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手语机构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到底需要转变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28:4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到底需要转变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12:46 学习时报

  吴运国

  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有全面、客观、无偏见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外的评价总体上说相当高,但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法就大不相同,经常听到的说法是“粗放”与“低效”,如此等等。“粗放”与“低效”的确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但并非它的全貌。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有全面、客观、无偏见的认识。对此,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具有国际范围内少有的要素组合优势。首先是市场广大和劳动力丰富。除此之外,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节俭、勤奋、守纪律等优良传统,特别是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都是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条件。国际上,具备上述某一两种要素的经济体较多,但同时具备这些要素的经济体却很少。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要素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

  二是改革开放使上述要素组合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要素禀赋接近的国家之间存在发展鸿沟。问题是仅仅拥有某些要素,并不必然具有竞争优势。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资源丰裕地区“捧着金碗讨饭吃”、资源贫乏地区增长成绩斐然的事例。关键是要有将要素很好组合和利用起来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创造这样一种制度。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同样的生产要素,改革前后可以全然不同。开放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要素流动,在国家范围,可以引入我们过去缺少的资金、技术、供应链、营销渠道等要素,使要素组合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率。

  三是由于存在着体制和效率上的“二元结构”,“低成本竞争”仍然不足以概括中国经济的全貌。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主要是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非国有企业和改制成功的国有企业为主的领域。而在行政性垄断严重的领域,国有企业集中而又未得到实质性改造的领域,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成为劣势。在经济的这部分,“粗放”、“低效”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相当突出。

  四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和要素成本的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受到削弱,需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随着科学发展观实施,被低估的要素价格的校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加等,都对低成本竞争优势形成挑战。当然,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消失,但这种优势逐步削弱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会集中地表现在这一地区。由于这一地区的产出比重在中国最大,经济活力最强,低成本优势削弱的影响不可低估。迎接这一挑战的选择是,培育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技术进步,或者说自主创新,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其紧迫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因为它关系到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能否持续地保持竞争力。

  把以上几条概括起来,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做这样的描述:独特的要素组合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增长模式呈现出低成本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能概括中国经济的全貌,而且正面临着向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转型的紧迫挑战。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讨论中的“假问题”

  近年来,在关于增长方式转变或增长模式转型、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的讨论或争论。为了使讨论深入且富有成效,我们需要“淡化”乃至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假问题”,抓住能够反映事物实质的“真问题”。

  一个典型的假问题是“是否需要发展重化工业”。有人认为在中国现阶段“重化工业阶段不可逾越”,有人则认为这个阶段大可不必经历。讨论者可以有各自的论点和理由,但增长方式或增长模式与发展何种产业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套用一个著名的论证范式:重工业可以是“集约”、“高效”,轻工业和服务业也可以“粗放”、“低效”。当然,相反的论证也能成立。许多年来,大家认为中国的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但在过去的长时期内,中国产业增长是以轻型工业为主的。

  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是对“资源约束”的看法。近一个时期,“资源约束”问题讲得很多,那么,人类经济活动何时未曾受到过“资源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资源约束的强弱将表现为价格的高低。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经常看到一方面资源供给紧张,另一方面浪费严重的情况?是因为价格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当事人利益与资源节约缺少相关性。价格起作用,一是刺激供给,在开放条件下,既包括国内供给,也包括国际供给;二是促进节约,少花钱、多办事;三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各种替代品。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包括那些资源禀赋不如中国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包括经历几次石油危机,资源约束都没有阻挡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步伐(尽管有一些波动)。相反,成为技术创新的诱因(如发展节能、节材的家电,节油汽车等),并为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就目前大家关注的供给约束压力大的几种资源来说,增加供给的潜力,包括利用国际资源的潜力还不小,节约的潜力更大,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替代品的潜力则不可限量。因此,所谓“资源约束”只是表象,它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价格失效”,价格所带动的增产、节约和创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资源约束”上,而轻视乃至忽视其背后的真实问题,将来面临的问题就不会仅仅是资源约束了。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产业链升级”的误解。“两头在外”,搞加工贸易,搞劳动密集型产业,搞OEM,外国人赚大头,中国人赚小头——于是,有人呼吁不能再为老外“打工”了,要升级到产业链的高端。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积极发展研发、品牌、供应链、营销渠道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环节,无疑都是正确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转变;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和能够做这件事情;为他人“打工”,搞加工制造,是不是就一定比从事中高端环节“吃亏”?进行劳动密集和部分技术密集的加工制造,劳动力价格低只是条件之一,正如前面所说过的,还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和好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的支持。这正是当年东亚“四小龙”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中国则不能的原因所在,也是目前一些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不能替代中国位置的原因所在。就发达国家而言,并非不想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放在本国,而是因为要素成本过高,“养不起”。如果低成本的普通劳动力能够大量跨国流动,发达国家未必愿意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后起国家转移。所以在中低环节进行加工制造,当“世界工厂”,是其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做不到”,发达国家“养不起”的一件事情,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也不丢人,不能说明“无能”。相反,表现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独到的竞争优势。即使将来一部分环节向高端“升级”了,我们产业中的相当大部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还是要做“中低端”,做加工制造,而且在这个领域把事情做好的潜力还很大。道理很简单,没有中低端,高端何以存在?且不说能力如何,大家都去做高端,也就没有高端了。此外,处在高端与中低端,并非一定显示能力的强弱,更多的是不同类型能力和竞争力的分布。如果在高端没有达到之前轻易放弃中低端,是很危险的。

