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话歌拉屎:公历干支法研究武王克商日期丶西周年谱及铜器铭文的综述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03:26
 
由于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简单、可靠和具普遍意义的先秦年代学方法,并对西周年谱加以重新确定,本人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公历干支纪日法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新方法的建立使得相关日期的推定变得简便,1044 BC3月10日 (夏历二月初五) 的克商日期代表了一个根本性的突破。研究的初步结果随即得到公布,包括克商日期的推定,新的西周年谱的提出,以及西周月相术语的三条解析法则。与此同时,古籍记载和铜器铭文的推理结果经过了统计学处理,可以说是在年代学研究中引入了新方法。统计方法对于天干、地支和干支相互作用诸因子进行了有效分离和数学分析,确定了周人择日的定量理论模式,并且从这一理论出发导出了昭王之死的日期,虽然这一日期有待更多的证据来核实。 oIO@#   
从那时起,西周年谱的研究在低优先的状态下进行。尽管如此,铜器的增加和旧结论的修正已经达到了必须公布新结果的时候。克商日期的推理方法和结论迄今为止经受住了考验。原来的年谱基本上维持原样,仅孝王和剌王元年各移动一年。新的年谱增加了大祀年。铭文分析发现穆王、剌王和幽王的大祀年比相应的元年晚两年,按照虚数为三年,可能代表了守丧期。另外,成王的大祀年比元年晚七年,懿王和夷王的大祀年未能确定,而其他各王 (包括武王) 的大祀年与元年相吻合。西周中期和后期年谱内部的人物系联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为多数铜器日期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根据有关铜器铭文的研究,昭王南征和剌王时代的东南夷入侵日期得到确定。后者初步定为845 BC,比剌王被政变推翻仅早一年。共和末期的失闰确定在832年末,而“十又四月”的引入确定在828 BC年末即原宣王四年正月。至此,西周后期的历法状况趋于明朗化。 %!t9)pNc  
下面将对整个研究结果包括最新的年表扩充作一个简明的系统性介绍。 I8!>7`L  
jv.tg,c_6  
目录 *jhgCm  
K W&muD  
前言 w=fWW^>bP  
I. 武王克商日期的研究 1Z ~C3)T=  
  1. 研究方法的探讨 Jd/d\P  
  2. 武王克商日为1044 BC (-1043年) 3月10日即夏历二月初五 )w4U]inJ$"  
  3. 《逸周书?世俘解》的推理 3!F^ vZ.  
  4. 小结 B Evt{q4  
II. 西周年谱研究 H  1. 武王大祀年为1054 BC,武王末年为1042 BC ~8&->?{  
  2. 成王元年为1042 BC (当年改元),成王大祀年为1035 BC,成王末年为1029 BC 0V-jOc  
  3. 康王元年/大祀年为1028 BC *bo| F%NAz  
  4. 昭王元年/大祀年为996 BC (当年改元),末年为977 BC c/88|k  
  5. 穆王元年为977 BC (当年改元),穆王大祀年为975 BC 'AK '(cZ  
  6. 龚王 (恭王) 元年/大祀年为922 BC GXm#\)  
  7. 懿王元年为899 BC,懿王末年为893 BC %Qz.  
  8. 孝王元年/大祀年为893 BC (当年改元) Pqx?0 f)  
  9. 夷王元年为887 BC [*O>Lk  
  10. 剌王 (厉王) 元年为878 BC,大祀年为876 BC \mLEwNhRY  
  11. 共和元年拟为844 BC (当年改元) gdD|'h  
  12. 宣王元年/大祀年为831 BC (当年改元),失闰月在832 BC,增加的“十又四月”在828 BC即原宣王四年正月 5uG^`H@X  
  13. 幽王元年为785 BC,幽王大祀年为783 BC cQ<|Of  
  14. 西周诸王年表 PeIi@0vA  
III. 西周铜器铭文日期的确定 u~*A-X [  
  1. 西周史籍和铜器铭文记载的日期推定 Z[VrRT,\c  
  2. 人物系联 OcMB)1uh\  
  3. 康宫及其它宫殿 DcFY b|p  
  4. 铭文日期 h-"q   5. 若干铭文的特殊问题 W=EcbH9/.)  
IV. 西周月相记述的解析法则 IT=y+  
  1. 西周月相记述的三个解析法则 SVwxK/Fci  
  2. 金文中霸的含义 H (K!{k  
V. 不同年代框架和历谱的比较统计分析 jFg19C{=X  
  1. 年代框架的拟合优度检验 KsTGae;ds  
  2. 金文历谱的相关性分析 ~M* UMF^  
VI. 西周铜器铭文记载中的日期分布和干支选择规律 %JPr 7 }  
  1. 事件日期对于回归年的分布 }@6yROy.  
