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清苑区林水演唱会:地方债“故事”与股市的“事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9:51
10月20日,财政部网站一则"关于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的公告引发社会关注。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广东省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为69亿元,上海市、浙江省和深圳市分别为71亿元、67亿元和22亿元,四省市合计229亿元。与此前财政部代理发行不同的是,这四个省市将自行组建债券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亦由试点省市自定,而不是由财政部面向国债承销团,采取统一代理的方式分期打包发行。而上述额度将计入今年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内,因而不会对债券市场造成供给冲击。此公告的发布,被许多市场人士视为财政政策将走向宽松的信号。

一、地方融资平台背景和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   
   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成立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公司,主要表现形式为城投公司,名称多为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这类公司从银行取得贷款,称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城投债>   
   又称“准市政债”,是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其主业多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从承销商到投资者,参与债券发行环节的人,都将其视为是当地政府发债。城投债起源于上海。1992年,为支持浦东新区建设,中央决定给予上海五方面的配套资金筹措方式,其中之一是1992年—1995年每年发行5亿元浦东新区建设债券。1992年第一只城投债,规模为5亿元。2006年9月,安徽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该省首家发债成功,效法者遍布全省。但安徽省的发行数量,则还在浙江、江苏之后。在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需求之下,2009年“城投债”规模迅速膨胀——2005年至2008年底的4年间,“城投债”的发行总量只有1585亿元,而在2009年的前8个月,“城投债”共计发放了64只,融资845.5亿元。  

   地方债务余额10万亿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统计,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和间接的主要负债有三类,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地方政府债券、城投债券。其中地方融资平台是最大的部分,截至2010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余额约9.1万亿;地方债0.4万亿;城投债券约0.5万亿,三项合计达到10万多亿。2011年到201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21.8%;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债务占15.58%。地方每年须还款1万亿,债务风险面临集中爆发。  

   贷款利率高企重压地方还贷   
   地方融资平台投资的多为基建类等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贷款期限多为3-5年或者5年以上。而中国在2010年10月打开加息窗口之后,数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高企的贷款利率。按照3-5年期贷款利率6.9%,以9.5万亿规模计算,调整后,贷款方将多支付的利息约237.5亿元。  

   金融“错配”和银行业风险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一是金融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大量信贷涌入基建项目和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二,地方政府目前从事的融资项目多为基建设施,其盈利往往取决于未来地价的攀升情况。这种以未来土地资源收益做溢价的借债融资方式,往往蕴含巨大风险。一旦地价没有如愿“炒起来”,地方政府将面临巨额融资坏账。最后,对银行而言,现在信贷是放出去了,但在这些项目中,有些未来偿还能力不强,贷款质量风险也日益凸显。在地方债务日渐沉重而还款能力尚有悬疑的情况下,其潜在的风险一旦爆发,中国银行业将陷入覆水难收的境地。


  二、剥离地方债背景和风险
  何为地方债?  
   即“地方政府债券”也被称为“市政债券”。凡属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不少国家中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债券,它们发行的债券你为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   

   中国所谓地方债券,是相对国债而言,以地方政府为发债主体。不过我国债券业内也往往把地方企业发行的债券列为地方债券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1993年朱镕基入住国务院任副总理,主管全国经济,这一行为立即被国务院制止。原因乃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这项禁令一直保持到了2009年止。  

   地方债发行风险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一些地方政府过分举债之后,将会出现破产问题。而我国目前尚未对政府机关破产作出明确的规定,一旦地方政府破产,中央政府将承担怎样的责任,地方人大将作出怎样的安排,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全盘考虑。