  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是企业和产业成长的“自然过程”。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大批新型企业的成长时间都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就出现大批在高端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世界级大企业,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一方面要有紧迫感,使有可能升级的企业尽快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拔苗助长”,使一些企业原有优势丢掉了,新的优势又没有形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到底需要转变什么

  以上讨论,是为了正确地提出和回答我国增长模式转型面临的“真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到底需要转变什么?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当优先和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纠正被扭曲的要素价格。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少地方实行低地价乃至零地价。水、石油、煤炭和其他自然资源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资源收费制度,不少资源产品价格偏低。我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存在的现实,使劳动者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多年来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的基本原因。然而,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在体制和政策上存在着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的因素。简单地说,工资水平可以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但已定的工资克扣不发或少发,则说明政府在管理上还有漏洞。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是资源浪费和误置的主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增长模式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可能得到实质性推进。

  二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点加快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措施都已明确,应当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垄断行业主要处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其中有自然垄断环节,更多的是行政垄断。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的加大,与处在垄断行业的市场反应迟缓、效率低下直接有关。垄断行业改革,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在能够竞争的环节尽可能引入竞争,对其中尚未实质性改制的国有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改进。如果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就会对整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指标和机制。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争议很大。一方面,传统体制延续下来的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越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培育发展环境、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这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的现象。因此,改进对政府发展实绩的考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问题不仅仅是单纯追求GDP,其实GDP中也含有大量社会发展指标(如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发展指标),过去存在的一个倾向是更看重其中的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此外,绿色GDP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制约的约束性指标等,都应当通过认真研究以合理、可行的形式纳入考核体系。这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

  四是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推进增长模式的转型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各种合法产权、维护竞争秩序、反垄断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加入WTO前后,在这方面有了一定进步,但地方保护、不同类型企业歧视等问题仍在发生,而且往往是以“不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某个地方政府提出“重点扶持”某某企业,多种政策和资源向这些企业“倾斜”,事实上构成了对其他企业的歧视,而且对吸引外部企业投资是不利的,但当地政府并不以为这是“问题”。政府对产业的管制,要由管项目、管投资甚至管品种为主的“经济性管制”,转向以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管制”,转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规模经济”为由设立进入门槛,在经济学上是难以成立的。以汽车行业为例,有的企业1万辆就能赚钱,有的企业10万辆也在赔钱,因为涉及到市场供求关系、企业激励机制、技术和设备来源、投资成本、配套环境、企业战略等多种复杂因素,不同企业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深入,这种差异性趋于加大。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非国有企业和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为主的领域,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问题,应当主要由投资者、生产者自己决定。设想政府官员比投资者本人更关心他们自己的资产盈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政府应主要通过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管制,防止和减少企业对社会造成负面外部性。当然,企业有时在宏观和产业全局上信息不足,政府有关部门如果在这方面具备信息优势,应当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上。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具备或者通过改进能够具备这种信息优势,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去做好这件事情。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服务可以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可观察的一个标志。

  五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是过去一些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既是居民普遍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改进劳动者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的需要。换一种说法,这种公共服务,既能促进“公共消费”,也是一种“公共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公共服务,首先有一个增加投入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公共服务,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其次,从前一时期的讨论看,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对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政府和市场各应扮演何种角色,二者如何有机结合,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否则,很容易在思想上、实践中陷入混乱,延缓或误导相关的改革和发展。

  六是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其背景是,我国已经到了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问题是如何才能形成有效推进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举例说,一个企业负责人,如何才能有足够的激励去开展创新活动?外部要有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公平和有秩序的,竞争使企业不创新就活不下去;内部有一套机制,使企业负责人能够“高瞻远瞩”,愿意去做5年、10年后大见成效的事情;有一个好的创意,能够及时得到资金特别是风险投资的支持,成功则已,不成功也“输得起”,既要“鼓励创业”,更要紧的是有“容忍失败”的机制(不能因为失败而被债主逼得见不了人);创新成果能够得到知识产权的必要保护,而人才合理流动促进技术外溢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新型活动,特别是处在培育期和正外部性突出(如共享技术)的研发项目,能够得到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如此等等。显然,与实现这一“愿景”的要求相比,现有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差距或小或大,有的方面还相当大。没有组织、制度和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将大打折扣,甚至寸步难行。现在有人把自主创新的困难,理解为缺资金、缺优惠政策。这方面的问题固然存在,也需要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科研项目大把花钱而成果寥寥的例子。不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自主”追求创新的微观机制,讲自主创新有可能演变为争资金、争优惠政策的竞赛(此类竞赛已经很多了),如此离真正的自主创新不是近了,而是更远了。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只是上述几个,但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增长模式转型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财政政策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ruehaninjgizngngngi 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急!!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从什么方式转到什么方式?谢谢哈! 求资料: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有那些?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什么是产品结构,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必然性,转变困难的原因 简述我国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是什么啊? 国外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研究有哪些?实践经验和效果.谢谢 .( )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论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论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 论文---救急!!! 简述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为什么要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年饭的方式有什么转变? 什么叫共析转变? 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扩大出口、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性意见 现在过年好像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年味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是否我们需要转变过年的方式呢? 不知道谁会有这个文件的内容《关于鼓励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