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服务电话:自将磨洗认前朝---细说“七年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06:47
在中国历史上,为朝鲜和日本一共打过三仗。第一次是在唐朝时期,大将刘仁轨在白江口以不到二百艘舰船的战力大败日本和百济的联军四百艘战舰近二万七千人,彻底把日本的势力赶出了朝鲜半岛,实现了后来朝鲜半岛的统一。最近的一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甲午之战 ,这一仗是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夹在这中间的是发生在公元1592-1598年间的一场大战,这时期恰值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历史书把它记作“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援朝战役”,在日本那边则是文禄到庆长年间,日本官方将它称之为“文禄·庆长战役”,朝鲜这边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这场战争总共持续了七年时间,我们为了 方便,也为了统一起见,就把它称作“七年战争”。

[秀吉的野心很大]
  发起这场战争的是当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丰臣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也叫做苗字。日本的姓比较普遍的有三大家“源”、“平”还有“藤原”,所以明史里把他记作平秀吉。“关白”这个职位相当于我们的“丞相”,不是唐宋时期权力被分散的左右“相” ,而是汉魏时代类似于霍光,诸葛亮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但对于秀吉来说,天皇也是虚的,所以实际上他是当时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执政者。
  到公元1590年为止,秀吉继承他主君织田信长未完成的事业,终于实现了日本政治上的统一。但秀吉也清楚,这种程度上的统一是很不牢固的,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割据势力虽然表面上对他表示顺从,而内心其实是很不坚定的。更要命的是他的直辖部属中大部分也对 现有领地不满,这批长期在割据环境中生存的武士,对于领土的占有欲称得上是贪得无厌。
  在统一日本的过程中,秀吉所取得的直辖领地并不占据优势,他的实力之所以远远胜过各大名,是因为他控制的界、京都、大阪、博多是当时日本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和贸易港。而确保这种优势的前提是当地的商人能够稳定地发展对明贸易(南洋也有,但毕竟远)。可 是明政府因为肃清倭寇不久,又兼对发展明日贸易不感兴趣,因此日本商船迟迟无法开进明朝港口。秀吉心里明白以目前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是不可能迫使明政府同意发展双方的贸易关系。因此,他希望以陆军通过朝鲜,从而打开进入明朝的大门。而同时,他又可以借助这 一战争行为使那些对现有领土不满的割据实力的欲望得到释放,以减轻他在国内的压力,而在战争中消耗这些大名的实力则更加有利于自己在国内的统治,一石三鸟,秀吉的算盘打得很精。
  上面说的是当时的客观形势,但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意志。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秀吉侵占朝鲜中国的野心当他还身为织田信长部将的时候就有了。早在1577年,当他还叫羽柴秀吉的时候,就曾对信长说要“...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 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十年之后当他真正征伐九州的时候在给其爱妻浅野氏的信中再次提到“......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指中国)之版图纳入我之版图”。数十年来念念不忘侵吞中国,他的野心何其之大!
