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铃响马帮来主题歌: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押题冲刺试题(新课标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6:22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押题冲刺试题(新课标卷)

  (载 陕西科技出版社《胜“卷”在握押题冲刺》

〖试卷说明〗本套试卷严格按照新课标卷2011年最新权威高考信息进行命题,以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为参照,注重语言材料的新颖性、时效性,命题科学,难度适中,在题型和内容上都力图与2011年高考全面接轨,极具训练价值。

本套试卷在材料的选取上较具特色,既重视高考导向,对考生具有引导作用和教育意义,又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本套试卷重点猜押的是第Ⅰ卷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和第Ⅱ卷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

汤飞凡是我国自然科学家中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位,他因为英年早逝,而与该大奖失之交臂。在我国自然科学家向诺贝尔奖冲击的历程中,汤飞凡可能要引起高考命题者的高度关注。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教育
    科举教育是以科举为重心的教育,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考试领导下的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试教育”。不过,科举教育虽以应试为中心,却包含了提高文化素质的内涵。科举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牵涉面很广,性质很复杂。它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也具有教育考试性质。它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学校则以养士为目标。取士与养士互为依存,取士必有赖于养士,二者不可分割。从《新唐书》立《选举志》以后,历代正史《选举志》皆包括了科举和学校两方面的内容。研究古代教育、学校,不能不言及科举;同样,论说科举也不能绕过古代学校教育。
    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历代一直困扰着统治者的难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的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在明清科举考试系统中,乡试以下的府州县试就是入学考试,岁试和科试则是学校教育进行过程和结束阶段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以入仕为士人实现人生抱负唯一途径的传统中国社会,科举对知识分子是一支有效的指挥棒,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受科举的制约。唐宋至明清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科举与学校的轻重消长关系,遵循着一种从离散到聚合的发展规律。
    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学而优是为了仕。除了很短暂的例外,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强大指挥棒,指导和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科举成了学校的目标,考试内容便成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自然成为学校的培养标准。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率。官学如此,民间私学也基本如此。即使是书院,也因科举盛而产生,随科举废而消亡。纵观千余年的中国书院史,书院与科举关系密切是长期的、普遍的,而不重视科举的书院是短暂的、少数的。总体而言,科举确已成为当时整个教育的重心。
    到了清末,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官学往往形同虚设,科举的向心力大到严重地阻碍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推广,以至于不推翻科举就无法真正普及新教育,最后不得不废科举以兴学堂。穷源竟底,科举因学校而起,又因学校而废,二者具有息息相关、兴衰互动的特征。废科举促使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也即西化的道路,但科举制的长期实行使中国人继承了一种重视考试的“遗传性”。现代高考制度和自学考试制度的创立都与科举考试重视公平竞争的传统有关,而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即所谓“科举幽灵”)也与科举传统密切相关。
                       (摘自《厦门大学学报》  略有删节,  作者:刘海峰)

1. 下列关于“科举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科举教育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应试教育”。它以科举为重心,是一种在考试主导下的教育,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B. 科举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科举教育包含了提高文化素质的内涵,对提高应试者的知识水平是有促进作用的。

C.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其选拔人才以学校培养人才为基础,所以它也具有教育考试的性质。

D. 科举取士与学校养士互为依存,所以从《新唐书》以后,历代史书《选举志》都包括了科举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从总体趋势看,隋唐后各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学校与科举并重,这几乎是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B. 在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上,历代都呈现出由重学校变为重科举的趋势,即科举地位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日渐被轻视。

C. 把府州县试作为入学考试,把岁试和科试作为学校教育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这是明清两代加强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

D. 清末,科举严重地阻碍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推广,学校已沦为科举的附庸。为了大兴学堂,真正普及新教育,科举制被废除。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在科举时代,士人以入仕为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因此官学、私学,乃至于书院,都逃不脱科举的制约(短暂的特例除外)。

B. 由于科举的巨大影响,学校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取士标准为培养标准,热衷于追求中举及第率,与现在的高考情形颇类似。

C. 科举因学校而起,又因学校而废。它与学校的轻重消长关系,遵循着从离散到聚合的规律,最终促使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D. 科举考试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一传统对现代高考制度和自学考试制度的创立,以及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     

帝将亲征也先(北方某部族),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暑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地名)。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书佐之。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直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优礼之,免其常朝。  

比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上寿。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

(摘自 《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尚书胡濙以部政付之                 悉:全部

B. 陛下但宜封疆                           固:坚守

C. 直为人面修髯,仪观甚伟         方:正直

D. 必令所属贤否以备选擢            具:陈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直“才干出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俾属草,寻授修撰                 ②直处之若素习者

③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          ④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

⑤及与人交,恂恂如也              ⑥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皇帝亲征也先。王直从敌我形势、自然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充分的理由,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结果兵败土木,事变仓猝,国家动荡倾危。

