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叔的电子烟:Web2.0教育应用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45:08
(2010-03-06 20:01:39)转载
标签:文献综述
杂谈
分类: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摘要:Web2.0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较之传统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它具有较为诱人的教育应用前景。本文在归纳Web2.0产生背景、概念、特征、理论及技术基础、典型应用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Web2.0发展的特点;随后对Web2.0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应用策略进行了介绍;最后给出了Web2.0教育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Web2.0的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及Web2.0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Web2.0  教育应用
自2004年3月Web2.0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范畴内的许多思想和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发展、网络信息交流与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Web2.0时代,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可以辅助学习的社会型软件大量涌现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将面临Web2.0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要全面转向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成为技术的主人”。Web2.0具有能够支持新教育理念下学习活动的潜力,给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它具有较为诱人的教育应用前景。
Web2.0概述
产生的背景
始于2004年3月O’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其产生的背景来自以下四个方面[1]:互联网发展从量变到质变。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需求日益强烈。Web2.0寻求的是创造个人化与社会化的正向循环,其本质是社会化的互联网;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为Web2.0提供了技术支撑。如Blog、Podcast、XML、Tag、RSS、Trackback等技术更及时、更多样地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Ajax(异步传输)是多种技术的整合使数据处理速度加快,SNS (社会网络)、P2P传输技术加强人们的直接沟通、消除中间环节等;互联网需要创新模式。Web2.0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和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兴网络,形成了崭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的概念与特征
Web2.0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学术定义,人们主要从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技术的实现和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进行定义。其中逐渐被人们引用与认可的则是从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的定义: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RSS、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以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2]
Web2.0是以Web1.0为基础和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与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与Web1.0有着很多的不同。Web1.0主要提供Web浏览功能,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大量的网页,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所带给我们的则是一个“可读、可写、社会化”的互联网,是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3]Web2.0的特征主要有:可重用的微内容(Microcontent,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社会性;强调用户的参与性。[4]
表1  Web2.0和Web1.0的比较
比较项目
Web1.0
Web2.0
发展时间
1993年-2003年
2003年以后
应用基础
操作系统
浏览器、RSS阅读器、Wiki写作等桌面软件
信息传播目的
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的共同需求
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个性需求
构成单元
网页
发布/记录的信息
信息交互方式
网站对用户
群体、内容的P2P互动传播
信息组织方式
他组织
自组织,协同组织
内容创建主体
网页编写者,IT经营
任何人
体系结构
Client/Server(C/S)
Web/Server(W/S)
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二:一是对社会化的强调,一是对个性化的尊重。社会化,意味着互联网真正走近普通大众,将网络内容的创造使用权递交到普通用户的手中,同时,互联网吸纳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并成为广大用户互助、协作、聚焦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有力工具。个性化,意味着以每个用户为核心,尊重每个用户的个体需求,尊重每个用户的微弱贡献,充分重视这些微弱贡献所汇集而成的巨大力量。[5]
3  Web2.0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Web2.0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六度分隔理论、长尾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Web2.0的技术支持主要有:XML——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Ajax技术、P2P技术等。
<1>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为了描绘一个联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在一次连锁信实验中发现的。通俗地阐述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
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是一种显示数据的标记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它能够使数据通过网络无障碍的进行传输,并且显示在用户的浏览器上。XML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各种数据的管理,任何系统都可以通过XML的解析器来读取XML数据,因此它的数据可以通行各处,而不用担心系统不支持的问题。
技术
Ajax是Asynchronous、JavaScript和XML的简称,是几项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Ajax采用远程脚本调用技术,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XMLHttpRequest对象来实现数据请求,经处理与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它相当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实现了无需刷新整个页面,而只更新网页中的一部份数据的功能。因此它使得用户可以任意修改网页上的个人信息,且无需向服务器重新发送请求和刷新页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压力,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技术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或称为对等联网。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共享和交互,即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其它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下载。
的典型应用
博客/网志
Blog是Weblog的缩写,是一种网上共享空间,以日志的形式、按照日期顺序发布事件或发表自己的个人内容。Blog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户可以把Blog作为个人的资源库和展示中心,获取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