  因此,九州征伐结束后,秀吉马上开始了备战工作。他将“关白”这个职位交给自己的养子秀次,自己做上“太阁”专心负责侵朝备战工作。所谓太阁就是关白一职转让后的称呼,类似于我们官职中的最高荣衔“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秀吉的备战工作做得很细致,他总共征调了三十三万大军,大约五百艘军船以及可供四十八万人食用的军粮。自己亲自到肥前的名护屋坐阵,让他的干儿子以勇武著称的以宇喜多秀家为前线总指挥。除去十三万预备队外,将二十万先遣军分为九队,第一队是熟悉朝鲜情况 的小西行长,第二队是自己直属的头号猛将加藤清正,然后依次有黑田长政,岛津义弘,福岛正则,小早川隆景等,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可见秀吉的决心之大。
  1952年4月12日,小西行长由他的女婿对马岛岛主宗义智为向导,乘船驶抵釜山,开始了这场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

[朝鲜这边一团糟]
  相比于日本国内的一心备战,朝鲜这边的情况却是糟糕得很。当时的朝鲜,国内的阶级矛盾闹得很凶。一方面,官僚贵族们不断掠夺、兼并土地,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而一方面封建剥削也随统治阶级的欲望不断加重,不堪忍受的农民终于纷纷揭竿起义。另一方面,朝 堂上也不太平,比起明朝的党争,小小的李家王朝也不逊色。他们中一派是受过书院教育的贵族子弟,以儒家思想为武器,称为“士林派”;另一派是在朝的世袭官僚贵族,叫“勋旧派”。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一派得势就打击另一派,弄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更糟糕的是这些党人都是争气不争势,他们忘记自己拿着朝廷的俸禄多少应该尽忠职守一些,意气之争也该分场合。1589年3月,朝鲜派黄允吉、金诚一为正副使,以祝贺秀吉统一日本的名义赴日。他们眼见了秀吉的骄横跋扈,以及有意对朝鲜中国用兵的狼子野心。但 仅仅由于两人分属不同派别,回来后一个说倭人狼子野心,入侵只在早晚,另一个马上唱反调说秀吉才能平庸,不足为患。吵到最后莫衷一是,居然就不了了之了。朝鲜因此也根本未作防备,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三名管理巡视南部三道,以作为备倭工作。君臣上下再次高歌醉 舞,耽于逸乐,毫无戒备。再加上李朝历来“重文轻武”的思想也导致军备松弛,国力大衰。
  就这样,当小西行长发起进攻的时候,李朝的国防力量像一张纸一样,一捅就破了。

[釜山登陆后一发不可收拾]
  第一军团的军团长小西行长是商人出身,长年从事中,朝,日三国海上贸易,对朝鲜的情况很熟悉。4月13日黎明,将近两万人的小西军团对釜山发动了猛攻。一方面朝鲜方面全无守备,另一方面双方的武器差距太大,相对日军较为先进的鸟铳等火器,朝鲜军队仅仅 用弓箭刀枪自然难以抵抗。守备郑波当场中弹殉死,釜山陷落。附近巨济岛的水军统领元钧十分无能,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自沉战舰火药逃走。他将战略物资毁灭虽然算不上资敌,但是不加抵抗就作如此处理,和卖国又有何异?此后日军的进军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两天后 就攻克了东莱府,二十日渡过洛东江进逼尚州。紧接着在对马岛待命的加藤清正的第二队,黑田长政的第三队也立即从釜山登陆,取道东西两路,连克彦阳,庆州,金海,星州,迅速向京都逼近。到四月二十七日小西行长攻克忠州,朝鲜京城的门户已经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兵 锋前。朝鲜国主(宣祖)李昖决意北撤平壤,同时派柳梦鼎为请援使赴明朝求援。当李朝君臣仓皇北撤时,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所率日军,一路未未遭遇激烈抵抗,分别于五月二日和三日进入京城。七日,第三队黑田长政军亦进入京城。紧接着开城、平壤也相继陷落。李昖 不得不退到中朝边境的义州,打算入明避难。朝鲜的三都在日军入侵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全部失守。日军沿路攻占城池后大肆劫掠,在京城烧毁朝鲜皇室的宗庙,尤其是加藤清正的部队,动辄屠城,杀人无算,战后朝人便把“加藤清正”这个名字作为朝语中“狗”的代 称,以痛吃狗肉来渲泄胸中的深仇大恨。
