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规矩多txt下载:一周国际科技要闻(12月13日—12月19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6:43
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可用砷代替磷维持存活的细菌的消息招致一些顶级科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促成这一发现的科学研究过程并没有按要求进行,因而存在一些严重缺陷,结果缺乏可信度。质疑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所谓无磷培养条件仍然残留了痕量磷,二是没有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砷确实掺入到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中去。

  2.一个美德联合科研小组在《神经元》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大脑中有一种名为SynCAM1的分子不仅能连接脑细胞,还能通过控制突触的可塑性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到提高记忆的方法,并可用于治疗神经错乱。

  3.美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将人体多功能干细胞变成了具有三维架构、细胞组成成分也非常类似的功能性人体肠道组织。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在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表示,他们利用干细胞获得了类似于胎儿肠的成型三维组织,该组织会持续成熟,获得正常人体肠组织拥有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并会形成肠特异性干细胞。这一最新突破为人体肠道的发育、功能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并有望研制出用于移植的肠道组织。

  4.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酵母细胞制造出了能够互相交流的“生物电路”,细胞之间通过基因调控进行连接,并分泌分子互相发送信号。未来有望使用不同的人体细胞构建出更复杂的系统,通过这种“分子对分子”的交流系统来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发表在12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5.在超冷环境下,费米气体的性质由原子之间的平均间距这一标度来决定。美国科学家利用磁场使一些超冷冻锂-6原子之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测出了费米气体(一般被认为是物质的第六种状态)的黏性。结果证明,费米气体可以被用做“标度模型”,测量超高温超导体、中子星内的核物质,甚至大爆炸几微秒后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物质的属性,也有望被用来在实验室测试弦理论。研究报告发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6.加拿大科学家在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成功地在一个物理表面上实现了分子“链式”反应,生成了纳米电路所需的纳米“电线”。这种分子链自然生长技术能够让多个分子自行汇聚,同时“书写”一个完整的图形,而此前在特定物理表面上以分子尺寸“书写”信息时一次只能“书写”一个分子,新技术不仅省时,而且“书写”的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型图形,为实现纳米电路制造带来了新希望。

  7.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12月14日报道,美国布朗大学的托马斯·韦伯斯特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类骨材料,在体温下会很快变硬,可以直接注射到患者体内以治疗骨伤。目前该材料仅进行了实验室测试,但研究人员确信,这种材料能像骨头一样承重,如能成功取代金属,整个骨损伤治疗领域的面貌将彻底改变。

  8.美国、韩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将携手研发基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有源矩阵显示屏。该产品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并能同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竞争,在同等画质下,其节能性有望达到OLED屏的两倍,发光率将提升30%至40%,并且制造成本更低,可达到与无机半导体材料一样的稳定性、可靠性。

  9.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2月15日报道,英美两个科研小组首次使用方解石研制出了隐形斗篷,能够在可见光下隐藏肉眼可见的较大物体,而且制造成本更低。其中一款可在红光、蓝光和绿光下隐藏一个38毫米长、2毫米高的钢楔,并有望在水下工作;另一款则可在空气中隐藏几厘米高的物体。

  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物理学家首次根据观测而非推断测量出地下约2900公里深处地核区的磁场平均强度为25高斯,是地球表面的50倍。该结果是地球物理学家预测的中等水平,这将平息地核内部磁场强弱之争,同时也为证明地核热源提供了重要参数,正是地核热源形成内部电流维持着磁场。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11.美澳科学家在12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称,他们在实验室内实现了数据的原子核自旋存储和首次电子方式阅读,其中数据存储时长达112秒。相对于电子自旋来说,原子核自旋能更好地存储信息,存储时间也更长,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小的计算机存储器,如果突破操作温度等技术障碍,将来可望广泛用于量子计算机。

  12.人们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中一些元素原子量的标注方式将有历史性变化。在《理论和应用化学》杂志刊载的变化后的标准原子量新表中,氢、锂、硼、碳、氮、氧、硅、硫、氯、铊十种元素的原子量将采用新的区间方式给予标注,即这些元素的原子量有其上限和下限。新的标注方式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些元素在大自然中的实际存在状况。相关文章发表在《国际化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