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的徒弟都有谁:毛向辉老师谈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42:02

关于学习

摘 要:知识,不等同于信息,而是信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结构。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知识都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这个基础理解可以充分支持教育理论中新的混沌规则、建构规则和互联规则。而这些规则又可以更好地支持终身学习、网络学习、社会性学习等宏观形态,所以重新认识知识,了解学习的新规则,可以更好地设计个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可以更好地设计一个教育体系,关系到个人和社会的未来。

朱广艳:毛老师您好!通过邮件我收到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婴儿的认知和学习的问题,也有人在讨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问题,包括毛老师您讲的Story—Telling(讲故事)它存在的问题。我想问:您刚刚讲每个人对一个东西的认识、理解总是不一样,那么这种不一样的理解到底对我们的问题解决是有益还是有害的?我们怎样去看待这样一种差异?
  毛向辉: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种差异性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或者说需不需要去引导,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上有两个阶段:
  一个是对这个世界的已有的真理性的认识,需要用一些建构的方法去引导,尤其是儿童,认识到这个世界一些良好的东西或者说人类已有的传承下来的知识。
  这些知识同样不能用传递方法灌输进去,而要用建构的方法去建构知识。但是对每个人来讲,这种好处是不是会导致一个群体混乱或者说对解决群体问题是有害处的呢?因为我们在每个人的建构过程中如果给他们足够的建构的环境(learning context),如果这个学习环境足够健康、充分的话,对这种想去建构自己知识的人来讲是有好处的,学生会自然建构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但是,如果他不小心接受了坏的东西,他可能会把它当作真理的东西,之后会危害别的人;或者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东西,有一天他会对此建立一种逆反的心态,因为他会发现为什么我听到的东西、别人告诉我的东西为什么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呢?是不是我理解的东西错了呢?或者别人告诉我的东西错了呢?如果这发生在青春期或儿童时间的话,就会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逆反,这种逆反反倒时对知识的建构有害的。所以知识的建构具有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怎样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充沛。举个例子: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给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的条件?我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有没有数字差距?如果不去考察的话那么一定会产生建构的差距。这种建构的差距只会产生有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会太放任一个人任意思考,但是不关心他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对解决问题产生了什么帮助,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决策。比如为什么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不去认认真真地遵守一个显性知识:红灯停,绿灯行。为什么有些人在西方国家很遵守交通规则,但到了中国就不好好遵守了呢?所以解很多人怀疑建构的歧义性或者多样性,但是我告诉大家不要去怀疑它,你怀疑的是我们这个建构的空间。我们不妨去怀疑我们的学习环境是不是充分的。
朱广艳:谢谢!这个回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觉得这个案例可以成为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调查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到底大家是不知道这个规则还是在采取一些行动的时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请您接着讲。
  毛向辉:我今天感到很抱歉,因为我是在采用一种一对多的方式跟大家交流,有很多人的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主持人需要关注一下这些问题,他们的观点也非常好,大家的认识也非常深刻。但是我们不要怀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左右矛盾,今天讲这样好,明天那样好,其实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比如刚才有人问:在学校里我们怎样创造更好的课堂文化也好或者教学的环境、开放交流的环境、PBL等等这些环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抱歉,大家的问题我不能详细解答,但是我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跟大家共同交流。上面的关于的交通规则的案例,我想大家可以放到课堂当中去问一问:为什么过马路要闯红灯?为什么全社会集体都在做错误的抉择?可以通过这个话题去继续延续问题。
我继续讲如何学习的问题。我将讲三大法则,这是在2003年提出来的。也是借鉴了很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第一个叫做混沌法则,其基本的原理就是每天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处于一个混沌状态,因为它的互联程度非常高,每个人的大脑有很多很多的脑细胞、神经元,有没有人告诉我神经元有多少?请大家讲讲自己知道的神经元有多少?大约有一千亿个。这么多神经元的互联已经产生新的质的飞跃,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三、四个节点相互连接的一个状态,他们是非常复杂的连接。
