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明星所有:【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1:44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
校训:亲爱精诚
创校时间:1924年
类型:国立大学(军事)
首任校长:蒋中正
现任校长:陈良沛
原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
孙中山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之后中国国民党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到现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史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何应钦、王柏龄合影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10月,黄埔军校在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府迁台后二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旧址建筑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校本部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中山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孙中山纪念碑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
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园区历史
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 长沙分校
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
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
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
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
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
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校址设汉中,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3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本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机构设置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迁台时期教学单位
大学部
研究发展中心
土木系
机械系
管科系
外文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电机系
资讯系
政治系
通识教育中心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重大事件
荣誉
黄埔军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一说战前世界四大军校为美国西点、英国皇家、中国黄埔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沿革
1924年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於广州市长洲岛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28年宁汉合流后,迁校至南京。
1937年因抗日战争迁校至成都。
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49年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1950年在高雄县凤山市复校。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当局('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校训校徽校歌宣誓辞
校训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 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 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 信守国家责任 荣誉 牺牲团结勇气 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 我 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 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
校徽介绍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亲爱精诚:本校校训。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入学宣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历任校长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中正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张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叆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陈良沛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校长
廖仲恺: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黄埔军校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王柏龄: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教育长
王柏龄:教育长
钱大钧:参谋处处长
石醉六: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徐谦: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
张治中: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黄埔军校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中国共产党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熊雄: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政治部教官
民主党派
许德珩: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钧: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苏联
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
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
鲍罗廷:军校总顾问兼政治讲师
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
嘉列里:炮兵顾问
互林:工兵顾问
喀扶觉夫:政治顾问
著名校友
国民党指挥官(含起义将领)
杜聿明 胡宗南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关麟征 贺衷寒邓文仪 李仙洲 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黄珍吾 彭孟缉 桂永清 谢晋元 范汉杰 邱清泉蔡文治 李桂丹 廖耀湘 郑作民 刘璠 王竣 黄翔 曾泽生 徐会之 赵子立 陈颐鼎 李以劻肖赞育 戴安澜萧作霖 唐生智 林伟俦 吕旃蒙 覃异之 贾伯涛 胡靖安郑庭笈 陈修和 文强 杨伯涛 侯镜如 王耀武 孙元良 刘戡 郑介民 黄杰 陈大庆 刘安祺高魁元
共产党指挥官
左权 陈赓 周逸群萧克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黄公略 周士第 王尔琢 王良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聂荣臻陈浩 陶铸 程子华 廖运周 张学思冯达飞 蔡申熙 曾中生 许继慎 赵一曼赵尚志 宣侠父 阮山(越南籍) 李运昌 段德昌 阎揆要 郭化若 陈毅安 王诤 谭希林彭明治 曹渊 唐天际 张宗逊 刘畴西卢德铭 李之龙 张子清 余洒度 徐彦刚曾士峨 朱云卿 陈东日 曹福昌 邓萍 贺国中 汤慕禹
黄埔军校同学会
青年军人联合会时期
黄埔军校于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正式开学。同年八月左右,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学生蒋先云与在粤的粤、桂、湘、滇各军军校的学生联系,酝酿“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并向黄埔军校建议成立这个组织,意在以革命的黄埔学生,影响各军官学校的学生,以免成为各军在广东争夺地盘,各霸一方的罪恶工具。此建议,不仅为全体黄埔同学所赞同,并得到校长蒋中正的特许。蒋曾亲笔写了一篇发起这个组织的序言,说明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革命意义。十月,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已基本建立,加之黄埔二期共产党员学生周逸群、王一飞的积极活动,在大多数的青年军人中,树立了相当的威信。一九二五年一月间,就发展到了相当人数,成为较有力量的组织,能在广东的青年军人中起着领导作用了。
随之于二月一日上午,在广东大学召开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员约两千人,出席大会并讲话的国民党要员有:廖仲恺、胡汉民、邹鲁等。会后参加游行人数达五千人,旗帜蔽空,整齐严肃,实为从来未有,市民观看者,途为之塞,可谓盛况空前。
孙文主义学会时期
原由起于坚持反共的国民党元老谢持,谢持(1876-1969)四川富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3月末宋教仁被刺后,谢至北京,谋炸袁世凯,事泄被捕,获释后避往日本。1917年起先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代理秘书长、国民党特委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黄埔军校开学时,国民党元老谢持由上海来到广州,极力拉拢教授部王柏龄等以及学生贺衷寒、潘佑强、冷欣等。并煽动说:“共产党名虽与国民党合作,其实是想乘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一朝得逞,所有国民党员,尤其是黄埔同学中的国民党员,将受到无情的迫害,而无立足的余地”等等,激起了上述诸人对共产党员同学的仇视。后耒又感到蒋先云、周逸群等在校内公开散发《向导》和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而他们又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核心分子。就断定这是一个发展共产党组织的据点,从而决定采取以组织对付组织的行动。
1925年4月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经常与共产党员同学发生为主义之争论,矛盾不断升级,其最为突出的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内互欧事件,彼此都受了伤。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在黄埔军校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组织,在师生中两种思想和势力的内部斗争越演越烈。
黄埔同学会时期
一九二六年,蒋中正于中山舰事变之后,除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的办法,和把在军队中任党政工作的共产党员一律清除出去之外,并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有违亲爱精诚的校训,破坏整个同学的团结,下令一律撤销。决定成立黄埔同学会(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的简称)的组织,并派蒋先云、冷欣、贾伯涛、杨引之、余洒渡、曾扩情等为筹备员。五月中旬,在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蒋中正任黄埔同学会会长,秘书曾扩情,监察干事胡静安,组织科长杨引之,宣传科长余洒渡,总务科长李默庵。
黄埔同学会规定,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由同学会负责登记考核之责。凡毕业同学的任免和升迁调补等等,均须根据同学会的登记考核耒决定。无论毕业与未毕业的同学,均须在同学会的监督指挥之下,效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校长领导,不得有任其他的组织活动,尢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这表明同学会不仅对所有同学有任用罢免之权,而且操有生杀予夺之权。
建国后的黄埔军校同学会
1983年在中共中央与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决定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纪念母校60周年华诞之日宣告成立。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静仁等领导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
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元帅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徐向前元帅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明确的指示和谆谆教诲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真挚爱护和殷切期望。
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徐向前、聂荣臻二位元帅亲自领导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前进,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0春节,两位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峡两岸和旅居海外师生,焕发爱国、革命精神,同心戮力,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恪尽职责”。
过去20多年中,无论是黄埔的重大活动,还是重要接待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1986年11月理事扩大会议期间,胡耀邦、彭真、万里、习仲勋、杨尚昆、胡启立、杨得志、余秋里、王震、杨静仁等同志曾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与会全体同志,1990年5月,邓小平会见发从台湾来访的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1991年4月,江泽民会见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谒陵访问团,1994年,当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江泽民、刘华清亲笔题词,李鹏、李瑞环、胡锦涛等参加了纪念活动。这都体现了中央对黄埔军校师生及其同学会的重视。
黄埔同学会的会员包括: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符合上述规定的黄埔同学,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均可为会员。
首任会长徐向前,顾问聂荣臻。第二任会长侯镜如,第三任会长李默庵,第四任会长为李运昌,现任会长林上元。
黄埔同学会历任领导列表
历任会长:
徐向前(一期) 1984--1988
侯镜如(一期) 1988--1994
李默庵(一期) 1995--2001
李运昌(四期) 2002--2008
林上元(十八期)2009-
历任顾问:
聂荣臻(教官) 许德珩(教官) 程子华(五期) 郭化若(四期)
阎揆要(一期) 胡立教(武汉军官训练团)
历任副会长:
郑洞国(一期) 宋希濂(一期) 程元(十八期) 覃异之(二期)
郭汝瑰(五期) 赵子立(六期) 杨荫东(十六期) 莫文骅(五期)
张伯权(七期) 丁家骏(外语班) 林上元(十八期) 沈策(六期)
黎原(十一期) 贾克(十期) 田申(十六期) 唐格森(二十三期)
赖坚(海校九期)
黄埔一期学生
黄埔军校一期,1924年5月入学499人,11月底毕业,及格者456人。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0余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一期,因此毕业生实际为645人。组成学生总队,邓演达为总队长,后严重接任。全部分为4个队,均为步兵科。除部分留军校外,大多数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导团,其余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在这一期里,有入学试和毕业试都考第一名的蒋先云,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终以舍生忘死取义实践了“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渊。目前黄埔军校一期已经没有任何人在世了。缅怀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的新式军人。他们毕业时是五百同窗,如今只剩下历史的背影。
