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袖子分类:感冒/名医验方4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30:32
1、加减小柴胡汤  (印会河)
[组成]  柴胡9克    黄芩15克    半夏9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鱼腥草30克  山豆根30克  生姜9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治]  感冒,症见寒热往来,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嬄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脉弦。
[方解]
柴胡、黄芩,寒以清解少阳之热;
半夏、生姜,温以发散少阳之寒;
山豆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上呼吸道之感染;
生石膏,解肌清热,保津生液。
[加减]  便实不通加大黄9克。
[按语]  此方经多年使用,已是印老“抓主症”之方,凡感冒以寒热往来的热型出现的,即用此方,一般疗效甚捷。
2、外感发热方( 陈廷耻)
[组成]  桑叶12克  薄荷3克    桔梗10克    茅根15克  菊花10克
连翘15克  苦杏仁10克 淡豆豉10克  玄参15克  甘草6克
[功用]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主治]  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等。
[加减]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者,加防风、荆芥穗、柴胡;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有汗者,加黄芩、浮小麦;
发热轻、恶寒重,身疼无汗者,加荆芥、防风、羌活;
发热重,微恶寒者,加芦根、银花;
脘满,大便干者,加川厚补、枳实(用降气药要注意体质);
腹胀肠鸣,大便微泻者,加藿香、云茯苓、扁豆;
咳嗽喘息、咯吐白痰者,加麻黄、桑白皮;
胸闷重者,加郁金、旋覆花;
咳嗽,鼻干,咽干,吐黄痰者,加黄芩、麦冬、枇杷叶;
浮肿按之如泥,腰痛,尿少者,加麻黄、防风、车前子、泽泻;,
壮热者,加生石膏(中医属风水证,西医可能为肾炎初期);
咽喉肿痛者,加射干、锦灯笼、板蓝根;
咯血、鼻衄者,加生栀子、小蓟、藕节(去原方中薄荷);
夏季及长夏时宜加佩兰、六一散、青蒿;
挟有食滞、恶食、嗳腐吞酸者,加焦三仙、枳实、焦槟榔;
素有心悸、失眠多梦、烦躁者,加首乌藤、生龙骨、珍珠母、合欢皮、双钩藤、炒枣仁;
素患肺痨,咳嗽气短者,加川贝母、沙参、冬虫夏草;
素有心悸气短者,加党参、远志;
浮肿喘咳者,冬日加炙麻黄,夏日加桑白皮;
患尿频、尿急者,加龙胆草、萹蓄、瞿麦、柴胡、黄芩、栀子、桔梗。
[按语]  ①方中玄参虽滋阴而不腻,故用玄参治疗感冒效果较好。
②药物剂量,一般单味药量用6—9克居多,12一15克居少数,即能达到有效量。
3、外感风痧冲剂  (李才魁)
[组成]  苍耳草600克  狗仔花600克  藤苦参300克
山芝麻300克  岗梅   300克  两面针180克   蔗糖适量
[用法]  制成块状冲剂,每块含生药15克。每次1—2块.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用]  解表祛风,清热解毒,活络止痛。
[主治] 感冒。症见由外感引起的各种症侯如全身酸痛、头痛、恶寒、发热、咽痛、鼻塞、腹痛、吐泻等。
[方解]
本方中苍耳草性平味微辛,能驱风散寒、通经活络、消滞止痛;
狗仔花、山芝麻、岗梅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两面针辛苦微温,能祛风活络、止痛。
诸药合用.具有解表祛风、清热解毒、活络止痛之功效。
对风热型、风热挟湿型、风热挟食滞型感冒疗效较好。
对病程长,兼有合并症者疗效较差,本方药对风寒型感冒或虚人外感者不适用。
[疗效] 用外感风痧冲剂治疗感冒130例,其中风热型79例,风热挟湿型34例,风热挟食滞型7例,风寒型8例,风热犯肺型2例。结果:130例中,痊愈(临床症状消失)46例,占35%;显效(除咳嗽症状外,全身症状消失)33例,占25.4%;好转(临床症状减轻)36例。占27.7%;无效15例,占11.9%。总有效率88%。治疗过程未发现毒副作用。
4、特效感冒方  (宋健民)
[组成]  苏叶10克  薄荷10克  藿香10克  防风10克  荆芥10克
双花12克  苍术10克  黄芪10克  甘草3克
[用法]  上药为一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约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午、晚温服。—般3剂即愈,重证可继服3剂,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  解邪因表。
[主治]  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方解]  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
故先用防风、荆芥以怯风;
再用苏叶以散风寒;
薄荷以解风热;
藿香以化湿邪;
双花以清暑火;
甘草润燥而和诸药;
黄芪以固表,使邪去不复发也。
[加减]
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
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陈皮9克;
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
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