  大家知道神经元里面的各种“轴突”、“树突”、“触突”,这是一种多样化的连接,随着我们知识边界的扩展,这个知识的扩展像浪潮一样一波一波的,像雪崩一样的效应,这个效应就产生了对事情的判断、知识的结构的变化,所以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是学习的机会。在混沌法则的支配下神经元的活动会产生一系列雪崩效应,这种雪崩效应会带来最终决策结果。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下一时刻对经验事情产生什么样的认知和看法。
  这是大脑目前的状态。但是这些结构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我们从儿童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这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混沌法则,所以我在“学习混沌法则”这篇文章中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加拿大有一个学习的研究者,研究儿童对词汇的认知过程,也就是早期的词汇认知和最终对语言的认知这个过程是怎样建立的,他发现早期如果每天多学十个单词,那么到十五岁的时候儿童可以超过大学的语言程度。而另外一些每天少学十到二十个单词的儿童,他的语言能力就低于同年龄层的语言程度。如果是前一种儿童,给他们多一些语言接触的环境,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产生质的变化,不仅仅指词汇量的多少。
  当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点滴会在一定的时间后产生非常大的效应,这种效应甚至是雪崩效应。那么这种混沌的效应是我们非常要去关注的,所以在混沌法则的支配下会有一个优良“学习轨迹”的概念,就是说你有自己的一个优势学习轨迹。如果你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你的微小的学习边界的延伸真正的学习结果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甚至是指数的变化。所以实际上我把前面一些知识形态的一些小的东西放到了一个宏观曲线上,其实是由日常每分每秒很多微小的事物所累积起来的。
  如果你的学习态度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别人有差别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后产生非常大的质的变化。
所以我在Blog中也讲,有很多的教育Bloger通过积累他们每天的体验,并对自己的反思。因为Blog有三个功能非常切合我们前面讲的知识发展的三个方式,既可以有输入,因为你每天要接收别人的东西。你还可以有创造,所以Blog的这三个方面的价值跟我们讲的知识空间的拓展非常切合。如果你每一天都有这样的微观的积累的话你在混沌法则的支配之下会产生非常宏观的一种结果。我看到的一些教育Blogger所产生的绝对比还没有写Blog的,假如是同一个人还没有写Blog在过去两年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要多得多。这就是价值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那么我们就讲到混沌学里面的一个“分形”的概念。同样我引用了一个图示,这个图示他在上海的一个演讲一个幻灯片。他的题目叫做“皇冠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假设皇冠是一个人的成就,包括他的工作、在社会中的价值。这个不是简单的创造过程,它是从一个非常小的规则做起。比如说我每天把我的时间充分的利用,创造几个思考过程、学习方式知识扩展的方式不断的递归之后,最后皇冠就这样形成了。
  这就是qiusir对混沌法则的理解。他把它变成了一张幻灯片在上海的一个会议上去讲,我相信他也是体会非常深的。所以混沌法则对分型的概念非常强调。首先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时间是非线性的,他对时间的理解、使用是非常有混沌性的,在每一个时间段,他都能让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这个时间角度决定了知识的复杂度,也就决定了对知识认知的复杂度。那么微观的积累,在时间轴上的这种褶皱、递归放大到大尺度上变成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会反映到你工作的成就、反映到你研究的程度、反映到你对其他人的影响力、你的沟通能力,很多很多能力方面,也就是皇冠怎么样去形成,这个过程就是在混沌法则中去形成自己每天的学习。
下面一个法则,叫做建构法则。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一个观点:因为建构环境的存在,我们需要首先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再去思考他人的观点有什么不足。或者你想去跟其他人怎样渠沟通,所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的环境有一点沟通的不平衡,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主讲人的角色,掌握了很多权利,比如说我来讲话大家听。但是我们还是一种非常好的conference的形态,就是大家都来讲,我们让大家的观点得到充分得表达,这种表达也许不能通过实时的方式来进行。我们不妨把它变成一种异步的状态,比如说一些讨论组、一些email的列表等等。这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讲述让大家去了解一些东西,要这些东西理解后变成一种沟通的状态,如果这种沟通的状态能够产生的话,从建构的角度讲大家会相互产生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变成一种社会建构。