B. 国难当头,王直带头为国家做了许多事,却总是推举于谦出头,甘居人下,默默地恪尽职守。面对严重的忧患,他心思沉重,不随便谈笑。

C. 王直任吏部长官,更加廉洁谨慎。他对奔走钻营跑官要官的乱象严加打击,对以备选拔的地方官员严格审查,其选人的做法颇受人们称赞。

D. 王直晚年幸福美满。离职回乡后,他常随同佃户仆从们一起在田间劳作,打鼓唱歌,其乐融融;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最后高寿而终。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

译文:                                                            

(2)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行经华阴

                           崔 颢

岧峣①太华俯咸京②,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③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岧峣:雄伟高峻。     ②咸京:古都咸阳,今陕西西安。      ③“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

8.前三联都是写景,既有眼前景,也有想象中的景。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诗人心目中的景象,并简要说明诗人写景的作用。(5分)

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依据尾联的意思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士之耽兮,       ;女之耽兮,       。         (《诗经·氓》)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未婚妻

                     (法)玛?奥克罗克斯

假期后,我回巴黎去。到车站时,车上已坐满旅客。我在最末一节车厢寻着一个空座,上面放了两个鸡鸭篮子,里面的鸡鸭不停伸头窥探。我正迟疑,有个农夫对我说:“小姐,请等一会儿,我把那个篮子拿下来。”

我于是把放在他膝上的果篮拿下来,他这才立起身来,将鸡鸭篮移在座位底下。我坐下后,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问农夫的鸡鸭是否带到市场去卖。

“先生,不是的。”农夫回答,“带给我儿子的,后天他就要结婚了。”

他容光焕发,四下看着,很像要人人都知道他现在是非常幸福的人似的。

火车开了。问他鸡鸭的那个旅客,展开了他的报纸。这时候,农夫又和他攀谈起来:“我儿子在巴黎一家商店做事,他就要和一个青年女郎结婚了,她也是在商店做事的。”

旅客将报放在膝上,静听了一会儿道:“那个女郎很美丽吗?”

农夫说:“不知道,我们还没有见过她呢。”

旅客说:“倘若她很丑,你恐怕不喜欢她了罢?”

村人答道:“也许她是很丑的。不过,我们仍是欢喜她,因为我们最疼爱的孩子,愿意娶一个貌丑的妻子。”

坐在我旁边的农夫妻子接口道:“若是她能令我们的菲力欢喜,一定也能叫我们欢喜。”

她转过来看着我,她的小圆脸上,温和的眼光,表示着笑容。她问我是否到巴黎去。我点头承认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又说起笑话来:“我愿意打赌,这位青年女士就是你儿子的未婚妻。她是秘密地来会她的公婆的,却不说出她是谁。”

人们都望着我,我脸不由得红起来。村人和他的妻子一同说道:“倘若这是

真的,我们真欢喜极了!”

我告诉他们那完全不对。但是,那位旅客仍然不相信。他的理由是,我将上

车的时候,窥探了两次,好像在找人似的,并且迟疑了半天才进来。别的旅客都笑了。我极力解释,说那是因为寻觅座位的缘故。

村人说:“若是我们的媳妇真像你一样,我们就幸福极了。”

那位旅客仍保持着他的戏谑态度,看了我一眼,对农夫说:“等到了巴黎,你就知道,我并没有弄错。你的儿子将要对你说,‘这就是我的未婚妻。’”

过了一会儿,村妇从篮子里寻出一块饼,对我说,这是她亲自做的。我没有什么话可以推辞,只好说,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受了寒,将饼退还给她。她却又给我一串葡萄。我无法推辞,只好接受了。她丈夫要去替我弄热水喝,我又无法阻止他,觉得十分不安。

我看着两位慈善的老人,不禁很懊恼,因为我不能真正当他们的媳妇啊!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唉!我到处漂泊,没见过我的父母,永远是异乡过客。

我时时看见他们在注视我。

车到巴黎,我帮他们把篮子拿下车,并且给他们指路。一个少年向他们奔来,双手紧紧搂抱着他们。我赶紧躲开了。离他们远些站着。他和他们不住地接吻,亲了又亲,亲了又亲。他们面含笑容,一望而知他们心中无限快乐。

我跟着他们到了出站口。儿子一只手臂挎着一篮鸡,另一只手紧搂着他母亲

的腰。他愉快的眼睛含着笑容,和他父母亲一样。

站外面很暗,我将大衣领子翻了起来,相隔数步跟在这对老夫妇后面。儿子

出去看他的马车。村人用手抚摸着一只大头鸡,对妻子说:“若是我们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我们应当把这只鸡送给她。”

妻子也抚摸着鸡说:“是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并抬头四下搜寻……

儿子和马车来了,他扶着他父母进了车,他坐在一旁,仍然不住地看着他们。他看起来强健和蔼。我想,他的未婚妻,真是一个幸福的女子呢!

