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今后有什么演唱会:宋朝为什么能做到不杀士大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12:56

宋朝为什么能做到不杀士大夫 


宋太祖赵匡胤曾于殿中为继位者勒石为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第二条是告诫子孙重视文人,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宋一代,君主严守祖训,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这在两千年帝制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宋太祖能够提出这样的祖训,而历代宋帝都能严守之呢?除了宋太祖仁厚慷慨节义,宋帝诚孝守信之外,还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末帝的帝位。这是残唐五代藩镇割据,武将篡位的最后一次。五代时期,军人当政,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历史中文化最黑暗衰败的时代。文人士大夫没有出路,只能去给军阀做幕僚。年轻人只有两条出路,或者当兵,或者出家当和尚。可谓中国历史中的文化荒漠的黑暗时代。 

直到宋初,只读过半部论语的赵普,竟能作宰相治理天下。缺乏文化的北宋官员,使用了后蜀的乾德年号而不自知,直到乾德三年平蜀后,蜀宫人进宫,看到铜镜背面镌刻着乾德四年才由窦仪搞明白这个乌龙。太祖赵匡胤感叹道:“做相许读书人。”才开始重视儒者。

北宋以军阀篡位立国,太祖赵匡胤明白五代篡弑的根源所在,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从军制上消除了军队将领重演黄袍加身的可能。认识到治国需要文人士大夫,开始注重教育科举。 

北宋初年的政治文化状态和前面的唐朝以及后面的明朝大不相同。北宋初年继承残唐五代的文化凋敝,国家政权的建立来自于军队,治国人才稀缺,所以只能靠善待士大夫和重视科举进士,尽快招募培养文治人才。 

而唐代立国基础是关陇门阀,当时的文化学术都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政治上是皇帝和门阀共治天下,唐代的三省宰相,在朝会时,是有自己的座位的,称为“三公坐而论道”,很多政令,不用皇帝颁布圣旨,政事堂堂帖即可号令天下。在选拔人才方面,虽然从隋朝就开始了科举考试,但是进士轻薄,权力还是由高门世族分享。皇权和门阀之间常有冲突,这样的冲突涉及到双方的生死荣辱,所以必然是充满血腥和暴虐的。 

宋代后面的明朝,朱元璋以底层贫民身份起家,参与到反元大业,身边聚集了一批元代民间书院培养出的文人政治家,如胡惟庸,李善长,刘基,宋濂等。所以等到南京登基时,明太祖手下已经有了很大一批文治人才。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自领六部,让皇帝直接面对繁杂的政务和责任以及咄咄逼人的官员。明代的文人,深受理学影响,把自己修身体悟当做天理,去绳纠他人的人欲。那些所谓天理,很多时候根本就是荒诞的执念。文人们好名而不顾身,结党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和压力。没有宰相作缓冲和承担工作和责任,文臣经常压迫威胁皇帝,导致皇帝不愿意上朝见大臣。 

而明初又发生了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暴虐残酷,株连上万。明代官员俸禄微薄,官员腐败几乎无可避免,而朱元璋订立了剥皮酷刑严法来惩治贪腐。另外还有对大臣的廷杖,秘密监督大臣的特务锦衣卫,明代对文人士大夫的苛待可谓登峰造极。 

回到宋朝,宋初君主认识到治国需用读书人,遂鼓励科举,宋真宗赵恒,曾作诗鼓励读书人上进“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了无法解决的冗官困局,但是宋代的文化艺术也因此兴盛起来。 

宋代为了遏制武人,重用文臣,但宰相只剩下中书省首长,而且朝会宰相没有座位,必须站立,所有政令都要以圣旨的形式发布,军事权力被枢密使分走,而财政权力又归于三司(盐铁司,户部司和度支司),连选官的权力都被审官院等两院分薄,所以并不会出现唐朝的门阀权臣和明朝的天理求名的文人压迫皇权的事。因为“进士轻薄”,科举进士很多出身低微,没有唐代的门阀子弟的家族支持,又和军权无缘,所以不会威胁到皇权。 

而宋太祖赵匡胤晚年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乎!”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遂著为令。 这种重视人命的思想,也是不杀士大夫的重要根源所在。 

所以,纵观2000年帝制历史,不杀士大夫,只有宋代做到了,但也只有宋代有做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