孙元良
仝  仁
罗  奇
左  权
关麟征
文起代
石美麟
龙慕韩
贺光谦
王敬久
王逸常
王泰吉
王锡钧
宋希濂
苏文钦
石祖德
赵云鹏
王廷柱
王叔铭
王  雄
王文彦
彭明治
尹荣光
严祟师
马励武
王  毅
王劲修
王  祈
王尔琢
洪剑雄
朱元竹
朱孝义
卢  盛
王  梦
王副乾
王万龄
王连庆
叶  谟
伍诚仁
江镇寰
卢志模
王  振
王认曲
王治岐
王仲廉
伍  翔
伍文生
伍文涛
马步益
徐向前
荣耀先
黄  鹤
何学成
何文鼎
陈文山
陈牧农
马师恭
蒋先云
酆  悌
何章杰
何绍周
何光宇
陈泰运
陈纯道
马志超
贺衷寒
蔡光举
黄奋锐
何昆雄
何  清
陈  烈
陈谦贞
周士第
阎揆要
许继慎
黄  维
邓经儒
严沛霖
陈家炳
陈  铁
周振强
余程万
冷  欣
黄  雍
邓文仪
范汉杰
陈  武
陈  沛
袁守谦
丁炳权
丁德隆
黄  杰
邓经儒
方日英
陈  劼
陈  琪
袁  朴
白海凤
冯圣法
黄  鳌
邓子超
贾韫山
陈  纲
陈  赓
袁仲贤
尤  崧
傅正模
黄锦辉
邓毓玫
宣铁吾
陈大庆
陈明仁
袁涤清
丘宗武
丘士发
黄梅兴
彭干臣
宣侠父
陈启科
陈德法
杨溥泉
徐会之
汤季楠
焦达梯
项传远
傅维钰
陈应龙
梁华盛
唐  澍
孔昭林
蔡申熙
蓝运东
冯达飞
张鼎铭
张德容
梁汉明
郑洞国
郑作民
郑炳庚
桂永清
任宏毅
张本仁
张际鹏
粱固荣
李楚瀛
李自迷
李树森
余剑光
陆汝畴
张世希
张伟民
梁广烈
李伯颜
李延年
李强之
刘  铭
肖  洪
张君嵩
张坤生
梁冠那
李良荣
李国干
李昭良
刘  夷
肖  洒
张  颖
张弥川
曹  渊
李禹祥
李奇中
李靖难
刘  璠
肖  乾
张良莘
张子清
曹利生
李默庵
李禹祥
刘味书
刘子俊
肖赞育
张其雄
张  镇
侯又生
李仙洲
李之龙
刘国勋
刘汉珍
凌拔雄
张雁南
张隐韬
侯克圣
李光韶
李  强
刘  戡
刘希程
霍揆彰
张树华
张耀明
侯镜如
李士奇
李  文
刘畴西
刘铸军
邹公瓒
张雪中
钟  彬
林  英
李及兰
李  杲
刘詠尧
刘岳耀
蔡炳炎
张禅林
钟焕全
林芝云
李正韬
李  洁
刘明夏
刘  进
甘丽初
吴  展
吴迺宪
林斧荆
李  园
李  模
刘嘉树
刘镇国
甘清池
吴  斌
顾希平
杜从戎
李汉藩
李  谦
刘焦元
刘鸿勋
甘竟生
吴  瑶
郭济川
杜心树
白海风
史书元
刘梓馨
刘静山
范振亚
郑  坡
凌光亚
杜聿明
饶崇诗
史仲鱼
刘  云
罗  群
欧阳瞳
郑炳庚
俞济时
杨  显
傅鲲翼
史宏烈
蒋孝先
贺声洋
易珍瑞
郑燕飞
俞  墉
杨  良
游步瀛
冯  毅
蒋铁铸
顾  浚
赵定昌
唐云山
周天健
杨光钰
游逸鲲
冯士英
蒋国涛
郭礼伯
丘飞龙
唐继盛
周士冕
杨步飞
曾广武
冯春申
蒋超雄
郭树棫
胡  信
胡宗南
徐石麟
杨润身
曾扩情
申茂生
董  煜
夏楚中
胡  素
胡焕文
徐中岳
杨溥泉
曾昭镜
韩名涵
董  钊
段重智
胡栋臣
孙常钧
徐克铭
杨其纲
曾潜英
粱锡古
董  朗
石祖德
胡琪三
孙德清
徐经济
杨  耀
韩  浚
黄珍吾
刘柏心
曹日晖
周鸿恩
周建陶
詹赓陶
程邦昌
李安定
黄振常
刘保定
谢永平
周振强
蔡昆明
蔡凤翁
谢翰周
容有略
温  忠
黄再新
彭继儒
彭戢光
蔡任民
谭其镜
谢任雄
潘佑强
魏炳文
潘德立
彭宝经
彭华兴
薛蔚英
廖子明
谢远灏
戴  文
颜逍鹏
韩云超
彭杰如
彭  善
樊秉礼
廖运泽
穆鼎丞
熊肇勋
熊绶云
楼景越
颜  浚
黎曙东
潘国聪
黄埔二期
黄埔军校二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1925年9月6日毕业,毕业生450名,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分为五个队:步兵科两个队,炮兵、工科,辎重科个一个队。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的战斗,毕业后部分派往第一军。
郑介民
吴继光
姚中英
肖人鹄
邱清泉
覃异之
熊仁彦
黄文超
刘世焱
冯尔骏
王广熙
周逸群
卢德铭
胡靖安
王梦尧
陈  恭
彭  熙
余洒度
黄寄野
邓士富
王家槐
蒋友谅
方  天
丘  誉
雷  震
丁润生
陈公培
吴振民
陈集辉
洪宗扬
邝  鄘
李劳工
唐  克
罗厉戎
李以劻
李友邦
刘凤鸣
罗  英
宛旦平
杨文泉
袁也烈
李  忠
聂绀弩
黄埔三期
戴安澜
高致嵩
朱  赤
王润波
贺光耀
胡义宾
王诗萱
刘宗宽
熊绶春
石  觉
李明铨
倪志亮
黄仲翔
龙其伍
刘安祺
易安华
廖  慷
黄泳瓒
柴意新
熊受暄
叶  成
黄锡章
黄公略
王  竣
张本禹
方先觉
陈东日
祝夏年
李韵涛
黄格君
周  复
陈奇涵
皮亚无
张守谦
马耐园
常乾坤
王禹九
黄  铮
郭化若
李干清
王耀武
曹素民
韩宪元
刘国用
陈采夫
谢升标
康  泽
王  仁
朱云卿
吴光浩
姜镜堂
段炎华
毕士梯
曾泽生
邓毅刚
刘铁超
姜镜堂
符  节
黄文杰
高文华
徐百川
黄  刚
萧  方
唐赤英
段玉林
萧  韶
谷黎光
龚贤湘
陈嘘云
彭子言
杨  立
丁立群
曹素民
袁显扬
朱  岳
黄埔四期
黄埔军校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1926年9月毕业,加上潮洲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4人。方鼎英任总队长。本期入伍生设1、2、3团,后转为正式生,设炮兵、工兵、政治、经理4科。
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一团、二团两个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学生毕业后选派参加北伐。
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如日中天,但前线此时也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了。
1926年10月4日,毕业典礼在广州郊区瘦狗岭沙河广场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不下万人。学员方队列队经过检阅台,高声朗诵四期学员誓词: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
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谢晋元
张灵甫
胡 琏
李 弥
胡长青
刘玉章
潘朔瑞
赖传湘
林 彪
罗 列
高吉人
彭士量
韩应斌
高魁元
杨 杰
郑 尚
马步融
宫慧民
李友梅
路景荣
文 强
洪 水
陈毅安
李振西
雍济时
邓定远
高 鹏
钟 纪
刘演竞
唐天际
黄卓球
郭天民
曾中生
林伟俦
刘志丹
伍中豪
唐生明
邱维达
张世光
丁 一
苏文标
江澄清
李克毅
卢碧湖
王联升
丁 昌
方成德
喻利群
马威龙
刘其宽
刘 实
邓 谠
刘 炜
郝标文
李鸣珂
李天柱
李 谦
袁国平
华品章
潘裕昆
文绍珍
段德昌
白 鑫
常乾坤
李运昌
曹广化
刘士魁
胡睦修
龙云骧
龙腾骧
夏楚中
周庆祥
阙汉骞
曾光汉
沈泽民
李振西
侯 声
艾 叆
黄华国
严 明
宋志文
黄埔五期
黄埔军校五期,1926年3月,把第四期中未能升学的入伍生编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月至7月分别招生10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二团。9月,入伍生升为学生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组成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11月15日开学,1927年8月毕业,毕业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后从广州和南昌迁到武汉分校,并于1927年5月和7月先后毕业,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留在黄埔岛的步兵、经理科约1400人,由广州开赴南京,于8月15日毕业,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至此,标志着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两党合作的黄埔军校的结束。
唐守治
王剑岳
卜懋民
刘眉生
陈文杞
吕旃蒙
梁希贤
彭孟缉
黄  红
杨家骝
谭希林
许光达
潘子仰
廖以义
黄  超
杨志成
赵尚志
劳冠英
陶  铸
宋时轮
李  鸿
单心舆
陈有维
甘  霖
杨元森
杨至成
郭汝瑰
黄振权
赵守信
郑庭笈
汪毅夫
姜弼武
廖 昂
廖运周
郑全山
孙进贤
王 良
朱耀章
黄永淮
黄埔六期
黄埔军校六期,1926年7月至10月入学,1929年2月毕业,共718人,分步、炮、工科。
姚子青
毛岱钧
戴 笠
萧平波
耿光翟
虞晓冰
孙明瑾
吴家让
刘放吾
胡献群
王天祥
魏中天
熊笑三
易安华
雷 忠
蔡庆华
陈静轩
赵子立
廖耀湘
林责夫
萧大鹏
王 诤
金定洲
吴光朝
吕公良
陈中柱
周 兼
王大权
皮宣猷
李苍霞
周大根
张宗逊
曾 振
喻梦希
姚幼民
吴锡照
彭止戈
凌则民
唐 纵
李崇诗
刘国运
章 杰
叶公武
皮宗敢
吉 猛
任盛濂
陈道政
史 说
张练庵
曹 艺
朱道南
王 良
龚 楷
杜 鼎
段玉林
莫文骅
周文在
冉少波
左曙萍
任盛濂
郭志雄
杨廷英
武汉分校
程子华
罗瑞卿
陈伯钧
刘 型
邓 萍
周维炯
宋绮云
张赤男
臧克家
朱 程
南宁分校
唐 竣
何 莽
陈可福
黄埔六期女生队
黄埔军校自1924年成立至1949年迁往台湾。25年间黄埔师生精英辈出,诞生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总共招收的23期学员中还包括了四届女生,她们分别是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埔武汉分校(第五期),1938年抗战时期的黄埔第七分校(第十五期),1939年黄埔第三分校(第十六期),1940年黄埔成都本校第十八期2总队(驻苏干部培训班),四期毕业的女学员总数约为800人。
1926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址设在武昌长街两湖书院旧址(现解放七道中段)。招收的女学员是18至20岁的中学生。1927年2月入学,共200人。编成1个大队,3个中队。在这一期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位一文一武著名的人物。文有知名于海内外的女作家谢冰莹,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从军日记》使她名噪一时。武的是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浴血奋战而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正是在军校求学时,赵一曼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其他女学员中还包括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等人,她们都是同期毕业的。
十五期的女生,是1938年二三月间分两批考入的,共两百多人,编入黄埔军校(当时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2总队特科大队女生队,在陕西凤翔县受训,1939年4月全队奉命转入西安战时工作干训团第四团,同年五月毕业后分配到各部队工作;十六期的女生于1939年初在江西吉安入伍,随第三分校辗转迁移到后方才正式开学,男女合校共3000人,其中女生300多人,经过短期培训后于1939年冬毕业;十八期的女生,是1940年初招收的,共60余人,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2总队,1940年2月在江苏东台县入学,由第三分校十六期毕业的张祖年担任女生队长,1940年毕业时还剩有24人。
黄埔女生们考入军校时,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之时,她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由衷的报国之心,毅然投笔从戎。尤其是抗战中的三期女生,一毕业即开赴前线与日寇作战,此情此景,令人可敬可佩。
赵一曼
谢冰莹
胡 筠
黄 杰
胡兰畦
黄静汶
游曦
张瑞华
曾宪植
何柏华
盛业煌
廖德璋
郑梅仙
邓 苏
王也华
危拱之
李蕴瑞
陈觉吾
郑奠邦
杨伯珩
张麟书
彭漪兰
钟复光
唐维淑
邱继文
黄埔系八大金刚,三杰,四凶,十三太保
黄埔系八大金刚: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
黄埔三杰:陈赓、贺衷寒、蒋先云
四凶: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高语罕
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此君当之无愧,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国民革命军的第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何应钦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与蒋中正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中正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中正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中正没有,因为何应钦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第二位应该是陈诚,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中正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中正成了干亲家,更的蒋中正的重视,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讨唐和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应钦抗衡的实力,这是出于蒋中正的默许,蒋中正也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陈诚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的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陈诚日益得蒋的器重,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重庆屏护。内战时主持东北,失败,去了台湾,数年经营,为蒋中正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1965年陈诚去世,英雄早逝,举台湾悲。陈诚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著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综观陈诚,实英雄也。
第三位是顾祝同,此人和何应钦有些相同,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中正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战时主持第三战区,也有声有色,其间皖南事变的发生,从此为国人千夫所指。内战中主持国防部,负责蒋中正的军事进攻计划,深的蒋中正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党,因此失败连连。此后去了台湾,依旧是重要人物,1987年死,也是国民党的长寿者。顾为人小心谨慎,锋芒不外露,有军中圣人的称号。胸中有沟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谓英雄仗剑,美人相依。
第四位是刘峙,刘峙的生平从他的外号即可看出,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到了内战时,主持徐州,为蠢猪将军。公正的说,刘峙在早期的军事生涯是很辉煌的,不管运气如何好,但能把吴孙打的没了脾气还是有一点能耐的,不象现在所公认那么不堪,或许是年岁过长,没有了拼劲,因此在后来的作战中一败再败,总之说来,刘峙在八大金刚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数的。其实他内战的蠢猪将军并不合适,中原突围或许有判断失误,但淮海战役刘峙几乎没有指挥过部队,上有蒋中正、顾祝同,下有杜聿明,刘峙自知不是这块料,没有插手部队指挥,但后来也成了替罪羊,刘峙没有去台湾,流落印尼,当小学教师度日,后来回到台湾,已是物是人非,唏嘘而已。刘峙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后来的结局并不美满,看来为人莫贪为好。
第五位是张治中,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黄埔系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但细观张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一直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黄埔之初,与共产党关系很好,便是遵循了这三大政策,之所以张是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也是因为他竭力逃避内战,认为有违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说白了,我认为张忠于的是孙中山先生,而不是什么蒋中正,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靠向大陆的根本原因。说起蒋中正和张的关系,蒋中正一直是很器重张的,对张的意见都要考虑,这固然是张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蒋中正对张的绝对信任,在中原大战时,张被委以重任,危局过后,便回到军校当教育长练兵,在后来的凇沪抗战,平定十九路军,凇沪会战的战役中莫不如此,不争兵权,也因此张在抗战开始后长伴在蒋中正的身边,担任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后来任西北行营长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产党,他还促成了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时留在了大陆。综观张的一生,不爱财,自律甚严,厌恶内战,爱国热情高昂,实在是个伟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在毛周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随后逝世,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伟哉张治中!