  2. 铭文中的干支选择规律与昭王之死 vv)w@A:Vn)  
  3. 铭文中的双干支日现象 "LDNkw'  
VII. 西周大事年表 7hx^U90K  
VIII. 讨论 rtJ@D2Hj^  
  1. 公历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的意义 FTEC=j$ln  
  2. 西周年谱的问题 H@zZ[  
  3.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方法论问题 %.Btf3y~  
相关文献 c]VK%zl  
附录 4MDVR/Z7  
:T PG~`k(  
%r6_['T  
I. 武王克商日期的研究 cEp/qzAiD%  
N1g;e?T ':  
1. 研究方法的探讨 NR&a er  
&q4~WRnzJk  
A. 关于历史文献的真伪鉴别 [`h,Ti!m<  
历史文献对武王伐商的记载并非一致。《逸周书?世俘》记载是: “维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而《周书?武成》的记载则是“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y#Nrq9r:  
究竟武王是一月丙午旁生魄后一日丁未出发还是一月壬辰旁死魄后一日癸巳出发呢?答案应该在《尚书?泰誓》的记载中可以找到: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这一记载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相比,日干支一致,月份差一个月。类似地,《史记?齐世家》将武王克商日写成“正月甲子”而不是《逸周书?世俘》的“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史记月份不合夏、殷、周历,必有错误。但《史记》的记载却证实了《尚书?泰誓》的日干支无误。 h$~$a;2cR  
由此可以计算出武王从镐都到孟津的行军时间要么是从丁未至戊午共12天,要么是从癸巳至戊午共26天。但后面一段路即从孟津到商都的行军时间则无疑是从戊午到癸亥,仅5-6天。从西安附近的镐都到孟津路程只比孟津到安阳附近的殷都略长。既然从孟津到安阳只用5-6天,则从镐都到孟津绝不可能要26天。从逻辑上讲,12天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而且这12天里面还包括渡河的时间 (所谓“师毕渡盟津”指渡河完成),否则需时更短,估计7天左右。 b; ;y|H  
综上所述,任何基于《周书?武成》关于武王癸巳出发的推理结果都是不可信的,《史记》对此事件的记载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采用《逸周书?世俘》的记载为准。 ](-[ I#  
8zeD%Uv  
B. 关于推算方法的选择 Cu$`-b^y  
武王克商年的研究面临的一大难点是殷末周初历法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设闰的问题一致挥之不去。断代工程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一问题上遇到质疑。 `.VkR5/  
相比之下,公历纪年系统要简单确定得多了。虽然儒略历施行的早期也有闰日的问题,但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和历史学界统一采用的公元前历法推算标准则是明确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干支记日系统,除了个别地区的个别例外情形,也是一直延续到史前时代。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公历纪年系统与中国传统的干支记日系统直接结合,算出西周初年的公历日干支表,再结合满月合朔表的信息,便可以用于史书与金文的干支、月相记载求解。 ss|n7  
这一系统的优点是它绕过了中国阴阳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至于月份的推断则要靠外源性的资料判断,主要是使用者对古历法的知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月份的推断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构成问题。 _6nza)OFH  
ou|3%&*"  
2. 武王克商日为1044 BC (-1043年) 3月10日即夏历二月初五 3PzF^8KJ  
 q _;#EV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武王克商年最有可能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因此,本文以2000年12月31日癸亥为参考点,反推至1100 BC1月1日,共1,132,262日,合18,871个甲子循环又2日。由此可知1100 BC1月1日为壬戌。由此前推至1050 BC的元旦日为甲申,再以1050 BC为基点向前后两个方向推理并合朔,得到1070 BC至1000 BC年间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 (表1为该表在1044-1042 BC年间的节录)。其中闰年设置及交食日期经与NASA古天文资料校对无误。 \q-["W34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工程的专家们认为克商年必在1050 BC至1010 BC年间,这一结论是有疑问的,因为沣西H18的14C的数据仅涵盖了一个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即68.4%的可信度,其结论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作者通过对沣西H18的14C的数据加以重新考量,决定将筛选范围扩大到1071 BC-986 BC以获得90%的可信度。 TxkvHiq2  
对于采用的古籍月相记载,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逸周书》还是《史记》的记载均以狭义解释为宜。例如《逸周书?世俘》的“旁生魄”解析为月面的不对称性,初见于望后一天。“若翼日”即为“旁生魄”的后一天。假如“旁生魄”作广义解,不如直接说一月丁未旁生魄,又何必画蛇添足呢?基于同样的理由,“既死魄”的解释也应该是狭义的。再者,由于一月丙午旁生魄与二月庚申既死魄 (即越五日甲子) 在干支表上相距15天,旁生魄作望后一天月相解,既死魄作朔解最合理。 -Vg0J6x  
查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的1071-986 BC区间,同时考虑到阴历岁首的约束,1044 BC为该区间内满足上述条件的唯一解。该解月份符合夏历,不合殷历。这里存在两种可能性:(1) 月份的记载被后人折算成夏正;(2) 原作者使用夏历纪月,因为夏历始终在民间流传,而殷历只是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考虑到汉朝恢复夏正必有原因,而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夏历一直被广泛使用,看来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hA~5,K0b  
t nmz5Q  
MhFj>t   
a 6fH*2E  
为明显起见,将武王克商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十二日的相关干支、历史事件记载和公历、阴历记日极其推理另列于表2。 aJNsJIY+  
V3pn@'pr  
9Cb>J  
=)6|lz^  
表2列出的主要事件序列可以概括如下:武王克商年阴历一月大,十六乙巳 (1044 BC2月19日) 望,武王在一月十八丁未 (1044 BC 2月21日即元宵后3天) 出发,一月廿九戊午 (1044 BC3月4日) 完成渡孟津,二月初五甲子 (1044 BC 3月10日) 拂晓决战,当日克商。 v}z{OB  
DGAg#jh  
3. 《逸周书?世俘解》的推理 ]7dal [i  
O >&,h^  
武王在3月10日克商之后的行踪和日程表可以通过《逸周书?世俘解》推出,具体结论附于括号内。 l]e7  
世俘解第四十: lFM'F[-?-  
维四月乙未日 (缺月相,不予推定),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惟一月丙午旁生魄 (2.20),若翼日丁未 (2.21),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 (3.6),越五日,甲子 (3.10) 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 (3.13) 至,告以馘俘。戊辰 (3.14),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 (3.18),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 (3.27),至,告以馘俘。甲申 (3.30),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 q/tC/V%@(  
辛亥 (4.26),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 (4.27),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癸丑 (4.28),荐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王奏庸,大享一终。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甲寅 (4.29),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畤。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乙卯 (4.30),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 p7)b@,  
庚子 (6.14),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 (6.19),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时四月既旁生魄 (6.19),越六日,庚戌 (6.24),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JWk?  
