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路858弄:2010年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4:24
2010年工作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27

    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推进大兴区和开发区融合发展的起始之年,是开发区紧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推进大兴区和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决策部署,按照“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的工作要求,统一思想促融合,集中精力谋发展,全方位推进两区工作对接,尽全力推动新区产业跨越发展,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在多个领域取得历史突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持续回升效益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222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税收收入223.1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同比增长52.7%。前三季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3%,继续保持全市最优水平,成为全国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招商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不断深化“北京•亦庄”品牌推广,在科博会、京港洽谈会、京台科技论坛、金博会等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上共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全年吸引投资总额(含增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创历史最好成绩。引进了康宁二期、冠捷、东贝、英特尔研发中心、同仁堂健康药业、宽带资本、京东商城等一大批高端项目;新批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6个,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5个,高端项目加速聚集。
  ——空间拓展取得历史新突破。集中两区力量,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推进12平方公里功能拓展区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仅用50天就完成了18个村的住宅拆迁任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区速度和拆迁精神。目前,包括非住宅在内的拆迁任务基本完成,第一批安置房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投融资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新跨越。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操作”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搭建起全方位面向产业的专业金融服务体系。全年通过投融资平台实现融资168亿元、产业投资59.6亿元,均为历史最大规模。完成境外投资公司设立工作,打通新区海外融资渠道。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成功发行第一期中小型企业集合票据,搭建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融资桥梁。成功主导实施松辽股份、通用汽车电动转向与传动业务、UT斯达康等一批国际国内并购项目,打造了开发区自有的上市公司,开创了中国成功收购国际顶级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先河,资本运作成效卓著。
  ——促进周边劳动力就业创造历史新纪录。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区镇就业协作机制,通过加强岗位开发、开展定向培训、提供就业补贴等十项措施,有力推进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全年共吸纳6046名大兴区劳动力及1029名通州区劳动力在开发区就业,成果共享成效显著。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健全。将亦庄地区的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新区整体规划,统筹两区基础教育资源,推动亦庄地区的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积极开展亦庄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研究亦庄地区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在取得以上几个方面的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在其他各项工作方面也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区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两区项目统筹布局机制初步建立。以“北京•亦庄”为主体平台,集中两区优势资源,建立联合招商机制,组建联合招商队伍,统一招商政策、统一入区标准、统一决策程序、统一项目布局,辐射带动大兴区各镇、各园区均衡快速发展。全年两区统筹对接项目共18个,涉及投资总额456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6个。
  二是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按照“跟踪储备一批、签约在谈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由产业促进部门牵头,发改、建设、土地、市政、规划、环保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重点项目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国网信息通信总部、力宝等47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工,总投资266亿元。和利时、绿竹生物等25个项目实现投产见效,入统产值新增量约86亿元。
  三是专业园区建设进展继续加快。全力推进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建设,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的京东方8.5代线项目主体厂房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全面完成项目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康宁二期、东贝等15个配套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林德、冠捷、住友等7个项目已开工。移动硅谷产业园配套市政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京芯世纪、中电华通两家核心企业已开工。中芯国际一期增资扩产项目进展顺利。中国首台云计算服务器在位于我区的北京云基地正式下线,在全国率先实现将云计算从技术概念转化成产品实体的重大跨越。
  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定新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四三三”产业发展格局。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所占比重保持在90%以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0.8%。
  (二)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区域综合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一是基础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成22.5公里市政道路,完成30公里市政道路共1867盏LED路灯的安装,建成连接亦庄新城和大兴新城的兴亦路,建成连通移动硅谷的科创十二街跨通惠排干渠桥。亦庄轻轨线正式通车,周边5座换乘停车场和公交接驳设施建设全部完成。开通开发区至首都机场专线巴士,新增18辆区内公交车,调整完善区内公交线路,实现双向运营。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0万平方米,引进沃尔玛超市等大型综合商务服务机构。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无限亦庄二期建设、20兆宽带网络入户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进展良好。
  二是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轻轨沿线28万平方米绿化改造,建成占地16万平方米的X35号地景观公园,完成凉水河二期治理及景观照明工程。亦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顺利通过现场验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3.15%,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
  三是区域综合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突出。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完成548公顷已征未用土地的平整,清理建筑垃圾65万立方米,平衡土方143万立方米,区域面貌焕然一新。拆除违法建设3000多平方米,特别是克服重重困难对群众反应强烈的一栋洋房等小区内的部分违法建设进行了依法强制拆除。
  (三)着力抓好科技和人才工作,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的决定,确立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召开推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动员大会,进一步明晰了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继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给予124家企业186个项目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共1.3亿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力度,新成立云计算等三个知识产权创新联盟,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中小企业聚集示范区。
  二是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两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工作的意见、鼓励高层次人才来两区创新创业的意见、为两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项服务的意见等政策,确立人才强区十大工程,召开首届两区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加快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建设,新认定两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累计认定83位海外高层次人才、20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深化“一线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落实,覆盖一线员工2万余人。
  (四)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维护区域和谐稳定。
  一是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妥善解决了亦庄地区800余名适龄儿童、少年就近享受义务教育问题。开设专门窗口开展卫生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新设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探索公寓社区化管理,建立永康公寓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落实推进“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共向区内企业发放社保卡9.4万张。继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二是区域保持和谐稳定。加大劳资矛盾调处和劳动监察力度,实现了无拖欠工资目标,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夯实社区建设基础,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谐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着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保障了区域饮食安全。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全年检查企业569家次,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410个。坚持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组建区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推进信访矛盾排查和应急演练工作,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应急突发事件,确保了区域和谐稳定。