马车走远了,我慢慢地走到街上去。今天的所遇,感动着我,使我不愿再回

到我那孤寂的小屋子里。我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人向我求过婚呢。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选》金鲁章 译,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老两口所带的鸡鸭、果篮等行李,除了表明其农夫身份外,还说明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却感到非常幸福。小说告诉人们:浓浓的亲情是幸福的源泉。

B. 看报的旅客说“我”就是农夫老两口的儿媳妇,不过是开玩笑而已,老两口却信以为真,所以他们才对“我”格外热情,备加爱护,使“我”感到十分不安。

C. “我”是个孑然一身的姑娘,到处漂泊,连自己的父母亲都没见过,永远是异乡过客。农夫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激起了她对亲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D. 在“我”眼里,少年男子是那样完美——对父母满怀爱心,“愉快的眼睛含着笑容”“强健和蔼”……这些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表明,“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他。

E. 少年的未婚妻始终没有出现,而“我”却贯穿全篇。这是小说的暗示:“未婚妻”之说,是少年为了安慰父母而编造的美丽谎言,真正的未婚妻应该是“我”。

(2)请根据小说的有关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3)文中的画线部分表达了两位老人的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未婚妻”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汤飞凡的选择

【相关链接】  汤飞凡, 国际公认的“衣原体之父”,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因此被称为“汤氏病毒”。他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第一支防疫队伍,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1年,凭借其研究出的“乙醚杀菌法”,使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1981年被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金质奖章,并提名诺贝尔奖,因其1958年去世(59岁),诺贝尔奖离中国而去。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共为三名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汤飞凡名列其中。

 

1921年,汤飞凡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助教,同时开始细菌学研究。指导老师是著名的美国籍田伯鲁教授,他要求学生非常严格,既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又强调基本技能训练。汤飞凡在显微镜下,能把单个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的一套过硬功夫,就是在这里练就的。 

那时候,一般医科大学毕业生,把到培养基(即用培养细菌的肉汤、琼脂等)室和菌种室工作,看作是大材小用。汤飞凡却乐于在培养基室“伺候”细菌。他勤奋刻苦,认真周到,对微不足道的琐事也从不马虎。做完实验,他总要把每只玻璃瓶和试管,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教授不动声色地观察几回后,又故意派他去做另外一些琐碎的事,他都愉快地去干,件件干得干净利落。教授打心里喜欢,认为他具有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把他调到身边作了直接助手,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三年后,汤飞凡从事细菌学研究取得成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接着,这位教授又把他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在细菌学大师秦瑟的手下继续深造。这位大师有过重要发现,还以读书多,学识渊博著称,培养科学人才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启发学生广泛阅读本学科和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论文,定期召开读书会,人人发表见解,展开讨论,然后进行重点指导。 三年中,汤飞凡昼夜苦读,博览群书,丰富了细菌学知识,成为学友中的佼佼者。每回读书会上,他的广征博引和深刻见解,使老师、同学都感到惊讶。一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地说:“当今世界上,真正认真读书的人,除了我,汤飞凡可算是一个。” 

汤飞凡有了本领和荣誉,越发思念自己的祖国,想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当他快要结束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把他找去,想说服他留在美国,找个好职业。这里有很高的薪金,有理想的工作条件。老师说:“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千万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哟。” 汤飞凡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一定要回我的祖国去。” “什么原因呢?”老师不理解。汤飞凡讲了自己的想法:我的祖国,现在科学技术很落后,微生物科学更是如此。我是最早到国外专攻微生物学的,祖国需要我,我有责任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我所渴望的就是这个。老师很受感动,紧紧握住汤飞凡的双手,再也没说什么。 

1929年,汤飞凡回到祖国,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雷氏德医学研究院教授,兼细菌学系主任。那时候,祖国的微生物科学,简直是一片荒野,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选择什么研究课题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呢?儿童时候的记忆,浮现在汤飞凡的脑海里——那年头,汤飞凡的家乡传染病特别多,患沙眼的更是随处可见,有时全家,甚至全村的人轮流着患眼病,个个痛苦不堪……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集中精力,研究沙眼病原。1934年,汤飞凡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从给人类的危害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沙眼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他当时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情非常迫切。       (节选自“新百科”网《医学家汤飞凡》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汤飞凡年轻时就有一套过硬的功夫——在显微镜下,能把单个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这套本领是在著名的美国籍田伯鲁教授的严格指导下刻苦练就的。

B.与一般医科大学毕业生不同,汤飞凡乐于在培养基室“伺候”细菌,勤奋、严谨,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而一般医科大学毕业生却认为研究细菌是大材小用。

C.在哈佛大学深造期间,在细菌学大师秦瑟的指导下,汤飞凡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以其广博的学识,成为学友中的佼佼者。在读书会上,他常常语惊四座。

D.面对很高的薪金和理想的工作条件等优厚待遇,汤飞凡毫不犹豫地决定离开美国,决心为祖国的微生物科学技术做贡献。他的爱国热情令指导老师很感动。

E.汤飞凡回国时,中国的微生物科学非常落后,如同一片荒野。面对头绪繁多的工作,汤飞凡决定集中精力,研究沙眼病原,为家乡众多的沙眼患者解除病痛。

(2)请简要分析题目“汤飞凡的选择”的涵义。(6分)

