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紫文在哪上学:郑和宝船重下西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0:43:33


  

经历了明清两朝漫长的海禁,郑和宝船及中国舰队退出了大海,其独步世界的造船工艺也失传已久。600年后,郑和宝船又将再现大海,重下西洋?

 

一艘纯手工等比例复建、造价高达1亿人民币的郑和宝船,将于2013年重走郑和下西洋航线。眼下,它正在南京鼓楼区扬子江大道1号的“郑和宝船厂”进行肋骨安装,72道5吨级木质肋骨,已经支撑起了长达71.1米、四层楼高的巨大船体雏形。4个月前,它已完成了48米长的龙骨拼接,预计船体明年即可下水。  

■ 郑和宝船重归大海

宝船,当年郑和舰队拥有的世界最大木质帆船。《明史》称其长四十四丈,折合公制138米,宽61.6米,船高四层,9桅12帆,锚重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排水量达上万吨。

然而明中叶以后的漫长海禁中,它独步世界的建造工艺已渐渐失传。以致于当2002年原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领衔的中国造船专家,决心复原郑和宝船时,遍访国内外,竟没有发现一份详尽准确的相关设计资料。

郑明16岁参军,当了一辈子海军,1994年从担任10年之久的海军装备技术部第六任部长位置退职后,即潜心研究海军发展史。感于晚清3次海军舰队全军覆没的悲剧,对比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处于世界航海技术之巅的辉煌,他萌生了复原郑和宝船的想法。

2002年,作为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郑明更倡议建仿古帆船航海。

“郑和下西洋并非劳民伤财之举,应该是功大于过。”郑明认为,尽管郑和下西洋本意是为肃清建文帝集团等敌对势力及显示国威,但事实上却是起到了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水平、规模的作用。

据郑明研究,郑和船队不仅贩卖瓷器到国外换回宝石、香料、药材、木料等,还允许船员可以自己进行买卖。由于利润可观,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也跟着郑和的船队做生意。有资料记载,到印度时郑和船队已有800多艘船。

“郑和下西洋的那30年正是明朝最昌盛的30年,而这样规模庞大的活动能坚持30年之久,说明它有一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规模庞大船队巡游各国也起到了宣扬国威、稳定后方的作用,仅1423年就有16个国家的1200名使节来华。”

“历史事实证明,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国家要强大,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郑明认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而对海洋划界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将是未来的热点。

郑明呼吁复建宝船,重走当年郑和下西洋之路,正是希望以此唤醒许多国人非常缺乏的海权意识。

“国家昌盛的时候我们跟海上跟国外交流很多,而我们国家衰落时,侵略我们国家也是从海上来的。”同时,郑明更希望能发掘出它对当代中国提升航海水平的借鉴意义。因为自郑和之后,中国独步世界的航海、造船技术,便随着明中叶起长达数百年的海禁而渐渐失传了。   

 ■ “凭空想象”的复制工程

郑明的最初计划是,2004年底前完成宝船复原,并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进入上海港。然后,让宝船沿着郑和船队600年前驶过的航线,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然而此前,有残存图纸和打捞出水实船参照的瑞典古船“哥德堡号”,从准备到建造成功,前后也用了足足20年时间。 

既没有详细图纸,又没有实物可参照的郑和宝船复原,实际上更为艰难。郑明说,复原工程后来几乎动员了所有明史专家和古船研究专家,还有民间造船世家。

即便如此,细致到船上每件器皿形态、规格都要考究的复原工程,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以致于工程进行一年后,郑明还不得不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征集问题解决方案。

当时他列出了一个关于复原宝船的细节问题清单,总共15个,在近十家中央媒体上刊登,希望可以有人帮助解决。 

这些问题琐碎而具体,如船队用怎样的方式通信,悬挂怎样的旗帜、灯笼,厨房里都有什么设施、是否带有活畜,船上的卫生盥洗条件是怎样的等等。

“有可能是问题太专业,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奖金,所以应者寥寥无几。” 

“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工艺传统的中断。”北大历史系教授李新峰认为,郑和时代应该已经达到了中国传统造船工艺的巅峰,可惜都在明中叶以后渐渐失传了,清代战舰发射火炮会导致船体断裂,装备了早期后膛炮的明代战船,记载中却从有过类似事故,明末郑成功的舰队还打败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舰队。