  (五)着力推进工作创新,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围绕推动两区融合,建立了两区联合招商、就业协作等融合工作机制。围绕促开工、促投产,各行政审批部门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工作配合,完善了受理审查一站式服务制度。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创新性的实行规划先期参与,项目方在办理土地手续的同时,同步进行模拟方案设计,实现审批工作并联推动,加快了项目落地进度。
  二是政府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土地管理、应急管理、合同协议管理、信息化、审计、监察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工作,加大财政预决算执行力度,强化12平方公里功能拓展区开发建设等重大项目跟踪审计,加强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升了政府法治化、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开发区门户网站建设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了政府信息化工作水平。加强统计工作,初步完成开发区人口普查工作。区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要求,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抓好“向上向下”两个延伸;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责任意识,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强化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惩防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为加快建设南部新区真正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是驻区各职能局围绕“促融合、谋发展”,主动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服务力度,通过一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突出重点、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在出口退税、通关、保税库、深加工结转、登记注册、股权质押、动产抵押、施工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完善协调联动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了促开工、促投产,区域税源管控,质量监督,药品、交通和社会治安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是各专业公司、金融机构不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立足全面助推开发区区域拓展、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服务保障。
  (六)总公司发挥了服务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公司紧紧围绕新区建设的中心和大局,在完善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两区深度融合、优化区域配套环境以及服务高端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自身做强做大步伐。全年预计实现经营收入24.5亿元,比年初计划增长52.7%;实现利润2.8亿元,比年初计划增长176.1%,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12平方公里项目开发建设。成立亦庄国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12平方公里项目具体实施主体,切实加强与两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有效推进了项目的融资保障、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是加强经营性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实现开复工面积142.76万平方米,亦城国际中心、生物医药园、路东区产业配套蓝领宿舍、X17和X31公租房项目、再生水管网二期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两区园区对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过直接开发、融资担保、垫资等方式,投资8.1亿元,提供贷款担保1.2亿元,全面参与生物医药基地等6个园区的土地一级开发,以及道路、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四是进一步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项目施工和质量管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完成了未来五至十年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取得了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为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回首不寻常的2010年,我们围绕大局、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取得了融合发展的突出成效,彰显了新区跨越发展的新风貌。这既是开发区上下一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成绩的集中体现。五年来,全体开发区人努力拼搏、团结奋进、攻坚克难、锐意创新、不断超越,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城市面貌持续改善,谱写了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成为首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为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地位稳步提升、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21%、36.5%、18%和14.4%,累计完成额分别为“十五”时期的3.4倍、5倍、1.7倍和4.8倍,而五年来开发区的产业建设用地仅增长了0.5倍。五年间,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6%提升至5%,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9%和37%,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6%增长到40.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每公顷已出让土地平均投资密度达到1181万美元、创造税收1063万元人民币,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3倍和2.8倍。节能减排成效突出,五年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年均17%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24.1%的经济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值仅为全市的1/5,消耗单位能源所创造的价值是全市的4.2倍,处于全市最优水平。再生水使用率、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招商引资聚焦高端,重大项目突破发展。五年共吸引投资168.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引进了京东方8.5代线、京芯半导体、云计算、康宁、冠捷等一批高端项目,世界500强项目数量从62个增长到95个,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73个增长到128个。即将建成数字电视、移动硅谷、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专业园区,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三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高新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7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14人;新增40个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五年间,全区共申请专利3872项,60家企业的227种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我国第一台云计算服务器、首个人源化单抗国家I类新药、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粉煤气化炉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90%,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径逐渐形成。
  四是新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8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3.6倍。46.8平方公里内土地一级开发基本完成;市政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资源能源供应冗余度保持120%以上,供应保障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建设职工公寓、公共租赁房等产业配套住房近百万平方米,住房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累计建设拆迁房超过40万平方米,解决大兴区劳动力就业10691人次,解决通州区劳动力就业2304人次。目前共有就业人口19.3万人,是“十五”期末的2倍多;商业、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区域化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开发区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回顾五年来实践科学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发区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始终坚持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低碳化发展定位,源于我们始终致力于营造国际一流的发展环境,源于我们始终发扬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源于我们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周边区镇特别是通州区委、区政府,台湖、马驹桥镇在征地拆迁、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全力支持,离不开开发区的企业和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对各界的支持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与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打造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打造北京创造品牌,占领产业发展高端,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使命相比,与新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2%的年均增速,经济规模增长将近两倍”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的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还要有超常规的工作方法;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在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格局方面还要有高水平的工作成果;我们的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空间拓展、资源能源供应保障、资金保障方面还要有跨越式的突破进展。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理解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努力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成为首都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