  丰臣秀吉在得到小西行长的战报后非常高兴,他甚至幻想大明也会如此不堪一击,兴奋到一度打算直接从名护屋出发去朝鲜坐镇。但随即而来的战报让他彻底放弃了这一幻想,朝鲜水师在赤珍浦大破日本海军,秀吉水陆并进的战略部署被彻底粉碎了。

[李舜臣十分英雄]
  朝鲜的陆军节节败退,海军方面却取得了重大的胜果。指挥朝鲜海军的李舜臣,非常之优秀。他当时指挥全罗道的水军,数量不多,但却敢于主动出击。他打日军的战术很简单,四个字“诱敌”加“突袭”。利用日军的狂妄轻敌“诱敌”,再以自己对海道地形的熟悉设 伏突袭。他先在玉浦打败藤堂高虎的50艘船队,紧接着又在合浦,赤珍浦连续击破日军的补给船队。为了对抗日军海军的近船火枪扫射战术,他设计了一种防御力极佳,机动力也不弱的,外形形似龟背的“龟船”。当时日军的海军大部分原先都是从事海贼职业的水军,并 非正规意义上的海军,他们的船以攻击力为优先,防御力极差,一旦碰上龟船弓箭、枪弹打上去根本毫无伤害,而龟船火力强一通扫射,普通的战船根本挡不住。就这样,李舜臣在海战上不断取得胜利,在泗川、唐浦海面,又取得了两场大捷。击毙了日方将领龟井兹矩,这 是朝鲜战争中第一个毙命的日方有名之将。这个龟井兹矩能力一般,当年却颇有野心,当年出兵前请秀吉在他的扇面上题词曰:“龟井是琉球王”。结果这柄扇子成了见证他姓名的遗物。此后李舜臣再接再厉,在闲山岛海面大败日方水军主将胁坂安治、九鬼嘉隆和加藤嘉明 ,逼得此役参战的日方水军猛将来岛通总因此兵败自杀,这个在毛利元就时代石山战役中名扬一时的海贼家族就此消亡。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闲山岛大捷”,此战后,日本水师再也不敢出动,李舜臣彻底控制了制海权。从这一刻,几乎就可以宣告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行动的 死刑了。

[风起云涌的义勇兵]
  李舜臣在海战方面取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朝鲜军民的士气。而日军沿途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大大加深了朝鲜人民的苦难,其中尤以沿海的庆尚、忠清、金罗三道(朝鲜的“道”相当于我们的“省”)最为严重。地面上朝鲜官军屡战屡败,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武 器保护自己。庆尚道宜宁郡的儒生 郭再祐散尽家产,率先招募义勇举兵抗日,他穿红衣服骑马指挥战斗,自称“天降红衣将军”。朝鲜各地纷纷响应,相继而起的还有郑仁弘、金沔、金俊民、孙仁甲、赵宪、僧灵圭等。侵入全罗道的小早川隆景部,侵入忠清道的黑田长政部,也相继遭到民间义军的猛烈抵抗 ,不得不放慢侵攻的脚步。由于义勇兵的奋勇战斗,不久就恢复了庆尚道西部宜宁、三嘉、陕川等地区,并且联手合作守住了晋州,日军攻城即克的势头就此被止住。此后日军因为义兵的不断袭击,被迫放弃了锦山、茂朱、沃川,退缩至庆尚道集结。这些义兵之中既有民间 布衣,也有爱国官吏,甚至还有佛门弟子。七十岁的佛教界大师休静,传檄各地寺院组织了一队数千人的僧兵,与日军进行战斗。休静的高徒惟政组织了七百僧兵,赴永春、原州、春川等各地打击日军。后来日军退却时,惟政在蔚山担任和平交涉工作。加藤清正问他:大师 已经出家,到这里来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想要阁下的人头。
  朝鲜战争开始出现转机,而这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天朝大明也终于开始有多动作了。

[向明朝求援]
  朝鲜的请援使一早就到了明廷,但是明廷迟迟没有动作。因为这时候明朝内部也不太平,宁夏一个叫哱拜的策动造反,几万人声势浩大,宣、大、蓟、辽四镇的主力都已经调过去剿匪了,一时之间根本派不出力量去援助朝鲜。此外,朝中的议论,对出兵援朝的意见也不 统一,有的主张援助,有的主张加强辽东防务。兵科给事中许弘纲甚至说“朝鲜是我们藩属屏障,只有他帮我们守的道理,哪有我们去帮他们守的道理?”这个人,说话不动脑子,他一口一个道理,自己却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上书明确指出“日本 打朝鲜,其实主要目标是我们中国,我们去救朝鲜,并不只是救自己的属国那么简单。”万历皇帝对于双方意见犹疑不决,这时候朝鲜国王李昖逃至义州,上表愿举家到明境内避难,故此就派副总兵祖承受训率领游击史儒等渡鸭江接应。祖的任务原只是接应国王,保护其安 全。