第六位是钱大钧,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的运筹帷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钱大钧的军事生涯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东征以六连士兵破陈炯明的四千之众算是绝唱。此后的北伐,中原大战,剿共俱有钱大钧的参与,没功劳也有苦劳,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蒋中正把钱大钧调来身边当了侍从长,西安事变中一度受到蒋中正的猜忌,但钱大钧中的枪伤帮了他一把,反而连累曾扩情。后来任军政部次长,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去了台湾。钱大钧亦长寿,八十九岁方死。钱大钧爱财,犹胜刘峙,时人根据他的名字取“钓大钱”,抗战后作为接收大员狠狠的捞了一笔。到台湾后,转向于体育事业,为台湾的体育做了杰出的贡献。
第七位是蒋鼎文,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围剿红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中传递信函,为蒋宋所感谢,抗战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后来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引咎辞职,此后虽然还在国民党中,但已经不再担任重要职位,转而经商,倒是颇有收获,去台湾后,衣食无缺,得以善终。蒋鼎文此人,贪花胜过顾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为民国一大笑话。
第八位是陈继承,此人受蒋中正的重用,参与了诸多事件,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正是没有什么大功,也没有什么大过,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镇压青年学生的“七五”惨案,后来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担任顾问,善终。
综合看这八个人,他们都是蒋中正及黄埔系的第一批嫡系成员,他们或毕业于保定军校,或毕业于各省速成学堂,在黄埔中都是教官一级的人物,在国民政府中央部队中,他们是第一批军长师长,长期活跃在民国,活跃在国民党内,他们也是黄埔系的元老,可以说,在国民革命军中,就是在这一群人的带领下成长壮大的,尽管后来的结局各异,但他们在民国这个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应该被人淡忘的。
另外
黄埔三杰:陈赓、贺衷寒、蒋先云
四凶: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高语罕
十三太保: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具体哪13人,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效仿当时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后创设。早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历经北伐、东征、抗战、国共内战等重大军师战役。后来“国民革命军”一称废止,但其简称“国军”一直保留,而直到现在,台湾的许多陆军军旗还保留“国民革命军”的字样。现在的“国军”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的武装部队,“中华民国总统”为国军三军统帅,不受任何党派的控制,实行“军队国家化”,全称为“中华民国国军”。
创建至北伐
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
(一军)何应钦/缪斌;
(二军)谭延闿/李富春;
(三军)朱培德/朱克靖;
(四军)李济深/廖乾五;
(五军)李福林/李朗如;
(六军)程潜/林伯渠;
(七军)李宗仁/黄绍竑;
(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於8月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国军亦进至北京。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北伐宣布成功。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质素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民革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互以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国民党内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及军队国家化的计划遂无疾而终。
各路军说明
从1929年3月到1930年底,蒋介石采取武力进攻、金钱收买、封官许愿加以分化的办法,先后击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实力派,实现了除西南等地的全国基本统一,军队由开始的20几个师急剧膨胀到20多个军、70多个师。
1929年3月15日起,蒋介石以编遣委员会的名义,废除了北伐时任命的各集团军、各方面军、各路指挥部等建制,一律以编遣区的名义领导各地的编遣,并将以军为战略单位改变为以师为战略单位,可是,时隔几日,为了对桂系作战,又以海陆空总司令的名义任命各陆军总指挥。1930年蒋冯阎大战中,南京政府给其收编的各派系军队授予“路军”的番号,“路军”的级别与中央军的“军团”相同,比“军”高一级,其总指挥可授上将军衔,但一般只在下面直辖若干师。路军享有的独立的人事权,南京政府不能罢免其主官和属下的军官。在作战上,南京政府的军令一般不能越级下达到路军下面的师。
第一路军 总指挥陈调元 (该路军原为直军齐燮元的苏军、皖军所部)
第二路军 总指挥刘峙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顾祝同部)
第三路军 总指挥韩复榘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四路军 总指挥何健上将(该路军原为唐生智湘军,1929年降蒋)
第六路军 总指挥朱绍良上将
第七路军1 总指挥刘湘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七路军2 总指挥毛维寿上将(原十九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1 总指挥唐生智上将(原第四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2 总指挥陈济棠上将(该路军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原李济深旧部)
第八路军3 总指挥朱德上将副总指挥 彭德怀上将(中共领导的原中国工农红军)
第九路军 总指挥鲁涤平上将(该路军为湖南部队,原谭延闿旧部)
第十路军 总指挥龙云上将(该路军为云南地方军阀部队,原唐继尧旧部)
第十一路军总指挥刘镇华上将(该路军为袁世凯年代镇嵩军)
第十二路军总指挥田颂尧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石友三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十四路军1 总指挥邓锡侯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四路军2 总指挥顾祝同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军总指挥 马鸿逵上将(该路军为北洋军阀时期回族部队)
第十六路军总指挥 徐源泉上将(该路军原为张宗昌旧部)
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上将(该路军原为陕西部队,源出靖国军)
第十八路军1 总指挥毛光翔上将(该路军为贵州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八路军2 总指挥陈诚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上将(该路军原为广东部队,陈铭枢、李济深旧部)
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上将(该路军为收编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组成)
第二十一路军总指挥夏斗寅上将(该路军为黎元洪时代鄂军石星川残部)
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 孙连仲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 冯钦哉上将(原十七路军分化)
第二十九路军总指挥 宋哲元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张学良,间接降蒋)
革命军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民族团结下,原来共产党的红军亦被编入为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至1945年,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军中陆军阵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此外,抗战期间国军亦首次离开中国,组成远征军, 到缅甸与英印军共同作战,且亦屡有胜果,在抗战同时为响应蒋介石“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在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也曾组建青年军,但由于对日抗战结束,所以青年军并未实际上战场。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目的
北伐是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於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完成於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先后击败以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为主力的北洋军阀,之后取得原属北洋军的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加入,最后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效忠而宣布成功。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两广开始,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於形式上的。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共两党仍处於合作状态,直至1927年4月。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跟在武汉的汪精卫出现分裂(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进行「清党」(中国大陆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於8月1日发动南昌暴动(中国大陆称为「南昌起义」),成立属於自己的武装部队。
1923年孙中山在滇桂粤各军的支持下再次回粤执政,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就大元帅职。孙将各军一律改称讨贼军,其中将在粤的外省部队编为国防军,直属大元帅指挥,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待平定沈鸿英及再平陈炯明后,又将讨贼军改称建国军,并加委了建国粤、滇、桂、湘、赣、鄂、川、山陕、奉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粤、滇、桂、湘等军尚可使用,内部编制以师、旅为主。其余各军或规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远域他省。1928年两广统一后,建国既各军与新兴的黄埔校军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广西的定桂讨贼军改编为第7军(军辖二团制的旅),以上成为北伐前夕的七个军。
国共内战至国府迁台
在美国的斡旋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中国的军队减为108个师,90个师为国民党部队,18个师为共产党。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是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1947年起,各地共军放弃国军称谓,改称「人民解放军」。随后国军在中国大陆被解放军所败,国民革命军在中国大陆的历史亦告一段落。
国军总体评价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时期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坚实力量;4.12“清党”之后,国军二次北伐统一全中国,成为维护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镇压人民群众的反动军队;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中共军队名义上也成为国军的一部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军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腐败透顶,最终溃退台湾;国府迁台后,国军成为台湾地区武装,但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国军上将名单
特级上将
蒋中正特级上将: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1935年4月1日授予
一级上将(含追晋的一级上将)
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1935年4月2日授予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35年4月2日授予
唐生智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1935年9月6日授予
刘 湘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1938年2月14日追晋
曹 锟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1938年6月14日追赠
程 潜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1939年5月13日晋升
吴佩孚陆军一级上将:1939年12月4日病逝于北平。1939年12月9日追赠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18日追晋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1944年2月2日追晋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5年10月5日晋升
陈 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1947年2月21日晋升
周至柔陆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1年晋升
徐永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资政。1952年晋升
薜 岳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晋升
顾祝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晋升
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4.6.21-1954.8.12)。1954年6月21日晋升
王叔铭空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7-1959.6)、总统府战略顾问。1959年1月晋升
彭孟缉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9.6-1965.6),总统府参军长。1959年7月晋升
郑介民陆军一级上将:1959年12月11日病逝于台北。1959年12月31日追晋
黄 杰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0年晋升
黄镇球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晋升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15日追晋
朱绍良陆军一级上将:1963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1964年追晋
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9月晋升
黎玉玺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1966年12月晋升
高魁元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67.6-1970.6)、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1968年1月晋升
刘玉章陆军一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刘安祺陆军一级上将: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赖名汤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70.6-1976.5),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胡 琏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72年晋升
陈大庆陆军一级上将:1973年8月22日病逝于台北,时任国防部部长。1973年追晋
宋长志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76.6-1981.12)、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6年6月晋升
郝柏村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81.11-1987.1)、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长。1981年11月晋升
陈燊龄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89.12-1991.11)。1990年1月1日晋升
刘和谦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1.11-1995.7)。1992年1月1日晋升
罗本立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5.7-1998.2)。1995年7月1日晋升
唐 飞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8.3-1999.2),国防部部长。1998年3月5日晋升
汤耀明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9.1-2002.1),国防部部长。1999年2月1日晋升
李 杰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2002.2-)。2002年2月1日晋升
二级上将(含追晋及追赠的二级上将)
万福麟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35年4月3日授予
于学忠陆军二级上将: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5年4月3日授予
龙 云陆军二级上将: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代主任。1935年4月3日授予
刘 峙陆军二级上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3日授予
刘镇华陆军二级上将: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1935年4月3日授予
何 键陆军二级上将: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3日授予