若翼日辛亥 (6.25),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越五日乙卯 (6.29),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翼予冲子,断牛六,断羊二。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惟予冲子,绥文考,至于冲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 obIYC  
益之商王纣于南郊。时甲子夕 (3.10),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 (3.14),武王乃俾于千人,亲爱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俘商旧玉有百万。 F a'2i<  
唯在1044 BC有解,在其它年份 (包括1049 BC和1039 BC) 均无解,进一步证明了前面对于克商日的推理结论正确无误。上面的记载显示武王克商之后没有立刻班师回朝,而是留驻河洛一带并指挥军事行动征伐商的一系列诸侯国。武王回师到达周庙的日期在6月29日。 ^Ul *Nm  
i_;]UvP  
4. 小结 kIUb`b>B  
I:#Es.  
现在必须把上述克商年份与《竹书》记载作一个比较。《汲冢纪年》关于“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的记载与任何1040年代克商的结果均有矛盾。从770 BC上推257年,克商年当为1027 BC。然而这与上述史料推理不合。 _52BIrAO2  
克商年有可能为1027 BC吗? 若以1027 BC为克商年下推九年,则成王大祀年为1018 BC。这与成王大祀年为1035 BC (见后) 的独立推理结论不符。此外,《竹书》有“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记载。《史记?周本纪》作“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所谓“成康之际”不包括周公执政的七年,因为当时内战,天下不宁。显然,“成康之际”应从成王大祀年算起。而昭王元年已被独立推算为996 BC (见后)。成王大祀年若为1018 BC,成王大祀年至康王末年(996 BC) 只剩下22年。 cvf#^Cu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二百五十七年”的记载不实。从本文提出的克商年1044 BC至770 BC共274年,虚数则为275年。古人以虚数为准,所谓“越五日甲子”即其一例。看来,“二百五十七年” 很有可能为二百七十五年之误。从1044 BC克商起算,成王大祀年可以定为1035 BC,于是成王大祀年1035 BC至康王末年996 BC共40年,正合《竹书》与《史记》文。 wms8z  
]hkway  
综上所述,武王克商年确定为1044 BC (-1043年),日期为3月10日即夏历二月初五。 lN^} qg><  
必须指出,上述结论与断代工程根据利簋“岁鼎”等7个历日天象所得出的三个解之一即1044BC 1月9日的结论比较虽然年份相同,但根据的资料不同,推理方法不同,得出的日期也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本文给出的3月10日的解也回答了魏晓明提出的武王不可能在最寒冷的月份最寒冷的时刻 (拂晓) 长途奔袭并发动攻击这一普遍被忽视的军事常识的问题,与工程的1044 BC和1046 BC的解相比更合理。 ~cx/>Hu 1. 武王大祀年为1054 BC,武王末年为1042 BC | 9!3{3  
lvb0dOmY  
武王大祀年和末年均以克商年1044 BC为基点,结合文献记载推出。 |]]Xee]  
《周书?金滕》记载武王死于“既克商二年”,此年为1042 BC,即武王末年。 r 06}@7  
iR(A ^  
《周书?泰誓》记载“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周书?洪范》记载“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可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即1042 BC仍在世,同时可知武王大祀年即元年在1054 BC。 $d!Sl a  
W已经确定日期的武王世铜器包括利簋和天亡簋 (见表4)。 ;vF8V`f   
yI bz\3  
2. 成王元年为1042 BC (当年改元),成王大祀年为1035 BC,成王末年为1029 BC ZqkP# ]+Y'  
gV!Eotq  
A. 文献分析 $[[6N0}*:  
成王元年首先由《周书》的召诰、洛诰三两篇推出。应该指出,这两篇所述属于同一事件,即成王营洛邑。这里使用的推理方法与克商年的推理类似,使用相关年份的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细节不予赘述。推理结论附于原文之中。 ,ibI@8;#~'  
《周书?召诰》:惟二月既望 (1037 BC11月24日),越六日乙未 (11月29日),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1036 BC1月9日)。越三日戊申 (1月11日),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越三日庚戌 (1月13日),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 (1月17日),位成。若翼日乙卯 (1月18日),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 (1月20日),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 (1月21日),乃社于新邑…… _d]w)YMO  
《周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戊辰 (1036 BC9月28日),王在新邑烝,祭岁……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9月29日)。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y^hpmTB3"  
类似于世俘篇的记载,召诰篇的行文说明其月相也是作狭义解释。推理假设既望为望后1日(十六);朏为朔后2日(初三)。 7|T5N[3?l,  
攻位可以解作确定城墙与宫殿的位置。周公郊祭之后,从1月下旬动工到9月下旬成王祭岁,历时八个月。此年为成王 (周公) 七年,即1036 BC。由此上推成王 (周公) 元年为1042 BC。既然武王末年与成王元年为同一年(1042 BC),可知成王即位当年改元。 n@5pS3qZ  
