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华经典歌曲:广西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3:48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5年:全区共排查衔接刑释解教人员84401人,对83123名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了帮教,帮教率达到98.5 %。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5年:全区安置刑释解教人员82327人,就业安置率达到97.5%,重新违法犯罪率为0.623%。
注重“四个结合”,围绕“五化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全区安置帮教工作纵深发展,近年来,我区司法行政系统为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为迷途知返的浪子铺好回归路,一路行来,步履铿锵。
安置帮教工作无处不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潘某是凭祥市人,因吸毒被强制戒毒劳动教养两年。解教后,左邻右舍对其另眼相看,没有生活来源的他心灰意冷,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打发时光。狮子山女子帮教队队长陆惠珍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派出人员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打消他的不良念头,稳住了他的情绪。同时,帮教队里的大妈、大姐们分别做潘某父母和邻居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白刑释解教人员是与大家一样平等的公民,不应该歧视他们。
随后,帮教队又在有关部门协助下,帮潘某申请到了一个“岗位”,在社区内临街的摆摊修理自行车。潘某积攒一点资金后,在帮教队的指导下用这些钱买猪崽和蒸酒工具,既可以蒸酒卖,又可以用酒糟养猪。2005年底,经帮教队里的大妈、大姐们张罗,潘某登记结婚,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狮子山女子帮教队只是凭祥市社区妇女禁毒帮教队5支帮教队之一。成立至今,成员共有40多人。帮教队安置刑释解教人员20多名,安置率达100%,上门跟踪回访500多人次,捐赠钱物价值5000多元。所帮教的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为零。2005年以来,社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下降了15.6%。妇女禁毒帮教队已成为建设平安凭祥、构建和谐边关的一支重要力量。
回来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目前,我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基本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联合的自治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联动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安置帮教工作无处不在。
据自治区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区14个市、111个县(市、区)已全部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综治委指导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为主,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税务、银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安置帮教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占建制的100%,机构专职人员有956人。
市(区)如此,乡镇亦然。
经过近年的努力,全区1126个乡镇、104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站,就连村(屯)、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完善了社会化安置帮教工作网络。
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受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8820名。对8611名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了帮教,帮教率达到97.6%。安置刑释解教人员8711人,就业安置率达到98.7%。
内外衔接铺就回归大道
金秀瑶族自治县刑释人员秦安珍回忆起自己走出监狱的那一天,至今仍是心存感激。
2009年5月29日,是秦安珍刑满释放的日子。这一天,当他办理手续时,县司法局派人开车来到中渡监狱将他接回家。
刑释解教人员如果不能够得到社会、家庭的接纳,往往会因生活所迫可能又会重走旧路。大墙内外的衔接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以“结对子”形式实现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无缝对接。
2008年12月4日,全区25个监狱劳教单位分别与25个县(市、区)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签署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的目标责任书。与此同时,司法厅还将司法委政系统“结对子”工程拓展到7个贫困县(区)和20个边境民族县,“结对子”工程覆盖到48个县(区、市),涉及547个司法所。通过“结对子”工程,全区去年排查衔接刑释解教人员17547人,帮教率达到99.1%、安置率90.9%、重新违法犯罪率0.66%。
“结对子”形成了监狱与地方相互衔接配合,将安置帮教工作延伸至监狱所内。
桂林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以县(区)为单位,组织人员到桂林籍服刑人员比较集中的监狱、劳教单位开展帮教,把社会的帮教向“墙内”提前延伸。针对每一个“回归人员”的实际情况,在接收前制定切合实际的安置帮教工作方案,确定帮教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同时还加强对释放后流动性大、不回原籍的人员跟踪管理教育,多渠道掌握其思想,了解并力求掌控其动态。
为了使刑释解教人员在出狱后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全区各地市的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服刑在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全区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规划,以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其有一技之长。
2009年至今年7月期间,南宁市共有512名服刑在教人员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为96.7%,人力资源市场共组织2.35万家(次)用工单位进场面试,提供就业岗位123.51万个(次)。
武宣县三里镇的林某在监狱中通过技能培训,学会了宝石加工技术。在获得假释后,回到家乡的林某,通过引进资金在家乡办起了宝石加工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厂不仅解决当地20多名农民工的就业,还接收了7名有宝石加工技能的刑释人员。
多元化安置向纵深发展
“我的每一次创业,都离不开帮教人员的关心和帮扶。如果没有帮教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事业。”说这句话的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名字叫余永进,平乐县二塘镇人。
1994年3月,余永进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他刑满释放回家后得知,其母亲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在他入狱第二年已含泪逝世,原本贫困的家庭债台高筑。他悔恨不已,发誓一定要改过自新,活出个样子来。
为了“活出个样子”,余永进种过果树、养过生猪、开过锰矿、贩卖过西瓜,不但没赚到钱,还欠下了一身债。他痛苦、失望、迷茫,一度对生活丧失信心,就在他走投无路时,平乐县安置帮教小组的帮教人员来到他家,及时对他开展帮教对接。在帮教队的帮助下,余永进承包了村里的10多亩沙地,办起了采沙场。在余永进的精心经营下,当年他就还清了家里所有债务,还娶了邻村一漂亮姑娘为妻。后来,他又相继建起了水泥制砖厂、二塘物流中心,今年4月,他与另一位刑释解教人员合伙创办二塘永进餐具消毒中心。目前,余永进协助政府开展帮扶工作,聘请两名刑释人员就业,解决了附近20多位群众的就业问题。
动员社会力量扩大就业安置渠道,确保安置多元化。近年来,全区上下,都在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安置帮教工作,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社会化。
中渡监狱一名75岁的象州籍服刑人员阳某刑满释放后,象州县司法局得知其未结婚生子,既无地方居住,也无生活来源的情况后,主动与有关单位协商,在社区安排其居住,将其列为五保户,生活有了保障。
2009年,南宁市兴宁区望州社区陈某解教回到家后,发现家已被征收拆除了。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后,主动为陈某找到了住处,给他办理了低保,并将他安排到社会福利院做木工。社区工作人员还定期回访,与他促膝谈心。“我现在已经重拾生活的信心了!”不仅如此,陈某还有了质的转变:邻里有难,他主动帮忙,经常给刑释人员现身说法,并且积极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
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帮扶使安置帮教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桂林为例,2005年以来,桂林市按政策落实两劳回归人员一次或临时性救济491人,落实低保、五保655人,落实社会养老保险255人,扶持创办经济实体减免各种费用114人,资金3.2万元,帮助协调落实贷款78人,落实资金33.85万元,帮教工作人员个人出资帮扶132人,累计资金达3.78万元。
一项项有力举措,构成了一道道安置帮教屏障,筑牢了全区安置帮教的工作体系,为一个个迷途知返的浪子铺就了回归之路。(记者 卢林峰 陈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