  这种社会建构就变成一种累积的智慧叫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种社会智慧会变成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知识的传递让知识继承下去而是让社会处于共同建构的状态, 这就是建构法则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你要去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理解,你先认为别人是正确的,然后你再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帮助别人去沟通不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而是一种沟通和建构的关系。我们要知道其他人的理解为什么是正确的,是影响别人而不是去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社会应该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表达,如果这种表达更自由,在这个社会就会产生更多地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建立在很多人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如果有这样的创造力的话我们社会的生产力会大大地提高,大家可以想象整个社会会创造出多少经济价值,会有多少创业的价值。我会去投资那些好的团队,他们有新的技术,新的能量去做新的事务,但是我希望这个社会有更多好得团队出现,希望他们有更多好得主意、有更好得实践,这样他们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用建构的法则去鼓励别人,去尊重社会的多样性,不是去强迫别人接受一个观点。我们让观点不同的声音能够表达出来,这就是建构法则在我们的社会中要发挥的作用。尤其在教育体系之中建构法则远远没有得到发展。我们的老师在他们不能控制特长的时候,他们不能控制环境的时候,就非常愿意强迫别人去接受一些观点。其实我们看到我们很多大会场有一个人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就像我今天这样。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理解所讲的内容,不是每一个人真正地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很可能这种方式太习惯之后就成一种惰性,他连基本信息都听不进去。那么建构法则就没有发挥作用。
  对于我们今天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政策、理论、实践中要去思考的东西还是非常多。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有发言权,但是我希望大家知道的是我们不要容忍这种状态继续下去。不妨从自己的实践中,从本质的角度、从本职工作的角度、从自己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点滴的混沌、微小的变化中去创造更大的变化。
  大家可能听到过教育学中的一些奇迹。国外的一个老师怎么样改变了一个学校的面貌,在纽约的一个学校一个非常差的学校变成了全州在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学校,一个很有热情的老师怎么样通过鼓励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一个班级、一个团队变得更有激情。他们创造了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奇迹。
  这些都不是很困难的事,关键是要理解这些混沌的东西怎样体现在我们每一分钟的学习实践中、甚至每一秒种、每一个微小的片断之中,都会产生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不要想今天一天我只是在重复一些简单的工作、非常无聊的工作。如果你这样去想的话,那么你本身的教育心还不够,这样好像是在发泄对教育体制的不满。但是希望每一个人都去建构我们的教育知识,希望我们都在其中发挥作用。有的人跟我讲:“Isaac你不在体系中你怎么知道其中的难处呢?”,那么我告诉他:你不妨从每天的具体实践中去改变它,你不妨从自己的体验中改变下来,这就是我的经验,我在管理中,我在办公室,我在教学环境中也会遇到这些东西所以我才跟大家分享,我希望大家去理解,理解然后有实践,learning by doing。
 最后我讲一个法则——互联法则。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很多人都理解这个东西。在未来的一个世纪,未来的很长时间教育的理论会在一个很大的地方有突破,这个理论叫互联的理论。这个理论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个体的研究,对主体的研究。我们把这个主体转换成一种社会性,这种主体不再是简单的个体,我前面讲的都是个体性东西。比如你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往下我会通过互联法则告诉大家:你的学习完全不是取决于你个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取决于你的社会性存在,你今后的智慧取决于你内外连接的程度。
  你的内连接就是你的大脑,大脑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复杂度,就是你知识的“熵”,这个“熵”就是复杂度。
  你的外部连接是你的社会关联,就是你跟社会的关系,你跟外界是一个怎样的信任度,你的知识来自于哪些渠道,你的渠道是不是足够的丰富,还有你的渠道的价值是不是足够的重要?以及你和这些连接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是沟通的关系还是只是输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把学习简单的当成个体的学习,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社会的学习,所以我们过去叫e—learning或learning,今后将变为we—learning,这将是今后教育研究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希望有很多人去研究这个领域。我们的知识过去大部分来自官方制定的、权威制定的、很多专家制定的教材、专家设定的内容范围、专家设定的标准,今天我们都在争论课本里应该放什么东西?课本知识应该写什么东西呀?这是一种互联的方式,它来自于传统的阶层性的架构,也就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架构。这种架构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开始被拉断,变成另一种架构叫做六度互联。大家可能知道六度间隔的原理,也就是说很多知识觉得它重要,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朋友、很信任的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跟我们沟通之后,我们觉得知识对我们很重要。这个重要性远远比一个报纸上有一个专家所讲的这个知识多么重要更有效。那么这种关系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也就是说learning—by—trust,如果你基于第一信任去学习的话学习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这种关系全社会的知识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在完善几张图,即从个人的知识到社会的知识是怎样联结起来的。