|RwD]2H  
成王末年由《周书》的顾命篇推出。推理结论附于原文之中。 av gGz8  
《周书?顾命》:成王将崩 …… 唯四月,哉生魄 (癸亥/1029 BC2月19日),王不怿。甲子 (1029 BC2月20日),王乃洮颒水。…… 越翼日乙丑 (1029 BC2月21日),王崩。…… ()(@Qcc  
此处,月相也是作狭义解释。推理假设哉生魄为朔。 Zo;@StN3}T  
在西周诸王年表的约束下,1029 BC是成王末年的唯一解。 ^;NM'Z  
bI@+Or  
B. 金文分析 A86#7  
可以支持上述推论的有保卣与何尊的铭文。 ZHICpL  
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遘于四方,迨于大祀……在二月既望。 Nb#E +\q  
乙卯为1035 BC1月13日。显然,此年为成王大祀年,也是成王开始执政的年份。保卣的铭文也显示成王在1036 BC举行的祭岁与1035 BC举行的大祀是不同的祭典,不可混为一谈。 ~0|~Fg  
何尊:隹王初迁宅于成周,……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唯王五祀。 '7wI 2D  
四月丙戌为1031BC3月24日,可以合历。 aAu upPu  
已经确定日期的成王世铜器包括贤簋、晋侯□簋、保卣、召卣、旅鼎、□方鼎、何尊和卿方鼎 (见表4)。 e1}h|HL j  
Zj~tUCc  
3. 康王元年/大祀年为1028 BC EZIMp8^  
%9-).k  
由成王末年1029 BC和逾年改元的假设,可知康王元年是1028 BC。这一结论由庚赢鼎、小盂鼎和令方彝验证属实。 ?_m;~>C  
庚赢鼎:隹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 王格□宫,(卒)事。 Kdx?s;i  
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为1007 BC4月10日,反推康王元年为1028 BC。 e@Z(z^V  
小盂鼎:隹八月既望,辰才(在)甲申,昧丧(爽)……若翌日乙酉……唯王廿又五祀。 (LTm!"Q  
廿又五祀八月既望甲申为1004 BC8月27日;若翌日乙酉为1004 BC8月28日。小盂鼎在1002 BC无解,由此可知康王大祀年即康王元年。 ?*4&Z.~J  
令方彝:隹八月辰在甲申 (997 BC9月19日), 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 受卿事寮。丁亥 (9月22日),厂令矢告于周公宫。……隹十月月吉癸未 (11月17日), 明公朝至于成周, 出令舍三事令……。甲申 (11月18日), 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 (11月19日), 用牲于康宫。咸既, 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 *FK!^Y  
推论已附于铭文中。997 BC为康王年间的最佳狭义解,也是最后一解。当时康王年事已高,派周公子尹三事四方合乎逻辑,故选择此解。 V{{b^y  
8cfxKUS  
已经确定日期的康王世铜器包括高卣、寓鼎、作册大鼎、庚赢鼎、大盂鼎、小盂鼎和令方彝 (见表4)。由于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康王世铜器包括庚赢卣、御正卫簋、宜矦夨簋等。 HP. j.  
9!_`HE+(XJ  
4. 昭王元年/大祀年为996 BC (当年改元),末年为977 BC m,Q<4'  
!(uyqplTk  
昭王元年由无其簋推出。 o8 q@rwu3  
无其簋:隹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王征南夷。…… _s|C0Pt  
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为985 BC12月3日,上推昭王元年为996 BC。 RA>xol~xy  
此推论符合《竹书》有“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记载。1035 BC减去996 BC 等于39年,虚数40年,完全相符。 =6ZZ/+6b  
="d}:Jl  
昭王大祀年由段簋和作册析方尊推出。 O6Xu/X]  
段簋:隹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在毕, 蒸。戊辰□王蔑段历…… x}AWWmXv  
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为983 BC10月19日,戊辰为983 BC10月20日。上推昭王大祀年为996 BC。 |M)'@s:  
作册析方尊、方彝:隹五月,王在斥。戊子,令作册析贶望土于相侯,易金易臣。扬王休,隹王十又九祀。 "CT'^d+  
五月戊子为978 BC4月17日,反推昭王大祀年为996 BC即昭王元年。 db@i*Bf  
段簋在981 BC无解而作册析方尊如果放在976 BC则进入穆王世。由此可知昭王大祀年在昭王元年。 9{'GrL  
LUHj3H  
《竹书纪年》曰:“周昭王十九年, 天大曀, 雉兔皆震, 丧六师于汉。”又曰:“周昭王末年, 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 王南巡不返。” 由此可见昭王在位当为二十年,元年为996 BC,末年为977 BC。 \a<qI  
x: `oqbd  
因为成、康总年数为四十年,则康王末年为996 BC,与昭王元年同,故昭王即位当年改元。 7xO =:*  
sn@gchO9s  
已经确定日期的昭王世铜器包括臣辰盉、臣辰卣、臣辰尊、效尊、荣簋、作册夨令簋、召尊、□甗、姜彝、臤觯、无其簋、不寿鼎、段簋、静方鼎、作册析方尊、方彝、遣尊、遣卣、作册寰卣和作册寰卣盖 (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昭王世铜器包括荣簋 (周公簋、井侯簋)、叔簋、奔鼎(旟鼎)、小臣宅簋、小臣讠速簋、保员簋、师旂鼎、□驭簋、过伯簋、[害夫]簋、宗周钟、夷伯夷簋 (夷伯簋) 等。宗周钟即[害夫]钟。将[害夫]解释为剌王胡缺乏说服力,有牵强附会之嫌,应按照宗周钟铭文定为昭王世为妥。 t*NZ@)>  
!X` 5  
5. 穆王元年为977 BC (当年改元),穆王大祀年为975 BC x5.H dKV  
i!*w'[G->Y  
穆王元年由裘卫簋和虎簋盖的铭文推出。 ;8'hvc3i$  
裘卫簋: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格大室,即位…… zFN:C()ig  
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为951 BC2月4日。 I ^?TabL  