但当祖在得知小西行长不在平壤,城内只有松浦镇信的七百兵时候起了贪功的念头,另一方面朝鲜君臣也极力的吹捧怂恿他,于是他轻率的率兵攻入平壤,可他的部队大部分是骑兵,在巷战中远非日本火枪的对手,结果大败,游击史儒、参将戴朝弁等俱重伤阵亡。这个 祖成训有勇无谋,当时日军主力正在中和筑城,当时平壤守军只有区区七百人,且毫无准备。祖承训如能制定可行的作战计划,而不是贸然突进的话,平壤之战是根本不可能失败的。他戴罪立功留在了辽东,他的儿子是后来帮崇祯皇帝守锦州守了十五年的祖大寿,比他能干 多了。这是明军和日军的第一次接触,居然遭此大败,明朝因此一度动摇想要和日本议和,但是日本要求封贡(封是封丰臣秀吉为王,贡是开放堪合贸易)的条件实在无法接受。就在为难的时候,宁夏叛乱平定,大将李如松率着大军紧急赴援朝鲜,明朝终于正式加入援朝抗 日的战争中了。
  
[从平壤到碧蹄馆]
  李如松的部队刚平定了宁夏的叛乱,士气极为高涨。而且李如松本人也颇有大将之风,入朝之前仔细研究了朝鲜的地形,并详细地了解了敌我两军的形势。他的部队在火枪的运用上及不上日本军队,但是所使用攻城及野战大炮,远较日军为多而且杀伤力大,对日军极有 威慑力。1593年正月初七,李如松率军突然出现在平壤城下开始发动进攻,这是明日两军主力的第一次激烈战斗。这一仗明军打得极其英勇顽强,李如松坐骑中弹死,换马再战,游击、参将等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终于在气势上压倒了日军,战斗了整整一天,日 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明军虽胜伤亡亦多,但士气高涨,志在夺取平壤全地。小西行长在八日夜里连夜撤往凤山,结果驻守在凤山负责增援的大友义统在听到了明军的炮声后,竟然先行撤回京城,小西行长也不得不撤回京城。明军随即恢复了平壤,半个月后,李如柏率领 的明军前部攻占开城,朝鲜沦陷的黄海、平 安、京畿、江源四道也同时一举收复。
  逃回汉城后,惊魂未定,提出全军南撤,但遭到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的强烈反对。虽然侵朝日军名义上的总大将乃是宇喜多秀家,但他是个头脑简单的年轻人,说话没有多少号召力。小早川隆景位列丰臣五大老,资历和威望在侵朝日军中都是最高的,因此日军指挥部 最后还是依照隆景的意见作出坚守汉城的决定,并且对外放风说日军要弃守汉城。镇守咸镜道的加藤清正、锅岛直茂也向汉城一线收缩兵力,几路日军合兵一处,计有五万余人,严阵以待明军。
  由于进军顺利滋长了李如松的骄傲情绪,当他风闻日军要弃守汉城,就贸然率领两千轻骑前去侦查敌情,结果行军到离汉城三十里的碧蹄馆,遭到早已预伏在此地的日军小早川、加藤、黑田、小西等部的迎头狙击,如松大败 ,部下死伤殆尽,自己也被日军重重包围,幸亏明军的后续部队赶来增援,才死里逃生。碧蹄馆一仗败的原因很多,轻敌是一个,另外内部不合也是原因之一。在平壤开城等地的攻城战中游击吴惟忠的浙江兵在攻城中出力最大,斩获最多,可是李如松为了让自己的李家将兵 领功,却让浙兵只杀敌不斩级,把首级都算在了自家人头上。战后论功时又刻薄浙兵,于是南军大为不满,在他南下追击逃敌的时候,不愿意跟随。这批浙兵因为是按戚继光的旧法训练,带兵的吴惟忠、骆尚志两游击又是戚继光的旧部所以对阵日军尤其得心应手。李如松多 少是久经战阵的大将,虽然碧蹄馆失利,但他迅即利用日军的疏忽,派遣副将查大受率领一帮敢死队,潜入敌后,一把火将龙山的日军粮库烧了个精光。可是由于碧蹄馆一战挫动士气,李如松也不愿再战,日军粮草被烧亦无力反攻,只有固守待援,双方形成僵持状态。这个 李如松前后表现可谓虎头蛇尾,他这个人,能打仗,但是毛病太多。他并未完全继承他父亲辽东大帅李成梁的魄力和作战能力,而他父亲私心太重,贪功冒赏的缺点却完全继承下来,且犹有过之。 碧蹄馆虽败,但形势尚好,他不该就此歇手,否则也不至于后来战争又拖了数年之久。

[和谈原来是一场闹剧]
  仗打不起来,就要考虑和谈了。和谈其实早就开始了,祖成训兵败平壤使得明廷考虑重新审视朝鲜的局势。为此明朝方面派了特使沈惟敬去和日本方面第一军团的小西行长接触。这个沈惟敬是浙江嘉兴人,父亲是海商,他自己出生在日本的界港,和长期在界从事贸易的 小西行长真是一见如故,而小西行长对于攻城略地本来兴趣也不大,他所迫切希望的是能够得到对明的通商贸易许可。可是第一次谈判,日方的要求太苛刻,双方分歧太大,沈惟敬差点为此被李如松当作卖国贼砍了脑袋。
  碧蹄馆一败,明军士气有所松懈,而日军方面也因为部队的严重减员以及天气逐渐转冷,国内运输困难,供应紧张,严重影响了日军的士气。迫切地希望和明廷议和。
