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军产房新盘: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07:50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蒙田曾经说过:“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得来一个头脑。”书中的这个头脑自然只能通过阅读才能得来。阅读意味着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使生命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精神气质,为一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积蓄能量。阅读就是力量,阅读改变人生,如果青少年能够在合适的年龄于教师的引领下,真正形成对优质阅读的浓厚兴趣,培养起优秀的阅读习惯和坚定的阅读意志,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命方式,那么,星星点点、长年累月的阅读终有一天能够聚集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探照灯,从而一点点的穿越人生的障碍,一点点的照亮他们的未来。

一个少年在动人的阅读时是什么样子的呢?知名学者王丽在《阅读的意义》一文中这样动情地写到:“当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书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时,他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他打开全身所有的感官来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哪怕是一缕叹息、一声静夜里的狗吠,抑或是第一束染红黎明的天边的曙光……”王丽随即指出:“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基于阅读在娱乐身心、积累构建文化、建构智力背景、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许多的教育名家都把阅读视为促进年轻人成长的不二选择,视为“语文学科的生命”(于漪语)。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也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我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如此,才可能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给学生 “打下精神的底子”( 钱理群先生语),实现阅读之于人的更深层的意义。

教学语文这么些年来,我也曾和许多的语文同行一样,有过种种的迷茫和困扰。如果语文教学就是几本教材,几本教辅,一沓沓的试卷和训练题,那么语文教育不就异化为一种师生单纯的体力劳动和精神折腾了吗?那语文教育还怎么促进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发育,还怎样对民族的未来承担使命?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到今天,真正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这种尴尬,既有 “不可为外人道也”的无法言说,又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后还不能为“伊人”所理解的尴尬。君不见,日常的语文教育让众多的语文老师唉声叹气,让富有青春朝气的青少年学子“万马齐喑”。一方面是语文老师千方百计地思考和寻找带给学生语文美感的坦途,一方面是几乎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又在肢解课文和题海战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一方面是学生们喜欢语文喜欢课文和其他文字,一方面是几乎大多数学生只觉语文老师和日常的语文课面目可憎,与之势如水火……

谁能借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回到梦想的语文或者是语文的梦乡,看清语文教育的纷纷扰扰,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贴近语文的地面,向着语文的上部生动的节节拔高?从教初2001级2班、4班开始,连续几个年级的实践和探索,让我发现了一条可以帮助我和孩子们收获不断的喜悦和持久的成就的光明大道,那就是阅读。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标准如此重视学生的阅读,真正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和对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一神圣使命的关注。

近年来,为改良自己的语文教学,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让阅读真正成为众多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我着重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阅读期待,创设阅读氛围。

梁启超谈到读书问题时说:“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他还打比方说:“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的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学问之趣味》)读书的方法,也是这样,不是教的,是自己读会的。

在我的实践中,首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读起来。就像一位同行说的一样,阅读首先是“悦读”,只有“悦读”,才会“越读”。激发阅读期待是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迫切需要,格鲁吉亚杰出教育家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阅读首先是“阅”,语文教学率先要做的事情是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此可以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打开书本,享受阅读。让学生先读起来,先可以不管他们读什么,不管他们怎么读,在班级,有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一定事半功倍。如果为了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先指导这要求那,很容易形成学生的腻烦甚至逆反,反而不容易将学生引向阅读的正途。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曾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论读书》)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拿出自己的杂志和书籍,放在教室里的书橱中,让学生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和语文晚自习上任意选读;有些书稍厚,学生一时看不完,我还允许他们在周末借回家阅读。在我的带动下,一些学生也自发的把自己家的藏书带到班级,放到书柜里供大家选读,弥补了我的藏书“青春气息”不够的欠缺,同龄人提供的图书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利用语文课,我坚持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初一册时候,要求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讲名人读书故事,背名人读书名言;初二册,则要求每个学生先填写表格,再上讲台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杂志或者图书。

表格里基本的内容是这样的:

图书名: 

 作者基本情况:  

    这本书是关于:  

    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关于这书的评论是:

你给大家的推荐语是:

你估计有多少人喜欢你的推荐:

让我很感兴趣的是,许多学生对这一推荐工作十分重视,无形之中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平时一些学生私下里看的什么魔幻小说、情感小说等,比如《陌上少年》《仙魔志》《曼荼罗》《神魔天使传说》《狼的诱惑》等,并没有哪个学生上来推荐,他们推荐更多的还是以经典名作居多。记得06级的娄丽同学深情推荐了日本童谣作家金玲美子的《向着明亮那方》,班级后来几乎人手一册,大家都十分同情女作家的身世,也更加喜欢那些质朴真挚的诗句。

引发读书期待,创设阅读氛围。通过其实并不算繁复和辛劳的系列活动,在我任教的班级,迅速形成了强有力的“读书新势力”。一条充满绿茵的道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行走其间,书香扑鼻,教书生命充满了诗意的美丽: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二、培养阅读习惯,强调读写一体。

费尔巴哈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人的生命往往是通过他所阅读的书籍表现出来,假如我们不吃什么书籍,那么我们也就缺乏充实丰美的生命体验,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枯萎。让我梦想成真的事实是,班级读书氛围初步形成,但一些学生“读”方面的问题却逐渐显露端倪了。

一是阅读只图数量,不重质量。有个孩子,几乎每天读一两本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结果书看了不少,但连基本的写作都是满篇的错别字。

二是阅读品质不好,少有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不圈划,不旁批,至于基本的摘抄和写一点读书心得者就更为“稀缺”。