(3)根据文意,说说一个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请简要概述。(6分)

(4)有人认为,汤飞凡如果留在美国,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且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因其选择回国,使他的事业受到了很多限制,并且因其英年早逝,使诺贝尔奖离他而去。请就你对 “事业”、“荣誉”、“爱国”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否则不能保障国家旷日持久的安定与和谐。

B. 菲律宾官方表示,对马尼拉人质惨剧深表歉意,但不会向遇难者家属提供赔偿。这样的表态遭到了国际社会强烈的求全责备

C. 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甚至出国旅游等恶劣行径,中央再三令行禁止,但有些领导干部就是听不进去,照样我行我素。

D. 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铁硬件,马路公交也很完善,但是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却愈演愈烈,其混乱状况依然难以改观。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为依法严惩恶意囤积、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国务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

B. 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

C. 在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飞人刘翔的栏间节奏又回到了巅峰时的感觉,人们记忆中的那道红色闪电又回来了。

D. 在推进工资改革过程中,“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已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  ,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⑤④②③⑥①                     B.⑤①②③⑥④

C.④②③⑤①⑥                     D.②③⑥①⑤④

16. 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5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5分)

不止   不可逆性   积累   间接     严重    经过

积淀   传染性     由于   不只     直接    可逆性

重金属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①  危害人类健康,或是通过影响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②  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重金属污染通常会在人体中③  一段时间才导致发病,一开始往往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病变大多具有④  ,一旦发病便难以医治,以致对个人健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像痛痛病、水俣病等,⑤  危害患者健康,还影响患者生活的尊严,让患者在痛苦中去世。

答:①    ,②    ,③    ,④    ,⑤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一副眼镜,自己的才是清晰的;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个想法,切合实际的才是能够实现的。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诗人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引发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②陆游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范围非常广阔,其中就包括自然界。

③思想家、科学家也是这样。例如,面对昼夜流淌不息的江水,孔子深受启发,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勉励人们珍惜光阴;化学家凯库勒梦见自己被蛇缠绕而得到启示,于是发现了苯分子结构图……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与解析

 1.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说的是“历代正史”,“历代史书”有误,该项扩大了范围。

【技巧点拨】迅速找到相关语段,将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从中发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2. 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把握能力。“这几乎是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有误,“一般规律”指的是“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的过程”,而不是“重视学校教育,或学校与科举并重”。 该项移花接木,把不同的概念杂糅到一起了。参见第二段前四行。

【思路分析】注意把握文中相关内容,谨防命题者把不同的内容拼凑到一起,混淆视听。

3.  C 【解析】促使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是“废科举”,而不是“科举”。 该项混淆了事物的本质区别。 参见最后一段第四五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该项有一定的隐蔽性,其叙述以“科举”为陈述对象,一直贯穿到底,将考生逐步引入“科举……促使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的圈套。

【思路分析】注意文中对相关事物的介绍,并将其与选项细心比对。

4. C 方:(脸型)方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和相关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注意对原文“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的理解。这句话写的是王直的外貌,与性格无关,所以解释为“正直”必错无疑。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直脸型方正胡子长,仪表堂堂。”

5.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能力。(③说的是王直关心国事;⑤说的是王直与人交往谨慎谦和;⑥说的是王直的儿子经考核合格到吏部任职。这三项与王直的才干无关。)

【误区警示】注意三忌:一忌答非所问,二忌张冠李戴,三忌断章取义。即要紧扣题目对“才干出色”的要求作答,所选的内容必须与此相关;要选的内容必须是所指定的人物的,不能把别人的才干拉扯出来;要整体把握文意,不要截取只言片语就贸然作答。   

6.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古今不同词义的辨析能力。“面对严重的忧患,王直心思沉重”,是对“性严重”的误解,应当是“王直性情严肃庄重”;另外“默默地”应当是“大度从容地”。

【误区警示】本题的设置重在对“性严重”的理解,文言文中的“严重”与现代汉语中的“严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严肃庄重”之意,形容人的性格,后者是问题“程度深重”之意。平时要注意大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解答此类试题。类似的词语在本文还有,如“正统”(皇帝的年号),“ 充满”(充足),“ 反侧”(国势动荡),“方面”(方正的脸膛)等。若请将其搜集起来,必定大有裨益。

 7. (1)有谋略的文臣、勇猛的武将,坚实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到处都很充足,边耕种边防守,因此得以长久安宁。

(2)当时刚刚废除朝廷大臣举荐地方重要官员的制度,(这项工作)专归吏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推断主要词语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第一句要注意“兵”“充满”以及两个“且”的意思,根据文意分别译为“兵器”“充分”以及“一边……一边……”,句意则豁然贯通。第二句要注意 “罢”、“ 方面”的意思,此外要有一点历史常识,古代的“吏部”是掌管官吏选拔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把常识和语境结合起来推断,就顺理成章了。