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按语] 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本方适用于普通型、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通过临床验证,疗效满意。l989年流感流行,某些学校、工厂集体服用,效果显著,并有预防作用。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几例重证感冒,曾住院用中西药物、输液治疗,效果不显,服本方3—6剂即愈。
5、解表利咽汤  (张之文)
[组成] 荆芥12克  防风12克  板蓝根30克蚤休30克   升麻15克 青果15克
射干15克  瓜壳15克  青黛12克   枇杷叶2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每日4次服,每日1剂。
[功用] 解表清热,肃肺利咽。
[主治]  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咽喉充血疼痛,身痛头痛,咳澈,口渴,脉浮数,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
6、银翅桑菊汤  (董德 楸/心)
[组成]  黑芥穗5克  桑叶l0克  菊花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5克    豆豉l0克  芦根12克  竹叶10克
[功用] 轻宣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感冒初期,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数。舌苔薄白或苔白微腻等风温表症。
[加减]
春季兼挟风邪而表现恶风者重用荆芥;
夏季兼挟暑邪而见烦渴热甚者,去荆芥之辛温,加用薄荷6克,荷叶0.25张,大豆卷、扁豆衣各10克,六—散15克;
长夏及挟湿邪者增藿香、佩兰、苏叶、杏仁、苡仁、白蔻仁各10克,沙参、花粉、麦冬、枇杷叶各10克;
冬季兼挟寒邪轻症用防风6克,
重症合入麻佳。
鼻塞加入葱须5个,
咽痛加入牛蒡子、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克,桔梗5克,甘草6克。
外邪袭人,首先犯肺、肺在变动为咳,故外感表症,特别是兼挟寒邪者,常见咳嗽喘促等症,治疗时应抓住表证阶段的有利时机,及时宣解,重用辛温,
咳嗽甚者加前胡、杏仁、苏子各10克.
喘促气急者合用三拗汤。
若风寒化热者可加用麻杏石甘汤。常用量麻黄3—6克,杏仁10克,石膏15—30克,甘草6克。以解表宣肺,止咳平喘。
头痛加入蔓荆子6克,白蒺藜10克;
伴恶心舌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以芳香化浊、和胃去湿。
小儿麻疹加用蝉蜕、浮萍、紫草、赤芍各3克。
小儿惊风,可加用僵蚕、钩藤、天麻各3克以平肝熄风。
流行性腮腺炎加用马勃5克。板蓝根、僵蚕各6克。
荨麻疹加用防风、白藓皮、地肤子、丹皮、生地各10克,蝉衣6克,
疮痒初起可加用蒲公英12克,地丁、败酱草各10克。
淋症加用通草5克,茅根10克,六一散15克,甘草梢10克。
白喉加用生地、麦冬各10克,元参10—20克。
痹症加用防风、赤芍各6克,独活、桂枝各9克,桑枝、金银藤各15克。
牙痛大便不通者,可加用凉膈散,以使里气通,表自和。
7、感冒发热方  (何绍奇)
[组成]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石膏30克  淡竹叶6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功用]退热。
[主治]普遍感冒、流行性感冒发热不退。
[加减]流感加板蓝根l5克,羌活10克。
[按语]一般1—2刑可退热。
8、柴苹羌蓝汤  (张浩良)
[组成]  柴胡15克  黄芩10克   羌活24克  板蓝根20克
银花20克  蒲公英l5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用。重症1日可进2剂。
[功用]清热解毒,疏表散邪。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温热病。症见发热(包括高热),恶寒,无汗,身痛体痛,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9、清热解毒消炎方  (吴井昌)
[组成]  苦参25克  诃子25克  青木香15克  地丁15克  白沙参15克
山奈10克  莲子15克  栀子15克    钩藤l5克
[制用法]研成粉末过60目筛,混匀。成人每次5克,小孩1周岁1克,2一5周岁2克,6—9周岁3克,10—15周岁4克,每日2—3次,用冷水煮沸后服用。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
[主治I感冒、肺炎。
10、活力清热片  (梁英杰)
[组成]水牛角浓缩粉1kg(相当于水牛角15kg)  板蓝根15kg  野菊花7.5kg  荆芥7.5kg
[制用法]辅料适当,制成10000片。口服,成人每日3—4次,每次4—6片,小儿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表。
[主治]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流感、咽喉炎、上吁吸道炎,也可用于腮腺炎、登革热及急性支
气管炎。
[方解]本证为外感六淫表征。
方用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与荆芥配伍,凉血透表,防止邪热传营,井可先安未受邪之地;虽或邪已入营,尚可透营转气,以防病势深入。
板蓝根、野菊花清热解毒力强,且能凉血,兼备气营两清之功,特别是野菊花,原有透解之力,今得荆芥之助,其解表透泄之功更佳。
四药相伍,可使气营两清而不留邪,共达清热解毒,凉血透表之功。
[疗效]治疗111例,显效6l例,占54.96%、有效43例,占38.74%,总有效率为93.7%;无效7例,占6.3%。
11、感冒清热合剂I号  (梁秀凤等)
[组成]  薄荷10克  芥穗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l0克  前胡10克    黄芩10克