而在最初的郑和宝船形制考证阶段,郑明与两位郑和研究专家唐志拔、辛元欧,仅能根据残存于浩瀚文献、古碑中的零星资料,进行宝船复建前的考证工作,起点是南京静海寺一块明代残碑上“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等字样。 料,是宋元明三代的船舶容积单位,“二千料海船”应长二十丈,折合公制为61.2米,宽13.8米,估算排水量为1170余吨,可载员350~400人。此前,知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根据明《西洋番国志》,也得出了2000料海船为郑和舰队主力船型之一的结论。 

根据宋应星《天工开物》中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的记载,郑明进而推断,“二千料海船”应为6桅木帆船。

这一推断后来在《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版画卷》中得到了证实:一幅“天妃(妈祖)护佑郑和下西洋船队”图,绘有五列同样形制的船,每列五艘,船有主桅3根,辅桅两根及一根尾桅。而它两头高翘,船舷高,吃水深,高大如楼,则完全契合中国四大古船类型之一的“福船”。   

 ■ 郑和出发的地方

正当郑明团队四处奔走求证郑和宝船确切形制时,2003年,南京下关中保村的明代宝船厂遗址——郑和宝船当年的诞生之所被发掘出土、重见天日了。 

这里自1957年以来,一直陆续有舵杆木、绞杆木等遗物出土,但一直未进行彻底发掘。伴随着南京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到2003年,原来宝船厂800亩地的范围,已缩小到仅余三分之一,7个作塘(船坞)也已在发掘前被填埋了4个。

站在与遗址一街之隔的高楼上放眼北望,可见近处3个作塘与不远处的长江浑然一体。当年,船厂靠江边的一侧开了一个大门,宝船造好后,放开闸门引进江水,便可令宝船移动到在江边等候的浮船坞里,再从江心出坞下水。 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成立了宝船厂遗址开发筹备小组,决定在宝船厂遗址内兴建“宝船遗址公园”。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遗址先期进行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迄今还留有巨型作塘(船坞),可以同时建造各种宝船,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 

对复原宝船考证工作而言,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是第六作塘出土的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形制完全一样的完整铁黎木质舵杆。

郑明认为,这就是2000料宝船所用的舵杆。并相信,这种舵杆曾经在南京的宝船厂内被大规模地生产和装配。

鼓楼区政府更有意按照郑明的想法,复建一艘2000料宝船。2005年6月6日,复建计划正式提上宝船厂遗址开发筹备小组的议事日程。

随后,另一位关键人物卢纯义的加入,终于使得郑和宝船的复建计划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卢纯义,马来西亚金龙集团董事长,祖籍广东。和许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人一样,他也对郑和奉若神明。 

听说南京希望仿制郑和古船时,卢纯义立即派人前来联系。“重建古船,可以弘扬国威,给海外华人长脸!”南京宝船厂遗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刚对卢纯义的话至今记忆犹新。2005年4月,金龙集团代表贾铁甲来到南京。2005年9月,双方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10月24日,双方共同出资成立的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负责宝船建造的所有事宜。其中金龙集团出资600万美元,鼓楼区政府通过市场融资400万美元。

至此,长达3年的复原考证、工程筹备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 艰难复原路

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是,宝船复建工程启动后,竟又等了三年才正式开工,原因只是因为缺了一批制造肋骨不可替代的“天然弯曲巴劳木”。

宝船复建最基础的工作,是搭建纵向的龙骨和横向的肋骨。由于龙骨长度基本就是船的长度,所以采用了两头拼接的方法,为保证不渗水,施工者在处理上相当细致。而肋骨虽比龙骨短很多,强度等技术要求却大大高于龙骨,只能采用自然弯曲的弯木。 从2008年宝船复建正式开工起,鼓楼河西的宝船厂北片就一直堆着三千多立方米的各种巨型原木,其中最大的一根长27米、重16吨,全是来自马来西亚原始森林的巴劳木。它是制造海船最好的木料,纤维密实、抗压及抗腐蚀能力高,但仅生长于东南亚。其中尤为珍贵的,正是“天然弯曲巴劳木”。 “100根木料中才能有一根弯木,而100根弯木中才能找到一根弧度适合的弯木。”负责宝船建造、管理的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志刚说,为了这批弯木,宝船公司工程师特意在大马苦苦寻觅一年。而六赴马来西亚挑选木材的船体工程师方友瑞说,由于数量不大,要求特殊,马来西亚木材商不愿意做这笔生意,他们只能自己在原始森林里的伐木场、山头搜寻,当地天天下雨,道路泥泞不堪,蚊虫叮咬,运输困难。 

“现在回想起来都胆寒。好不容易找到了木材,还要费心解决堆放、转场、集中、检验、找运输商、通关等,困难一个接一个。” 

而这些,仍然只是宝船艰难复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