【技巧点拨】翻译句子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要以“直译为主”,要留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逐步提高推断语句的能力。

参考译文:王直,字行俭,泰和人,从小端庄稳重,家境贫穷勤奋学习。永乐二年考中进士,皇帝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召进内阁,让他起草文书,不久授官修撰。先后侍奉仁宗、宣宗,经多次升迁担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五年到尚书部任职。尚书胡濙把部里的政事全都交给他,王直处理政务像平常就非常熟习的样子。正统八年正月,代郭璀任吏部尚书。
    皇帝打算亲自征讨也先,王直率领朝廷大臣极力劝谏:“国家边关防备最为严谨。有谋略的文臣和勇猛的武将,坚实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到处都很充足,边耕种边防守,因此得以长久安宁。如今敌人放肆猖獗,违背天理,陛下只该固守边疆,申明号令,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以待敌人,可以预料必胜,不必亲自统率军队,远到边关。况且秋天的暑热还没有消退,干旱的气候没有改变,青草不茂盛,水源还堵塞不通,士兵和马匹还不充足。战争凶险,我们认为不能那样做。”皇帝没有采纳,命令王直留守。皇帝的军队在土木覆灭,群臣请求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以使动荡倾危的局面安定下来。当时事变来得很仓猝,朝廷大臣的奏议屡屡呈上,(这些事)都是王直领头做的。但是王直自认为比不上于谦,自己甘居人下,只是大度从容地率领大臣们尽自己的职分罢了。加官太子太保。
    王直脸盘方正胡须修长,仪表堂堂。性格严肃庄重,不随便说笑。到和别人交往时,总是恭敬谦和的样子。在翰林二十多年,考察古人言论,编纂文集,记载注录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和金溪王英齐名,人们称为“二王”,按他们的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称王英为“西王”。到他任吏部长官时,更加廉洁谨慎。当时刚刚废除朝廷大臣举荐地方重要官员的制度,(这项工作)专归吏部。王直委任曹郎,严加抑制奔走钻营跑官要官的乱象。大凡御史巡视地方回来,必定让他们详细报告所管辖的官员是否贤明能干以备选拔,人们称赞这样做能选拔到贤才。他的儿子(王积)是南国子博士,经考核来到吏部任职,文选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说:“这样做扰乱法纪就从我开始了。”朝廷因为王直年老,任命何文渊任尚书辅佐他。何文渊离任后,又任命王翱,部里于是有两个尚书。王直任尚书十四年,年岁越大,名德日益显赫。皇帝优厚地礼待他,一般的朝见不让他参加。
    等到他离职回家后,曾随同那些佃户仆人耕作栽种,打鼓唱歌。儿子孙子们轮番举杯为他祝寿。天顺六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追赠为太保,谧号文端。

8. 景象:山河险壮,云蒸霞蔚,神奇瑰丽,自然美妙。

(或者:华山高峻,大河奔腾,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山河壮丽,云销雨霁,自然清新,气象万千……)   (2分,意思与诗意基本吻合即可)                   

写景作用:为尾联的议论张本(作铺垫),使诗人的人生态度从画面中自然浮出,有水到渠成之妙。(3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语句和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应当不难看出,前三联描绘的是一幅硕大无朋、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把这个意思读懂了,解答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只要抓住主要意象的特点,如高峻的华山、雨后的三峰、想象中的黄河等,用一些表达神奇、美妙、壮丽的词语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9. 表达了厌倦功名利禄、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2分)。京城咸阳是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热闹之地,通往咸京的路上“名利客”络绎不绝,诗人就是求名逐利者中的一个(2分)。但看到华山神奇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改变,于是以劝喻路人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其在坎坷的仕途上奔波,不如到大自然中学“长生之道”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的分析与感悟能力。要善于通过景物描绘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赏析】此诗是崔颢前往古都咸阳求取功名途经华阴而作。前三联都是写景。诗人在华山脚下,众多景物不可能全都收入眼帘,如诗中所说的“汉畤”(从秦文公到汉高祖所建的神坛之类,共有五畤)远离华山,不可目击。所以,诗人既纵展目力,又驰骋想象,把眼前景和意中景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硕大无朋、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华山高耸,俯视咸京;巨灵神所辟的三峰(著名的芙蓉峰、玉女峰、明星峰)如从天外飞来,鬼斧神工,非人间刀斧所能“削成”;。诗人经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峰峦如洗,自然清新。武帝祠前云蒸霞蔚,烟云时聚时散;仙人掌上新晴如画,翠色怡人心目。五六两句是诗人胸臆中的一幅写意画。上句中的“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突出其宏大的气势;“险”字则语义双关,既慨叹山河之险壮,又暗喻仕途之险恶。下句的“连”字,有囊括全景之妙,把上文中的“武帝祠”、“仙人掌”等仙迹灵踪连缀起来,使之浑然一体,更显神奇瑰丽。至此,诗人完成了画面的描绘,所营造的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并且为尾联抒发感慨蓄积了足够的气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都咸京,是文人求取功名的热闹之地,通往咸京之路“名利客”络绎不绝。诗人就是众多“名利客”中的一个。但见到或想到这自然美妙、神奇瑰丽、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河胜景和神灵古迹,诗人不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费尽心力地在坎坷的仕途上奔波,于是以劝喻路人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其如此辛劳,不如到大自然中学“长生之道”。这种思想感情,是在前六句所描绘的画面中自然浮出的,有水到渠成之妙。