  第二次议和还是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展开,这两个人实在不是搞外交的材料。只是想尽可能的从中获利,小西行长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回国,而沈惟敬则想尽早完成和议回去升官加爵。明廷和秀吉之间的议和条件其实差距很大,但两人竟然想出瞒天过海的方法,将有 争议的条款一律私下改动,使得明廷和秀吉都以为对方完全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更滑稽的是沈惟敬带回来给万历皇帝所谓日本贡品,只不过是当地的土产品,降表也是小西行长伪造的。结果明廷方面一直认为丰臣秀吉愿意归降而不开放通商口岸,秀吉却认为明朝已经同意勘 合贸易,朝鲜也成为自己的属国。可是小西功亏一篑,朗读明廷册封诏书的僧人不愿意作假,秀吉得知真相后大发雷霆,差点砍了小西的头。而沈惟敬带回来的那张假的降表也在验证丰臣秀吉的谢表时,发现是假的,负责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被下狱,沈惟敬被斩首。此后秀 吉立即下令作第二次侵朝的战争准备。
  这场和议从头到底就是两个商人所策划的一场闹剧,事后不曾留下半点历史记录,这件事夹在七年战争中,荒唐而无稽。 [庆长战端再开]
  公元1597年是日本庆长二年,秀吉再度发动攻势。这是第二次侵朝战役,日本方面也将它称为“庆长战役”。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这次日军已经没有了第一次侵朝战争(所谓文禄之役)时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参战的各大名因“文禄之役”损失过大,又无从补偿 ,颇为厌战。在战前,为了解决朝鲜海军的巨大威胁,小西行长利用朝鲜政府内部的党争设法解除李舜臣的职务,朝鲜海军归入先前那个不战而逃的元均领导。元均这个人实在无能,龟船到了他手里真正成了乌龟,漆川岛一战,朝鲜海军被岛津义弘指挥的日本海军打得溃不 成军,几乎全军覆没。扫清了海上障碍,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陆军立即发动攻势进军全州南原。由于大部分明军已经撤回国内,驻守的明军又是兵力分散在各地,结果在南原被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吃掉了杨元的三千辽兵,驻守全州的陈愚忠胆子很小,不战而退,全州陷落。 八月中旬,右军加藤清正攻陷黄石山,进入金州,八月末向公州推进,陈愚忠又抛下公州撤回了京城,这个人名字叫“愚忠”,愚得可以,却毫不尽忠职守。于是乎,朝鲜京城又一次暴露在敌军的面前了。
  危急时分,已经赶回京城的明军新任经略杨镐马上让副总兵解生、于伯英、杨登山等率两千精骑前往狙击日军。在稷山金岛坪与黑田长政的前锋黑田图书助和栗山四郎右卫门遭遇,两军激战,日军不利。随后,黑田长政、毛利秀元的后援大至,混战后各自引归,事后证 明这场遭遇战打击了日军的北进势头。另一方面,朝鲜重新起用李舜臣,接手水军事务。李舜臣真正能干,他上任的时候水军已经残破到只剩下不到十二艘战船,然而他却能在一个月后在鸣梁附近,利用对海道地形的熟悉,以寡击众,击沉日军指挥舰及其他三十一只战舰, 重新夺回全罗南道制海权。同时,以五千浙闽水师为核心的中国海军作为朝鲜的盟军,首次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与李舜臣合兵一处,号称两万水师。
  两次胜利让中朝军队又恢复了作战的士气和信心,而日军在第二次侵朝战争不久,就耗尽了所积蓄的锐气,无力继续向北方挺进。当明军看到日军无力前进,企图巩固沿海一带阵地的意图后,便制定了一个断其一臂的蔚山战役计划。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十 一月,明军以三协:左协杨镐、李如梅率明军一万二千,朝鲜军四千,右协麻贵、李芳春率明军一万一千,朝鲜军三千,中协高策率明军一万一千,朝鲜军五千,分三路向南推进。左、右协奔庆州进攻加藤清正,中协驻宣宁阻止小西行长的支援,并抽出部分军队向全州、南 原推进,以牵制小西行长。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而且是自碧蹄馆之败以来,明军首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军事行动。它预示出战争的结局,即使丰臣秀吉不死,日本也不会是战胜的一方,只不过战争时间将会延长一点而已。