虎簋盖:隹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宫,格于大室。密叔内(入)右虎…… D\}^卅年四月初吉甲戌为948 BC2月24日。反推穆王元年为977 BC。 $.a<b^.Xi  
;ug& v C  
穆王大祀年由鲜簋的铭文推出。 AA6_D?)vv  
鲜簋:隹王卅又四祀。隹五月既望戊午,王在芳京, 啻于邵王。…… }rj.N98  
卅又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为942 BC5月8日。 9y{[@KG  
由此可知穆王大祀年为975 BC即穆王三年而非元年。这是由于穆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 (实际上是两年)。剌王祭祀数目也有类似情形 (见后)。 IlVz 5#R  
^HgQ"dD <  
以上由虎簋盖铭文推算得出的结论由舀鼎和伯窺父盨的铭文验证无误。已经确定日期的穆王世铜器包括师訇簋、柞钟、静彝、微师耳尊、吕方鼎、静簋、宪鼎、肆簋、伯克尊、[录见]簋、裘卫簋、虎簋盖、刺鼎、倗生簋(格伯簋)、鲜簋、登尊 (丰尊) 和即簋 (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穆王世铜器包括长甶盉、遹簋、南宫中鼎一/二/三、中甗、格伯簋等。 ]>tYU   
DJVH}w}9_P  
6. 龚王 (恭王) 元年/大祀年为922 BC jVC`38|  
JR8 b[Oj.S  
龚王元年由十五年趞曹鼎和休盘的铭文推出: AyKvh  
十五年趞曹鼎:隹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龚王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 9utiev~3  
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为908 BC4月3日。十五年趞曹鼎铭文在925-900 BC年间均有唯一解。 x$Y44v'>  
休盘:隹廿年正月既望甲戌, 王在周康宫。旦,王各大室,即立。 9^6E> S{=  
廿年正月既望甲戌为904 BC12月30日。由此上推龚王元年均为922 BC。 ~b}a|K  
9 js!gJC  
龚王大祀年由五祀卫鼎和师才鼎推出。 @}eEV[Lli  
五祀卫鼎:隹正月初吉庚戌, 卫以邦君厉告于井白、白邑父、定白、□白、白俗父曰……隹王五祀。 AFE6@/'  
正月初吉庚戌为919 BC12月25日。 I@Pp[AyG  
师才鼎:隹王八祀正月, 辰在丁卯。王曰…… #S)] `YW  
八祀正月丁卯为916 BC12月26日。 d` %8qLIW  
由此上推龚王大祀年为922 BC即龚王元年。五祀卫鼎在918 BC只有广义解而师才鼎在914 BC无解,证明龚王大祀年与龚王元年同义。 pRWEBd1U  
C))5,aX  
已经确定日期的龚王世铜器包括蔡簋、三年卫盉、利鼎、卯簋盖、五祀卫鼎、五年师□簋、宰兽簋、七年趞曹鼎、师才鼎、齐生鲁方彝盖、九年卫鼎、乖伯簋、康鼎、太师虘簋、走簋、永盂、望簋、十五年趞曹鼎、休盘、同簋和殷簋 (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龚王世铜器包括师奎父鼎、王簋、师毛父簋、豆闭簋、曶簋、仲柟父簋等。 !~Vo'ykwx'  
~e*3_l>9  
7. 懿王元年为899 BC,懿王末年为893 BC R= ,jqW<  
<7'`N\a  
懿王元年已经由古本竹书推出。 b3R1L|@  
《汲冢纪年书》: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Hdvtgss!  
天再旦指899 BC 4月21日发生的陕西可见日环食。NASA的日食表显示其它的选择不存在。 i7$4i|  
以上推论与师[詈犬]簋、师虎簋、弁敦的铭文推论相容。 4/KGrY! ck  
师[詈犬]簋: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白龢父若曰……  ?QA![  
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为900 BC12月22日。 0RHKzk6~c  
师虎簋: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王在杜居,格于大室。井伯入佑师虎,即位中廷…… S!+c1q: ].  
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为899 BC6月7日。 UWU(6J|Fk  
弁敦:隹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 gu?e%]X3  
二年正月初吉为899 BC12月14日;丁亥为899 BC12月17日。 #IJm*_J<  
k;5$]^x  
懿王末年由匡卣推出。 G47(LE"2b  
匡卣:隹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射庐作象舞。…… X,5}i5'!  
四月初吉甲午为893 BC3月27日。该年份为孝王元年,日期比孝王第一个铜器免尊仅仅早一个多月。作器时估计懿王已经过世,故特地指明懿王以免混淆。 rA+UftC:p6  
BF^dNgn+%K  
已经确定日期的懿王世铜器包括师[詈犬]簋、师虎簋、曶鼎(舀鼎)、弁敦、王臣簋和匡卣 (见表4)。 F}1h  
JJ:pA_uX  
8. 孝王元年/大祀年为893 BC (当年改元) 26M:D&|ZB  
^aG$9N<\  
孝王元年由师旦鼎、[疒兴]盨和趩尊的铭文推出。 J`6IH#54  
高龄铜器的特异性是决定年谱框架的有效手段。缺乏高龄铜器使得孝王元年的确定增加了不少难度,孝王元年在所有西周各王中最后确定。 ./ ]xn  
师旦鼎:隹元年八月丁亥 (893 BC 7月18日),师旦受命乍周王大姒宝尊彝…… #|PPkg%v<  
[疒兴]盨:隹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 (890 BC1月15日),王才周师录(灵)宫,各大室,即立。…… dU}Cb?]7s  
师旦鼎在宣王世以前所有已知的元年中均无解,而且师旦鼎不象宣王器,故拟定为孝王器。“八月丁亥”应解作八月初吉丁亥。该铭文在893-892 BC之间有解。[疒兴]盨在890-889 BC之间有解,可知孝王元年为893或892 BC。 1.9bU/X  
孝王大祀年由趩尊推出。 e{Q;,jsh  
趩尊:隹三月初吉乙卯 (892 BC2月11日),王在周,格大室。……唯王二祀。 3_bE12  
趩尊在893-892 BC有解,证明孝王大祀年在894-893 BC。因此,师旦鼎和趩尊的共同解定孝王元年即孝王大祀年为893 BC。 ?"F9~vx&G  
1Clid\T,o  
已经确定日期的孝王世铜器包括免尊、师旦鼎、趩尊、师晨簋、史颂鼎和[疒兴]盨 (见表4)。 _:N=  