  我再次强调Blog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外网络互联的工具。Blog的作用用一句话讲就是把你的内外网络联结起来,将你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让外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你的隐性知识,让你的知识的空间结构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发展,产生出新的可以做决策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产生于知识的复杂性,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所以你的智慧取决于你内外连接的程度。今天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决不简简单单在他自己的头脑有什么样的价值,在于他与这个社会是怎样互联起来的,在于他与这个社会是怎样input和output的,所以互联法则比前面两个法则更重要。
  互联法则和混沌法则是我最早提出来的,但建构主义是很早就有的,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不深,是因为没有把它很好的实践出来。
这三个法则我们可以放到一起理解,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就会有更多的认识。那我们的学习者,我们自己就成为社会的pilot—learner,即先锋学习者。如果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变成一个pilot—learner,那么你就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当然你不是强迫别人去接受这些东西,而是用你的实践、行为、身心合一的理解去影响别人。这个比我们过去强调的教育的道德、老师的道德、所谓的教育热情、学习的热情更重要,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今后的学习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大家可能会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帮助每个学习者变成互联的学习者、一个建构的学习者、一个认识到分形的混沌法则的学习者。
  (ooof:三个法则运用价值的情景)
  (ooof:以上三个法则,混沌法则是个人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建构法则是集体学习方法,这中间也包括知识结构的构架;互联法则是针对互联应用的,是对前二者的拓展和应用,或者说前两者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互联法则则是塑造做事能力的。)
  我再用两分钟时间聊一下学习的未来。
  大家都知道今天有很多的人在研究人工智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关于认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大家都在努力在这个方向有突破,希望能够达到人的大脑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你真正达到的时候,你就认识了人的大脑的学习能力。
  我可以非常清楚的告诉大家,在未来的二十到三十年间完全可能出现机器的学习能力达到人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很多很多人今天在不断的创造IT界的奇迹。软件也在不断的发展。根据摩尔定律,在未来三十年的时候一些计算能力非常小的一台电脑就能达到大脑的计算水平。每秒运算大概超过十万亿次,同时具有分布计算的能力,我们还建立一些软件规则,让它们跟人类的学习方式非常接近,也就是刚才讲的三个法则。这些学习方式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
  在未来三十年会出现一个学习的“奇点”,叫做singularity,和霍金的宇宙的singularity是一样的。在这个“奇点”,许多规则会重新定义。当机器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时候,没有伦理的问题吗?没有社会、机器权利的问题吗?没有机器的关系或者它们相互尊重的问题吗?
  所以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你会发现人类学习是和人脑、机器的网络、互联网络相互关联的一种状态,这样一种混合的智慧。大家说:“Isaac,你到底懂什么呢?”,我说其实我懂很多很多东西,因为我可以上网、可以无时无刻地连接在网络上。然后有人问我:singularity是什么意思呢?我说:我其实不知道,但是我可以通过google知道它的意思。那么我下一分钟我的知识比前一分钟多得多,并不是说要把singularity的意思知道,是因为我知道我可以通过其他工具可以和互联网连接、和机器的连接,让我的智慧更多一些。比你所知道的Isaac到底懂些什么、获得了什么学位更重要。
  我希望每个人都变成社会大学的博士,而不是获得了什么学位或者是取得了某一专业的什么认证。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你可能在社会大学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不同学科领域的认可,在不同的领域会创造出不同的综合性的价值。有的人把软件和教育结合起来可能会变成一个成功的教育软件,有的人把芯片和生物科技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创造出人的外脑,所有这些都会给人类带来学习的情景。所以将来可能会有一天很多显性知识可以快速地一秒内传递到大脑中去,然后你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对你有用的知识、对社会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