10.(1)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 (1) A  C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老两口却信以为真”有误,农夫说:“若是我们的媳妇真像你一样,我们就幸福极了。”表明只是假设、只是希望而已;另外,两位老人对“我”那么热情、爱护,是农夫纯朴、好客的性格使然,而不是把“我”当成了儿媳妇。D姑娘“深深地爱上了他”有误,这些美好的印象主要说明少年对父母满怀爱心;E“美丽谎言”,真正的未婚妻应该是“我”等说法无依据。文中说“儿子后天就要和一个青年女郎结婚,那女郎也在商店做事”,以及儿子接老人时的喜悦表情等都表明这件事是真实的。

(2)①心地善良,为两位老人对她的关照感到不安,并且为自己不能真正当他们的媳妇感到懊恼;②开朗随和,对旅客的玩笑话毫不介意,坦诚地和他们说笑;③乐于助人,帮两位老人把行李拿下车,并且给他们指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故事情节、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情节发展和人物“我”的心理活动、行动等结合起来。

(3)表达了父母深切的爱子之情。①尊重儿子的感情和意愿。不论儿子的未婚妻长得美,还是长得丑,只要儿子喜欢,父母就喜欢;②对儿子无比关爱。只要儿媳妇让儿子喜欢,父母就喜欢儿媳妇。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能力。两位老人的对话,都是以儿子为轴心,对“未婚妻”的喜爱是建立在对儿子喜爱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子之心。

(4)观点一:以“未婚妻”为题,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通过“我”在列车上的所遇,表现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②意在言外。通过“未婚妻”这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的爱子之心;

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浓浓的亲情才是幸福的源泉。

观点二:以“未婚妻”为题,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①抓住“我”与农夫在“未婚妻”上的“纠葛”,通过“我”的言行和心理描写刻画“我”的性格特征;

②在“未婚妻”的漩涡里,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渐渐浮出水面:“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农夫老两口热情、纯朴,儿子孝敬父母,活泼单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突出。

观点三:以“未婚妻”为题,使情节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①以“未婚妻”为线索,把故事情节结构成一个整体,骨干突出,脉络清晰;

②以“未婚妻”为纽带,把“我”和农夫一家,以及有关旅客串联起来,使结构井然有序,情节不蔓不枝。

③围绕“未婚妻”结构全篇,情节发展合乎情理,自然而然地揭示“我”孤苦无依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地表现“我”对亲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的评价。考生可以选一个自己理解最深、最有把握的方面,立足原文紧扣“我”的孤独,农夫两口对儿子的爱,以及一家三口融融的亲情作答。

12. (1)A  D(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B 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能力。B“一般医科大学毕业生认为研究细菌是大材小用”有误,而是认为“到培养基室和菌种室工作是大材小用”,该项混淆了概念。参见第二段开头部分。C“广博的学识”有误,而是“丰富的”细菌学知识,该项扩大了范围。参见第二段后面三四行。E“为家乡众多的沙眼患者解除病痛”有误,不仅仅是为家乡,而是为祖国,甚至为全人类。参见最后一段汤飞凡说的话。答题时应紧密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与选项进行细致比较。

(2)“汤飞凡的选择”指的是他人生中的两次重大选择:一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的选择。他毅然放弃留在美国将会得到优厚的待遇,而选择回国,决心为祖国的微生物科学技术做贡献。二是在祖国的微生物科学如同荒野一般的情势下,面对林林总总的研究课题,选择什么课题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选择研究沙眼病原,为患者解除病痛。

【解析】本题考查领会文章骨干的能力。显然,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汤飞凡人生中的两次重大选择,将文段中有关信息提取出来并稍加概括、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3)①有勤奋严谨的精神,做事认真周到,对微不足道的琐事也决不马虎;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博览群书,广泛阅读本学科和与本学科有关的著作;③有强烈的责任感,把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的宗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能力。相关信息主要从汤飞凡的两位指导教师——著名的美国籍田伯鲁教授和哈佛大学细菌学大师秦瑟,对培养人才的方法和态度上提取;此外要抓住汤飞凡的对祖国的爱和责任感。要紧扣文意分要点进行概括,不要简单地罗列具体事例,一味摘抄现成语句。