>jU25"XI[  
9. 夷王元年为887 BC 6i+<0b}!/  
s.X .SJ  
夷王元年由谏簋和扬簋的铭文推出。 !>:SPt l  
谏簋:隹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 v9\U2j  
五年三月初吉庚寅为883BC 1月30日。 kYhV1I  
扬簋:隹王九月既生霸庚寅,王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 ["O_ Phb|  
九月既生霸庚寅为883 BC7月29日。此簋铭文缺乏唯一解。但考虑到内史先与已见于谏簋,决定采用与谏簋年份最为接近的第一解。 HNRAtRvnY  
e# U@n j6  
已经确定日期的夷王世铜器包括师事簋甲、师汤父鼎、达盨盖、散季盨、散伯车父鼎、谏簋、扬簋和班簋(毛伯彝) (见表4)。毛伯彝的毛公与毛公鼎当属同一人。如果把毛伯彝定在穆王世而毛公鼎定在宣王世,则毛公必不是一人,可能性很小。 `fuQ t4  
)3 I~6ar  
10. 剌王 (厉王) 元年为878 BC,大祀年为876 BC 0 <E2^  
Z0/$XS9|h;  
剌王元年由逆钟、吴虎鼎和鬲攸比鼎的铭文推出。 v 逆钟: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在大庙。…… 0HO'%'Ga*  
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为878 BC2月3日。此解是后期的唯一解。 p[O\}MAd#  
吴虎鼎:隹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道入右吴虎,王命膳夫丰生、司空雍毅申剌王命…… 5DpvMhc_  
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为861 BC11月26日。 J(G-c5&=  
鬲攸比鼎: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辟大室…… ?I8r2M]  
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为848 BC1月28日。 e-Oz`qW~  
根据以上三个结果反推剌王元年均为878 BC。 >~0~h:M+  
YQ@2p?4m  
剌王大祀年由师遽簋的铭文推出。 67;6nXG0K  
师遽簋:隹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王才周,各新宫…… `W>Sss  
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为874 BC3月15日。反推剌王大祀年为876 BC即剌王三年而非剌王元年。这是由于剌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与穆王相同。 '6kD6o_p1  
]h#QA;   
已经确定日期的剌王世铜器包括逆钟、盠方彝、盠驹尊、师遽方彝、师遽簋、十三年[疒兴]壶、士山盘、成钟、克钟、克鎛、此鼎、吴虎鼎、大夫始鼎、鬲攸比鼎、不其簋、多友鼎和何簋 (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剌王世铜器包括虢仲盨、十月敔簋、成鼎(穆公鼎)、噩侯鼎、四月敔簋等。此外,著名的毛公鼎根其据人物系联和型制来看很可能也属于剌王世。 ny%$BQM=  
K^6d_b&  
11. 共和元年拟为844 BC (当年改元) OkAgO3>Y/  
bsm/y+R  
《史记》载:“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三年乃虚数,即以三十四年为一年,则三十六年为三年,这是古人的算法,就象《逸周书》的“越五日甲子”实际上只过了四天一样。这意味着剌王在位仅36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37年。从剌王元年878 BC起算,剌王三十六年应为843 BC。 hH9~.4+*`g  
《史记》又载:“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宣王即位……”由宣王元年831 BC,反推共和元年为844 BC,假如宣王即位也是当年改元的话。两种算法推出的共和元年相差一年。由于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共和铜器,无法独立推定共和元年。以白龢父诸器为共和铜器之说类于捕风捉影,不拟采用。 =k*XGbU  
在这里必须提到与剌王时代由鄂侯驭方率领的东南夷大规模入侵进犯京师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威胁到西周的生存。与此有关的诸器 (包括不其簋、多友鼎、虢仲□、十月敔簋和禹鼎即穆公鼎) 的研究显示入侵可能发生的年份包括872 BC、861 BC、856 BC、850 BC和845 BC,而最后的845 BC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与宣王世的尹氏的系联可以排除更早的解。因此,剌王被放逐的时间当在844 BC,因为东南夷的大规模入侵可能直接导致了剌王统治的崩溃。剌王世最后的铜器是何簋,在844 BC2月15日,比发生在845 BC7-9月的战争仅仅晚半年。剌王被放逐的时间当在844 BC的春夏之间。 #1C]ZV] B  
在此情况下,暂时采用共和纪年的算法定其元年为844 BC。 12. 宣王元年/大祀年为831 BC (当年改元),失闰月在832 BC,增加的“十又四月”在828 BC即原宣王四年正月 TpwN2 =  
 \m~p;B  
宣王元年由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的铭文推出。 L&y"oAp<  
四十二年逑鼎: 隹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司工散右虞逑入门,立中廷,北向。…… t,dm3+R  
推理假设既生霸为朔后1日。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为790 BC4月17日。上推宣王元年为831 BC。 M| j=J{r  
四十三年逑鼎:隹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王在周康宫穆宫。旦,王各周庙,即立。司马寿右虞逑入门,立中廷,北向。…… a??8)=0|}  
推理假设既生霸为朔后9日。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为789 BC5月13日。此结论与四十二年逑鼎的结论相容。 *Ti"8^`6  