竹叶1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10克  板蓝根1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武火煮沸20分钟,加入薄荷微火再煎3分钟,共煎2次,每次取200m1,1日服4次、6次或8次。相应的测体温4次、6次、8次。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止渴除烦。
[主治]外感高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咽痛、脉浮紧、系外感风热,病程在4天以内者。
[疗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11月青岛会议规定的中医外感高热急症的诊疗规范诊断要点选择病例73例,患者服用本方后,退热时间最短为3小时。服1—4剂的过程中,体温呈阶梯式下降,24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考58例,占79.45%;48小时恢复正常者13例,占17.80%;无效2例,占2.47%。总有效率97.26%。随着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亦减轻消失。
12、羌话简易方  (苏万方)
[组成]羌活30克  黄芩15克
[功用]散寒清热。
[主治]普通型感冒发热。
[方解]羌活简易方为苏老自拟方,羌活辛温,发汗力强,苏老不但用于风寒感冒,亦用于风热感冒。此方一温一寒,配伍巧妙,临床退热甚速。现代药理亦证明,此二药有解热、抗病毒、抗细菌的作用。
[加减]若乳蛾红肿疼痛甚者,方中加入板蓝根、蒲公英。
13、清解I号方  (周少逸)
[组成]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银花30克     板蓝根30克
鸡苏散(布包)15克  生黄芩15克  老苏梗10克
[用法]每日1剂,二煎需在头煎服后4小时之内服完。
[功用]宣透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
[加减]
鼻塞咳嗽加大贝母、制竹茹;
体痛加丝瓜络或鹿衔草。
14、十味病感汤  (朱鸿铭)
[组成]藿香  苏叶  荆芥  白芷  金银花连翘  板蓝根  黄连  黄芩  甘草
[制用法]于晚7时服第一煎,9时服第二煎,一般到午夜12时即可退热。若热末全退,次晨可服第二剂。鲜有需服第三剂者。
[功用]温凉并施,解毒退热。
[主治]病毒性感冒.
15、清热汤  (靖雨珍)
[组成]  金莲花15克  大青叶15克元参10克  生地25克
知母10克    薄荷l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中午晚分4次服
[功用]解表清热,解毒养阴。
[主治]病毒性感冒。
16、银蚤汤  (朱海龙)
[组成]  银花30克   板蓝根30克  连翘15克       蚤休10克
荆芥10克   桔梗10克    薄荷(后下)6克  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日服2—4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高热。
17、七味钦  (杜勉之)
[组成]防风  桔梗  陈皮  甘草  枳壳  泽泻
[主治]风寒感冒或风温、风热初起有寒热表证者。兼治痄腮、百日咳、胃院胀痛、小儿受惊发热等。
[加减]
春加薄荷,夏加紫苏,秋加红枣,冬加红枣;
风热、风温加银花、连翘;
风湿加苍术、藿香。
流行感冒加生艾叶、
痄腮加柴胡,
百日咳加皂角。
18、膏葛退热饮  (杨济平)
[组成]   生石膏20-30克  葛根10-15克,淡竹叶10克  白茅根10克
连翘10克       钩藤10克     甘草3克
[功用]养阴退热。
[主治]感冒、流感、小儿夏季热,及其他不明原因之发热、各种急性传染病之高热者。病见发热、汗出、烦躁、口渴、舌干、苔薄黄,脉洪大或滑数。
[加减]
无汗加薄荷、荆芥;
咳嗽加杏仁、枇杷叶;
体痛加秦艽;
头痛加龙胆草;
喉痛加山豆根;
发颐加板蓝根;
牙痛加山栀根;
便闭加番泻叶;
抽搐加地龙、羚羊角;
病久伤阴加沙参、麦冬;
夜烧日不烧加青蒿、白薇。
19、暑令感冒合剂  (盛循卿)
[组成]   香薷6克   藿香10克      佩兰10克
厚朴10克  炙枇杷叶12克  鸭跖草15克
[制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
[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
[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旨在宣散表卫而清暑热,用治暑邪挟风裹湿之证。
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暑除湿;
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
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
[加减]
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
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人板蓝根12克。
20、白羌汤  (裴正学)
[组成]  白芷6克   羌活10克   荆芥10克    板蓝根10克  黄芩10克
杏仁10克  前胡l0克   生石膏30克  豆豉6克
[功用]祛风散寒、清热止嗽。
[主治]风寒兼热感冒。
21、复方葛芷夷汤  (赵棣华)
[组成]  葛根15克  白芷15克    连翘l5克     肺经草15克
杏仁15克  浙贝母15克  辛夷9-12克  板蓝根24-30克
[制用法]先用水将药物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2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主治]风热、风寒夹湿感冒。
[按语]
风寒感冒之轻证(伤风),用荆防败毒散辛散解表;
风寒夹湿感冒,用藿香正气散辛温化湿解表;
风热感冒之轻证,用银翘散辛凉解表;
重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辛凉解表,这是辨证施治之一般法则。