[蔚山,泗川损兵折将,却非徒劳无功]
  杨镐这个人很难评价,他并不无能,打蒙古,打土蛮,他都颇有战功,搞内政,垦荒济灾也很有一套。可是他指挥的蔚山战役和后来的萨尔浒战役真正让明朝吃了大亏,从这点上讲,他是明朝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蔚山战役开头形势很好,杨镐率主力把加藤清正困在一座三面临海名叫岛山的山头上,加藤清正下山交战了几次,吃了大亏,打算死守待援。前敌指挥麻贵马上组织强攻岛山。岛山的防御工事修得很好,有三重围栅,自下而上仰攻十分困难。但是明军战术鲜明,依靠强 悍的大炮,三下两下轰开围栅,然后步兵突击。当时负责冲锋的前锋是当年跟随戚继光平倭的一批浙江精卒,打日本人很有一套,在副将陈寅、游击茅国器的率领下,玩命血战硬是顶着火枪扫射连续突破两重围栅,直逼最后一道围栅。然而这时候杨镐却起了私心,他和将军 李如梅交情颇好,眼见日军不敌,不想让浙营一竞全功,想把消灭敌军的头功转给李如梅的部队,于是竟然下令收兵。可李如梅的部队都是辽东兵号称铁骑,在草原大漠上纵横驰骋打蒙古女真是一把好手,步战攻坚,实在是不行。打了十多天还是打不下来,干脆打算围而不 攻等加藤绝粮投降。但是这时候已经十一月份,北方天气进入严冬,补给,保养都发生困难,联军士气逐渐低落。就在这时,全州的小西行长赶来救援,他绕到明军身后发起攻击。泗州的岛津义弘、梁山的黑田长政等也闻讯率军来救,惊慌失措的杨镐居然丢下大队逃跑,明 军随即溃败。幸亏有浙营的吴惟忠率领五千士兵断后,经过血战他以身殉职,两千名浙营士兵也战死,但终于止住了日军追杀的势头,此役明军损失过万,而日军赶到加藤营地,里面也只剩下加藤和他不到两千的奄奄一息的士兵了。
  杨镐大败而后又谎报军功,随即被免职。接替杨镐的是总督邢玠,邢玠也制定了一个三路进攻的方案,由董一元负责总指挥:东路军麻贵,西路军刘綎,中路军李如梅。分别对付蔚山的加藤清正,泗川的岛津义弘,全州的小西行长。东西两路基本上互有攻守,都在相持 ,中路由董一元亲自指挥,冲得很猛,连续攻克日军据点晋州,泗川。岛津义弘不敢硬碰,在泗川边上筑了两座城,互为犄角,死守不退。董一元眼见硬攻不行,就调来大炮轰。可他运气实在不好,就在城墙块被轰塌的时候,火药库走火,几座营寨接连爆炸,岛津义弘乘机 杀出,明军再次溃败,日军一路追赶,再度占领晋州。这一战的损伤不如蔚山,战术上也无偏差,只能说岛津义弘运气特别的好,李如梅实在是太“霉”了。
  蔚山,泗川两战明军损失不小,但日军消耗也非常严重,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这边已经没有能力再往前推进了,而中朝联军因为源源不断得到明政府的支援实力不断增加,频频主动出击。这时候日本传来一条消息,秀吉快不行了。

[秀吉撑不下去了]
  在朝的日军还在沿海一带苦苦支撑,但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秀吉却已经撑不下去了。自从三年前处死了养子“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秀吉在海外逞凶,他在国内肆虐)后,秀吉一直病魔缠身。秀吉的身材本来就瘦小,早年常被主人信长笑称为“猴子”。他为了恢复体力, 再像过去那样生龙活虎,叫人弄了许多虎肉来吃,可是被酒色掏空了的身子,就算吃龙肉又能补回来什么呢?更糟糕的是,他对自己的后事很不放心,他的儿子秀赖才不到十岁,他要一死,丰臣王朝真正就成了岌岌可危的孤儿寡母政权。有趣的是,1597年的时候负责指 挥蔚山战役的杨镐在战前曾写过一封信给秀吉,里面责问到“...你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呢?你的儿子不足十岁,他到事后又能依靠谁?我听说你们那里各方首领,都虎视眈眈,有些还想着复仇报怨的事......一旦到时候发生动乱,萧墙祸起,你派来的这 些将领像清正这样的,各个都想要称王,他们现在肯在你下面做事,将来他们真的肯为你的儿子做事么?...”杨镐指挥打仗不行,后来在萨尔浒把明朝的家当败光,但是这封信却写得极妙。他虽然对日本国内形势还不甚了解,但抓住秀吉幼子不满十岁这条信息,分析得 丝丝入扣。他没见到德川家康,所以猜测加藤清正等猛将会造反,虽然指认错了,但是他所预测日本未来的国内形势确是完全正确。忧愤交加的秀吉在临死前,任命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为五大老,五个托孤大臣。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德川 家康,他原以为其他四人与德川家康素来不睦,必能加以牵制。可惜他识得家康的内心,却不曾识得家康的耐心和能力。而他最信赖的实力仅次于家康的前田利家在他死后不久就去世了,剩下的三家虽有牵制家康的实力,但是配合上太不默契了,终究无法与家康抗衡。