何成浚陆军二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3日授予
杨虎城陆军二级上将: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西北“剿匪”第三路军总司令。1935年4月3日授予
徐源泉陆军二级上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军事参议院参议。1935年4月3日授予
商 震陆军二级上将: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1935年4月3日授予
蒋鼎文陆军二级上将: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3日授予
韩复榘陆军二级上将: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1935年4月3日授予
傅作义陆军二级上将: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1935年4月3日授予
杨爱源陆军二级上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1935年12月10日授予
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事法庭审判长。1936年12月31日授予
卫立煌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1939年5月2日晋升
孙连仲陆军二级上将:首都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42年晋升
张发奎陆军二级上将:广东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1949.2-1949.7)。1945年10月3日晋升
张治中陆军二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45年10月3日晋升
邓锡侯陆军二级上将: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7年2月21日晋升
陈 仪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浙江省政府主席。1947年2月21日晋升
熊式辉陆军二级上将: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7年2月21日晋升
邹作华陆军二级上将: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政治委员会常务委员。1947年11月18日晋升
孔 庚陆军二级上将:湖北省省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7年11月21日晋升
刘 戡陆军二级上将:1948年3月1日在陕北兵败自杀,时任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1948年5月17日追晋
罗 奇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1949年9月晋升
刘士毅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3月晋升
林 蔚陆军二级上将: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50年3月晋升
袁守谦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1950年3月晋升
郭寄峤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部长。1951年2月晋升
孙立人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兼台湾省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1年5月晋升
萧毅肃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53年1月晋升
徐培根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国防部常务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54年7月晋升
黄仁霖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1955-1959.2)1955年晋升
石 觉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联勤总司令(1959.7-1963.7)。1957年7月晋升
梁序昭海军二级上将:海军总司令(1954.7-1959.2),国防部副部长。1957年7月晋升
吉星文陆军二级上将:1958年8月24日在金门炮战中伤重不治。1958年9月追晋
赵家骧陆军二级上将:1958年8月23日在金门炮战中阵亡。1958年9月追晋
孙 震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8年11月晋升
何世礼陆军二级上将: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59年晋升
马纪壮海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副部长,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1959年1月晋升
罗 列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1959.6-1961),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59年7月晋升
蒋经国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总统。1960年7月晋升
袁 朴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61年8月晋升
刘国运空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63年1月晋升
唐守治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1963年1月晋升
徐焕升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总司令(1963.6-1967.6)1963年1月晋升
李运成陆军二级上将:宪兵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参谋总部特别行政助理官。1963年12月晋升
余伯泉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军联合参谋大学校长。1963年12月晋升
尹 俊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64年12月晋升
刘广凯海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1967-1972),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2月晋升
罗友伦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1975.4-1977.4),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2月晋升
陈有维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65年7月晋升
王多年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联勤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66年12月晋升
冯启聪海军二级上将:海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6年12月晋升
雷炎均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67年晋升
魏崇良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67年晋升
于豪章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1969.6-1975.3),总统府战略顾问。1969年7月晋升
张国英陆军二级上将:陆军代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9年7月晋升
郑为元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1972.6-1975.4),国防部部长。1969年7月晋升
陈衣凡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1970.7-1975.6),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7月晋升
罗英德空军二级上将:参谋总长特别行政助理官。1970年7月晋升
俞柏生海军二级上将: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1970年7月晋升
崔之道海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常务次长。1970年7月晋升
马安澜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5年4月晋升
王 升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主任。1975年4月晋升
司徒福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1975.4-1977.8)。1975年4月晋升
蒋纬国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1975年8月16日晋升
乌 钺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6年6月晋升
邹 坚海军二级上将:海军总司令(1976.6-1984.5),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1976年7月晋升
汪敬煦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国家安全局局长,总统府参军长。1978年6月晋升
陈守山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部司令,国防部副部长。1981年12月晋升
郭汝霖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81年12月晋升
蒋仲苓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1981年12月晋升
陈坚高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1982年晋升
许历农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主任(1983.5-1987.11)。1983年5月晋升
宋心濂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国家安全局局长。1983年5月晋升
言百谦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4年8月晋升
温哈熊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1984.7-1989.11),总统府战略顾问。1984年8月晋升
叶昌桐海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85年12月24日晋升
赵万富陆军二级上将:第十军团司令,金门防卫部司令,陆军副总司令。1985年12月晋升
杨亭云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总政治作战部主任。1987年12月2日晋升
赵知远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2月2日晋升
郭宗清海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常务次长,国防部副部长。1987年12月2日晋升
夏 甸海军二级上将: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兼计划参谋次长,副参谋总长。1987年12月2日晋升
黄幸强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2月2日晋升
罗 张陆军预备役二级上将:内政部警政署署长。1988年6月晋升
刘曙晞海军二级上将: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89年10月晋升
华锡均空军二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兼航空技术发展中心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9年10月晋升
果 芸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驻美国军事采购团团长兼总统府战略顾问。1989年10月晋升
林文礼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1989.12-1992.10),总统府参军长。1989年12月晋升
周仲南陆军二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89年12月晋升
汪多志陆军二级上将:三军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1991年1月晋升
庄铭耀海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副部长,海军总司令(1992.5-1994.4)。1991年7月晋升
陈廷宠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1991.6-1993.7),总统府参军长。1991年7月晋升
程邦治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91年7月晋升
王文燮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督察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92年10月1日晋升
王若愚陆军二级上将:台湾军管区司令兼台湾海防巡防司令部司令。1992年10月1日晋升
李桢林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1992年10月1日晋升
顾崇廉海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国防部副部长,海军总司令(1994.4-)1992年10月1日晋升
殷宗文陆军二级上将:国家安全局局长。1993年8月晋升
丁之发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督察部主任,联勤总司令(1996.7-)1995年1月1日晋升
杜金荣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主任。1995年1月1日晋升
伍世文海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1997.2-1999.2),国防部副部长。1995年1月1日晋升
蔡春辉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1995年1月1日晋升
李建中陆军二级上将:台湾军管区司令兼台湾海防巡防司令部司令。1995年7月1日晋升
黄显荣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1995年7月1日晋升
杨德智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联勤总司令(1998.4-2000.6)。1997年晋升
夏瀛洲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国防大学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97年晋升
曹文生陆军二级上将: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98年2月1日晋升
陈镇湘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国防大学校长。1998年2月1日晋升
陈肇敏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副部长。1998年6月1日晋升
丁渝洲陆军二级上将:国家安全局局长。1999年2月1日晋升
金恩庆陆军二级上将:台湾军管区司令兼台湾海防巡防司令部司令。1999年2月1日晋升
王汉宁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1999年12月15日晋升
苗永庆海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2002.2-)。1999年12月15日晋升
邓祖琳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政治作战局局长。1999年12月15日晋升
谢建东陆军二级上将:联勤总司令(2000.6-)。2000年5月31日晋升
霍守业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2002.2-)。2000年5月31日晋升
陈邦治海军二级上将:军管区及海防部副司令,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司令。2001年11月晋升
朱凯生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2002年2月1日晋升
费鸿波海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2002年2月1日晋升
刘贵立空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2002年2月1日晋升
李天羽空军二级上将:空军总司令(2002.2-)。2002年2月1日晋升
高华柱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司令。2003年2月1日晋升
薛石民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司令。2003年8月29日晋升
宋 锷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次长(1950年3月-?) (晋升时间待考)
陈嘉尚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1957.7-1963.7),副参谋总长。(晋升时间待考)
上将(含追晋和追赠的上将)
何柱国陆军上将:陆军骑兵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参谋长。1935年4月晋升
李生达陆军上将:1936年5月30日在山西离石逝世,时任陕北剿匪副总指挥。1936年6月追赠
田颂尧陆军上将:军事参议院参议。1936年9月12日授予
王 均陆军上将:1936年11月因飞机失事身亡。1936年11月23日追赠
黄慕松陆军上将:1937年3月20日在广东逝世,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7年4月12日追赠
佟麟阁陆军上将:1937年7月28日在北平南苑阵亡,时任第二十九军代军长。1937年7月31日追赠
赵登禹陆军上将:1937年7月28日在北平南苑阵亡,时任第一三二师师长。1937年7月31日追赠
郝梦龄陆军上将:1937年10月16日在忻口战役中阵亡,时任第九军军长。1937年12月6日追赠
饶国华陆军上将:1937年11月30日在安徽广德自杀殉国。1937年12月6日追赠
周浑元陆军上将:1938年初在重庆病逝,时任第三十六军军长。1938年2月18日追赠
王铭章陆军上将:1938年3月17日在滕县阵亡。1938年4月6日追赠
张谞行陆军上将:1939年3月7日在西安遭敌机轰炸牺牲。1939年3月追增
蒋方震陆军上将:1938年11月4日病逝于广西宜山,时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1939年3月22日追赠
廖 磊陆军上将:1939年10月23日逝世,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9年11月20日追赠
吴光新陆军上将:1939年在上海逝世。1940年追赠
张自忠陆军上将: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阵亡。1940年7月7日追赠
陈安宝陆军上将:1939年5月6日在南昌会战中阵亡。1940年9月23日追赠
唐淮源陆军上将:1941年5月12日在中条山自杀殉国,时任第三军军长。1941年9月26日追赠
赖心辉陆军上将:1942年4月在成都逝世。1942年追赠
蒋作宾陆军上将:1942年12月24日病逝于重庆。1943年6月12日追赠
