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总裁赵广发: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46:23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三)作者:方广錩发布时间:2009-08-05 来源:法源网

    除了《法华》经本外,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一批关于《法华》的注疏。现简介如下:

  一、《妙法莲华经论》,古印度著名论师世亲著。此论元魏时曾先后两度翻译:即沙门勒那摩提译《妙法莲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僧郎等笔受;沙门菩提流支译《法华经论》二卷,或一卷,昙林笔受并制序。两种文本均已经收入大藏经。敦煌遗书存2号。(1)斯2504号,系菩提流支译本,一卷本。首残尾全,有尾题,作“《法华论》一卷”。全文基本完好,仅残缺昙林序及论首约500字。(2)傅增湘旧藏,现下落不明。尾有题记:“大魏永安元年(528)岁次戊申十二月,洛阳永宁寺译。执笔人比丘僧辩。”又有题记云:“东魏大乘经论本,开元五年(717)岁次己巳三月十四日写。”该号属哪一种译本,现无法考证。

  二、《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存2号:(一)玉26号,首尾均残,存337行,所疏为《譬喻品》第三(首残)、《信解品》第四(尾残)。(二)暑70号,首尾均残,存98行,所疏为《法师功德品》第十九(首残)至《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尾残)。上两号体例一致,笔迹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之同一种经疏。原卷无标题,今题系据内容所拟。因卷首已佚,本疏科分不清。释文较精。从行文风格看,似为六朝时作品。本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名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1)伯4567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首残)至“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尾残)。(2)斯2439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首残)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尾残)。本疏非逐句疏释经文,重点在阐发每品大意。疏中《普门品》缺少对后补“重颂”的释文,不避“世”字讳,字体亦为南北朝写本。释文极少引用其他论师的论述,通篇几乎均由作者本人叙述。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大正藏》据斯2439号录文收入第85卷。现可据伯4567号补充。

  四、《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斯2463号,首残尾全。原卷无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随喜功德品》第十八(首缺)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本疏不是逐句疏释文句,而是就每一品叙述其大意、要点。释文简明扼要。如对《观音品》,先指出“此品何由而来?娑婆众生,道悟不同,宜应普现诸门,救危拔苦,乘音齐物,当如观音,故有此品来也。”然后从“显观世音德行”“为流通方轨”、“诸人德(得)道”三个方面对全品进行疏释,纲目清楚。据研究,本疏《普门品》缺少对隋译“重颂”的释文,故可能是隋以前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五、《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斯4107号,首尾皆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首残)至《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尾缺)。因首残。本疏对《法华经》的科分不详。据研究,其科分似与现存其它《法华经疏》均不相同,而与唐窥基之《玄赞》相近。本疏对《法华经》逐句进行疏释,所引用的经典有《阿含》、《正法华》、《俱含》、《法华论》、《摄论》、《十地》、《大智度论》等,释文时颇重疏释名相。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编号作斯520号,系已经作废的旧编号。

  六、《法华经玄赞》,又名《妙法莲华经玄赞》、《法华玄赞》、《玄赞》、《法华经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有12号:(1)伯3832号,首全尾残,属卷一。有首题“法花经玄赞卷第一”,并署作者名。(2)结48号(缩微胶卷号8566),首尾均残,属卷一。(3)结43号(缩微胶卷号6203),首尾均残,属卷一。(4)斯6474号,首残尾缺,属卷一。(5)昃68号(缩微胶卷号6502),首残尾全,属卷二。(6)北新746号,首残尾全,属卷二。有尾题“法华经玄赞第二”,并有题记:“开元五年四月十五日辰时写了。”(7)河39号(缩微胶卷号6207),首尾皆残,属卷四。(8)黄12号(缩微胶卷号6206),首残尾全,属卷四。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9)伯2176号,首残尾全,属卷六。有尾题“妙法莲花经玄赞卷第六”。(10)斯1589号,首尾均残,属卷七。(11)日本书道博物馆藏一号,属卷七。题记谓:“天宝十二载(753)七月二十二日夜亥时记。”(12)北新910号,首脱尾全,属卷十。