   1598年8月18日,朝鲜战争的祸首丰臣秀吉在极度地忧虑中病逝。在伏见的四大老(上杉景胜回自领不在)立即决定:密不发丧、自朝鲜撤军,并命令毛利秀元等三人赴博多掌握撤军事宜。九月五日,五大老以丰臣秀吉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这个 指示一到朝鲜,原来就相当厌战的日军,不愿再为体面的议和付出任何代价了,纷纷准备撤退。可是中朝联军也掌握到了这一信息,在各地死死咬住日军不放,尤其是第一军团的小西行长被困在全罗南道顺天倭桥进退不得,他派人四处求救,别人都顾不上他,只有岛津义弘 很慷慨地答应来援救。中朝联军在捕获这一信息后,马上制定下周密计划打算一举歼灭这支救援队,七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就此展开。

[露梁海战]
  岛津义弘很自信,他名字中有个“义”,对友军也的确仁至义尽,在各大名纷纷各顾各逃命的时候,还能很仗义地去援救被困在的小西行长。他颇有办法,居然能集合到将近500艘战船,这也是日本海军的最后战斗力量。1958年11月18日夜,当舰队进入庆尚 南道南海郡露梁(今朝鲜忠武以南)海面时,他们惊惶地发现,中朝联军已经将他们包围了。中朝舰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了绝对优势,指挥官方面,除了李舜臣外,明军广东水师的陈璘和邓子龙也都是极具能力,敢打敢拼的优秀将领。这是真正的血战,中朝两军 为了不把这群残暴的虎狼之师放走拼尽了全力围剿,而日军方面为了求生也苦苦挣扎,从夜里到第二天中午,四百多艘日军战舰被击沉或俘虏,近两万日军丧生,他们中大部分是陆军,本不善水战。岛津义弘放弃了救援小西行长的想法,率50艘左右的舰船突围而去。这一 年岛津义弘已经是63岁了,两年后在关原他还要经历一次生死攸关的突围,他的作战能力的确有称道之处,运气也出奇的好,后来一直活到84岁。这场海战是中朝联军在这七年中所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但两军也为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明朝方面有67岁高龄的老将邓子 龙,他早年以打倭寇建功,因为身材魁梧,作战勇敢,被称作“神威将军”。海战中他乘巨船三艘为前锋勇猛作战,却被友船所丢掷的火器击中,遭到日军围攻而英勇战死。朝鲜方面则更为惨痛,以一人之力切断日军海上运输线扭转战争局面的名将李舜臣,在救援邓子龙的 时候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李舜臣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就是这七年。他本是文武全才,写得一手好汉诗。早年弃文从军,仕途并不顺畅,虽然屡遭排挤,但一旦国家有难,却能毅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将他比之于我们国家的乐毅,田单,可以说犹有过之。他善于治军 ,能得部下死力,最后在救援友军的途中死在战场上。对国家忠诚,对朋友重义,他是这七年战事中最为杰出的人物。李舜臣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战方急,勿言我死……”,不愧是名将作派,他在战前曾许誓“若能歼灭敌寇,愿死无憾”,没想到一语成谶了。“自古名将 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李舜臣的死实在是太可惜了。在他死后,中朝海军的行动能力有所下降,以至于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这两个杀人凶手得以逃逸。至此为止,这场战役终告完结。要指出的是,露梁海战的历史意义早被记入了各类的历史课本,同时这也是有史以来 中国、朝鲜最后一次在海上彻底击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留待后人评说]
