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毛阿敏原版伴奏:艾扬格《瑜伽之树》之树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4:33
当你整个人彻底、完全沉浸于体位法,既忘了身体,也忘了感觉,这就是收摄(pratyahara)。收摄的意思是:把各种感觉从皮肤的外围往存在的核心收回。心沉静的当下,真我安息于它的居所,心也消融了。同样地,当肌肉和关节安息于姿式中,身体、感官,还有心都消融了,意识一片清明,这就是收摄的意思。
    前面说过,印度思想把身体分为五个层面:构造层、生理层、心理层、知性层、灵性层。心和智如何区分?为什么我们把心分成两部分,而西方心理学却认为是同一回事?我们区分收集资讯的心与分别善恶、推理判断的智。
    哲学不分东西,但哲学家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个人思索、成长。或许你是西方人,我是东方人,然而你我的弱点和得意是相同的,毋须区分。如果东、西方哲学在方法上显得不同,别忘了东风哲学古老悠久,西方哲学则年轻得多。西方哲学是理性主义的,所有的讨论都以头脑的治理为标准,不涉及心的智慧。不过现在西方对心也出现了新的区分,除了心理学之外还有超心理学。真正的哲学是融合头脑与心灵的智慧,像是佛陀、罗摩克里希那、罗摩努迦、圣方济这些这些圣哲所教导的。
    心的知性层面有网络、搜集、累积资讯的能力,却没有识别力。识别出自收摄。收摄修炼、教化知觉器官。在我们一生之中,多半以记忆取代智觉。记忆启动心,由于心受记忆所启动,所以我们只追寻过往的经验。记忆担心失去它的身份地位,每每在心有一丝机会去唤醒智觉时,记忆马上跑出来说:“行动啊,马上行动!”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行动。行动的意思是:不经思考而立即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修炼瑜伽里要有第五个层次的收摄,因为你必须确定记忆给予正确的回应。
    我们的五种知觉器官与色、声、香、味、触接触,并且把接触后的印象传送给心,心再把他们储存在记忆库里。记忆渴望更多的经验并煽动心,心就回避智觉而直接刺激行动器官去追寻这些经验。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智觉想要衡量利害得失以平衡记忆、心和知觉器官,可是它们都不听智觉的明智忠告。过去快乐的经验使它们渴望多一点再多一点,因而需求与欲望横生。欲望引诱心去追求更多的享乐。反复享乐之后,行动器官失去效能,无能再激发知觉器官和心。人不断渴望过去的印象,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这就生出烦恼的种子。这时瑜伽的第五支收摄,就像真正的朋友般,赶来援助这个不快乐的人,让他能在灵魂的喜悦里找到快乐。
    那个一直回避智觉的心,这时懂得以智觉为指引。有判断力的智觉就衡量对错,带领心不一昧依赖记忆和它的印象。发记忆和心之道而行,就是收摄。在智觉的协助下,各种感觉开始往内走,并且回归原点。这种衡量本能、念头、行动的过程,就是舍离的训练。放下世俗事物,依附内在灵魂。记忆经验了新的印象,变得服帖而顺从意识。这个意识掌有智慧,而且使它安息于良心的源头。如此一来,行动的本质停息了,直观洞见自由流畅。
    收摄意味着不让记忆玩的拿手戏。把记忆架空有如虚体,这样心与智就能直接连结。西方心理学不分心与智,完全没有谈到这个过程。但是印度哲学里把心分为波动起伏的心和沉稳安定的心。如果能掌握到这点,就抓到瑜伽的重点,对生命会有新的看法和领悟。
    器物放在完美无瑕的水晶之前,如实照映而不会有折射;同理,当意识从千万思绪中解脱出来,就变得极为敏锐、清明、晶莹剔透,如同关照者。这时意识就明白知觉者、知觉的工具和被知觉的物是相同的,而心可以如实映照而无折射或扭曲。帕坦加利说:“在这个阶段,记忆已臻成熟,不复存在,心从过去的记忆里解脱出来,变得前所未有地敏锐、前所未有地清新,前所未有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