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有才武明唱春天里:矿业开发之歌----河西走廊纪行(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8:59
 

承蒙大自然的恩赐,河西走廊蕴藏了无尽的宝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河西儿女,不负大地的恩赐,凭借战天斗地的无畏豪情,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旋律,崛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中国的“镍都”和“铜城”、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神奇的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新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大长廊、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工地。

河西走廊的西部、嘉峪关外,有这样一个油田:它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共和国的长子”;它和后来的大庆油田,号称中国石油工业的“两座地标”

一九五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时任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给朱德总司令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为了完成年产350万吨天然石油的伟大计划……,我们拟请军队在整编部队时,一次拨给一个建制师,加以训练改编为工业建设大军,战士可以培养为技术工人,部队干部可作为领导骨干。这样可基本解决问题,使石油工业能较迅速顺利地发展起来……。”

而在此之前,毛泽东已于1952年2月,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签署了一道特殊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业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

毛泽东签署的这道特殊命令,直指河西走廊西部的那个油田——玉门油田,为这个油田的开发调兵遣将。

对于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石油太重要了。而当时的玉门油田,从1939年至1949年9月十年间,已经生产出原油52.4万吨,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旧中国规模最大、职工人数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场。以至于朱德总司令都称它为“中国石油摇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有过数次专门的运筹与谋划,并将其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面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1953年3月,经过一年多各个方面的准备,在师长张复振率领下,由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指战员,千里奔波到达玉门油矿,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的建设。

紧随其后,大批社会青年、支边人员、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前来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各地著名的诗人、作家、新闻工作者前来采风创作,一批批先进的设备、器材源源不断地运抵玉门……。春风吹度玉门关,嘉峪关外沸腾了,玉门油田成了全中国人民向往和瞩目的“工业圣地”。

火凤凰飞出了地层的深处。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复苏注入了宝贵的“血液”,提供了“黑色的金子”。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时,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达到75万吨,1958年突破100万吨,1959年上升到140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半壁河山,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科学研究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基地。

玉门油田成了“共和国的长子”,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和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先后支援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南海、北海等20个新油田的建设,向全国各个油田培养输送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工人达12万人之多,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任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长的著名诗人李季写过这样的诗句:“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玉门油田经过70年的开发,同其它资源开发性企业一样,无法逃避自然资源自然递减的客观规律,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企业发展的“低谷”期。但他们凭借当年的“玉门精神”,坚持不懈进行探索,推进资源“二次开发”,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原油产量“重上百万吨”、创建“百年油田”发起了冲击。

我们有理由相信,玉门油田这个镶嵌在河西走廊里古老而又年轻的石油工业基地,昔日中国石油工业一颗耀眼的明珠,将再一次受到国人的关注。

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崛起了“中国的镍都”。由于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缺镍少钴”的历史;如今,镍都的镍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亚洲第一位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这个即将全面建成投产的“镍都”——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视察。总书记勉励广大干部和工人说,在国际上敌对势力卡我们的脖子,国内经济处于最困难的关键时刻,你们在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生产出国家急需的镍,真是为国争了光呀!你们要吃苦耐劳,向大庆人学习,争取多出镍、出好镍,为支援国防、增强国力贡献力量。总书记充分肯定金川是个“金娃娃”、“聚宝盆”。

一九九二年,金川公司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八月十二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前来视察,动情地说:“镍是工业的维生素,有些发达国家钢、镍比例已经达到一千比二至一千比二点五,而我们只有一千比零点五,差得很远,要加快发展,争取提高到7万吨。镍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是军委主席,要关心重视这个事。金川公司这样的企业,地位重要,效益又好,有资金就要向这样的企业投。”随后,总书记又挥毫题词:“腾飞的镍都”。

两任总书记亲临视察,激励着镍都儿女攀上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镍是一种具有战略价值基本金属资源。新中国成立之初,动用一吨镍需要经过国务院核准、副总理审批,从国外进口一吨镍相当于中国农民贡献出73吨小麦。一九五八年十月,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发现了金川铜镍矿床。这个矿床,“相当于210个不同矿种规模的大型矿床。据1986年统计,其中,单是镍矿储量的经济价值,就超过900亿元”。另据有关资料,“中国镍矿储量集中在甘肃金川矿区,仅金川矿区一处,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6%,为一世界级的矿床”。这是中国镍钴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大事,从此,中国彻底甩掉了“缺镍少钴”的帽子。

