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不同方面对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强调。

3.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人才素质观的认知具有片面性。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来看,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视超过了对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关注。但是,在现实中,高校学生却往往片面地追随英语、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考证热,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甚至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老师也以学生找工作需要考证为由,让学生把大学的大部分时光都花在这些方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能否真正具备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否具有工作的责任感,这些方面倒是值得反思的。可以说,社会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为那些不重视个人修养、不注意提升自己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不注意自觉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最终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问题。此外,这也意味着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生德育。这主要包括:(1)高校德育应关注社会变迁的事实,实现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否则,就不可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用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促进社会发展了。(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集体主义导向与社会需求导向结合起来。正如本文开头所述,德育具有政治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政治功能是德育的政治导向,以激发群体性的政治认同;而社会整合功能是德育的文化认同导向,以有利于社会的“有机团结”;个人发展功能则是德育对个人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促成个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这三个功能的综合是认同和发展,高校德育将集体主义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结合起来。(3)在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应该将工具性指导和价值性指导有机联结起来。以上论述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价值性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从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实践来看,更多的是强调面试技巧、简历的设计、人际交往等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听这些方面的讲座。这些指导更多的是工具性和技术性的,有其必要性。但是,如果忽视了个人情商方面的修炼,各种表面功夫是掩盖不了内在之空白的,最终将得不偿失。而这也说明了大学生个人修养功在平时、贵在坚持。

 

[本文是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山大学毕业生社会评价》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