互动标签
一种网络用户根据个人对内容的理解、运用自由定义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协作分类的活动。它最早使用于图书馆的书籍标引工作。与图书馆分类法必须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对书籍进行内容划分不同,Tag标引更为自由,每个用户可以自由的为某些资源做标注,用以区分资源的性质。
社会化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是Web2.0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它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的。在Web2.0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Podcast,用户通过Tag、RSS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在SNS的帮助下,可以轻松认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找到需要的人,扩展自己的人脉,可以更科学地管理人际网络资源,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站点摘要(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以XML为基础,是站点用来和其它站点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它把网站内容如标题、链接、部分内文甚至全文转换为XML的格式,以向其它网站供稿,使用户可以用一般的浏览器观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阅读器”软件来阅读。并且有了RSS,你只要将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你的阅读器里。因此RSS被广泛应用于Blog中,用来看别人的Blog有没有更新。
百科全书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暗含一种迫切需要的参与精神,在这里指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是一个由网友自发支持与维护的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是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它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支持Wiki技术的网站是一种基于共同创作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在Wiki网站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与探讨。
自助广播(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
源于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的合成词,是指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的音视频文件、一种除了文字博客之外的新“博客”,在Web2.0家族中被称为播客。它是收音机、Pod、博客和宽带互联网的集体产物。它采用RSS2.0可以订阅模式,不再是单纯地音频文件,任何P2P文件都可以成为播客,任何个人都可以制作节目发布广播,任何拥有Mp3、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自由的收听播客节目。
一种基于P2P的多点共享协议软件,由美国加州一名叫Bram Cohen的程序员开发出来。和通常的FTP、HTTP下载不同,使用BT下载不需要指定服务器,实际上每个用户在下载的同时,也在作为信源上传。这种情况有效地利用了上行的带宽,也避免了传统的FTP大家都挤到服务器上下载同一个文件的瓶颈,加入下载的人越多,实际上传的人也多,其他用户下载得就越快。[6]
5  国内外Web2.0应用发展的特点
Web2.0的研究起于国外,国内Web2.0服务,起步于2 0 0 2年从国外引入博客。因此国内Web2.0的应用发展在发展程度、应用方式、生产内容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国内外Web2.0应用发展的特点如下表2:
表2国内外Web2.0应用发展特点比较表
国外
国内
发展程度
互联网服务的主流模式;形式丰富多样;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方面
发展迅猛且丰富多样;以“克隆”国外同类服务为主,也呈现出一些原创内容
应用方式
以加入社区的方式,应用各种Web2.0服务
以社区形式组织用户应用Web2.0初露端倪;由用户由浏览、下载网页内容到自己提供内容参与网络共建转变
内容生产
用户产生内容的粒度越来越细密,且存在丰富的优质资源
支持细粒度内容的微博客服务,在国内并没有发展成为主流
总之,虽然国内Web2.0服务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用户参与程度以及相应内容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Web2.0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博客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将互联网带入了Web2.0时代,教育博客也紧随潮流,以蓬勃之势在我国中小学迅猛发展。随后,各种Web2.0的应用技术如Wiki、Moodle、播客、Google协作平台等接踵而至,自由、协作、分享与群体智慧的理念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上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如果从2 0 0 3年开始有人写教育博客算起,Web2.0已有6年的发展史。
虽然BBS是Web1.0时代的主要交流工具,但目前BBS在教育中的应用仍然非常普遍,可谓宝刀不老。博客的教育应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Moodle(魔灯)、IM(即时交流系统的简称,如QQ)、网络视频和Wiki。至于电子地图(包括Google Earth)、RSS、P2P的应用研究文章数量较少。微博客、SNS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其研究应用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其中,图片分享网站(包括好看簿)的教育应用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检索,对图片网站的需求应该是很大的。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数字图书馆也在朝着Web2.0的方向发展,其教育应用价值不可小觑。另外,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在近两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应用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虽然它不是Web技术,但任何Web2.0应用都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更好地呈现和交互。[7]
2  Web2.0在教育中作用
Web2.0应用在教育中的作用,可用表3概括。
表3 Web2.0理念下的各种应用在教育中的作用
Web2.0理念下的各种应用在教育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知识的整理与归类,通过Tag分类学习资源)
信息的间接搜索(基于Rss与Tag等技术)促进分布式认知(将自己的思想、心得、疑惑借助Blog、Wiki、RSS、Tag等发布出去,从而使对该问题有共同兴趣的人员进行共享、交流与互动)
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与学生分别成为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体)
A.由教师提供主要学习材料的网络学习系统
B.由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学习交流工具获取某一主题的材料,并在消化吸收这些材料的同时对材料进行加工,教师作为指导者或者学习者加入
促进主体间信息交换(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以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等)
知识积累(以Wiki与Tag等技术形成的基于专题的知识积累)


3  Web2.0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Web2.0环境下虽有着多样的简单易用的工具作为学习的支持手段,且在教学内容的聚合迁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但在整个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依然容易迷失方向,在浩瀚的网络海洋里所获得的知识更多的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因此要想在Web2.0环境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更有效的促进Web2.0在教育中的引用,应注意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认识。Web2.0是一个概念而并非一种技术,因此要研究不同技术间的整合。基于Web2.0的学习方式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学习的过程来说只能是做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不能代替其他的学习方式;开发教育系统平台。建立内容充实丰富、界面设计友好合理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支撑,给每个个体提供展示的空间<3>设计学习活动及组织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方面,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以保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聚合,这可以通过Wiki、Tag、RSS技术来实现;将学习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分类标签与课程资源的分类建立联系;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培养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主要是指。
