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月儿弯弯第11章:儒学只是传统一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8:04
传统一部分(2007-05-21 23:03:04) 标签:历史 孔子 老子 墨子 纵横家 法家 传统  分类:历史

    孔子的学说形成后,有一段时间成为“显学”,但是时间并不长。从孔门脱离的墨子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墨家学说,甚至还有原先的孔门弟子投靠墨子。墨家在孔子儒学之后,成为另一个“显学”。墨家学说有一部分于儒家较为接近,但是,有一些很不一样。例如,孔子自认对于“甲兵”问题没什么研究,但是,墨家对此的研究却成果丰富。
    与儒家学说类似,老子学说在那个纷争的年代,也不能带来实际效益。战国七雄互相竞争,谁信奉老子,只有自取灭亡。虽然墨家学说曾经广受欢迎,但是,他们严重的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只能解一时之需,而不能供长久治国安邦,最终没能成为社会主流。“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的故事成为对墨家无原则“兼爱”的历史嘲笑。
    简单来说,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功利性增加。虽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是,他们对于战争技术的研究非常卓有成效,使得很多君王愿意接受墨家。比方说,墨子曾经说,君王要供养一些勇敢尚武的人士,即使没有战争的时候,也要给他们提供宽敞的住处,让他们的妻子父母居住,一旦发生战事,妻子父母便能成为君王的人质,让这些勇敢尚武之人全力以赴地为君王服务。这种观念在儒家看来是小人的行为,而非君子所为。但是,在那个纷争的年代,实用主义功利性较强的墨家,很快超过了儒家。
    墨家提出的两个范畴,也成为后世很多学派争论的话题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法”和“术”。“法”是指普遍原则,类似儒家和老子的“道”。“术”是指具体手段。与墨家相比,儒家一般只讲普遍原则,较少注重“术”之类的具体手段。这也是儒家越到战国后期越被边缘化的原因。对于墨家来说,注重“术”,并没有丢掉普遍原则(虽然墨家的普遍原则不太合理),但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些流派已经变成只讲究“术”而没有普遍原则的状态。其中显著代表就是所谓纵横家。
    战国时期,战事频繁,争权夺利,竞争霸主地位的局部利益之争是首要目标。儒家的“仁”,老子的“无为”等学说并不能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对于获得战争中的竞争优势帮助也不大。因此,战国时期,社会首先需要的是能够带来战争胜利的“术”。传说鬼谷子教出了几个著名的学生,其本质就是迎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最急需的产品。《孙子兵法》就是这种能立竿见影的成果。但是,一旦战争过后,《孙子兵法》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而且《孙子兵法》只能算是战争中的“术”,不能成为非战争状态下治理社会的手段。
    纵横家被称为最早的外交家,苏秦、张仪等人是其代表。他们毫无疑问都有丰富的知识,能够为君主出谋划策,可以称为最早的策划大师、谋略大师。因此,苏秦、张仪等人在各个国家之间纵横捭阖,靠自己的知识为自己谋取功名,谁接受他的意见就为谁服务,严重缺乏普遍原则。虽然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在身前都获得不少荣誉和地位,但是,他们被后人视为玩弄“权术”的祖师爷。
    儒学有“学而优则仕”一说,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把死读书以求出人头地的不好习惯都归结于儒家。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根源以后再说,但是儒家并非主张死读书的。孔子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因材施教是很有名的,学生的学习气氛也很宽松。注重道德修养的儒家往往从教师的身体力行给学生作榜样,学会做人才是关键。为出人头地而死读书的传统其实是来自于那些追求具体知识,也就是“术”的其他流派。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发生在纵横家苏秦身上。当时社会,有很多非儒家的弟子,就是靠着极端刻苦的读书获得了在世俗社会的成功。
    同样作为老师的孔子和鬼谷子,孔子的学生数量很多,但是在当年声名显赫的并不多。鬼谷子的学生数量不多,但个个都光耀门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在现实社会中都成为权贵争抢的对象,相比之下,越到战国晚期,儒家弟子的境遇越差。这种状况实际是说明儒家学说的有限性,同时也是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不同结果。
    在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声名显赫的同时,还有一个流派的地位,在当时也远远高于儒家,那就是“法家”。很多人经常说中国不注重法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就是在那个年代的法家提出的。同时期的欧洲也有法制的概念,但是,由于奴隶制的存在,远没有达到“人人平等”的效果,只有双重标准的平等。相反,中国的法家特地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
    纵横家与法家的短期效果很明显,秦国终于战胜其他国家,在法律体系的支撑下,建成了最早的大一统帝国。儒家历史上最大的劫难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文革时期,极左派的典型之一就是弘扬法家、批判儒家,同时表达了赞同“焚书坑儒”行为的观念。但是,秦朝完全依靠法律管理社会的方法,其结果是寿命也不长,其中详细原因以后有机会再说。简单来说是人们对生活的最终目的有不同的判断,单纯法制的社会管理,确实提高了社会效率,保障了秦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但是,在单纯法律严酷无情的治理下,人难道都要成为机器?战争获胜的目标已经没有了,每个人仍然像机器一样地劳作,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汉朝的建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实力超过刘邦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像秦始皇一样喜欢使用暴力。因此,中国老百姓抛弃了他。汉朝对于秦朝政策的重大修正之一是针对最高统治者的。秦朝借助严酷法律的暴政,在汉朝初期改为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然而,彻底的“无为”太消极,于是,儒家要求统治者“仁厚爱民”开始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实践之后,被认为是避免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最好的办法,也是积极有效管理社会的手段,“独尊儒术”便成为一个必然。但是,这个选择有一个前提,就是大一统社会已经形成,竞争已经不是首要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轮番登场。
    即使在“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家学说也没有一手遮天,而是融合和接纳了很多其他流派内容。例如,秦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汉朝继承,比方说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比较而言,同时期的欧洲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成果,这也是欧洲后来长期比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至于中央集权的源头,有人认为是墨家和法家共同构建的,而非儒家理论。
    总而言之,儒家学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汉朝以后相当长时间,儒学的地位大为下降,直到宋朝才达到一个新高峰。但是到了元朝,“九儒十丐”的社会地位,显示出儒家只比乞丐好一点。虽然儒家学说并不能代表全部传统,但是,儒家学说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因此,某些热衷批判传统的人,简单化地把传统不好的一面全部归在儒家头上,其实是不合适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传统,也不仅仅是继承儒家学说,例如《孙子兵法》当今在全球都受到广泛重视,它就不是儒家的理论。儒家学说不是万能的,但绝对是有现实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