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君达人秀:看透男人的情场潜规则 - 永恒的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26:52


     恋爱中的女人,视男友为空气、阳光、水,生命中的全部。除却爱情,她一无所有、一无所求。女人对爱的奉献是那样令人感动,而男人相对就无情多了。即使在热恋中,男人也会狠下心来六亲不认,一踏进办公室,他们的脑子里只有工作、生意经;与你分别后,你的倩影也许就在他的记忆里暂时消失了。其实男人并不是无情,他们只是相对实际些,在现实生活中,面包和爱情同样重要,少了任何一件都不行。这丝毫不代表他爱你少一点。只不过不像女人那样沉湎于爱的幻想里罢了。
                           

 
           男人的确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动物”,隐密是男人成长的保姆,也是滋养男人灵魂的养分。男人没有隐密心里会很空,会有枯竭感。男人离不开隐密。而这些隐秘对于男人帮来说,就是男人世界的潜规则。据说,女人最大的不幸在于误解男人,她们总怀疑男人背后的东西。其实,男人是容易把握的,无论有多少假象,只要你爱他,就可能找到他的法门。  
 

第一种潜规则 横竖不承诺

       她和他恋爱两年了,自以为瓜熟蒂落,可以考虑婚姻问题了。可当她提出要结婚时,他总说:“现在的日子这样不是挺好”。于是她沉默了,只好这样过下去,可再过一段她又不满足了。
       他在一次哥们的聚会上说出了真心话:结婚,这可是件恐怖的事。一想到以后要承担那么多,就不寒而栗。其实像她这样的,真过起日子来,也未必行。他的犹疑和他不敢为生活付出的态度,导致了他们的爱情老是不稳定。终于有一天他远走英国留学去了,留下她独自伤心。

分析:男人为不承担责任,常常不轻易承诺。男人不想太麻烦,他会挖空心思讨好你赢得你的好感,但他绝不轻吐诺言,总是给自己留条退身之路。

对策:看到对方不负责任的苗头,就要立刻遏止自己的浪漫想法。可以和他做朋友,但绝不要对他抱幻想。真正想和你有个家的人,一定会带你去他家,见他的父母亲朋,和你探讨你们未来的梦想和道路,而不是一味闪烁其词,虚与委蛇。。。
 
第二种潜规则 时常玩“蒸发”

        她觉得他很奇怪,他不拒绝她的好感,见面时总是对她很好,看上去也很亲密,但是他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他还会时不时来一次完全消失,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等她焦急了,又突然笑嘻嘻出现了,好像忘记了曾经消失的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其实我已经对她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她还是给我买小礼物,并总是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很烦,她老按着她的思维来爱我,我不会很让她伤心,因为我已经习惯在女孩面前表现的君子风范,潇洒风趣不光针对她一个人。”

分析:男人有时愿意这样与女人若即若离:他以殷勤、潇洒的态度征服你,让你无法忘怀他的活力和风趣,你情不自禁地思念他,他却像蒸发了一样有时间不与你联络。等他再现身时,他仍一如既往地风趣、可爱。即便你已听说他名声不好,但你仍会不由自主地相信他。你说什么他都能应对得令你心花怒放,让你觉得和他在一起真是件快乐的事。连他肆无忌惮地说我就是喜欢女人,你也觉得这是他真率的闪光个性。他总能在你的感情世界独树一帜,充满神妙。虽然有时你已察觉自己不是他的惟一,却迷恋他不可救药。因为对男人来说,耍两面派是很容易的事。

对策:男人终于坦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有时只是玩一些感情游戏。所以你千万不能当真,你要学会隐藏你的渴望和情绪,保持你的神秘感,这会让你更有吸引力。对方越迫切,你要越淡然处之。与其自己牵肠挂肚,不如让他着急。
 
第三种规则 最后一个出牌

       他是一个恋爱高手,对于那些急于向他表达自己爱恋的女孩,他很快就没兴趣了,而另一位女子,她即使知道自己很爱子豪,也从不流露半点自己的情绪。她总是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不在他面前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后来很难受地告诉自己的哥们儿,他也许真的爱上她了,这样的女孩让他魂牵梦绕,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分析:记住,永远要在你们两个之间最后一个出牌。永远不要着急先亮底牌,这样你就容易主动,而不被伤害。当男人不知道你到底怎样想时,他对你的思念就越加强烈。你就总是给了他找你的理由。只要你留给他想见你的念头,你就总有赢的机会。如果你第一次约会结束时就真诚地告诉他: 我非常地喜欢你,你就开始输了。
       即使他告诉了你同样的话,你只要轻轻一笑,就已经在细节上赢了。其实他对你的表白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你为什么总是比他慢半拍,为什么总是见了面对他很好,不见就好像忘了他。

对策:不要太在意他,不要急于表白。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他只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不是最重要的,也许在这样的游戏中,你真的能赢呢。

       为了爱,有时候费一点小心思,是必要的哦! 

 

                                                                                    作者:徐清照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