一九六六年底,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生产能力为1万吨电解镍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戈壁滩上。

一九七八年三月,从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方毅同志的直接指导下,由国家有关部委及甘肃省政府,联合组织全国有关的科研、设计院所和大专院校等50多个单位,开展了长达10余年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国外的许多专家也先后来到了金川。锲而不舍的科技联合攻关显出的威力,使金川公司的镍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八三年,首次突破万吨大关,结束了十年间在七八千吨徘徊的局面,并于一九八五年达到2万吨。四年后,“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系统工程”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金川公司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九八八年四月,金川公司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目标的二期工程全面开工,一九九五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形成了4万吨镍、2万吨铜以及相应的钴、贵金属和4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此为标志,金川公司的采矿和镍铜冶炼工艺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中国最大的镍钴和铂族金属生产中心。

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镍都”人已不满足于“中国第一”,正以“造中国镍钴工业的越洋‘航母’,成为世界镍钴工业大型企业”为目标,把“技术改造达不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不干;工艺创新不能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领先、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我们不干;新产品开发做不到既能在国内销售也能在世界其他国家销售,我们也不干!”作为项目建设发展的原则,驶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古老的嘉峪关下,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几度风雨写春秋。建厂十二年结束了“有厂无铁”的窘境,十五年后又改写了“有铁无钢”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中南海怀仁堂,一个研究改善全国工业布局问题的最高国务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说:“现在仍是以钢为纲,全国六大区都应当有钢铁基地,目前只有西北还没有,我难以安枕。我盼望李老、长工和同志们能在两三年内给我一个好消息。”说到这里,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时任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何长工两人身上。有文章记述,事后何长工曾说:“当时,真是千斤担子压在了我和李部长两人肩上,我们想的是如何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当时的形势确实是这样。在东北,国家正在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在华北,已经有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开发利用的大型铁矿白云卾博;在中南,大冶铁矿是一个有千年开采史的“亚洲第一采坑”,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工作;在西南,中央已经确立了要建设攀枝花铁矿基地;唯有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西北地区仍茫无头绪。中央与国务院对此深表忧虑。

“好消息”很快传到中南海。国家地质部在西北地区普查矿产资源过程中,原西北地质勘探局的勘探队员在祁连山深处发现了铁矿。随后,一批批地质勘探队员相继来到河西走廊,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矿区的勘探工作。因为这里的矿石为呈凸镜状的镜铁矿,矿山被定名为“镜铁山矿”。

根据镜铁山矿地质储量报告,1958年3月,冶金部上报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同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同意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西北钢铁基地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酒钢的建设历经坎坷。1958年开工建设刚刚两年半,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被迫下马缓建。1964年再次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期间虽然建设规模几经变更,酒钢儿女“痴心不改”,终于在1970年10月1日,炼铁一号高炉建成投产,结束了酒钢建厂13年“有厂无铁”的历史。接着,在经历长达十年“上”与“下”、“停”与“建”的争论与徘徊后,迎来了酒钢建设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刻:1985年12月24日,炼钢转炉出钢了,结束了酒钢出铁15年来“有铁无钢”困局。酒钢儿女“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古嘉峪关下的新兴钢铁之城,由此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

在酒钢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的汇报时说,酒泉的钢铁厂要搞。在一份报告上他又批示说:“攀枝花、酒钢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1966年3月23日,邓小平到酒钢视察。他听取了酒钢建设情况的汇报,研究、决定了酒钢建设的方针、规模和进度。他说:“酒钢地处三线,毛主席非常关心,要尽快把酒钢建设好,不能再动摇了。”

1992年8月10日,江泽民来酒钢视察期间,多次赞扬酒钢的生产建设和酒钢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他说:“你们在这里建成这样一个钢铁基地很不容易。”他勉励酒钢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1999年9月13日,胡锦涛来酒钢视察,参观了酒钢建设展览,看望了一线钢铁工人。他说,酒钢的发展比我原来预料的要快,比我想象的要好。酒钢是整个西北的一颗明珠,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还要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时,要把酒钢建设得更好,要继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保证酒钢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拼搏,酒钢已形成了碳钢、不锈钢两大生产体系和以钢铁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国内少数拥有从炼钢、热轧到冷轧完整配套的不锈钢生产企业之一。成为区域最具竞争力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集团,为甘肃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现在,他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区域最具竞争力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集团,再绘新蓝图,再谱新乐章。