三是阅读不思考,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像基本的故事情节主要的人物活动等,至于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特色和欠缺缺乏深度的解读,如陶渊明说的那般“观其大意”“不求甚解”,缺少独立思考、深度阅读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从初三册开始,我在班级开展了“怎样的阅读是优质的阅读”的讨论,并注重读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规范,注意读书榜样的示范作用,强调读写一体,倡导做好读书摘抄和读书笔记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的要求下,许多孩子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拿到一本书,结合书籍的序和跋以及基本目录,在了解了基本内容和文体后,确立最有效的读法。阅读当然讲究方法,读法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而变化。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则要求尽可能咬文嚼字、深思熟虑的精读;欣赏性的作品多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泛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泛读是为了博览群书。同时,阅读要注重读写思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与片段,摘抄下来,或者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我鼓励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要局限于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要敢于在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真看法真领悟。

为了让学生有“榜样”可以学习,除了在班级定期推出“读书英雄”,我还现身说法,把我阅读生涯的教训和领悟写出来,和学生“分享”,我不希望学生重复我以前的读书错误,希望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成长。记得初四册的时候,作为学生的假期读书笔记特辑的“编写顾问”,我特意写下了这样的一些话:

“我是一个读书很杂的人,由于没有良师的教导,我阅读了许多恶劣的文字,加上我不讲究方法和习惯的阅读,以致败坏了自己的阅读口味,以致错过了许多的好作者、好作品。

“这是我经久的遗憾,而这遗憾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了。

“我不希望这样的憾事发生在我的弟子们的身上。余秋雨先生以他多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禁区,读书讲品质。只有保持足够的阅读兴趣和一定的阅读警惕,我们才可能真正从阅读中受益,陶冶情操,增进语感,拔高人生。

“毫无疑问,一届一届的弟子们的生龙活虎情真意切充满真知灼见的读书笔记,带给我的是无以言传的幸福和深远的期待。我又一次亲近那些给我生命以感动的文字,度过一个个清风徐来、生命静美的时光,我相信、深邃的思考和优质的文笔有助于年轻人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还有许多更宏大的作品,许多更伟岸的作家在等待着我们的拜访。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竣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加自由有力,纯洁的大气可以洗涤心灵的秽浊……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化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一切美好的生命活动都足以增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勇气与智慧,让我们开始真正的阅读吧,我们的生命境界会因奇丽的阅读而完全改变!”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在“读”的方面,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取法乎中,就只能得其下也。在我的引领下,在班级“读书英雄”们的带领下,我们通过“词语大比拼”和“摘录朗诵会”,促进了许多学生选择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并汇编成册,激励了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征文比赛和获奖作品展览,促进读写结合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读书小报和自编书展评,不仅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而且对学生读思结合、读写一体习惯的习得有了很好的影响。或许,学生的思考还嫌稚嫩,学生的文笔还需要加强,但恰如鲁迅《百草园》题辞所说的那样: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三、进行阅读反思,促成阅读自觉。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曾写过《最愚蠢的一代》,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和手机短信上了。”马克·鲍尔莱因认为:在讯息泛滥、技术之上的时代,青年人更应该长久的“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对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

的确,经由阅读这条富有诗意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学生可以获得优质的发展。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不算难,但要培养学生一生的阅读习惯却并不容易。耶鲁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曾经说过:“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要让阅读真正成为众多学子的行走方式,让阅读彻底“沦为”学生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就必须对阅读长抓不懈,不能让阅读只成为教学工作的一段“美丽新时光”,对阅读的悉心指导和管理必须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在阅读指导中,适时的阅读反思是相当有必要的。一方面是老师对指导管理工作的反省:你的阅读指导是有序列有成效的吗?在每一个年级段坚持阅读的孩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原因何在?在以前的指导工作中,成果有哪些,问题是什么?下一步应该开展哪些工作,组织哪些活动,怎样促成更佳战果?另一方面,对于阅读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应该在每一个阶段的终结时候有一次认真的反思:过去读书获得了什么,有什么不足?下一个阶段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自己在读思结合、读写一体方面做得怎样,如何让自己长久的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有没有需要老师、同学解除困扰困惑之处?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反思,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尽管学生的阅读有一种所谓的“向师性”(学生的阅读口味、阅读方式受老师影响很大),但是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因素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专题墙报、主题讨论、小型征文、建立班级读书主页与博客,甚至QQ群上辩论等等。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通过此类交流,合理的满足他们交流的需求,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并有利于克服个体阅读的缺陷,让有效的阅读经验发扬光大。

     同时,要真正促成学生的阅读自觉,还必须建立严格合理的阅读评价监督制度,以便对阅读进行及时的检查督促。评价与监督者尽可能让学生担任,老师敲边鼓当好顾问即可。正如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评价以激励为主,树立榜样,促进后进。监督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师者绝对不能够在阅读“渐入佳境”之际,放任自流。唯有善始善终的阅读指导与管理,才能真正促成学生阅读意志力的养成,把阅读作为终身受用的优秀习惯。或许,一天读一点不算什么,一天想一点也不算什么,一天写一点当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长此以往”,孩子经由读书而获得的成长优势就会像珊瑚礁一样,在海面下缓慢地累积而成,直到最后露出海面。

 

回想这些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洋溢着兴奋与满足。在我的引领下,许多的孩子学会了阅读,迷恋上了书本,他们因此获得了更精彩的生命体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恰如李汉荣先生散文中写到的那样: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