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华的孩子:映照国人的“镜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4:01
映照国人的“镜子”
张海惠 发布时间: 2008-03-19 10:51 中华读书报
2008年新年伊始,《美国青年看中国:美国青年一代的中国印象》一书以中英文同时出版。这是一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政治系唐文方教授策划并编纂的著作,收集的是2000年至2006年期间,匹兹堡大学学生利用暑期参加
唐教授领导的“匹大在中国”项目,来中国访问学习后写下的几十篇观感和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外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中国除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事各类商业贸易的商家、政府的公务人员以及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者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期待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各国青年。随后,一些反映这些青年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想的文字便相继出版或出现在网络上。与同类文字相比,这本书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
书中的那些美国青年几乎都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从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所见所闻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全新的,也是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好奇,都希望探个究竟。结集在书中的几十篇小文,每篇篇幅不过两千字左右,所涉足的中国地域之广却令人吃惊。从首都北京、古城西安到平遥小城,从东部沿海的上海到西藏拉萨、珠峰大本营,从西南的成都到西北的新疆乌鲁木齐、塔什库尔干和喀什。内容则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生活到经济生活,从妇女地位到男女关系,从医疗保健到学校教育,从退休老人到独生子女,从清晨街景到夜晚生活,从市井生活到官方机构,一篇篇读来令人不由地感叹这些美国青年对中国观察之全面之细致。
除了丰富的内容外,更可贵的是这些短文的真实性。首先,如该书序文所言,这些短文记录的是美国青年对中国“原汁原味的印象和感悟”。包括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理解和不理解,适应和不适应,惊喜和苦恼,欣赏和遗憾,都被一一真实地反映在他们的文章里。其次,其真实性还表现在这些短文如实地记载了这些美国青年来中国前后的思想变化。来中国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带着固有的偏见。几周的观察和思考虽然短暂,变化却在悄悄地发生。在《从我的肺部感染谈起》一文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北京突然生病被送进医院医疗过程中,从恐惧和不安到转变看法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文化的重要》一文中,作者在列举了在中国所见到的与西方文化相同与不同之处后,写道“西方人往往有一种绝对的想法,即我们的都是最好的。这种想法在美国人中也很普遍……我们必须记住,美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道路。不能说谁的道路更完美,只能说各有成为世界强国的不同道路和过程”。从《躁动的人群》则可以读到作者在访问考察西藏地区后对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重新思考。此外,短文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文字的运用和表达上。几乎从每篇短文里,都能读到这些美国青年人用率真和直白的语言描述他们在中国所见所闻的感受。不论是兴趣所在之处,还是不得其解之处,均无矫揉造作之感。
读过这些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美国青年观察问题的独特角度。文中所提及的许多事情,对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没有任何新奇可言,但在这些美国青年的笔下,那些事情被从另一种全新的、从未有过的角度描述和感受,给人以新的思索。一次在公园险些被门槛绊倒的经历,让一位美国学生开始关注公共场合的残疾人,并写下了《怎么看不见残疾人》一文。《在中国受到的“优待”》一文的作者,为城市大街上以白人为主角的大量照片和广告宣传画感到震惊。不理解这是在传递着怎样一种信息,甚至担心它会如何影响着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感觉和态度……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该书无疑使他们能更加了解美国青年,正如序言所说,他们除了傲慢,也有天真、善于思索的一面,一旦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事实,他们会马上对自己相信了多少年的观点提出质疑,在自己所见所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勇于承认自己曾有的偏见。
而从另一个方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该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它对中国人具有“镜子”的功能,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尽管那些使美国青年对中国转变看法的文句,令中国人感到自豪,但也不少笔墨,读来令人不得不汗颜。种种令人汗颜之处,有些属于人们的不良习惯,如《小餐馆里的平民生活》中那些光着膀子,弄得桌上地上狼藉的食客;《品味中国美食》里面的那些“加塞儿客”。有些属出于善意但做法不当,如《请多给我点儿时间》里面那位笑容可掬、服务周到,却弄得顾客浑身冒汗、紧张的无所适从的女服务员。还有些是出于好奇心,如《香蕉先生》里那位用手抚摸非裔学生的头发,在人家胳膊上探究皮肤颜色究竟的小商贩。无论什么原因所致,“镜子”里反射出的这些种种令人汗颜之处,都有助于我们对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进而加强自身修养。
《美国青年看中国》,唐文方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