经实践,反复选药平衡药性,拟定出复方葛芷夷汤,辛凉解表除湿,经千例观察,药性平稳,效果良好,有效率为86.4%。为治疗不同证型之感冒闯出了一条新路。该方服后,可大汗、小汗、微汗或无汗。凡感冒,有汗者可用,无汗者亦可用,解表而不伤正。故老小、体弱皆可用之。唯肺胃阴伤之感冒无效。
22、脐丹粉  (焦新民等)
[组成] 防风  黄芪  肉桂
[制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穴,趁湿撤药粉0.5克于穴位上,外贴胶布(4×4cm2)以盖住药物即或(胶布过敏者改用棉纱外贴,绷带固定)。每隔3日换药1次,5—7次为1疗程,可连续用2—4疗程。
[功用]祛风,补气,补阳。
[主治]感冒、气管炎、咽炎等。
[按语]
①    作为以上各病缓解期的预防;
②    严格禁忌症,应避免“形寒饮冷”,过劳,禁欲,孕妇慎用。
[疗效]治疗200例,疗效标准:经1—3疗程防治,原病症消失,预防者6个月以上未发,免疫力检测恢复者为痊愈;经1—3疗程防治,原诸症大减,预防者3个月以上末发,免疫力检测有所提高者为显效;经l一3疗程防治,原诸症减轻,预防者半个月未发,免疫力检测有一定提高者为有效;经1—3疗程治疗,原诸症未愈,免疫力检测未提高者为无效。治疗结果:预防总有效率97.2%,防治总有效率96.9%。
23、外感基本方  (祝谌予)
[组成]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0克  薄荷(后下)10克
桔梗10克  杏仁(后下)10克  木瓜10克  青黛(包)3克
前胡10克  黄芩10克        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功用]外解表,内清热。
[主治]外感。症见发热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解]对外感的治疗,应注意分清表里层次,既解表邪,又清内热。并可视内热、表邪的孰轻孰重而适当增减。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
桔梗、杏仁、前胡,通宣理肺止咳;
黄芩、青黛、芦根、白茅根、清内热,其中芦根善清气分之热,白茅根善清血分之热;
木瓜配青黛,一敛肺一清热,清热止咳效果颇好;
钩藤配薄荷系祝老得自民间之单方,治外感咳嗽疗效显著。临床凡遇外邪轻浅之咳嗽,祝老每用此二味,开水沏代茶饮。
[加减]
音哑加诃子肉、生甘草、凤凰衣(或用蝉衣代替),再加桔梗,即古方之诃子亮音丸。
发热重者,加栀子、大青叶、板蓝根;
全身酸痛者,加桑枝、威灵仙;
咽痛甚者,加板蓝根、连翘、玉蝴蝶;
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桂枝。
24、退热汤  (许寿仁)
[组成] 秦艽  青蒿    桑叶  菊花    薄菏    钩藤
芦根  生苡仁  郁金  大贝母  白通草  大豆卷
[功用]清解透邪、渗利湿热。
[方解]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
秦艽、青蒿、大豆卷清热解暑,散风除湿;
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浊开郁;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通草清降肺胃之热,通利膀胱之水湿;
薏米健脾渗湿,
全方具有清解透邪,渗利湿热的作用,用于外感热病,疗效颇佳。
[加减]
湿重加藿香、蔻仁;
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
咳嗽加枇杷叶;
口渴加天花粉;
大便秘加大黄;
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
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治疗湿温加侧柏叶、蜂蜜各15—30克,并忌食硬物和葱。
25、荆防银翘汤  (时振声)
[组成]  荆芥9克  防风9克   苏叶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淡竹叶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制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微火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根据病人发热的轻重,每日1剂或2剂。每日1剂者,上下午各服1次;每日2剂者,每隔6小时服药1次,日夜共服4次。一般外感初起可日服2剂;外感二日后开始治疗,日服l剂即可。
[主治]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初起,寒重热轻或寒轻热重,口渴或不渴,皆可用之。
[方解]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因属外感初起,不论寒轻热重或寒重热轻,尚无明显伤津,故口渴并不显著,即使口渴者,用之亦无妨碍,因汗后即可热退而愈。本方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
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汗;
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
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絷絷汗出,即可停服。
[加减]
如眼眶疼痛可加白芷6克;
身痛加秦艽9克;
咳嗽胸闷加杏仁9克,瓜篓皮15克;
咽痛加桔梗6克,生甘草6克。
26、复方香鱼台剂  (梁申)
[组成]细叶香茶菜20克  鱼腥草 1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或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筛,把粗末充分煎煮滤液浓缩,并与细末混合压片。每片0.3克(含生药量2.49克)。成年人每日服3次,每次3—4片。7—17岁,每日服3次,每次2—3片。6岁以下,每日3次,每次l一2片。小儿可将药片溶化后服用。若病情急重,体温高者,可间隔1—2小时给药1次,直至体温正常。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发热。