(4)观点一:事在人为,不在条件。

①的确,美国的条件比中国优越得多,汤飞凡如果留在美国,对他的事业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②但事在人为,汤飞凡回到祖国不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吗?可见,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关键在自己,而不在条件。③即使不在美国,如果汤飞凡的生命能够再延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观点二:成果可贵,不在获奖。

①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都希望得到的荣誉,汤飞凡英年早逝,使诺贝尔奖离他而去,的确令人遗憾;②但衡量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关键在于他所取得的成果,而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奖;③汤飞凡成果显赫,虽然未获得诺奖的殊荣,但他为人类解除了许多病痛,其卓越贡献是永恒的,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得到的最高奖赏和荣誉。

观点三:热爱祖国,精神无价。

①汤飞凡选择回国,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其爱国精神令人感动;②汤飞凡的爱国精神是无价之宝,远远胜过个人的事业和荣誉,他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③我们要以汤飞凡为榜样,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把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当做人生奋斗的宗旨。

【解析】本题答案是开放的,但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要搞清“事业” “荣誉”“爱国”之间的联系区别,从中选取自己认识最深刻的一个方面作答,既要立足文本,又不能大段照搬原文现成的语句,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注:该题为押宝试题。理由如下:

①2010年新课标卷人物传记考查的是“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的规律,2011年仍然以自然科学家为考查题材;

②2010年诺贝尔奖揭晓,中国又一次与诺奖无缘。国内外有关权威人士预测,中国将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率先获诺贝尔奖。汤飞凡是我国自然科学家中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位,他因为英年早逝,而与该大奖失之交臂。在我国自然科学家向诺贝尔奖冲击的历程中,汤飞凡必然要引起高考命题者的高度关注,并很可能会以之为命题内容,以缅怀这位伟大的、为人类解除了许多重大疾患和痛苦的医学家。

13. 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能力。D愈演愈烈: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该项符合语境,运用正确。A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贬义词,该项只顾及“持久”而忽略了“旷日”。B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该项误做批评指责的意思了。C令行禁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该项误做严令禁止的意思了。

押猜理由:

①高考中的成语考查一般集中在常用而易错的成语上,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中的“汗牛充栋”、“自命不凡”“少不更事”等。本题中的“旷日持久”“令行禁止”“ 求全责备” 就属于这类成语。从字面上看,这三个成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最容易因望文生义而误用。考生务必当心命题者利用字面意义而设置的误区;

②新课标卷的成语考查一般设置是找出“运用错误”的一项,为提高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命中率,本题反其意而行之,将题目设置为找出“运用正确”的一项。这样,“旷日持久”“令行禁止”“ 求全责备”三个成语中只要出现其中一个,考生即可将其破解。

14. A【解析】本题考查辨识病句的能力。B主干搭配不当,“高速铁路……已成为……国家”,在“已成为”前面加“我国”。 C动宾搭配不当,“回到……感觉”,把“感觉”改为“状态”。 D语序不当,“最终”调到“将会”前。

15.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注意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⑤①②解说“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③ ⑥④解说“海峡港湾”。

【技巧点拨】解答语序衔接试题,关键在于把握各语句之间的衔接点上。首先要明确语段所叙述(或论述)的对象和所体现的中心内容;其次注意句子中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和句子,如关联词、总领句等;最后注意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语句连缀起来,如有不符合逻辑的情况即进行调整。

押猜理由: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目前最热门和最敏感的话题,在20101年高考中以之为命题材料是必然的。这道试题紧扣时代热点,考查的可能性相当大。就内容而言,可以让考生熟悉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就其思想性而言,有助于增强考生对祖国的热爱。

16.①直接,②间接,③积累,④不可逆性,⑤不只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和对词语的运用,以及对一些意义相近、相反的词语的辨析能力。从内容上看,①应该是“直接”危害,②是“间接”危害;从句意上看③说的是重金属污染在人体内要到一定的量才会导致发病,所以应当用“积累”,而不能用“积淀”;从词义上看,“可逆性”指的是可以医治,使患者重返健康轨道的疾病,“不可逆性”则与之相反,所以应当用“不可逆性”,才能与文段主旨相符。“不只”相当于“不仅”“不但”等,后面有“而且”“还”等与之呼应,构成转折关系,所以应当用“不只”;“不止”表数量上超出,与文意不符。

【思维拓展】此类试题的考查指向很明显,大多与考生所积累的近义词、反义词等有密切关联。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一些貌似相同的词语在词义上的或细微,或风马牛不相及的差别。有了丰富的积累,解答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17.示例一:一支钢笔,自己的才是顺手的;一道作业,独立完成的才是真正理解的;一个朋友,与你患难与共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示例二:一句问候,出自心底的才是真诚的;一间房屋,自己的才是温馨的;一份财富,自己创造的才是真实的。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基本符合要求即可。解答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逐一选好陈述对象,再找出与之意义相关的句子呼应;内容要符合事物的特点,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