  这场历时七年发生在朝鲜国土上的大战,对这三个国家产生何种影响,从后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战争后的朝鲜受创很深,全国保有的耕地仅相当于战前不到十分之一,人口锐减为战前的六分之一。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前期,李朝政府通过采取安顿流失人口、出贷农具和种子、输入外国耕畜、奖励开荒、维修水利等政策,才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值得称许的是当时的明政府,虽然腐败无能,虽然也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但事后却并未向朝鲜政府索取任何报酬,这是历史上国与 国之间,最标准的无私援助,中国战士的鲜血,洒遍朝鲜半岛,而一无所求。朝鲜军民为了感恩,在明朝灭亡后为其建“万东庙”以祭祀怀念。并且一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希望能够反清复明,他们表面上顺从清廷,但私下坚持延用的崇祯的年号,以至官方文献中竟然有“崇 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朝鲜再次被日本侵占,日本侵略者为了报复,将“万东庙”烧毁。但是朝鲜军民延绵长达百年的感恩之心,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叹。
  明朝打赢了这场仗,损耗也不小。但那时候明朝刚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力还是很强盛的,所谓“打碎老骨头,称称还有三斤重”。可《明史》上却评价说是“诸倭扬帆尽归。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凭 良心讲,这段话我们不能赞同。我大胆地批评一下负责编纂《明史》的张廷玉,他不该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故意贬低明朝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战果。明军在与日军的交战中虽然互有胜负,但究竟是败少胜多。碧蹄馆,蔚山,泗川三战虽负,失了锐气,但是并未触动根本, “丧师数十万”纯属夸大其词,明朝前后真正投入战场上的也不过十万左右,照《明史》那么写,倒是明军全军覆没了。至于所谓“至关白死而祸始息”则更加无稽,日军的败亡因素太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制海权易手,从那以后它的失败就是注定的,秀吉之死只不过加 速了这个过程而已。但明朝在这一战中也充分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要不是前面有张居正打下的底子,这场仗打得将还要艰苦。此后明朝的弱点和不足都被当时虎视眈眈的北方女真族的领袖们看在眼里,四十六年后,满清的铁骑跨过山海关,宣告了明朝的覆灭。
  朝鲜之战是日本战国的豪强们迈向世界的一个试探,可是最终却是留给他们的只是痛苦的回忆。小早川隆景在碧蹄馆差点击破李如松,但随后粮仓被毁被扳回一成。岛津义弘在泗川先败而后胜,一半靠他自身的勇毅,一半得益于运气,而且他的运气好到在露梁那样的情 况下依然能够逃脱。这两个人是当时战国将领中一等一的翘楚,在和明军的二流将领交锋中,占到的便宜却也不大。其他诸如毛利辉元,黑田长政等人或是生病,或受伤,或退却,这些在战国呼风唤雨的强豪原本怀揣着在朝鲜战场上一展身手的梦想,却在朝鲜民众的勇敢抵 抗和联军的攻击下一朝黄粱梦醒惶惶然感受到末路的惶恐。这些原本想通过战争扩大贸易掠夺增加资本的西国大名,在这场战争中不同程度上损耗了他们大部分实力,岛津家,毛利家一个个都是如此。以至于两年后的关原之战,他们再也无法和在东国养精蓄锐了十年的德川 家康抗衡,相继走上了消寂没落的道路。
  最后我们要赞扬那些在这场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舍生忘死战斗的朝鲜军民,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是人类民族所共有的特性,面对强暴永不屈服,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品质。而那些与友邦共赴国难,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播撒在朝鲜土地上的大明将士们 ,他们的无私和勇敢足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光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