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煜分手了:唤醒老城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19:51

  上海古城保护区是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重点保护豫园、城隍庙、沉香阁、古城墙遗址、大境道观、文庙、书隐楼以及方浜路等特色街区和特色民居。

  上海有一条11路公交线路,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圆,它的所有站名都是上海老城门的名字,因为11路所行驶的环城圆路就是过去的上海老城的城墙所在地。上海原来有座城。明嘉靖年间(1553年),当时的上海县为防御倭寇侵扰,开始建造城墙。在1600年左右,又在北面城墙箭台上筑大境庙等四座建筑。清嘉庆时将一段明代城墙围在楼内,供人行走,大境庙成为沪城八景之一“胜景烟霞”。民国元年,上海为了筑路而大规模拆城,因此现在只剩名不符实的城门名,唯大境庙内保存了老城仅存的一段城墙和箭台,成为上海寻根怀旧的景观。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事渔猎。宋代成为江南市镇。元代(1292年)设县,明代筑城,清初成为“舳舻相接,帆樯比节”的贸易港口。近代开埠后逐步发展成重要城市,上海的地域范围也跳出了老城厢的范畴。

  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包罗万象的老城厢蕴涵了上海七百年生命的精华。那里园林名宅交错,有豫园、书隐楼、九间楼等;那里会馆老店云集,有三山会馆、四明公所、乔家栅、老同盛等;那里宗教寺堂林立,有祀孔子的文庙,道教庙宇城隍庙、白云观,佛教寺庙沉香阁、慈修庵,伊斯兰小桃园清真寺,天主教清心堂、敬一堂、董家渡堂等宗教建筑和旧址。

  说到老城厢,自然就想到老城隍庙。道教城隍庙原名金山神庙,祀奉汉将霍光,又称霍光祠。始建于元朝至元29年,明永乐年间增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后又建山门,建造“海隅保障”牌坊。光绪年建仪门、大殿、戏台、鼓亭等。乾隆年后,商贾在城隍庙竞设店铺,逐渐形成土特商品、风味小吃市场。逢农历二月二十一城隍神诞辰、三月二十八城隍夫人诞辰以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城隍庙均举办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香客和游客。民国时城隍庙曾三遭火灾。解放后一度改为工艺品商店。1994年后各殿整修并恢复宗教活动。

  与老城隍庙毗邻的豫园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有400余年历史。当时,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使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安享晚年,建成了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园内共约48处风景点。园内“渐入佳境”游廊前有一对元代铁狮,铸造于1290年,可谓是上海的“老古董”。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观涛楼是三层全木结构高楼,昔称“小灵台”,清时为上海最高建筑,登高可望见黄浦江。在此观赏“沪城八景”的“黄浦秋涛”最佳。点春堂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原为福建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堂内现陈列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和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谈到老城厢,不得不提到徐光启(1562年-1633年)。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不坐享荣华,专心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写成《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科学巨著。自与意大利神父郭居静相识并受天主教洗礼(教名“保禄”) 后,他就与西学结下终生之缘,积极为中国引进西方学术理论,西方的宗教思想和科学文化也因此得到广为传播。他和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著作。徐光启一生刚正清廉,临终时家人发现他所剩银子不足10两,身上盖的是一条被暖壶烫有窟窿的被子。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今光启路)建于明万历年间,楼有两层,上下各9间,楼前有古井。房屋几经修葺,部分斗拱仍为明式,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宅第。

  书隐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为乾隆进士沈初所建,占地2亩余,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宅共5进,房70余间。一至三进为宅第花园,有轿厅、正厅、话雨轩、十字墙、船厅、戏台及池沼、假山、花圃等,四进为藏书楼,五进起居室为“口”字形走马楼建筑。屋宇雕梁画栋,四周有3.6丈高风火墙。门枋有“古式是训”字碑和“西伯姬昌溪访贤”长卷式砖雕故事图。左右侧砖雕为“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和“周穆王朝觐西王母”故事图像。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上海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琼楼广厦的建筑森林中,上海正在梳理、寻找城市之根。老城厢是上海青春的旧址,岁月的见证,新天地的对比。如今,老城厢依然保留着古朴的民风,那由一块块卵石铺成的弹格小路,厢房深处隐约传来的开篇,挂满五颜六色衣裤的窄巷,风雨腐蚀的滴水屋檐,昏暗路灯下热闹的牌桌,使人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正在将有几百年历史的上海建设成一个“国际大都市”。一幢幢老房子被推倒,“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旧街换新颜。但如果记载历史的老建筑都被拆掉,我们就无从探寻自己生长的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踪迹。当我们浸淫于现代文明的滋润,享受都市文化的成果时,唤醒老城厢的怀旧感情,保留老城厢的历史印痕,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