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系 国金证券:介入治疗:降低脑卒中死亡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51:52
752808
介入治疗:降低脑卒中死亡率
沈阳日报2011年11月14日 星期 一

名医小传  高连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临床、教学、基础研究,率先开展了国内领先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建立了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规范诊断及治疗为专业重点的卒中救治中心。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阅读提示】脑卒中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的第三位病因,也是成人致残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脑卒中已连续5年成为我国第二位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有200万新增脑卒中病人,其中大部分(8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50%以上的患者遗留了永久性残疾,并导致10%的患者死亡。专家呼吁,如果能抓住发病后6小时进行介入治疗,就会大大降低致残致死率。
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
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导致供应脑的动脉缺血。一种机制是血管内膜下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使血管腔变小,最后管腔闭塞,造成这支动脉供应的脑组织坏死;还有一种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表面的内膜破损,引起内膜下的脂质碎屑脱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远端的血管,造成远端的血管阻塞。
常规药物溶栓难给力
传统的药物治疗除了在超早期(起病3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外,尚无特效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其目的是为防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一步增大阻塞管腔,同时也避免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栓塞,这些预防卒中复发的药物确实大大降低了脑卒中事件的复发率,但是仍有许多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尤其是对于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常规治疗的效果显得苍白无力。
针对发病后6小时、不适于静脉溶栓的急性卒中患者,以及内科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复发的患者,医学界一直在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
21世纪初叶,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被引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那么,什么是介入治疗呢?我们都知道:外科治疗是靠开放、暴露的手术来完成的;内科治疗则主要靠服药;而介入治疗,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腔内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溶栓、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等技术,明显降低了脑血管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以椎-基底动脉的脑梗死为例,在没有介入治疗之前,其死亡率达到90%以上,应用动脉内溶栓或支架植入术后死亡率降至35%。
精准溶栓恢复脑供血
动脉内溶栓治疗,是通过一根微导管,将溶栓药物送至堵塞血管的血栓处,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从而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组织血供,最大限度地减少梗塞面积,提高预后效果。
除了药物溶栓外,还可以通过取栓装置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急性期取栓治疗,使血管再通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支架成形术解决了卒中复发的根源:一方面增大了狭窄脑动脉的管径,保证了远端脑组织的血供;另一方面新生的支架下内皮可以防止“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残渣脱落至血管腔内。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综合防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干预措施。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还将会不断扩展。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