  三、谁来承担债务?
   城头债东风压倒西风  
   其实,城投债刚出现时,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20年来正是由于在城投债的带动下,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为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支撑作用。由于当年中国经济处于“供需两乏”的状态之下,大规模以中央投资为主体,地方政府为辅的策略。一方面让基础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同时带动了大量的就业,让GDP突飞猛进。  
   在当时一波以大规模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都尝到了甜头。但在发展进程中也碰到了经济过热现象。所谓过热,就是重复投资生产一些基础产能设施,而实际终端需求并不需要这么多量。另外,由于逐利效应和监管缺失,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1994-1996年期间中国经济严重通胀,CPI曾经一度高达26%。这是由于1993年之前,过度投资所产生副作用的滞后效应。  
   城投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基建项目,在如今产能过剩、投资过剩,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候,继续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大量重复投资一些基础性项目,盲目性较大。分级次看,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比例分别占29.96%、43.51%和26.53%;分地区看,东部11个省(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余额占49.65%,中部8个省占23.06%,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27.29%。在西部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地区搞投资,因比较东部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大规模投资必然有收益率回报的风险。因此导致发达城市投资比率相对较高,当然债务风险也就越大。  

   谁来买地方债   
   既然发债人是政府,那谁来买入债券?普通民众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全是。因为,在政府和民众中间有个“承销商”。这个承销商可以是机构(基金、券商)、也可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最终通过他们来向群众兜售政府债券。其实说穿了这就是一种愿者上钩的游戏!刚才说了,城头债中企业债是重头戏(另两个是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可以通过一、二级市场向中小投资者兜售,以公司的名义向个人投资者融资。无疑,证券市场就是一个相当“适合”转嫁风险的融资平台。  
   中国股市从1991——2006这么多年,这个大盘一直在2000点以下徘徊。大多数股市中的中小散户(个人投资者)是亏多赚少,有的甚至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赌性,以小博大的心态。而“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恰恰是最具诱惑力的广告语。越是风险的地方越值得去尝试,因为很多人相信风险和暴利同在。同时也相信自己是能规避风险,而赢得暴利的那个人。记得吴敬琏老先生曾在2001年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甚至还不如赌场,因为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中国的股市有些人可以看到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和操纵。” 这就是著名的“股市赌场论”。十年之后的2010年,他又抛出了中国股市“强盗贵族论”“权贵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市场反响巨大。  

   什么样的制度 培养什么样的人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把道琼斯工业指数玩到1万点以下会有什么后果?那美国的老百姓就不是去占领华尔街了,而是要去占领白宫国会山了。大家想想,在美国经济如此疲软,急需回笼资金的当下。美国政府和华尔街金融寡头们也没有为了让美指快速上扬,而去操纵和打压自己的股票市场。另外,想想哪个美国人是天天坐在电脑前面,自己直接买股票的啊。美国人基本做长线,换手率两年以上,而我们国内的股民则是6个月内的频繁交易。所以,什么样的制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民。在联邦制管理之下的美国市场,才是能够让普通投资者规避市场较大风险,正真享受到公平待遇的天堂。  
   而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的照顾之下,城投公司融资风险一直比较低。一方面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较大的财政收入弥补了债务的缺口。另一面,则是利用了人类天生的“赌性”。中国股市对某些个体来说,是一个不需要输入密码的自动取款机。形同虚设的证监会,早已让股市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谁都知道查处无所不在的“老鼠仓”行为,不过是在转移公众视线,掩盖更大丑闻的障眼法而已。在现行法律体监管系下老鼠仓行为根本就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只是巨大冰山下的一角而已。从最牛散户刘芳到李莉婆媳,事故连连,证监会看来是命中犯女人啊.....真正的“大老鼠”在哪里?会是谁呢?虽然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模糊又清晰的轮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即将成为中国购买了多少美国两房债券之后又一个世纪之谜!  

   越积越多的债务  
   中国股市就像一只金鸡,每天生一只金蛋。对于那些可随意“取蛋”的城头公司来说,更加肆无忌惮不顾风险的大量发债。但鸡肚子就这么点大小,如果杀鸡取卵,会有崩盘风险。再说了,股市门面还是要撑一下的,否则你让刚上任的郭树清主席情何以堪啊(中组部10月29日电:尚福林任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项俊波任保监会主席)!所以,每天在“鸡窝里”掏一只蛋,是满足不了全国这么多地方城头公司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怎么办?还有另外一条途径——银行。但问银行要钱可不像拿投资者小散们的血汗钱,干的是无本买卖。哪天还不出了,不但把银行给拖累了,且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超速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据审计署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地方债规模逐年增长,且超过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010年地方债务余额约为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3倍,2.4万亿的缺口。说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还不够用来偿还地方政府债务。另外,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共同决定了债务规模难以压缩。当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地方债务时,用于发展经济部分必然会相应的减少,财政增收就会困难,需要更大规模地发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  