一段传奇,在玉门关外发现了一个铜矿;一声令下,一个当时全国最大的铜硫联合企业,转战河西走廊尽西头,在戈壁深处建起了“小铜城”

一九五六年七月的某一天。

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所属的一个地质小组,依惯例在甘肃、新疆两省区交界处的天山地槽东沿部分的白墩子至星星峡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调查。这小组由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生汤中立等三名实习生组成,汤中立任组长。

汤中立何许人也?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他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金川镍矿,并组织勘探发现了该矿二矿区深部隐伏富矿体,使金川镍矿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镍矿。这一次,他正随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在祁连山地区和河西走廊两侧山区参与地质普查工作。

勘查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含铜矿的转石。细看这块转石,淡黄绿色蚀变岩,除孔雀石外,隐约可见黄铜矿豆点。其时已近中午,他们商定停止路线观察,改按转石追索法,沿着戈壁滩上转石可能的来源方向一步一步追索。他们追啊,追啊,一直追到一座黑色大山的背后,铜矿转石突然增多,而且发现有古人采矿老硐及炼炉遗迹。他们终于找到了原生矿露头。于是,他们便投入地质填图和地表工程揭露,西北地质局工程师严济南和苏联专家谢尔巴科夫闻讯后也从大队部赶赴现场,指导勘察。

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当年10月份打钻,见到深部原生矿。第二年,由甘肃省地质局红柳园地质队接替了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1958年1月提交了地质报告。累计探明矿石量为151万吨,品位2.123%,铜金属量3.20万吨。1978年竖井下掘中发现2号矿体,探明矿石量为33万吨,品位1.889%,铜金属量6300吨。因其铜矿物大都为辉铜矿,“辉铜山矿”之名由此而来。

1958年7月,正在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奉命前来开发建设辉铜山矿。该矿山在后来16年的生产期内,累计采出铜矿石162万吨,铜精矿含铜2.8万吨,含金119公斤、银42吨。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地处河西走廊起点乌鞘岭东麓的白银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白银就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热点地区,名气太大了。

白银的名气大,不仅仅是她有600多年的采矿史,还因为“一个人,一个队”。这个人,就是宋叔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找矿勘探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的领军人物;这个队,就是当年宋叔和率领、被地质部授予“功勋单位”的641地质队。这个人,这个队,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新中国急需矿产资源的关键时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力排众议,坚持不懈,在白银矿区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富铜矿。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家对铜资源的需求,还找到了伴生的金、银、铅、锌、硫等诸多矿产,使白银矿“一矿变多矿”,并因矿兴城,在中国西部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铜城白银”。

当时,白银发现大铜矿的消息传到北京,不仅惊动了中央重工业部,惊动了中央财经委员会,也惊动了周恩来和毛泽东。1952年冬日的一天,毛泽东打电话给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开口就问:“白银情况怎样?”三个月后的1953年2月21日,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甘肃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的电讯稿。很快,白银公司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白银的名气大,还因为当年震惊世界的“白银一爆”。1956年12月31日,白银公司露天矿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大规模抛掷爆破和松动爆破方法,成功进行了一次装药量近万吨的矿山大爆破。其规模不仅在国内是首次,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爆破冲天腾起的蘑菇状烟云高达400多米,削平了矿区七座山峰的山头,使它们的高度平均降低了50米,抛掷物范围达450米,爆破总面积40万平方米,实际爆破岩石量906万立方米。“白银一爆”震惊了全世界,西方媒体惊呼:“共产党中国在中国西部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就在白银公司这个当时规模最大、工艺技术和装备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铜硫联合企业已具规模,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铜城白银”宣告诞生之际,1966年3月21日,邓小平来白银公司视察工作。他在视察中高度赞扬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并指示:“要抓好综合利用”,“要搞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1992年8月14日,江泽民视察白银公司时,在生产一线同职工群众亲切见面,兴致勃勃地为大家签名留念。临行前,又分别为白银公司和白银市题词:“二次创业,再展宏图”,“艰苦奋斗,振兴白银”。

五十多年来,白银公司这个“共和国的长子”,累计为国家生产出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产品530多万吨,已发展成为一个铜、铝、铅、锌、金、银、硫多品种综合发展,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化工生产和科研一体化的特大型集团公司。

如今,白银公司已经度过了铜资源濒临枯竭最困难的时期,经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增资扩股,改制设立了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将依靠资本运营和产品经营双轮驱动,建设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企业形象良好的大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