[方解]
本方细叶香茶菜叶车微苦,性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治感冒发热、流感高热、痢疾发热、泄泻发热均有效。
配以鱼腥草取其有辛凉宣肺、化痰止咳、利水的作用,以增强解表宣肺、清邪热之毒外达下行。
[按语]患者一般在服药后的4—8小时后开始退热,多数病例在24小时内体温退至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未发现有再复升高的病例。但对化脓性扁桃腺炎引起的高热,用药后,体温一般需在36小时左右才开始下降。本方对小儿,退热平稳、奏效快,无大汗伤津的副作用。用本方试制八干余支针剂用于治外感发热,退热效果比水剂、片剂快,亦末发现副作用。
[疗效]应用复方香鱼合剂治疗外感发热660例,其中,发热2天以内就诊者368例,发热3天以上就诊者254例,发热1周以上就诊者38例。结果:660例中,治愈(服药1—2天,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者)413例,占62.5%;显效(服药3天内,发热渐退,症状明显好转者)235例,占35.6%;无效12例,占1.8%。在660例外感发热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本方有任何副作用。有少数感冒发热合并有腹泻、腮腺炎者,经服本方后,腹泻、腮腺肿痛等症状亦随热退而消失。
27、解毒达表饮 (王德元等)
[组成]大青叶30克 蒲公英30克  大力子10克  羌活10克  葱白2枚
[制用法]将上药浸泡20分钟,以急火煎煮,沸后5分钟即可,嘱凉后服用,每日1剂半,分3次服用。
[功用]解毒达表。
[主治]外感发热病。
方解]
本方以大青叶、蒲公英为主药,性味苦寒,功用清热解毒;
大力子既能助主药清热解毒之力,又具宣通肺气之功,有利于驱散表邪;
佐以羌活、葱白二味辛温之品,乃透表达邪之要药。
本方辛温、辛凉同用,有较强的发散外邪作用。凡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均可由本方加减运用。
[加减]
若恶寒较重、脉浮紧,加荆芥、防风;
发热甚,加石膏、黄芩;
咽红肿痛,加山豆根、金果榄;
咳嗽痰稠,加金养麦、杏仁;
胸胁作痛,加赤芍、丝瓜络;
口干思饮,加天花粉、芦根;
心悸加玄丹参、玉竹。
28、感冒速愈汤  (陈有恒)
[组成]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厚朴5克  杏仁5克
竹叶5克   蜈蚣2条   大枣3枚   生姜3片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2次口服。
[功用]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主治]外感初起引起的发热、喘咳、抽搐。
[加减]
热重者螟蛤用量可加至3—5条;
喘重者厚朴、杏仁用量可加至10克;
身重者竹叶用量可加至15克;
风热感冒者可减桂枝用量至5克。
29、治外感方  (陈兴才)
[组成]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0克  薄荷(后下)10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木瓜10克  青黛(包)3克
前胡10克  黄芩10克  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主治]外感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
30、解热八味饮  (刘茂甫)
[组成]   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12克    防风12克
柴胡12克  黄芩12克  生石膏20克  知母12克
[功用]散风清热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渴、喜饮等。
31、养阴解毒汤  吕同志
[组成]  生地30克  麦冬30克  玄参24克 黄芩15克  板蓝根4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石膏60克  蝉蜕15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功用]养阴护津,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热病,邪在卫分。症见高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大而数。
[加减]
咽痛甚,扁桃体肿大或化脓者,加山豆根15克,牛蒡子、桔梗各9克(名清咽解毒汤,亦可用治白喉)。
[按语]
治卫分热病,前人有“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辛凉散风、甘淡祛湿”之剂,重剂养阴,多虑其胶着难解,滋补敛邪。然吕老认为,由于热盛与阴伤互为因果,故救阴祛邪并行不悖,水亏不得补,火势不能平。若治以轻清平和,无异于杯水车薪,失之肤浅。是方在大剂救阴,益水制火的同时,又辅以辛散透邪,清热泻火之品,自能收养阴而不敛邪,祛邪而不伤正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生地具有抗炎、抗增生和抗渗出等作用,并能增加红血球,提高机体细胞免疫能力。
麦门冬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对由生地、麦冬、玄参为主组成的复方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其有高度的抗白喉杆菌作用,在体外有很高的“中和”白喉病毒的能力,对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等也有较高的疗效。