  窥基是法相宗的大师。本《玄赞》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发《法华经》之一乘妙法,历代评价很高。《玄赞》以六门科释《法华》,(一)说明产生这部经的原因。(二)阐述经的宗旨。(三)解释各品的品名。(四)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五)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六)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玄赞》我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后被收入日本《B45A续藏》及《大正藏》。敦煌本保存其古老形态,可供校勘。敦煌遗书中之《法华经玄赞》有若干草书写卷,字体深得怀素小草《千字文》遗意,并兼有章草体势,极为古雅澹宕。北新910号(卷十)即为其中之精品。卷首新接天池,有近人收藏题记五则:(一)“《法华玄赞》卷第十,草书,为敦煌石室写经特品。笔近章草,尤为难得。此赞中土久已失传,近自日本流入,已见刊本。谁知原写本尚在国内也!初发见时,为一敦煌县幕友某君所得。后余至甘,价让于余。(某君在敦煌时,尚未经法人搜罗,故所得皆精品。余藏六朝唐人经卷及佛相,皆其所让。)尚有《法华玄赞》卷第二,首书‘大慈恩寺沙门基撰’,末书‘沙门瑜于西明寺写记’,亦系草书,而不及此卷之精。频年避地,转入日本,而此卷犹存。行箧常有吉祥云为之拥护,诚至宝也。或以卷末赞词前写之数行,比后赞少四句,或即当初沙门基自写稿本也。并存其说。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十月,衡山向炎记于申江。”记叙了本卷之由来与考释。北新746号亦为《法华玄赞》,系卷二,正为本题记所提及之写卷。(二)“此卷共纸四十一张令(另)一条(计三行)。每张二十五行,共一千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三字不等。内有十四行全无字。从第一张‘友以为名’至末‘卷第十’止,约计二万数千字。诚钜观也。同日再记。”记叙了本卷之行款、规模。(三)“敦煌石室发见草书经卷,只此一部,共十卷。曩在甘肃见同寅所藏,尚有五卷,纸墨卷轴,长短如一。近闻为日人以重值购去,存于国内者已稀如星凤矣。延年会合,不知何时,又为之恨然矣。癸亥(1923)十一月抱蜀子炎再记此。”为在日本寻访同类写经提供了线索。但谓敦煌石室草书唯此一部,则有误。敦煌遗书中草书卷子为数不少。(四)“此经十卷,闻多为日人购去。昨晤罗贞松,云伊尚藏一卷,纸墨与此一如。张勋帛所藏二卷尚存,余在甘时曾见之。是国内者尚有四卷。保存国粹,具有同心,诚为快幸,故记之。丙寅(1926)七月,炎记于申江。”为在国内寻访此经提供了线索。(五)“敦煌石室草书《法华玄赞》卷第十,沙门基撰,不著写经人名。草有古法,且近章也。乐谷亲家官陇时所得也。庚午(1930)初伏日衡阳曾熙。”本草书《法华玄赞》亦有传世本存世,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系卷六,上有明董其昌题跋,谓此卷书风:“简澹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斑。壬子(1612,万历四十年)十月,晦御湖舟中□,其昌。”又有当代谢稚柳题跋:“草书写经唯北魏有之,此《法华经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对该写卷以甚高评价。本件钤有“古希天子”印,故知曾藏于清宫。

  七、《法华问答》,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103条(首末两条残)。前45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就各品的主旨大意进行问答。如《方便品》共十问,第一问云:“《方便品》五分,破二明一。云何五分?云何破二明一?”答:“五分者,一叹妙法功德分,二叹法师功德分,三疑请分,四授记分,五断疑分。破二明一者,破二乘执,明一乘道。”后58条问答则不管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法数及重要的文句。故本疏是一部比较简明实用的佛典注疏。本疏主要以世亲的《法华论》为依据,此外引用《涅槃》、《楞伽》、《维摩》、《法句》等不少著作。据研究,可能是中唐人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八、《法华经义记》,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现存2号,均为卷三。(一)斯2733号,首残尾存。从《药草喻品》(首残)到《劝持品》,共有八品。卷末有题记:“比丘惠业许。正始五年(508)五月十日,释道周所集。在中原广德寺写讫。”(二)、斯4102号,首残尾存,疏释至《从地涌出品》为止。有尾题与题记:“《法花义记》第三,比丘法顺写记也。”本《义记》所疏为罗什《妙法华》,本疏之《药草喻品》疏文中不包括罗什原本所漏之后部分,本疏也无《提婆达多品》,可见所疏乃被后人修订以前的罗什原本。本《义记》疏释简明,在敦煌被发现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日本矢吹庆辉在《鸣沙余韵解说》中有研究。编号均作斯37号,系已经作废的旧编号。

  九、《法华经义记》,利都法师撰。原著卷数不详。伯3308号,首残尾存,有尾题,为卷一。本《义记》所疏亦为罗什之《妙法华》。为《方便品》末段重颂之后部分。卷末有题记:“利都法师释之。比丘昙延许。丙辰岁,用纸三十八。大统二年(536)岁次丙辰六月庚仵(午)朔三日□酉,写此《法华仪(义)记》一部,愿令此福,逮及含生有识之类,齐悟一实无二之理。”本《义记》与《法华经义记》卷第三字体相近,内容也可相补,是否同一部,有待研究。另外,斯113号背面亦为同类文献,相互关系待考。本《义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法华经文外义》,作者不详。一卷。上海博物馆藏3317号。首残尾全。有尾题。并有题记:“一校竟。大统十一年(545)岁次乙丑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袭于法海寺写讫。流通末代不绝也。”本文并非对《法华经》进行逐句疏释,而是从中抽出若干理论问题,详加论述。文多口语。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已经录文发表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中。

  十一、《法华经疏》,一卷。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一卷。延昌六年(566)八月传写教读。”延昌是高昌的年号。本卷也可能是吐鲁番出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疏释之一。研究者或以为此题记的真实性可疑。

  十二、《法华经注》,昙天明撰。卷数不清。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首题“《法华经注》第一”,并谓:“建章初首,故称第一。法华经王。天明许之。”尾有题记:“天和五年(570)四月五日沙弥昙天明写敬也。□遍(?)一校竟。释子天明撰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疏释之一。但从名称看,应为未见著录之注疏。