如果按传统的年谱即以827 BC为宣王元年,则卌又二年应为786 BC,则四十二年逑鼎铭文无解。将搜索区间扩大到791-781 BC,并考虑到周历岁首的约束,得到该区间的两解:790 BC或785 BC,上推宣王元年为831 BC或826 BC。但四十三年逑鼎仅在789 BC有广义解,在784 BC无解,故宣王元年为831 BC。更早的解是836 BC,但某些铜器需要依赖于超闰;更晚的解 (826 BC和821 BC) 均会与幽王世迭合。 5 2 Qr  
#AB5}rPEI  
根据宣王元年为831 BC的结论可以推出元年师兑簋、郑季簋、伯吕盨、无专鼎、吴彝、二年师兑簋和五年琱生簋的日期。 7i{(,:  
元年师兑簋: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周,各康庙,即立。同中右师兑入门,立(中)廷。…… 7)Vbp--b#  
元年五月初吉甲寅为831 BC3月22日。 ;9WUt,R  
郑季簋:隹王元年,王才成周。六月初吉丁亥,吊□(剸叔)尃父乍郑季宝钟六,金尊盨四、鼎十。…… :fwtPvLo  
元年六月初吉丁亥为831 BC4月24日。 +&S6se4  
伯吕盨:隹王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白吕又乍旅盨。…… In?#?:Q@&  
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为831 BC5月17日。 !H)-  
无专鼎:隹九月既望甲戌,王格于周庙,燔于周室。司徒南仲右无专入门,立中廷。…… b}ya9tCl;  
九月既望甲戌为831 BC8月9日。无专鼎无年份,在宣王世有多解。第一解被选择是基于“王格于周庙”的记述。宣王于元年和二年均在成周大庙册赏而自三年开始改在宫内进行。 )gSqO{Z  
吴彝:隹二月初吉丁亥,王才成周大室。旦,王各庙。宰 右乍册吴,入门,立中廷,北向。……唯王二祀。 @!'}=?`  
二月初吉丁亥为831 BC12月20日。 9]w?mHslE  
二年师兑簋:隹三(二)年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周,各大庙。白右师兑,入门,立(中)廷。…… ;*t#:U*  
二年二月初吉丁亥为831 BC12月20日。 D>7J[ Yxg-  
三年师兑簋在宣王三年无解。这是因为元年师兑簋与三年师兑簋的年月干支不相容。换句话说,无论宣王元年定在何年,元年师兑簋和三年师兑簋不可能同时有解。由于元年师兑簋与其它铜器铭文相容而三年师兑簋不相容,三年师兑簋铭文错误有了内源性依据。查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立刻发现三年师兑簋在831 BC12月20日 (宣王二年) 有解,故改称二年师兑簋。二年师兑簋的日期与吴彝同日,而且周王赏赐的物品极其排列顺序也几乎一样。无疑宣王在一日内有两次类似的赏赐,地点也相同,都在成周大庙。可见该铭文错误不但有内源性证据,而且有了外源性证据,改字可以成立。 rIJPgF  
五年琱生簋:隹五年正月己丑,琱生又事,□(召)来合事…… Fz,jnV9=j  
五年正月己丑为828 BC12月6日。 \.O&-oi  
+x}9a~QG#  
宣王大祀年由吴彝推出。该铭文在829 BC无解,证明宣王大祀年即宣王元年。 ~gff{Nzk  
D?"P\b[/  
以上各器排历时均假设周历有一次失闰。这次失闰显然发生在共和时期,因为所有剌王铜器均无失闰。有趣的是,与五年琱生簋同月份的公缄鼎称该月份为“十又四月”。公缄鼎的“隹十又四月既死霸壬午”即828 BC11月9日,其日期比五年琱生簋的日期早7天。由此来看,失闰的补偿法是将原来宣王四年 (828 BC) 的正月改为十又四月来调整的,而五年琱生簋是按照调整之前的历法纪日,公缄鼎是按照调整之后的历法纪日。 <7F-WR/2n  
用公历干支法同样可以推导出失闰月在832 BC年11-12月 (图1)。图中闰月标志为灰色,失闰月为粉红色。从元年师兑簋已知宣王继位在831 BC年初,而失闰在832 BC年末,两者相距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次失闰与剌王无关,把失闰责任推给剌王是按照“成王败寇”逻辑编造的伪史。 85H \v_[  
cPuXy e  
图1 公历干支循环表 (837 BC-823 BC) M1xsGa9h&  
.4[3r[  
>~rlnRX  
已经确定日期的宣王世铜器包括元年师兑簋、郑季簋、伯吕盨、无专鼎、吴彝、二年师兑簋、五年琱生簋、兮甲盘、六年琱生簋、七年牧簋、师厘簋、虢季子白盘、十二年大簋、大鼎(己白鼎)、师趛鬲、□□鼎、文盨、番匊生壶、寰鼎、寰盘、大祝追鼎、晋侯苏钟、伯窺父盨、膳夫山鼎、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 (见表4)。无日期记载的宣王世铜器包括善夫克盨(大克鼎)、小克鼎、师克盨、逨盘等。 h2f8-}fsq  
l;@+=uVDHm  
13. 幽王元年为785 BC,幽王大祀年为783 BC N;'c4=M~(  
`qs}L  
幽王元年由颂壶与颂鼎推出。 :tU^  
颂壶、颂鼎: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格大室,即立。宰弘右颂入门,立中廷…… aMhVO(+FW  
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为783BC3月30日。此解为唯一的狭义解,由此推出幽王元年为785 BC年。根据该解,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合《史记》,幽王在位十五年。 dGBjV #bNT  
《史记》关于幽王三年欲废太子以立褒姒子伯服的记载可疑,因为幽王生于宣王三十三年(《搜神记》),按宣王在位四十六年算,幽王三年时方十六岁,不可能有太子。《竹书纪年》称幽王八年时立伯服为太子,幽王时年当二十一岁。看来《史记》与《竹书纪年》又一次发生冲突。有趣的是《史记》与《竹书纪年》均未明载宣王末年的年份。《国语》有“十一年幽王乃灭”的记载。《史记》里的西周史料多来自《国语》,但对此条独不采,可知司马迁对该记述有存疑。如果幽王在位十五年,死时二十五岁,废太子一说则较为可信。 4/`;(*]Fv  
幽王大祀年由尹卣推出。 ApeqbD5g&  
尹卣:隹十又二月,王初祭祭。旁(生霸),唯还在周,辰在庚申,王 卤宫{米豆}。 8CZfz!2  
“旁(生霸)”与《逸周书?世俘》中的“旁生魄”同义,均解为既望。因此,十又二月辰在庚申为783 BC11月11日,可见幽王大祀年 (初祭) 为783 BC即幽王三年而非幽王元年。这是由于幽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与穆王、剌王相同。 +|obU9M  
I@ue eDY  
14. 西周诸王年表 A5yVxSF  
pvyEs|f=%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到西周各王继位和逊位日期、元年、大祀年、末年和在位年数如下表。 #Z2 'Y[@.  