【总结归纳】仿写试题一般都以排比句为主要形式,解答此类试题要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组合排比句的能力。这道试题的陈述对象有三个,每个陈述对象要有相应的内容与之相匹配。显然如果思维拓展不开,解答起来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平时的阅读中要多积累一些优美的意蕴深厚的排比句,并在日常的写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日积月累,对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必将日益娴熟。

18. 【写作指导】 显然,“材料”的指向性是“大自然的启示”。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人们心灵的愉悦,而且给人们心智的启迪。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从心灵深处接通了大自然的精神血脉,都可以从自然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因为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草,让人想到生命的活力;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让人想到生命的神奇;一缕清风,让人想到人生的淡泊;一滴春雨,让人想到自然的恩赐。自然景物无穷无尽,人们受到的启发自然也千差万别。即使对同一景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带着不同的心情欣赏,人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

所以,“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作文的指向很小,很明确,很具体。写作时要注意“启示”和大自然的有机联系,要从二者之间提炼出富含哲理的情趣和理趣;还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切身感受”,真正写出自己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示”。切忌泛泛地议论,空洞地抒情,更不能简单地罗列名人、伟人的“启示”,如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等,一来这个素材已经被人们用滥了,二来这是牛顿受到的“启示”,不是你自己的。此外要注意文体要求,要么写记叙文,要么写议论文,文体要规范。

 

【例文】                     大自然的启示

                                         余 洁

我是个农村女孩。

提到农村,人们会想到大自然;或者提到大自然,人们会想到农村。农村,似乎成了大自然的代名词。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是大自然之子,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小河边,在夕阳下,在山坡上,在丛林里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清凌凌的河水像一条长长的录音带,录下了我欢乐的笑语;蓝湛湛的长天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底片,摄入了我活泼的身影;大山的折皱像一把把雕刀,刻下了我冒险登临的秘密;树木的年轮像一页页书稿,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

不知不觉间,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在我童年的履历表上画上了句号。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从山里飞出去吧,到外面见见大世面。”我明白父亲的苦心:蚕蛹破茧,是为了在阵痛中化蝶飞舞;雏鹰离巢,是为了练就搏击长空的羽翼。

于是,我来到繁华的都市,负箧从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如果说农村是大自然的代名词,那么城市则是现代文明的同义语。初来乍到,城市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新鲜。我像一头刚问世的牛犊,睁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个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红酒绿的世界。但不久,我就厌倦了都市的繁华。绿意盎然,满目野趣,是农村的主色调;而钢筋水泥的灰暗,则是都市的流行色。都市的园林再美,总有矫揉造作的味道,容不下大自然真正的性灵。于是,我常常在想象中,在睡梦里,安静地默想,让灵魂自由地探胜。

孩子的记忆,真诚而逼真。随着阅历增长,素养渐深,回忆儿时和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情景,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而且,我觉得大自然一直在默默地向我隐喻着什么——

夕阳衔山,为树丛戴上一顶顶金冠。和小伙伴们疯够了,我在草地上曲肱而枕,静静地凝望天边的云霞、远山的暮霭,内心感到特别纯净。我恍然领悟,那不是我最初与大自然的倾心交谈吗?

熹微初露,山村苏醒了。小鸟啼唱,音色极美,与各种天籁之音——山风、流泉、松涛,和谐地融为一体,夺人心魄。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歌儿唱得好。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为我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乐曲在清润的歌喉间流淌,为我赢得阵阵掌声。我茅塞顿开,莫不是因为我从小受到了天籁的启发,特别是得到了小鸟的点化?

回忆,使我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于是,我不再为一时的成功而自我陶醉,不再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沮丧不已。根深才能叶茂,这是大自然的一条规律。同样生活在水里,莲能开出艳丽的花,结出肥硕的果,萍却一无所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莲扎根淤泥中,脚踏实地;萍却没有根基,居无定所,只能随波漂流。    

从青少年时代,就把根扎好,扎牢,人生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谢谢你,大自然!你不知给了我多少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自豪,我是个农村女孩,从小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我骄傲,我是大自然之子,我永远不离开大自然的怀抱。

 

点评:小作者美好的主观体验与大自然优美的山光水色十分谐调。捧读此文,我们仿佛在倾听一位农村小姑娘娓娓阐述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似乎通晓了自然万物的语言。其主要优点如下:

①开门见山,“大自然”开篇就得以彰显,扣题极为紧密,且立意高远,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②结尾意味隽永,既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整齐的句式,真挚的抒情,为文章增加了不少亮色。

③中间部分紧扣题意,抓住城市和农村在环境问题上的主要可比点大做文章;对儿时的回忆,突出了“我”的内心体验,与下文升华“启示”的段落浑然一体。

④文采优美,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少比喻生动、贴切;排比、对偶、拟人等手法运用娴熟。有的语句富有表现力,如“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在我童年的履历表上画上了句号”、“绿意盎然,满目野趣,是农村的主色调;而钢筋水泥的灰暗,则是都市的流行色。”等。

命题人: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