三、国内外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
1 国内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
国内Web2.0教育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认知态度和行动方式上。在认知态度上,用户呈现肯定和接纳的心态,在行动方式上,用户用网行为开始转向主动提供内容,参与网络共建。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1>多种工具组合应用。当前,教育用户逐步走出了单一运用博客的格局,开始尝试组合多种工具来提高用网效率。例如,除了将博客作为个人写录交流的工具外,还开始运用GoogleGroup邮件列表进行群体集思广益的研讨,用W i k i进行网络内容的结构化整理等。<2>运用网络合作开展教育活动运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以G o o g l e为主的网络办公套件,为群体间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其二,Web2.0工具发展的多样化与丰富性,满足了不同表达的需要。其三,一些综合教育社区的出现,为网络合作做事提供了体验环境与方法指引。其四,有效的合作,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实践成果。<3>综合教育社区凸显近年,国内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综合性Web2.0教育社区。各种Web2.0教育社区的出现,为全国各地教师更好地体验、参与、应用Web2.0提供了成长环境。跨越区域,结识同伴,不断扩大个人的社会化连接网络;为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外部资源;体验基于网络合作做事的方法。体验群体智慧运用的组织管理方式。<4>区域教师社区转型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用户自身应用经验的积累,早期的教师区域博客群在组织管理上开始转型,转向通过运用社会化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和发挥群体智慧来建设和管理教师社区。
2  国外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
对教育用户而言,国外Web2.0应用发展的大环境要优于国内,主要表现为:Web2.0应用工具极为丰富,大量优秀教育社区提供充分参与的成长体验;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为Web2.0引发的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指引和高品质的教学资源。
从实践的广泛性与深入程度来说,国外Web2.0教育应用要远超于国内。例如,英国国家电脑资讯教育辅导委员会2 0 0 9年3月召开了以“透视未来一代——今天和明天的学习”为主题的年度会议。会议主要采用现场面对面方式进行,但Web2.0服务也被应用在会议中。比如,利用博客记录会议内容、利用Twitter账号让场外教师参与会议、利用F a c e B o o k提前进行会议的传播组织、利用SlideShare存放历届会议演讲P P T等。[8]
三、Web2.0教育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Web2.0教育应用的普及和培训
目前,Web2.0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新技术层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取胜,使世人认识到了Web2.0的威力。近来,英国一位教育部门的高级官员建议,从小学开始推动学生学习和掌握维基百科和微博客等Web2.0技术,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在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融入新技术的学习与思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有效的Web2.0技术。比如哪吒(iNeZha.com)和微博客做啥(zuosa.com),是集合R S S、手机短信和I M的新技术,可以提高获取和发布网络信息的效率,而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因此,这些技术推出2年多还少有人问津。可见,紧跟Web2.0的步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
2  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深耕
迄今为止,教师在We b 2.0中的收益要多于学生,教师博客比Web2.0学习社区的发展更蓬勃,Web2.0促进了教师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然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步履维艰。所涉及的原因,有社会、家长的认可度,也有学校软硬件条件的问题,更有教师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用技术辅助传统教学的问题。虽然协作学习和网络探究学习的研究和实验较多,但让广大学生受益的普及应用却还少。这就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进一步深耕和推广。
四、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畅想未来的互联网,将会不断涌现出通过Web2.0连接的学习社区,并且个体参与社区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国内Web2.0发展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教育用户会不断参与到互联网内容的编织中;连接并加强教育群体的合作,包括基础教育工作者、高校工作者等;如何寻找和加入社区、如何与社区共同发展,成为度量个人用网能力的重要标志;加入综合教育社区,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各学科社区将不断涌现;社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将不断地被积累和提炼,并通过社会化方式传播;如何管理社区增进用户黏度,将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一种职业岗位技能。
五、国内Web2.0研究存在的问题
文献[9]的作者通过对国内Web2.0研究的文献分析,总结得出了国内Web2.0研究存在的问题。国内关于Web2.0的研究可以说是紧跟国际步伐,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大量的研究中有明显存在研究重复,力度不深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 主题过于集中,不够全面深入。主要集中在技术及相关应用研究和理论发展两个领域,分布过于集中;在论述某主题时,多是泛泛而谈,未能将研究深入化。对宏观研究方面,相关文献较少。
2 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不足。国内学者往往把侧重点放在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产生的效果上,缺乏针对关键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如何进行技术应用谈得较少。因此虽然研究的应用范围较广,但真正实施到实际中的较少,或不够深入。
3 研究者来源单一,缺乏交流合作和核心团队。一方面易造成研究力量的分散、使得研究者们无法在学术交流中取得共识,更谈不上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研究者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往往会针对同一课题展开内容类型的研究,造成研究力量的浪费和研究成果的雷同
参考文献:
[1] 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25(12):7.
[2] 曹良亮.Web2.0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系统架构分析[J]. 技术应用,2008,(3):68.
[3] 卿竹.Web2.0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20(1):46.
[4] 谭支军.基于Web2.0的网络教学系统结构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9):96.
[5] 陈青.Web2.0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
[6] 程军,徐芳.浅谈Web2.0带来的教育变革[J]. 科技信息,2008,(19):49.
[7] 吴向东,王继华.Web2.0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反思[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6)
[8] 庄秀丽.Web2.0教育应用现状概述[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9] 金燕,祝贺.国内Web2.0文献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