此外,方中黄芩、丹皮、板蓝根等药物也大都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消炎、镇静等作用。
因此本方对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种发热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2、清解七昧饮  (张学文)
[组成]   生石膏30-60克(先煎)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薄荷10克(后下)       菊花10克   葛根10克  银花(或连翘)10克
[制用法]先用适量清水将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急煎,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每日2剂,昼夜各1剂。热甚病重者,每4小时服1次。
[功用]清泄气分之热,疏卫透表。
[主治]外感热病,邪在卫、气之间,症见发热或微恶风寒,烦渴,口燥咽干,或咽喉肿痛,或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
[方解]本方既清泄气热,亦疏卫透表。
石膏辛寒,清气解肌;
黄芩直折里热;
柴胡、葛根解肌疏表;
薄荷透热外达;
银花、菊花解毒清热,共奏消气疏表之效。
[加减]
口渇甚者,加天花粉10克;
阴伤者(尤其是素体阴亏者),加生地、沙参各10克;
鼻衄或咯血丝者,加焦栀子10克,白茅根30-60克;
咽喉肿痛者,加马勃(包煎)、山豆根各10克,玄参15克;
热象重并见斑疹者,加丹皮、赤芍、生地各10克,大青叶15克;
咳嗽咯吐黄痰者,加桑白皮、黛蛤散(包煎)各10克;
热盛动风而抽搐者,加钩藤(后下)10克,羚羊角(另煎)6克;
兼食滞不化者,加焦三仙各9克。
[按语]使用本方时,忌用辛温发汗之品,禁食肥甘油腻食物。
33、和解方  (马风书等)
[组成] 柴胡  黄芩  葛根  桂枝  玄参  生地  白术
川芎  白芷  白芍  川羌  陈皮
[功用]和解少阳、通达表里。
[主治]外感热病表里证。症见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口渴,舌红,脉数。
[方解]外感热病表里证期包括半表半里和表里同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以温热病邪壅滞少阳,表里不和,正邪交争为主要病机;寒热往来或表里证同时伴见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西医内科急性胆系感染,疟疾、流感、上感、风湿热等疾病中往往出现。本证纯用辛温发散则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纯用辛凉清解则外寒留恋,热无出路;下法则引邪入里;唯和解少阳,通达表里为其正法。
方用柴、芩以利少阳抠机,引领邪热外出;
羌、芍以发越恋表之风寒;
葛根、白芷以轻清扬散,并善解阳明肌热,
桂、芍以调和营卫,通阳泄热;
玄、地以甘寒清内蕴之热并护阴;
陈、术以调中益气而扶正祛邪。
从而发越之,清泄之,驱除之,直令其无所遁形.
[加减]
里热炽盛去桂枝、川羌,加生石膏、板蓝根、丹皮;
挟湿者去生地、玄参,加藿香、苡仁;
挟暑者加香薷、滑石、银花;
气虚加党参、黄芪;
血虚加当归、丹参;
湿热重去桂枝、白芍,加焦栀子、车前子、滑石;
疟疾加常山、槟榔。
[疗效]用本方治疗外感热病表里证245例,速效(在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无再回升及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128例,显效(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无再回升,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98例,有效(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13例,无效(超过4天体温无下降或反上升者。)6例.总有效率97.55%;开始退热时间,最短0.9小时,最长38小时,平均12.5小时,热退后复升的39例,占15.9%。
34、胡氏外感热病方Ⅰ  (胡肇基)
[组成]  葛根15克    防风12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玄参15克
板蓝根15克  簿荷6克(后下)  蝉衣6克  甘草6克
[用法]成人水3碗,煎成1碗,顿服。渣再煎服。儿童按年龄酌减药量,1日3—4次分服。
[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邪袭肺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咽红,咽干,干咳。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加减]
多汗减防风药量;
热高加黄芩12克;
喉头红肿加白花蛇舌草15克;
咳嗽频剧加青天葵10克、黄芩、天花粉各12克;
高热痉厥加紫雪丹1支冲服。
35、胡氏外感热病方Ⅱ  (胡肇基)
[组成]  苇茎20克    冬瓜仁15克   薏苡仁20克  桃仁12克  黄芩12克
法半夏12克  瓜蒌仁12克   麦冬12克    竹茹15克
[用法]成人水3碗,煎成1碗,顿服。渣再煎服。儿童按年龄酌减药量,1日3至4次分服。
[功用]疏风透邪,清解里热。
[主治]热入气分。症见高热烦躁,面红,口渴,汗出,咳嗽,咽喉充血,小便黄。舌质红,舌根黄,苔黄白。脉洪数。
[加减]
渴甚加天花粉12克;
痰粘加川贝母10克;
大便结重用瓜蒌仁、冬瓜仁各至30克,
大量闭加玄明粉25克,冲服;
高热神昏痉厥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36、五叶二根白薇汤  (魏长春)
[组成]  桑叶9克   谈竹叶9克      人参叶9克   紫苏叶3克
藿香叶6克  活水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白薇9克
[功作]解表,宣化,透达。