陈训冰海军上将:具体逝世时间不详,曾任海军部常务次长。1943年9月10日追赠
李家钰陆军上将: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阵亡。1944年6月22日追赠
邹 洪陆军上将:1945年4月16日病逝,时任粤桂边区总指挥。1945年5月25日追赠
陈季良海军上将:1945年4月14日病逝于四川万县。1945年5月25日追赠
井勿幕陆军上将:1918年12月被暗杀。1945年11月19日追赠
王陵基陆军上将: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1946年7月31日晋升
鹿钟麟陆军上将: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6年7月31日晋升
王树常陆军上将:军事参议院参议,晋升同时即退役。1946年7月31日晋升
石敬亭陆军上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7月31日晋升
张 钫陆军上将: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晋升即退役。1946年7月31
没有正式晋升二级上将或上将的中将加上将衔军官:
马步芳: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49年8月17日授予
马鸿逵: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36年9月26日授予
方 策:军风纪巡视团主任委员,1945年10月在西安病逝。1946年1月12日追赠
王缵绪: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0年5月25日授予
卢 汉: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39年5月13日授予
汤恩伯:总统府战略顾问,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46年2月15日授予
刘 兴: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江防军总司令。1937年10月22日授予
刘文辉: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西康军管区司令。1937年9月18日授予
刘建绪: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建省保安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36年9月26日授予
朱绶元:第二战区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参议。1937年4月10日授予
李汉魂: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总统府参军长。1949年2月21日授予
李品仙: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桂林绥靖公署主任,广西省政府主席。1937年3月13日授予
杨 杰:参谋本部参谋次长,防空委员会主任,军令部次长。1937年10月15日授予
杨 森: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卫戍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37年9月18日授予
庞炳勋: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战区副总司令。1936年12月16日授予
罗卓英: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46年6月13日授予
贺耀祖:甘肃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1938年2月2日授予
夏 威: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第十兵团司令官,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37年5月14日授予
钱大均:淞沪警备总司令,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36年9月26日授予
黄旭初:广西省保安司令,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1937年9月2日授予
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浙江省政府主席,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37年9月2日授予
黄琪翔: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6年6月13日授予
潘文华: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1940年5月20日授予
盛世才:新疆省政府主席,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新疆保安司令。1936年12月16日授予
伯达马宁尔:资料暂缺。(授予时间待考)
鲁英麟:1948年3月26日在高牌店阵亡,时任第三十五军军长。(追赠时间待考)
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将加上将衔的解释:
中将加上将衔是指够上晋升上将的资格,但没有空缺的名额(国军以前的上将员额是有数量限制的),所以搞出这么个级别,佩带上将领章,享受上将待遇,只是没有正式晋升而已。
将名单的不足与补充
李天羽已经在2004年5月晋升空军一级上将。
杨雨村陆 国民党上军二级上将 军管区及海防部总司令。2002年2月1日晋升
陈体端陆军二级上将 后备司令部总司令。2004年4月1日晋升
曾金陵陆军二级上将 副参谋总长。2004年5月1日晋升
冯世宽空军二级上将 副参谋总长。2004年5月1日晋升
戴伯特陆军二级上将 联勤总司令。2004年5月1日晋升 陈邦治海军二级上将已经出任台湾海军总司令。
胡镇埔陆军二级上将 总政治作战局局长。2005年2月1日晋升
国军序列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序列
总司令 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 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 铁罗尼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 缪斌;顾问 切列巴诺夫
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党代表汪精卫(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 预不罗甫斯基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 朱克靖;顾问 马赤意利克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 巴罗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副党代表李朗如;顾问 叶林
第六军: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 黄绍竑;顾问 予金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 奥依尼其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序列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 程潜;副参谋总长 白崇禧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
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司令长官刘湘;
第三预备队司令长官龙云;
第四预备队司令长官何成濬;
第十七集团军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长官朱德;
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中正(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总司令陈绍宽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一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 军长李延平,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磊,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 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国民革命军序列二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 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 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诚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 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 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冀察文面)
总司令鹿钟麟
国民革命军序列三
(1944年冬)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 孙连仲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 余汉谋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薛岳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 李品仙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
驻印军
总指挥 萨尔登副郑洞国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 卢汉
第二方面军
司令官 张发奎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 汤恩伯
第四方面军
司令官王耀武
昆明防守司令部
司令杜聿明
总部直辖部队
地方绥靖部队
军委会直辖部队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孙桐萱;
豫北自卫军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孙蔚如;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 曾万钟;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总司令 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总司令 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二十五集团军主任兼总司令 陈仪;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刘建绪;
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唐式遵;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张发奎(代)
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夏威;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孙震;
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
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司令郭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总司令 傅作义;
东路部队 总指挥鲁大昌;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卢汉;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吴奇伟;
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罗卓英;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商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杨森;
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 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蒋鼎文(兼);
第十六军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总司令 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 鹿钟麟
军委会直属部队: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军。
重庆卫戌总司令部总司令 刘峙。
(注:1940年7月,战斗序列再作调整,共计268个步兵师、44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 程潜、白崇禧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代)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孙蔚如;
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李仙洲;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王仲廉;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
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丁德隆;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董钊;
商南指挥所主任 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唐式遵;
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李觉;
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李默庵;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夏威;
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邓龙光;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刘峙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刘汝明;
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孙震;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
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周碞、宋肯堂;
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 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余汉谋
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
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马鸿逵;
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
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总司令 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总司令 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薛岳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孙渡(副);
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李品仙(兼);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何柱国;
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 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 主任龙云
驻印军
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一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总司令 刘峙 第十四军等
军委会直属部队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 总指挥刘文辉;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邓锡侯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 李宗仁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主任 余汉谋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 龙云
鄂陕甘边区总司令陈继承
豫省警备司令部总司令 刘茂恩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杰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 汤恩伯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夏楚中
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 总司令卢汉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卢汉(兼)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 杜聿明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关麟征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
(上述部队共计115个军,含331个师、23个独立旅)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陆军的四十个集团军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同盟国在亚洲地面作战的主要战场,中国抗日军队在八年对日作战中,歼灭、消耗及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绝大部分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陆军先后编成40个番号的集团军参加对日作战。