   地方债怎么还?   
   地方政府债务偿付目前只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上文所述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或是变卖资源、卖地、减持国有股获得收入,再或者通过各种名义的收费来实现。二是借新债还旧债。这两条渠道都可以转嫁不良债务风险。虽然存在着转嫁渠道,但在没有税收立法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存在着乱收费、乱摊派和卖地的冲动。而影响较大的是对土地财政形成“推波助澜”效应。一些地方政府偿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当楼市低迷的时候,地方政府偿债就会出现困难,从而将偿债压力又转嫁给中央政府。

四、中央决策的用意和思路
  市场经济和体制矛盾   
   打从一开始,对于地方政府偿债问题,中央财政就难言一包到底。最高决策部门的调控方略是抱着一种“连打代消”态度来实施的,因为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处理。而地方政府以前背靠土地财政来发债的模式,在如今遏制楼市过快上涨的政策限令之下,债务风险是成倍上升。剥离地方债试点,与其认为是中央大包大揽多年,疲于奔命之下的一种解脱,不如说是一种“孩子长大了有点管不住,但可在有所监督之下任其自由发展”矛盾心态的解释。  
   从几个试点省(市)份可以看出,都是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浙、粤、沪、深等金融业和经济活力相对与其他地区较为活跃,民间资本大多集中于此。如何引导民间资本“为国效力”一直是决策者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从不久前发生的温州企业家集体“跑路”事件上不难看出,一旦中央银根收紧,民间资本溢出效应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缺乏统一约束力的资本市场乱象丛生背后,正体现了如今的体制机制以无法适应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矛盾。  
   民间不是没有钱,央行自然也不缺钱。一个是多年原始累积起来的财富,一个本身就拥有货币发行的职能。现在真正缺钱的是实体企业和地方政府。前者因为央行银根收紧,导致企业资金链风险上升;后者则是因为发债过多造成的。因此,在如今央行本身货币超发后,不可能再次开动印钞机的前提下。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回流民营实体,又能为地方性债务减负这个两个当前最为急迫的课题就摆在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了。在还离2012不到2个月的时间,剥离地方债政策姗姗来迟。  

   敞开寻租空间的窗口   
   然而,中央剥离地方债的试点,就一定能一劳永逸了?!我曾在今年6月11日文章中指出:关于地方债和民间投资人的关系——权钱互换的模式!中央下放给地方发债的权利,虽可让一些民营企业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有了更多的决策发言权,却无疑是给了地方政府一个借机寻租的空间。此口一开,后患无穷。如此破天荒的决策,反映出现时政治体制有向特色市场经济妥协的信号。虽然,《十七条试点》第二条中明确指出: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但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担保’。可见模糊的措词,让后期试点平添变数。另外,第五条中指出,“试点省(市)政府债券承销商应当是2009—2011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20家”。呵呵,这个措词更加滑稽。什么叫“原则上”?如果违反了原则,那又会怎么样?没有下文了....   
   为什么中央政府会给地方这么大的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权限,而在监管责任上却模模糊糊呢?因为,一方面今明两年,地方政府集中到期偿还的债务高达4.6万亿元。在距今年结束仅有两个月的时候,出这个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志在解决债务集中到期问题,增加地方流动性,缓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如果能顺利解决的话,地方上就算稍微越下界,中央也就睁眼闭眼过去了。另一方面,中央财政主要精力还是在于应对地方到期的债务。而对于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地方政府发债后,自行偿付的能力相对较强,中央用不着一切都给包办了。且在最近温州跑路事件的催化下,让中央下决心剥离地方债做试点。  