>pfeP"[(3  
Tt)z[^)%  
OLb s~ >VA  
表中大祀年晚于元年的周王包括成王、穆王、剌王和幽王,其中除成王外均晚两年,可以用三年守丧期解释。懿王和夷王的大祀年未能确定。共和是否单独纪年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N|LT8P}Z  
综合上述推理和假设可以得出下面的西周大事年表 (BC): Rgw\qOb  
(!&cfabL  
1054  武王发继位,大祀,改元 [bIdhG  
1044.2.21  武王出师 { ,/mQ3  
1044.3.4  武王师渡孟津 suN{)"  
1044.3.10  武王克商于甲子之夕 PCH&eTKN  
1042  武王崩,周公旦辅成王诵,改元 n|Iy  
1036.1.9  太保卜宅于洛 <- Q=h?D  
1036.1.20  周公祭祀于洛 `=RJ8u  
1036.9.28  成王在新邑 (洛) 烝 &/d;4Eu  
1035.1.13  成王大祀,周公还政于成王 %kS+n_*  
1031.3  成王迁都成周 ^rMkCA@;TZ  
1029.2.21  成王崩,康王钊继位 mVg-z~44T  
1028  康王大祀,改元 ~C6d5\  
996  康王崩,昭王瑕继位,大祀,改元 H-~V:OCB~  
990.7-8  昭王伐楚伯 8Gzc3  
985.12  昭王征南夷 r j#K5/df  
983.6-8  昭王伐东南夷 w,cfSF;=tC  
978.4  昭王征楚荆开始 Q"n*`#Yt'  
977.2.10  昭王崩 (|I:d!>:U  
977.2.13  穆王满继位,改元 XZYpU\K  
975  穆王大祀 4d#w}  
923  穆王崩,龚王繄扈继位 1P:r=Rt/  
922  龚王大祀,改元 wN\%b}pp  
900  龚王崩,懿王囏继位 zsgBq  
899  懿王改元 1Y:lFGoe  
893.3-5  懿王崩,孝王辟方继位,大祀,改元 aN?{MA\  
888  孝王崩,夷王爕继位  Veo:G{  
887  夷王改元 Gx ci  
879  夷王崩,剌王胡继位 w?)v#]<-  
878  剌王改元 REUWK#>  
876  剌王大祀 R]O!F)_/'  
845.7-9  东南夷入侵达于京师 P,r9  <  
844.2-12  政变,剌王被逐,共伯和执政 7pMQ1- (  
832.11-12  周历失闰 T+ey>[  
831.1-3  共伯和逊位,宣王静继位,大祀,改元 "| 0g 1rd  
828  引入“十又四月” mX3~rK>@~  
827.2  宣王初战猃狁 \g< 9_  
821.12  宣王再战猃狁 >Y=HP&A<  
799.1  宣王伐东南夷 ):OGhWq  
786  宣王崩,幽王宫湦继位 gDE',)3Q,  
785  幽王改元 NfvvwG;M  
783  幽王大祀 4lhoA  
771  幽王被杀 /z:pid,_0  
5ws|4V 附录论懿王元年天再旦 7n}$|h5D  
#$n >+ lc  
在1975年,韩国学者方善柱已经从古本竹书推出懿王元年。 5NGQWg  
n4Xh}KtH  
《汲冢纪年书》: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i=3~ h Zl  
\*yH33B9  
当时认为天再旦指899 BC 4月21日发生的陕西可见日环食。近年来,NASA采用的计算模型有所发展。目前公布的日食路线图显示该日食在北方沿海地区终止,陕西无法见到。于是有人提出以871 BC10月6日的日食取代。 }ZqnsLu[)  
其实,这是异想天开的。西周年谱内部的压力不允许将懿王元年后推到871 BC。因为按照史记的说法,剌王应该有36年,而871 BC到共和元年844 BC仅仅28年 (用工程的841 BC算也仅31年)。还有懿王丶孝王丶夷王都要扔掉了,纯属搞笑。 :#nfdvqm  
要想搞清问题所在,我们必须先弄清NASA的计算方法的可信度和可能发生的偏差。关键因子是ΔT,而这也是高谈阔论天再旦者忽略的地方。这个数值是由地球自转变慢造成的,而这种改变的校正有赖于古代天文数据。对于年代学有所了解的人不难想象这种校正的可靠性会有多高。按照Espenak自己的说法,1000 BC的误差在636秒,相当于经度2.65度。这似乎无关大局。但是,到了1500 BC就达到7.9度,到了2000 BC就达到15.6度。这个发散率相当高。如果理论模式有什么问题的话,其误差可能远远超过2.65度,有可能达到10-15度的范围,即将近一个时区的误差。由此看来,现在排除899 BC未免过于匆忙。即使要筛选新的日食时间,也绝对不必考虑距离899 BC十年以上的日期。 UzUt=s!^H  
我已经根据上述误差来源的考虑和NASA目前的数据初步筛选了一次,认为897 BC8月24日和903 BC7月3日是最可能的另类选择。本人相信最终的选择逃不出903-897 BC的范围。这里必须指出,所谓天再旦不一定是指日出时日食,也可能是指中午的日食。只要有第二次日出 (这时太阳的位置可能在中天) 就可以称为天再旦。 G 4 C 7  
要最终确定究竟是903 BC,899 BC,还是897 BC,我们必须等待NASA更新换代其理论模式。这也许是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甚至于更长。NASA本身并不发明新理论。他们要等待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进展行事,而国外的理论工作者是不会遵循期限出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