[主治]外感风寒或暑湿,失于透达,早用清热滋阴方法,留邪内伏,低热不退,胸腹满闷,微有盗汗,头眩,肢酸,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如常,或有微咳,脉弦滑,或弦细,舌色红燥,苔微黄或白糙。
[方解]此方常用于外感后遗留之低热为患。
桑叶味苦寒,能治寒热,解表发汗;
淡竹叶味苦寒,消胸中痰热,治咳逆上气,清心退热;
人参叶味微苦甘,补元气,驱表邪,益肺和肝,生津止咳,清解暑气,善降虚火;
紫苏叶味辛温,升降诸气,清解暑湿;
水芦根甘寒,清外感伏热,治反胃呕逆,消渴呃逆;
白茅根味甘寒,治劳伤虚赢,瘀血血闭,伏热吐血,齿血鼻血,五淋血尿,水肿黄疸;
白薇味苦咸平,治风湿灼热,血厥昏噤,治伏邪留于血分,取其透达。
全方治虚弱体外感留邪发热,有良效。
[按语]若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脉沉细,舌淡苔白,是桂枝汤症者,忌用此清凉方药。
37、加味栀子豉汤  (胡焕章)
[组成] 栀子12克  豆豉15克  枳壳10克 蔻壳8克
橘红8克   桔梗8克   竹叶12克
[制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15分钟,每剂煎煮2次,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可吸粥助其汗透。
[主治]①寒暑湿外感,邪在上焦。②邪热阻遏,造成逆证。③高热恶寒无汗或但头汗出,烦躁懊侬、胸闷气逆,舌苔白薄,脉浮数者。
[方解]外邪犯卫、热郁在表,当宣透而解。若不分表里,不辨寒热,一见高热,便用苦寒清泻直折之,不但不效,反使邪气闭郁,热势更高,甚则邪热传里,给治疗增加难度。本方取仲景治邪热客于胸中之栀子豉汤,合叶桂治外邪未解,郁而未伸之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开泄之法,溶伤寒、温病治法于一炉,对于风寒暑湿表证误用寒凉而成逆证者,实为轻巧灵便斡旋透热之法。
[加减]
如风寒重,恶寒无汗者,可加葱白5枚;
暑湿重,苔滑尿少者,加滑石15克。
38、荆苏宣阳汤  (赵绍琴)
[组成]  荆芥炭10克  苏叶10克    茯苓10克  葛根10克
黄连10克    灶心土30克  防风6克
[功用]宣阳化湿,辛凉清解。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方解]温病卫分证,属肺经郁热证。“火郁当发”,与治火热证不同,因此治疗应宣部达邪。
方中荆芥炭、防风、苏叶宣阳气,开寒凝以畅气机;
葛根、黄连升阳气且清肠热;
灶心土、茯苓培中宫以利湿邪。寒凝开,阳气宣,气机畅,自然可微汗出自愈。
[按语]
①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只宜辛凉清解,宣郁清热,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肺恢复其宣降功能,津液得以布散,自然微汗出而愈,此即“在卫汗之”之意;不可寒凉滋腻,寒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能清,每使邪气内逼深入;用药仅取辛凉轻清透泄之味,配入少量辛温之品,以成辛凉清解之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豆豉、桔梗、杏仁、前胡、枇杷叶、芦根、蝉蜕等,轻清举上,即叶氏所谓“上者上之也”,即使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
②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若过早用苦寒如黄连、黄芩之类,多致肠热下利,通此则按肠热下利,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之。若误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麦冬、玄参之类,多致热势不退,或高热成低热久留不退之证。
③临床每遇小儿发热咳嗽属邪在肺卫之证,按此法常一、二剂药即愈
39、清气解毒汤  (龚琼模)
[组成]  生石膏30-60克  黄芩l0克    大青叶15克   葛根15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30克  徐长卿15克  青蒿15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2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一200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40、去风汤  (林如高)
[组成]  荆芥6克  薄荷3克  白芷6克  防风6克  川芎6克
菊花6克  朱砂6克  苍术6克  甘草3克
[功用I疏风解表。
[主治]损伤后伴有外感,寒重热轻者。
[方解]损伤后由于体质衰弱,营卫失调,易感受风寒,出现寒重热轻的症状。
本方用荆芥、白芷、防风辛温解表药为主,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佐以薄荷、菊花疏表解毒,清利头目;
苍术辛温发散,祛风 燥湿健脾;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朱砂镇心安神解毒;
甘草调和诸药。
41、退热散  (因芬兰)
[组成]  生石膏15克  知母12克  黄芩10克  鱼腥草20克
滑石15克    厚朴10克  茵陈12克  连翘15克
[用法]温水浸泡15分钟,文火煎25分钟,晚睡前服下。
[功用]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病毒引起的上感,尿路感染,扁桃体炎等。
42、青羌冲剂  (王左)
[组成]羌活7.5克  大青叶15克  连翘15克 太子参15克  川芎7.5克
[功用]解表清热,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在2天以内,鼻塞、流涕、咽痛、肌肉酸痛等。白血球正常或低下。
[方解] 本方辛凉、辛温同用,祛邪、扶正并投。
方中大青叶、连翘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之功;
羌活辛温,有解表祛风胜湿作用;