   故事还将续写下去  
   主流媒体评论,所谓“地方发债重点投入方向是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其他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公益性在建项目。”种种,不过是一些体制内的专家们为了对“上头”有所交代,晃着民生的招牌,编个哄人入睡的故事,来忽悠民众罢了。只要不是用大腿思考的人都知道,保障房是个只亏不赚的政治任务;而公益项目都能盈利了,那还叫公益性项目吗?以前城投债用在这上面,还有国家财政部来兜底。而这地方发债如都用在这上面,后面还指望他们怎么还啊!?抛开这些个搅浑水的不谈,现在我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民间资本就一定会自觉进入你布置好的体系中吗?这最多是给民间投资者多增加了一条稳定赚钱的渠道;解了企业暂时资金难的围。然而,我们浮躁的民间投资者能满足于这点点国债利息吗?我们的实体民营企业未来能有央企同等高度的市场话语权吗?仅仅一个剥离地方债的政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长路漫漫。到最后,也许这又将会演变成一个“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  
   当然,现在就言说利弊,还为时尚早,一切还得等明年试点结果出来后再议。其实,这次中央有针对性的允许地方发债背后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民间资本纳入地方国债体系,缓解现时资本市场紧张的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后期一定会大面积向全国推广。毕竟我们国家还是在“专政机构”的管理之下,权与利的核心定然要保持高度的“围绕”。给地方放权逐利,不符合体制特性。在这个市场混迹了多年的投资者和民营企业家们,心里应该非常清楚。

五、剥离地方债让股市变事故
  我这人是很少评论股市的,因为水太深太浑,且股市中有太多的国嘴、名嘴、黑嘴、臭嘴和乌鸦嘴。本来是用不着我拿着卖白菜的钱,去为别人操这份买白粉的心。只不过10月20号中央试点剥离地方债消息一出,难免让我对中国股市又有了一番全新的解读。为早日实现普渡众生的理想,带各位脱离苦海,而不至于莫名坠入十八层地狱。这里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的心得。当然,我不会针对某只股票去点评和推荐,因为本人智商还不至于堕落到这一步,且我中茶叶还未喝完....我这里只分析和探讨大盘与板块走势!  

   今年的大盘整体的运行轨迹是往下走的。全年“5连阳”以上的走势到目前为止一共只出现过4次,分别是在1月26日-2月1日;2月10-17日;6月21-28日;10月24-28日;概率较低。从各类指数上来看,商业地产、国债企债跌幅靠前。从行业分类来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食品饮料等行业跌幅居前。说明在宏观大环境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一些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类股票表现较差。  

   在紧缩了大半年的货币政策主导之下,市场长期疲软不振。但近期中央剥离地方债的试点通知,却让业内看到了政策放松的信号。自然而然大盘也受到了不小的鼓舞,最近一周股市表现是相当亢奋,是这近半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周。加之近日德法达成初步协议,欧债危机风险降低,欧美股市大涨也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些许安慰。但就此认为这是中国股市反转的信号,未免有点高兴的太早。很多市场人士其实很清楚,中国股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是个给权贵资本免费提现的场所,这是某些人眼中的水池,这是投资者的噩梦、投机者的乐园,这是散户们的坟墓,这是一个充满欺诈和骗子的地方。剥离后的地方债,地方政府会把项目外包给谁?我看依然还是那些城投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已经上市。在政府那里贷到款之后,为了规避风险,这些企业的股票必然一边以大幅上涨的姿态,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一边则给投资人挖好了大坑....   

   中国股市早已成了某些利益团体免费融资的天堂,这里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最近一些涨势最凶悍的城投公司股票,不出3个月必然会跌得一塌糊涂。理由就不谈了,因为本文的第三段落已经给出了答案。现在不过是在为羊群做套,等大部分羊被圈进来之后,剪羊毛的行动就开始了。股市很快将会迎来今年最大的一波事故。有心的你赶快打开自己的账户瞧一瞧有没有持有城投公司的股票,下一步如何选择就全在你自己了!!
【《财经周刊》期待您的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