第一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由原驻守在平津冀察地区的第二十九军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宋哲元,下辖初由宋哲元兼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任军长的第七十七军和刘汝明任军长的第六十八军,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在卢沟桥抗战中驻守宛平的第三十七师第一一0旅吉星文的第二一九团及抗战爆发后最早为国捐躯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都属于这支部队。将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据说是为了表彰这支率先参加对日作战的部队,授予该集团军3个军的番号也别具匠心,即一个明“七七”,即第七十七军,两个暗“ 七七”,即第五十九军和第六十八军,以纪念七七抗战。后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加入平绥路一线作战的第七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7年10月下旬,第五十三军、骑三军、第九十二军、第六十七军等部也曾归属第一集团军指挥。该集团军参加过津浦路北段和平汉路北段对日作战行动,在菏泽保卫战中,配属第一集团军作战的湖南部队第二十三师作战失利,师长李必蕃受重伤后自戕殉国。1938年,第一集团军自河北退入河南,后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驻守湖北北部。同年10月,第一集团军奉令整建制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为张自忠,一直驻守在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的湖北北部地区。尔后,由卢汉将军任军长的第六十军奉令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抗战爆发后,云南实力派首领龙云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的命令,将其训练多年、由全部法式武器装备的6个旅的滇军编为陆军第六十军,1937年10月,第六十军在卢汉率领下出滇抗日。1938年4 月下旬到达徐州战场,奉令归第五战区指挥,随即参加徐州外围禹王山战斗,首次对日作战即以极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及时扼制住日军的攻势,坚守预定防线20余天,以伤亡官兵近两万人的代价胜利完成统帅部及战区赋予的战斗任务,该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旅长陈钟书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阵亡殉国。由第六十军扩编成的第一集团军下辖先为卢汉、后为安恩溥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孙渡为军长的第五十八军和张冲为军长的新编第三军,集团军总司令初为龙云,继任为卢汉。后该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驻守江西、滇西,曾参加过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1940年后,第一集团军司令部及总司令卢汉率第六十军奉令调回云南,接受昆明行营指挥管辖,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部及副总司令高荫槐、孙渡率第五十八军、新三军仍留湖南、江西接受第九战区指挥管辖。1944年秋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第九十三军在广西全州作战中失利,军长陈牧农被逮捕枪决,该部番号也被取消。1945年初,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的部队一部奉令扩编为第九十三军。不久,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的第六十军和第九十三军奉令加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专门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在湖南第九战区的第一集团军番号直至抗战胜利才撤销。后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曾赴越南参加接受日军投降的工作。
第二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由原西北军一部组成的第二十六路军为主编组而成,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孙连仲,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是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第五十二军、第三十二军、第三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该集团军是七七事变后最早进军华北增援第二十九军的中国军队,曾在琉璃河、良乡等地区抗击日军。后奉令调归第二战区指挥,参加扼守冀晋要隘娘子关的战役。1938年初,该集团军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孙连仲继任集团军总司令,其基本部队编组为第三十军和第四十二军,该集团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是担任坚守任务的主力作战部队,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后韩复榘旧部曹福林的第五十五军、宋哲元旧部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也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8年11月3日,该集团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冯安邦在大别山战役结束后转进襄樊途中遭敌机轰炸而牺牲。1939年初,该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1940年又划回第五战区,长期驻守豫西南鄂北地区,曾参加过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策应作战。1943年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其基本部队随其调至第六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刘汝明代理,下辖第六十八军、第五十五军及石友三旧部米文和的第六十九军,参加过常德会战及豫西鄂北会战。
第三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由驻扎在山东省的中国军队奉令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韩复榘、副总司令为于学忠和沈鸿烈,下辖第十二军、第五十五军、第五十六军和第五十一军,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其中孙桐萱为军长的第十二军、谷良民为军长的第五十六军和曹福林为军长的第五十五军是其基本部队。1938年初,韩复榘因对日作战不利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处决,于学忠继任该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曾参加台儿庄会战外围作战,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师长方叔洪、第一○二师第三○六旅旅长扈先梅均在作战中阵亡殉国。1938年夏,第三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桐萱,但因第五十六军番号撤销(其第二十二师编入第十二军,第七十四师编入第五十五军),而第五十五军加入第二集团军,第五十一军加入第三十一集团军,仅辖第十二军,后该集团军在江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初,第三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自此长期驻守河南。由于国民党政府对韩复榘旧部采取极不信任和限制、分化的政策,至1943年夏,第三集团军只辖有第十二军的第二十师、第二十二师、第八十一师。不久,孙桐萱被国民党政府借故撤职扣压,第十二军被编入中央嫡系汤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团军,至此,原由韩复榘部队为主组成的第三集团军消失。随后,第三集团军的番号被转给中央嫡系胡宗南所控制的第八战区的部队,集团军总部设在甘肃武威,总司令为李铁军,下辖第九十一军的暂五十八师、骑十师、新编第四师等部,李铁军调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后,集团军总司令名义上由第四集团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将军继任,但实权控制在副总司令于达手中。赵原系杨虎城旧部,此次被蒋介石以升官名义调离原部队,剥夺了兵权。
第四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蒋鼎文,下辖第二军的第三师、第八十师及独立旅等部,属第四战区指挥管辖。淞沪会战后期,该集团军的第二军曾赴上海参战。1938年7月,该集团军管辖第八十军的第七十五师和第八十师,驻守福建,后该地防务及部队改归陈仪为主任的闽绥靖区和第二十五集团军指挥。第四集团军的番号转而划归第二战区,由原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出陕抗日并在著名的娘子关战役和坚守中条山诸战中屡立战功的部队为主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孙蔚如、副总司令为李家钰,下辖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第四十七军,驻防山西南部。1940年,李家钰率第四十七军脱离第四集团军,另行组建第三十六集团军。1941年起第四集团军转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中条山战役后,第四集团军退过黄河,驻守河南。1943年夏,国民党中央嫡系第十四军加入第四集团军战斗序列。尔后,国民党中央以明升暗降手法将第四集团军主力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调任其嫡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任命黄埔生张耀明为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三十八军军长。1944 年中原会战时期,第四集团军在登封、汜水一线战斗中曾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年7月17日,又以提升孙蔚如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由,将其调离第四集团军,旨在控制和分化杨虎城的旧部。
第五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顾祝同、副总司令为上官云相,下辖第八军、第一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七军等部,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淞沪会战爆发后,第八军、第一军等分别编入其他集团军战斗序列,顾祝同也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直接指挥淞沪会战。1938年夏,于学忠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其基本部队第五十一军和宋希濂的第七十一军。1938年底,于学忠奉令率部组建鲁苏战区。后第五集团军番号调归第二战区,由驻守山西南部中条山的中国军队编组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曾万钟、副总司令刘茂恩,下辖北伐时就存在的朱培德系统滇军第三军、刘茂恩的河南土著部队第十五军、高桂滋的陕北土著部队第十七军,其基本部队为第三军。1941年初,第五集团军及中条山战区部队划归第一战区指挥。此时,第五集团军仅指挥第三军和第九十八军。1941年夏中条山战役中,第五集团军总部及其主力第三军遭到惨重失败,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该军主力师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及大量官佐阵亡,1941年夏末,第九十八军在与日军作战中失利,9月29日,军长武士敏阵亡。后该集团军番号被撤销。1943年4月后,第五集团军番号在昆明行营恢复,集团军总司令为杜聿明,下辖第五军、第八军等部,其基本部队为第五军,该军是中国陆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是军事委员会直辖的机动主力作战部队,1939年底曾在广西昆仑关用苏式装备全歼日军主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后参加第一次入缅远征军,著名的抗日殉国将领戴安澜就是第五军第二○○师师长。
第六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由晋绥军部队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杨爱源,副总司令为孙楚,下辖第三十三军、第三十四军等部,该集团军在整个抗战时期始终归第二战区指挥管辖,在山西境内作战,曾参加过平型关会战、忻口会战等。其第三十三军第二○三旅旅长梁镜斋、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分别在茹越口战斗、原平保卫战中阵亡殉国。1939年,第六集团军总司令为陈长捷,下辖第六十一军和第八十三军等部,曾发动过反共的“晋西事变 ”。1940年后,杨爱源又接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后该集团军一直辖有第十九军和第二十三军。
第七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由驻扎在晋北及察哈尔的中国军队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傅作义、副总司令为刘汝明,下辖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第六十八军、第十七军和第十三军,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平绥路南口保卫战、雁北作战和忻口保卫战等。在张家口保卫战中,第六十八军保安第二旅旅长马玉田阵亡殉国。1938年初,傅作义率其基本部队第三十五军赴绥远组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第六十八军、第十三军、第十七军也奉令脱离该集团军指挥。但第七集团军番号仍留在第二战区,后赵承绶继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八十三军、骑一军等部。1941年以后,赵承绶的第七集团军一直指挥管辖第三十三军和第三十四军。1942年6月,其第三十四军暂编第四十五师师长王凤山在晋西南与日军作战中阵亡。
第八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发奎,下辖第六十九军的第五十五师、第五十七师、第六十一师、第六十二师等部,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该集团军曾参加淞沪会战,担任右翼作战任务。1938年初,第八集团军转为军事委员会直辖兵团,张发奎仍任司令,下辖第三十六师、第五十师、第九十二师、第九十三师及第一六七师。后该集团军建制撤销,其番号给予在山西的第二战区的晋绥军部队,新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楚,初期指挥管辖第六十六师、第二十一师等部,后指挥管辖第三十四军、暂编第一军。自1943年起,该集团军总司令为孙楚,副总司令为楚溪春,一直指挥管辖第四十三军和第六十一军等部队。
第九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在上海地区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下辖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均系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由德国顾问训练的精锐之师,是最早投入淞沪战场的部队,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1937年8月13日,在淞沪战场最早阵亡殉国的黄梅兴将军就是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旅长。9月中旬,朱绍良接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十八师、第六十一师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这时该集团军担任淞沪战场中央地段防守任务。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就是由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团的官兵组成。10 月25日,该集团军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所扼守的大场防线被突破,官兵伤亡惨重,无力恢复而自戕殉国,成为抗战爆发后首位自杀殉国的中国将军。后在南京保卫战中,该集团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旅长高致嵩、第二六二旅旅长朱赤均阵亡殉国。1938年夏,第九集团军番号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集团军总司令为吴奇伟,下辖第六十四军、第七十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第八军和第六十六军等部,驻扎江西,曾参加武汉会战,是万家岭大捷的主力参战部队,该战全歼日军四个联队。到1939年春,第九集团军只辖第四军、第四十九军,参加过南昌战役。1940年,第九集团军番号转归第四战区,集团军总司令为关麟徵,下辖第五十四军、第六军。1943年,第九集团军又调归昆明行营指挥管辖,关麟徵仍任集团军总司令,其起家部队第五十二军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后第五十四军、第六军调离该集团军。1945年春,第九集团军及第五十二军奉令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专门用于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关麟徵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第十集团军
1937年8月下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刘建绪,下辖陶广的第二十八军和李觉的第七十军等湖南部队,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该集团军曾参加淞沪会战右翼战线作战,后驻守浙江一线。1938年夏,第七十军调离,第十集团军只辖第二十八军的第六十三师、第一九二师、第一九四师、第一○七师和预十师等部。1939年,第九十一军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1940年后,王敬久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王铁汉的第四十九军,何绍周的第八十八军和冯圣法的暂九军,1942年,该集团军曾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后,第十集团军番号转归第六战区,集团军总司令仍为王敬久,但其下辖部队改为陈诚“土木系”的3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六十六军、第七十九军,驻守湖北,曾参加过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19 45年起,该集团军指挥管辖第六十六军和侯镜如的第九十二军,曾参加过湘西会战的策应作战.
第十一集团军