合川芎辛散上行,散风止痛;
加太子参一味,取参苏饮意,补气以达邪。
[疗效]以青羌冲剂临床治疗患者56例。有效46例,占82.2%,平均退热时间22小时,无效10例。
43、银翘白虎汤  (天津市南开医院)
[组成]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芦根30克    大青叶30克  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薄荷15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20克   桔梗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剂,每剂二煎,分四次服。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火。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初起,症见咳嗽、咽痛、头痛、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方解]本方为银翘散加白虎汤而成。
薄荷、淡豆豉、牛蒡子解表散风热。
金银花、连翅、大青叶清热解毒。
石膏、芦根、知母清热泻火,桔梗祛痰排脓。
[加减]
痰多加贝母,瓜萎;
口渴加天花粉。
44、新加苇茎汤  (陈伯庄)
[组成]  荆芥6克     薄荷8克     桔梗9克
前胡9克     光桃仁8克   冬瓜仁30克(炒黄打)
生苡米12克  浙大贝12克  芦根20克
[制法]自加生荸荠五至七枚,洗净连皮切开,同药和煎。
[主治]四时寒热夹伏之“时感”(此名为王孟英所取,盖谓四季新伏夹受之证),但邪之多寡不一,素体虚实不同,故统一号称“时感”,而见证与治法有别。然最为常见者,其主证多为滞与热邪互结,阻碍肺胃升降气机,故宜以此方治疗,多收满意效果,春令温舒,尤易见功。
[加减]
若在夏暑湿重,可加香薷、藿香;
秋令感伤,可加桑、杏、菊、梨(皮带肉);
冬令外寒袭束,可配麻黄汤(但麻、桂用量宜轻)。
事在人为,医在握病,权衡机宜,制胜克敌,斯为上工矣。
45、柴葛解热汤  (魏俊良)
[组成]  柴胡12克  葛根12克  羌活10克  白芷10克  桔梗10克
黄芩12克  生芍15克  石膏30克  甘草6克
[制用法]水煎成汤剂口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治间歇热时,需在未发热时煎服。
[主治]四时感冒,邪在三阳,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肢身酸楚,或见寒热往来.或但不恶寒,热解后复发热(间歇型)者,脉滑数舌苔白黄相杂。
[加减]
头痛剧者,以川芎,防风;
呕恶者,加半夏,生姜;
咳嗽,咽痛,减羌活,白芷,加麻黄,北杏,银花,连翘,鱼腥草;
腹痛泄泻减石膏,加半夏。
[按语]阴虚舌质红绎者忌用
46、宣脾化湿汤 (黄寿人)
[组成]  佩兰12克  藿香12克  枇杷叶9克 白术12克
川芎9克   厚朴9克   鸡内金9克  郁金l5克
[功用]宣脾化湿,畅涌气机。
[主治]外感时病。
[方解]外感时邪,湿阻中焦,脾阳不振。
方中以佩兰、藿香芳香化浊,醒脾除湿;
厚朴燥湿,行气导滞;
枇杷叶、郁金和胃降逆,行气开郁;
鸡内金、白术健脾利湿;
川芎活血行气。
共奏宣脾化湿、畅通气机之功。
47、表证外感发热方  (戴舜珍等)
[组成]
(1)风寒合剂
[组成] 荆芥  防风  柴胡  杏仁
[功用]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发热属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或寒重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稀涕,或咳嗽。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加减]
挟湿加苍术,羌活;
寒甚加麻黄、桂枝。
(2)风热合剂
[组成] 银花  连翘  板蓝根  牛蒡子  青蒿  薄荷
[功用]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发热属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咳嗽。舌红苔白而干或淡黄,脉浮数。
[加减]
咳嗽痰黄加黄芩、鱼腥草;
热盛加石膏或石膏水口服。
(3)宣透合剂
[组成] 银花  连翘  香薷  扁豆花  六一散
[功用] 宣透涤暑
[主治] 外感发热伤暑证,症见发热恶寒,头胀身倦,口渴,溺赤。舌红苔白,脉濡数。
[加减]
挟湿加藿香、佩兰、川朴;
热盛加黄连、青蒿、黄芩。
[疗效]①疗效标准  速效:在24小时内,体温下降至正常无回升,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者;显效:在2天内,体温下降至正常无再回升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者;有效:在3天内,体温逐渐下降,直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者;无效:在3天内,体温无下降或反上升者。②治疗结果:本组342例,风寒证有效率为97.67%,风热证94.9%,暑热证93.44%,总有效率94.7%。
48、半表半里发热方  (戴舜珍等)
[组成]
(1)和解合剂
[组成]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青蒿
[功用]和解少阳
外感发热邪在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口苦。苔黄,脉弦。
(2)疏透合剂
[组成]青蒿  黄芩  川朴  半夏  槟榔  草果
[功用]疏利透达
外感发热邪在募原证,症见寒热往来,或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苔腻而浊,脉缓。
[加减]
热甚加连翘、知母,
湿浊轻者去槟榔、草果,加藿香、佩兰。
[疗效]本组77例,全部有效(在4天内,体温逐渐下降,直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