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老酒 1997:第四座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4:28:15
来源:无锡教育博客      作者:潤蘭堂主  日期:2010年12月1日  已经有524位读者读过此文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呢?笔者认为,在国家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情状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联通,实际上是由四种形式来构筑的。我为这四种形式,命了一个既浪漫又很实际且形象的名:桥。唐代古文巨臂韩昌黎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①韩愈所指出的为人师者应该必须所务之业的三大方面,正是笔者所说的构筑联通师生关系的四座桥当中的三座:一曰传道;二曰授业;三曰解惑。
学为人师,授业即传授知识。正式讲课之时,当老师讲到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位同学能回答出来,我们的那种也高兴、欣慰、舒畅无比,这种感觉是从事其它职业的人体会不到的,用种种形容心灵愉悦的词汇来形容,都毫不为过。这种由知识,即业,来构筑的联通师生关系的桥,简直就如雨后彩虹、旭日东升。授业之时,是如次;解惑之际,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有两类:一则是显性目标方面;二则是隐性目标方面。老师所授之业正是显性目标方面,而所传之道正是隐性目标方面。如果授业之后,再恰如其时、其分的“传道”,那将会是最能陶冶情操、锻造人格、砥砺人性的。并且,这座桥是在前两座桥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可谓尤为高远。如果说前两座桥是人间彩虹,那么这一座桥则可称是天上长虹。
笔者以为,构筑师生关系的第四座桥就是:施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②在这句话种,赋予“爱”的五个喻体,事实上明眼人不难看出,第五个是总,前四个是分;易言之,第五个是目标,前四个是手段;而且前四个是一环紧扣一环,逐步渐进的。互相信任产生互相尊重;尊重为了学生未来的更好的发展,其鞭策作用是很明显的;鞭策是给学生施以压力,甚而能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使之产生一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争上游的激情,最终完成这个“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博爱”这座联通师生的桥,可以由纵横两重方向构筑。在此笔者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两句名言,一是“爱满天下”,这是就横向而言;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就纵向二论。
对“爱满天下”这句话而言,可以做这样的注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横面铺开,推展,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方方面面。
不过,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会整体划一,如果这样的话,一则老师的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二则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又各有不同,一旦整体划一,“因材施教”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所以,“爱满天下”必须由如下三条原则“范围”之:
一则,适时性原则,选择恰切时机;
二则,因人而异性原则,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必须分别对待;
三则,适度性原则。为人师,就是别人的老师,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缺乏父母之爱,有些方面,我们不能越俎代庖,否则管理学生需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就不可能很好称为现实。就现在的教学模式——大班制,客观地讲,我们作为教师是很难真正做到对待每个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的,更何况目前在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一位考试学科的任课老师都担任两个班的授课任务,这样,其难度就更大了。
鲁迅先生曾说,他吃进去的是草,而挤出来的却是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笔者无心在此将这两个先生比高论低,毕竟我还尚无资格,但是明眼人不难见出二者的不同。而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笔者所论的“博爱”这座桥的纵向之径木(经度之深)。走进学生的心灵最深处,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中华大典》副主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教育家,已故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曾言:“只有用自己的心才能换别人的心。”③程老的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成:将心比心。这,是施爱于生的种种方式方法之一。但是,我以为课上给学生的一个眼神,作业批语中的谆谆告诫、真诚期望,解惑之时的拳拳叮咛……都是。
对待学生施以深爱,深入到其心灵的最深处,也须有以下几个讲求:
一讲求真诚。诚心诚意,诚诚恳恳,否则无以将心比心;
二讲求到位。既然是要深入进学生的心灵最深处,那就应该进入到位。但也须切忌:浅尝辄止;否则,一旦留有“余地”则“捧着一颗心来”就无着落了;
三讲求无私。行为世范,身不正必源自心不正,一旦怀着有所求的目的来“爱”生,就会使这种爱从根本上就走进了岔道,甚至死胡同,也必将被人所不耻。所以说,施生以爱,必须无所求,即“不带半根草去”;
四讲求适量。此处所说的“适量”,不同于前文所阐述的“适度原则”。彼处“适度”是指纵深方向要适度,既然要“爱满天下”,一旦不适“度”而行,势必会适得其反;而适“量”是指向广远推展要适量,不然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对待人人均如此,则我们作为教师的就可能容易劳身累心至病死伤乃至至死,而且这和因材施教施爱的根本前提也背道而驰了,再者这也未必是我们施教施爱的对象即我们的学生们所乐见的——我们毕竟不是只教一个、一年、一届学子啊。
要之,只有纵向横面齐进,经木纬梁并趋,才有可能将这座联通师生的第四座桥构建的更坚固、更牢靠。
传道,授业,解惑,施爱,这是联通师生关系的四座桥。事实上,前三座桥是可见的,而第四座桥只能贯穿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这前三座桥之过程中,因而它只能是可感的。但是,也惟有可感,方可真正的震人心灵,撼人魂魄。
因之,笔者须就这施生以爱的第四座桥的构筑,特别强调指出:师,施生以爱首先要理解学生,因为理解是信任的前提和基础。你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你才会信任他们;他们知道你理解他们,他们也才会主动地理解我们、信任我们④。因此,师生关系的这第四座桥,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施加爱,而且还有师生彼此的爱存焉。
其实,笔者并无心于此要构建什么师生关系的理论体系,只是聊作略陈一孔之浅见;这当然是我从教几年来的真实的心里感受。在新世纪的开元之初,我们不断进行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次次讨论,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窃以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键也是要“爱”字当头。构建与体现师生关系的这四座桥,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都应个个努力、人人争先。愿我们一起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