1937年底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下辖韦云淞的第三十一军桂系部队,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徐州会战,在明光、滁县一线顽强抗击日军。后该集团军改辖覃联芳的第八十四军、张义纯的第四十八军、何知重的第八十六军等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该集团军指挥第八十四军和刘和鼎的第三十九军。10月,李品仙调任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兼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夏威、黄琪翔先后接任集团军总司令,并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1940年5月,第八十四军第一七三师师长钟毅将军在唐河战役中殉国。后第三十九军转归第三十三集团军指挥,第八十四军转归第二十一集团军指挥,9月,第十一集团军在第五战区撤销。1941年末,第十一集团军番号调归昆明行营使用,宋希濂任总司令,张轸任副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一军及预二师、新三十九师和新二十九师等部,曾在云南怒江一线抗击进犯日军。1944年春,第十一集团军调归中国滇西远征军司令部指挥,下辖王凌云的第二军、黄杰的第六军、钟彬的第七十一军等部。5月中旬,该集团军参加滇西反攻战役,经过极其惨烈的8个月激战后攻克龙陵、松山、畹町等地,与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及中国驻印军反攻部队共同打通滇缅路,在芒友胜利会师,歼灭日军第二、第十八、第五十六师团等部,创造了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单一战场战绩最重大的一次胜利。同年9月,黄杰继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后该集团军的第七十一军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三方面军,第二军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部队,第十一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十二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由粤系军队奉令组建,集团军总司令为余汉谋,下辖第六十二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四军、第六十五军和第六十六军,属第四战区指挥管辖,驻守广东省。第六十六军曾赴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战场,其第一五九师参谋长姚中英、第一六○师参谋长司徒非均在战斗中阵亡。1938年夏,第六十四军调至江西参加武汉会战。10月中旬,第十二集团军在大亚湾及广东沿海与登陆日军展开战斗。在抗击日军向广东内地推进的战斗中,第六十二军第一五二师副师长林英灿、第六十三军第一五三师第四五九旅旅长钟芳峻均阵亡。1941年,第十二集团军划归当时的第七战区指挥管辖,仍驻守广东,下辖第六十二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五军,余汉谋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官。1944年夏,该集团军曾参加豫湘桂战役中广东战区的作战。1945年初,第十二集团军的第六十二军奉令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二方面军。从此,该集团军只辖第六十三军和第六十五军。
第十三集团军
1939年2月由晋绥军部队奉令组建,该集团军始终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在山西境内驻防。集团军总司令为王靖国、副总司令为陈长捷,下辖第十九军的第六十八师、第七十师及第二○一旅等部,后陈长捷调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该集团军指挥管辖第十九军、第三十三军。其第十九军第七十师师长石作衡、第七十师第二一五旅旅长赵锡章、第七十师第二○五旅旅长徐积章先后在对日作战中阵亡。1941年该集团军总司令仍为王靖国、副总司令为刘奉滨,自1943年起,一直指挥管辖第八十三军、骑一军等部。
第十四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卫立煌,其基本部队第十四军为中央军嫡系,下辖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第八十五师,该集团军是抗战爆发后首支开进华北作战的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曾在平西地区对日作战,属第一战区管辖。9月,该集团军为增强山西对日作战力量,经石太路进入山西,调归第二战区指挥,不久,第九军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该集团军参加了著名的忻口会战,担任中央集团的主力作战任务,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均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阵亡。此次战役后,该集团军退至晋东南,第九十三军、第九十八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9年10月,刘茂恩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其基本部队第十五军、高桂滋的第十七军、裴昌会的第九军和范汉杰的第二十七军,仍驻守晋南中条山区,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1941年初,晋南中条山战区部队全部划归第一战区指挥。1941年春末中条山战役后,该集团军退过黄河,驻守河南。至1944年夏,该集团军总司令仍为刘茂恩,仅辖第十五军和谢辅三的暂编第四军。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第十四集团军的部队在洛阳保卫战中曾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到1944年底,第十四集团军番号被撤销,其所属各部队由第一战区商南指挥所指挥管辖。
第十五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陈诚、副总司令为罗卓英,下辖罗卓英的第十八军、刘和鼎的第三十九军和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是参加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主力作战兵团之一,担任左翼战线作战任务,曾在罗店地区顽强抗击日军,胡宗南的第一军和霍揆彰的第五十四军也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担任宝山县城防守任务的第五十四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姚子青营在与日军的激战中全营阵亡。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一一○旅旅长蔡炳炎、第九十师第二○七旅旅长宫惠民均在淞沪战场阵亡殉国。1937年10月,罗卓英继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仍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下辖吴奇伟的第四军、罗卓英的第十八军、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万耀煌的第二十五军和王东原的第七十三军。1938年夏,陈诚就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其基本部队第十八军随其调至第九战区,第四军、第二十五军也分别调入第九战区其他集团军战斗序列,参加武汉会战,第十五集团军番号撤销。1939年后,第十五集团军番号在第九战区恢复,关麟徵任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其基本部队张耀明的第五十二军、陈沛的第三十七军和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曾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关麟徵率第五十二军组建第九集团军,第十五集团军番号撤销。1941年春,第十五集团军番号在第一战区恢复使用,集团军总司令为何柱国,副总司令为李仙洲,下辖李仙洲的第九十二军和廖运泽的骑二军。该集团军曾参加中原会战,其骑二军骑八师副师长卢广伟在阜阳战斗中阵亡殉国。1945年初,第十五集团军划归第十战区指挥管辖,何柱国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集团军副总司令为陈又新、徐梁,下辖骑二军和周毓英的第五十一军。
第十六集团军
1939年2月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夏威、副总司令为蔡廷锴,下辖夏威兼任军长的第四十六军和邓龙光的第六十四军,属第四战区指挥管辖,驻防两广地区。11 月,第六十四军调归第二十五集团军,韦云淞的第三十一军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9 年底,该集团军参加桂南会战诸战役。1942年后,韦云淞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仍指挥贺维珍的第三十一军和周祖晃的第四十六军两支桂系军队。1944年夏中央军嫡系陈牧农的第九十三军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4年9月至12月的桂柳会战中,该集团军作为第四战区主力部队参加对日作战,在坚守桂林的战斗中,该集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吕旃蒙、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垣、第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第一七○师副师长胡厚基均阵亡殉国。1945年4月,该集团军第四十六军奉令加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二方面军,第九十三军番号给予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后则编入第一方面军。第十六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十七集团军
1937年8月中旬,由驻扎在宁夏、青海地区的中国军队奉令编组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马鸿逵,下辖马鸿逵兼任师长的第一六八师、马步芳的第一○○师和马步青的骑兵第五师,驻防宁夏、青海地区。1938年起,该集团军指挥管辖马鸿宾的第八十一军、孔令恂的第八十军、马步芳的第八十二军和马步青的骑兵第五军,属第八战区指挥管辖。1938 年底,马步芳奉令率第八十二军和骑兵第五军准备另行组建第四十集团军,脱离第十七集团军战斗序列,第八十军也奉令他调,故自1939年4月起,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只指挥管辖其兼任军长的第十一军和马鸿宾的第八十一军,受驻陕坝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的指挥管辖,驻防宁夏及绥远西部,第八十一军马腾蛟的第三十五师曾参加绥西抗战,并在包头以南黄河一线担任河防任务。
第十八集团军
即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战斗序列中的正式番号。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为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行多次协商谈判。根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8月25日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共45000人,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同时朱德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担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战略任务。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够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深入敌后,充分发动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积极支持了正面战场,并能创造性地彻底解决了在敌后战场坚持下去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如:搞好军民关系,使地方政府和人民成为支持军队作战的后盾;在无后方支持情况下自行解决给养、弹药、兵员补充;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军队内部的凝聚力,不使其溃散;解决深入敌后随时可化整为零以利保存力量,随时可化零为整以打击歼灭敌人等。而其他中国军队均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难以在敌后长期坚持。经过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很快在华北敌后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解放了大片国土。在8年抗日战争中,第十八集团军的部队共对敌作战10万余次,其中最著名的有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黄土岭战斗等,共毙伤俘日伪军约137万,人民军队约有数十万人为国壮烈捐躯,包括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及一批师、团级干部。随着对敌作战的胜利,至1944年,第十八集团军所辖的正规部队已发展到47万人,相当于当时中国军队47个整师的编制。至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十八集团军的部队已发展到102.8万人。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十九集团军
1937年9月上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薛岳,下辖阮肇昌的第六十九军、叶肇的第六十六军、周的第七十五军和吴奇伟的第四军,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淞沪会战,担任左翼作战任务,李延年的第二军和杨森的第二十军也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后第十九集团军番号调归第九战区,集团军总司令为罗卓英,下辖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李觉的第七十军和宋肯堂的第三十二军,曾参加南昌保卫战。1939年后,第十九集团军曾指挥过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孙渡的第五十八军和安恩溥的第六十军及第七十九军、第三十二军等部,参加过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后,第十九集团军番号调归第一战区,集团军总司令为汤恩伯,陈大庆为代总司令,下辖霍守义的暂九军、王毓文的暂一军和顾锡九的第八十九军。1944年夏,该集团军曾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初,该集团军改归第十战区指挥管辖,集团军总司令为陈大庆,下辖暂一军、第十二军等部。
第二十集团军
1937年8月下旬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商震,下辖其兼任军长的基本部队第三十二军和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在平汉路北段参加抵抗日军的战斗,曾参加正定保卫战。1938年春,该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挥,下辖第三十二军、黄维的第十八军、陈安宝的第二十九军和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后奉令参加武汉会战,曾在著名的万家岭战斗中歼灭日军4个联队。后商震辞去其起家部队第三十二军军长职,第三十二军副军长宋肯堂继任,尔后第三十二军脱离第二十集团军,编入第一集团军。商震仍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下辖霍揆章的第五十四军、周福成的第五十三军、周祥初的第三十七军和李延年的第二军。该集团军曾参加过第一、二次长沙会战。1940年2月,商震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二十集团军番号也随之调至第六战区,商震仍任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五十三军和第八十七军,担任湘江以西至湖北公安沿洞庭湖一线的防务。5月,商震调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霍揆章代理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初,第二十集团军番号调归中国滇西远征军司令部指挥,霍揆章为集团军总司令,下辖方天的第五十四军和周福成的第五十三军。1944年5月,该集团军渡过怒江,开展滇西反攻作战,经过极其惨烈的8个月的激战后攻克腾冲等地,与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及中国驻印军反攻部队共同打通滇缅路,在芒友胜利会师,歼灭日军第二、第十八、第五十六师团等部,创造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单一战场战绩最重大的一次胜利。1945年春,该集团军的第五十三军和第五十四军均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直辖部队中,第二十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二十一集团军
1937年10月在广西由桂系军队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廖磊,下辖周祖晃的第七军和韦云淞的第四十八军。1937年10月,该集团军率其第四十八军奉令开赴淞沪战场参加对日作战,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曾担任中央地段防守任务,胡宗南的第一军和刘和鼎的第三十九军也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在淞沪对日作战中,该集团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四师五二二旅旅长夏国璋、第一七○师五一○旅旅长庞汉祯、第一七一师第五一一旅旅长秦霖均阵亡殉国。1938年初,第二十一集团军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第七军正式加入该集团军战斗序列,廖磊兼任第四十八军军长,驻扎安徽河南一线,曾参加徐州会战,其第四十八军第一七一师副师长周元在蒙城保卫战中阵亡殉国。不久,该集团军参加武汉会战江北作战。1939年10月,该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因病去世,李品仙接任该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司令部还兼属豫皖鄂边区游击总司令部,李品仙兼任游击总司令。该集团军曾参加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因该集团军长期驻守大别山区,又称“大别山兵团”。1943年4月,莫树杰的第八十四军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5年初,第二十一集团军划归第十战区指挥管辖,李品仙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第二十二集团军
1937年9月由川军邓锡侯部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邓锡侯,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四十五军和孙震为军长的第四十一军。该集团军编组完毕后,徒步自四川至陕西宝鸡,后车运河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属第二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娘子关保卫战。1938年初,第二十二集团军奉令开赴山东,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徐州会战初期,在著名的滕县保卫战中,该集团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师参谋长赵渭滨、第一二四师参谋长邹慕陶及第一二二师数千名官兵用窳败的武器抵抗进攻的日军,最后大部阵亡殉国,为尔后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后邓锡侯奉令调回西康,任川康绥靖主任,孙震继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董守珩、陈鼎勋任副总司令。该集团军曾参加随枣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池峰城的第三十军、米文和的第六十九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5年起,原属第一战区的川军李家钰部第三十六集团军在豫中会战中损失惨重,李家钰阵亡后该部被取消集团军番号,其基本部队第四十七军经恢复补充后,在军长李宗率领下加入第二十二集团军战斗序列。自此,第二十二集团军一直指挥管辖陈鼎勋的第四十五军、曾元的第四十一军和李宗的第四十七军。
第二十三集团军