  十三、《法华经疏赞》,作者不详,卷数不详。日本京都博物馆藏。首部存况不清,尾全。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赞》卷第一。开元十年(722)三月四日,佛弟子王旷敬写《法华经疏赞》一部供养。”因未见原件,详情不清。从名称看,应为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著录。研究者或认为该题记可疑。

  十四、《法花经义疏》,隋吉藏撰。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中存3号。(1)斯6891号,首残尾全,有尾题“《法华经义疏开题并玄义十门》”,下署作者名:“吉藏法师撰”。现开题部分仅剩尾部几行,但玄义十门部分保存完好。(2)斯6789 号,首残尾存。所存内容为“信解品第四”(首残)至“见宝塔品第十一”。卷尾有作者署名,作“吉藏法师撰”。(3)斯4136号,首尾均残,所存内容为自“授记品第六”(首残)至“化城喻品第七”(尾残)。本《义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大正藏》第34卷据日本古刊本收入吉藏撰《法华义疏》十二卷。但该本从《序品》开始,没有开题部分,不符合中国古代疏释的一般体例。因此,斯6891号有可能就是《大正藏》本所缺失的首部。但是,斯6789号、斯4136号的内容与《大正藏》本并不能相合,因此,两种《义疏》的关系如何?何者才真正是吉藏所撰,还值得研究。

  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6494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残)至“譬喻品第三”(尾残)。疏释时,对每品先疏释其大意,然后逐句随文疏释。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六、《妙法莲华经问答》,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4298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号断为两截。所讨论为卷一“方便品第二”末尾之偈颂。其形式是首先提问,然后作答。接着针对该问答,以多番“难”与“解”,进行深入讨论。有较大参考价值。可惜残缺较甚,存文不多。

  十七、《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俄藏Ф359号,首尾均脱,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嘱累品第二十二”(首残)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尾残)。从内容看,卷末大致完整,所残缺的文字不多。本疏一般均将每品科分为三:一解来意;二释品名;三随文解释。从这种科分形式看,该疏受到窥基《玄赞》的影响。从行文看,也可以看到受窥基《玄赞》影响的痕迹。但与《玄赞》相比,该疏在疏释时更倾向于条分缕析,由此显得纲目清楚,是诸种《妙法莲华经》注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八、《法花文记》,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新998号,首残尾全。有尾题,作“《法华文记》卷第一”。所释为“序品第一”。虽因卷首残缺,科分不清,但释文委悉详尽。如将序品之别序又判为五重:众集序、瑞相序、疑念序、致问序、答问序,一一详为剖分。又对全品经文逐句详解。值得引起注意。

  十九、《妙法莲花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伯2346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信解品第四”至“授记品第六”。全经科分不清。疏释诸品时对每品先分别数门,然后随文解释。如药草喻品分四门,授记品分七门。释义详尽。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妙法花经明决要述》,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伯2118 号,为卷四。首残尾全,有尾题“妙法花经明决要述卷第四”。通卷章草。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一、《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斯2700,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篇章草。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二、《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伯3316,首尾均残。(2)伯3387,首尾均残。字甚细,缩微胶卷较难辨认。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三、《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始53号(缩微胶卷号6200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残)至“方便品第二”(尾残)。释文较精。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四、《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致15号(缩微胶卷号6202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为“序品第一”(首尾均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淡32号(缩微胶卷号6199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譬喻品第三”(首残)至“信解品第四”(尾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六、《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菜11号(缩微胶卷6198号),首残尾全,通篇章草,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七、《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号66号(缩微胶卷6201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八、《法华经杂释》,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北图字90号(缩微胶卷8567号),首残尾全,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九、《妙法莲华经玄赞复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卷章草,系对窥基《玄赞》的复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南京图书馆藏。首残尾全,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一、《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4号。均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北制49号(缩微胶卷6204),首残尾全,所讲唱为序品第一。(2)俄Ф365号,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3)俄Ф365号背面,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4)伯2133号,首全尾残,所讲唱亦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二、《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伯2305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讲经文风格与前一种不同,应为另一种讲经文。文中有“此唱经文慈恩疏科为求法随顺”云云,从内容看,正是依据《法华玄赞》卷首仙人为国王宣说《法华经》的故事衍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三、《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诠明撰。原著卷数不详。敦煌遗书所存为卷二残卷。伯2159号背面,首全尾缺。有首题,作:“《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卷第二”;下有作者署名,作:“燕台悯忠寺沙门诠明科定”。原卷两纸,第一纸未抄写完便放弃;第二纸重抄,仍然未抄完,故应属错抄废卷。

  本文献是对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科文,但与《妙法莲华经玄赞》原文的结构略有不同。在此,到底是诠明所依据的原本与现在的传本不同;还是诠明的科分没有机械地依据窥基《玄赞》原文,而是有所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科文的作者诠明是辽代著名高僧。敦煌遗书中现知年代最迟的题记为1002 年,而根据研究,本遗书传入敦煌的年代约在1006至1020年之间。因此,本号遗书对于我们研究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具有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