1937年11月由川军唐式遵部奉令编组而成。该集团军总司令初期为刘湘,刘湘死后为唐式遵,初归刘湘第七战区指挥,刘湘死后第七战区撤销,改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初期,该集团军只辖唐式遵兼任军长的第二十一军和郭勋祺的第五十军。该集团军组建后即出川抗日。于1937年底到达浙江的宜兴、长兴,安徽的泗安、广德一线,与进犯日军展开激战,在泗安、广德战役中,该集团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率部奋勇抵抗日军,兵败后自戕殉国。此后,该集团军担任长江南岸铜陵至湖口的江防任务。陈万仞的第二十三军、张文清的第二十五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叶挺的新四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8年后,唐式遵就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1月,该集团军曾派出两个师又一个团的部队参加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该集团军还参加过浙赣路会战等战役。至1945年夏,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为唐式遵,副总司令为陶广、陈万仞、佟毅,下辖陶柳的第二十八军、田钟毅的第五十军和刘雨卿的第二十一军。
第二十四集团军
1938年初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顾祝同,下辖东北军系统的缪流的第五十七军。1938年7月,韩德勤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五十七军和其自兼军长的第八十九军,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在苏北活动。1939年1月,鲁苏战区成立,韩德勤任鲁苏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四集团军番号撤销,其所属各部队均归鲁苏战区指挥管辖。1940年夏,该集团军番号在冀察战区恢复,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为庞炳勋,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四十军和孙殿英任军长的新编第五军,在豫北山区一线驻扎。1943年夏,第二十四集团军在河南林县一带与日伪军作战中失利,孙殿英首先率部投降,第四十军经激战后被击溃,庞炳勋被日军俘虏后也叛变投敌,该集团军番号被军事委员会撤销。1944年2月,第二十四集团军番号恢复,王耀武任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彭位仁的第七十三军、施中诚的第七十四军、李天霞的第一○○军和胡琏的第十八军。其基本部队是王耀武的起家部队第七十四军,该军正式成立于1936年,在抗战中进步迅速,很快以军事主官头脑敏捷、战术意识好、勇猛善战著称,后被中国统帅部指定为战略总预备队,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几乎无役不从,曾转战大江南北,是当时唯一一支曾在第一、三、六、九等5个战区作过战的机动部队,系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中的头等主力“王牌”部队,被日军内部文件中称为“虎”部队,在1941年江西上高战役中,该部队在其他中国抗日军队的配合下,完成对日军第三十三、三十四师团的合围,予敌以沉重的打击,创造当时中国抗日战场上罕见的以劣势装备,数量不占明显优势的中国军队将装备精良的日军大兵团引入预设战场,几乎全歼敌人的战例,此战后,该部队被誉为“抗日铁军”。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期,第七十四军的五十七师步兵指挥官李汉卿在激战中阵亡殉国。1943年常德会战中,该军第五十七师13万人在师长余程万率领下浴血奋战,以伤亡12万的代价,坚守常德20余天,顶住日军3个师团的进攻,歼敌万余人。1944年长衡会战中,第七十九军加入第二十四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后在湖南东安冷水滩一线,第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在与日军遭遇战中阵亡殉国。1945年4月,第二十四集团军被编组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四方面军,王耀武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第二十四集团军番号撤销。后第四方面军奉令参加湘西雪峰山会战,取得了重大战绩。
第二十五集团军
1939年3月奉令组建,该集团军司令部兼闽属绥靖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由闽绥靖区主任陈仪兼任,下辖陈琪的第一○○军、陈仪兼任司令的福建保安司令部和李世甲为司令的海军马尾要塞司令部,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担任福建沿海等地对日作战任务,曾参加过抗击日军入侵厦门、福州的战斗。1943年初,负责闽海防务的部队取消集团军番号,第二十五集团军番号转给第三战区在浙江的部队,李觉任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丁治磐的第二十六军和王铁汉的第四十九军。后该集团军的部队参加了衢州等地的作战。
第二十六集团军
1938年1月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徐源泉,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十军和刘膺古为军长的第八十七军,属军事委员会直辖。1938年3月,该集团军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0年,第二十六集团军番号调归第六战区,周为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七十五军、李仙洲的第九十二军、李及兰的第九十四军、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和李延年的第二军,参加过第二次长沙会战策应作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1942年后,该集团军下辖宋肯堂的第三十二军和施北衡的第七十五军。后该集团军总司令为周、宋肯堂并列,其所辖的第三十二军军长改为唐永良、第七十五军军长改为柳际明。
第二十七集团军
1938年1月由川军杨森部奉令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杨森,下辖其兼任军长的基本部队第二十军等部,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徐州会战。其第二十军是杨森的起家部队,1937年秋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在第十九集团军的战斗序列中曾参加战场左翼作战。后第二十七集团军奉令调往湖南,隶属第九战区指挥,曾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 6月,第二十七集团军的部队奉蒋介石密令,派兵包围了新四军设在平江嘉义的通讯处,挑起反共摩擦,制造了“平江惨案”。后李觉的第七十军、张德能的第四军、方先觉的第十军等部都曾加入过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序列,第二十七集团军参加过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及长衡会战,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该集团军第十军第一九○师副师长赖传湘阵亡殉国。在常德会战中该集团军第十军预十师师长孙明瑾阵亡殉国。1944年9月,该集团军还调赴广西,接受第四战区的指挥,参加桂柳会战,此时,第二十七集团军下辖杨汉域的第二十军、丁治磐的第二十六军和罗奇的第三十七军。1945年初,李玉堂就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六军。1945年4月,第二十七集团军的部队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三方面军,后该集团军的部队参加了桂柳反攻作战。
第二十八集团军
1938年1月由川军潘文华部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潘文华,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二十三军等部,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1938年春,因在安徽宣城一线与日军作战中失利,第二十八集团军番号被撤销,第二十三军加入第二十三集团军的战斗序列,集团军总司令潘文华奉令调任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1944年4月,第二十八集团军番号在第一战区恢复使用,集团军总司令为李仙洲、副总司令为孙元良、唐星,下辖吴绍周的第八十五军、刘昌义的暂编第十五军、顾锡九的第八十九军。1944年春,该集团军参加豫中会战,其暂编第十五军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在防守许昌的战斗中阵亡殉国。1945年1月,该集团军下辖第八十九军和赵锡田的第十军。同年3月,第二十八集团军调归汉中行营指挥管辖。
第二十九集团军
1938年1月由川军王瓒绪部奉令组建。下辖王缵绪兼任军长的第四十四军和许绍宗任军长的第六十七军。属第九战区指挥管辖,曾参加武汉会战的江北作战、随枣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后第二十九集团军调归第六战区指挥管辖,下辖王泽浚的第四十四军和余念慈的第六十七军。曾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第四十四军第一五○师师长许国璋在战斗中负伤后自戕殉国,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也在激战中阵亡殉国,1944年初第二十九集团军番号被撤销,王瓒绪升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王泽浚的第四十四军编入第九战区直属部队,第六十七军随之撤销。1944年4 月,第二十九集团军番号调归第八战区使用,李铁军任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其兼任军长的新编第二军和杨德亮任军长的第四十二军。1944年春,该集团军开入新疆,驻守在南疆一线,集团军总部设在迪化。
第三十集团军
1938年4月由川军王陵基部奉令组建。该集团军总司令始终为王陵基,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七十二军和夏首勋的第七十八军。该集团军组建后即自四川船运至湖北沙市,后至岳阳,接受第九战区指挥管辖。曾奉令参加武汉会战中的马回岭、武宁、修水及万家岭战役。后李仙洲的第九十二军也曾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该集团军自始至终在第九战区作战,后参加过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江西上高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1942年夏,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八军番号撤销,该军新编第十三师归第七十二军指挥,该军的新编第十六师受集团军总部直辖。自此,第三十集团军一直只指挥傅翼为军长的第七十二军,共管辖指挥祝顺锟的第三十四师、唐寅伯的新编第十二师、江涛的新编第十四师和吴守权的新编第十六师.
第三十一集团军
1938年6月8日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汤恩伯,下辖张轸的第十三军、张刚的第九十八军、关麟徵的第五十二军及李仙洲的第九十二军,其中第十三军为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抗日战争爆发时,汤恩伯率其基本部队第十三军赴北平南口布防,在南口保卫战中顽强抵抗日军,坚守南口20余天,其第八十九师罗芳的第五二九团在战斗中几乎全部阵亡,其第四师第十二旅副旅长张本禹亦阵亡殉国。后第十三军的部队自北平、河北至山东,1938年1月18日扩编为第二十军团,汤恩伯任军团长,下辖第十三军、第九十八军和第八十五军。隶属第五战区,曾参加台儿庄会战。1938年6月8日又扩编为第三十一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挥管辖,并参加武汉会战。由于该集团军系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曾作为机动部队,辗转于第五、第九战区作战,参加过随枣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被日军内部文件称为“精锐的中核兵团”。1940年初,该集团军调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管辖,下辖张雪中的第十三军、陈大庆的第二十九军和李楚瀛的第八十五军。1941年后,第三十一集团军调至河南,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汤恩伯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集团军下辖部队未变。后王仲廉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贺粹之的第十二军、石觉的第十三军和马励武的第二十九军。19 44年夏的中原会战中,该集团军部队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惨重,汤恩伯被撤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职务,调往贵州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第十三军及第二十九军随其前往贵州前线。自1945年起,第三十一集团军王仲廉在第一战区指挥下只管辖吴绍周的第八十五军和赖汝雄的第七十八军。
第三十二集团军
1938年6月24日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兼任,下辖夏楚中的第七十九军、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和王东原的第七十三军,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驻防安徽、江西、浙江一线。1939年4月,该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陈安宝的第二十九军参加第九战区反攻南昌的战斗,第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在战斗中阵亡殉国。1940年后,该集团军下辖第四十九军、李觉的第七十军和莫与硕的第八十六军。1941年初,该集团军下辖陶广的第二十八军和张文清的第二十五军,后在上官云相的指挥下,该集团军4个师的部队参加了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挑起反共摩擦。1942年8月,李默庵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后指挥刘雨卿的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五军和余念慈的第六十七军及相当于一个军编制的突击总队游击武装,负责浙东一带防务。1944年初,该集团军总部移至闽北蒲城。1945年夏,该集团军的突击总队下辖的三个突击队缩编为预三师和预四师,后这两个师组成段茂霖为军长的第九十八军。
第三十三集团军
1938年10月13日由原平津抗战的第二十九军所改编的第一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奉令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自忠,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的第七十七军和曹福林的第五十五军,驻防鄂北地区,属第五战区指挥管辖,该集团军作为第五战区的主力兵团之一参加过著名的随枣战役和枣宜战役,1940年5月16日,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率部参加枣宜会战时被日军包围于湖北省宜城县南瓜店,后在激战中阵亡殉国。他是亲临前线参加对日作战而阵亡的军阶最高的将军,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上将军衔。张自忠阵亡后,冯治安继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刘和鼎的第三十九军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1年第三十三集团军参加过第二次长沙会战策应作战。1941年后,第三十三集团军奉令调归第六战区指挥管辖,后参加过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外围作战、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自1944年起,冯治安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在第六战区的指挥下一直管辖刘振三的第五十九军和何基沣的第七十七军。
第三十四集团军
1939年1月14日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兼任,副总司令为胡宗南。下辖李文的第九十军、范汉杰的第二十七军等部,驻防陕西,属第十战区指挥管辖。1940年初,第三十四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胡宗南继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陶峙岳任集团军副总司令,下辖丁德隆的第一军、董钊的第十六军,李铁军的第七十六军、赵锡光的第三十六军和孔令恂的第八十军,驻防豫陕交界地区。其中第一军为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和胡宗南的起家部队,并且源于黄埔军较的“党军”,故被视为嫡系中的“嫡系”。日军也将其视为第八战区的“核心部队”。第一军曾在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取得相当战绩,后在河南武胜关一线对日作战不利,随即退回陕西。1941年初,该集团军第八十军奉令渡过黄河,增援中条山区中国抗日部队。1941年5月初,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遭到惨重失败,师长王竣、副师长梁希贤、参谋长陈文杞均阵亡殉国。1942年后,第三十四集团军又调归第八战区指挥管辖。1944年初,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张卓的第一军、李正先的第十六军和李文的第九十军。1944年春中原会战爆发后,该集团军第一军、第十六军及其他部队曾自陕西开进豫西抵抗日军。第八师副师长王剑岳在战斗中阵亡殉国。后该集团军又调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胡宗南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李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明灏、周体仁为副总司令,下辖罗列的第一军、李正先的第十六军和严明的第九十军。
第三十五集团军
1939年10月8日由粤军一部奉令组建,该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初为李汉魂、邓龙光,后为邓龙光、朱晖日,曾长期驻防两广地区。刚组建时下辖陈公侠的第六十四军的邓鄂的第一五五师、王德全的第一五六师和官的第一五九师。属当时负责两广地区的第四战区指挥管辖。同年底,该集团军奉令参加桂南会战,担任广西宾阳一线对日作战任务。1942年后,第三十五集团军又划归负责广东的第七战区指挥管辖,下辖第六十四军、邹洪为军长的暂编第二军和彭林佳为指挥官的广阳守备区的两个保安团。1944年秋桂柳会战期间,第三十五集团军又划归负责广西的第四战区指挥,奉令参加对日作战,在桂林、柳州一线与日军作战,此时,该集团军辖黄涛的第六十二军和张弛的第六十四军。后第三十七军也曾奉令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5年4月,张弛的第六十四军和黄涛的第六十二军均编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的,用于担负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二方面军,第三十五集团军番号撤销,后第二方面军参加了桂柳地区反攻作战。
第三十六集团军
1939年10月24日由出川抗日,驻扎在晋东南的川军李家钰的第四十七军奉令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李家钰,该集团军仅辖李家钰兼任军长的基本起家部队第四十七军,下辖李青廷的第一○四师和李宗的第一七八师。1937年秋,第四十七军奉令出川抗日,在第二十二集团军编成内自西昌徒步至宝鸡,后乘火车至陕西、河南,渡过黄河,开入山西抗日前线。后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主力自娘子关战役后赴河南、山东,接受第五战区指挥。第四十七军奉令留驻长治,接受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曾在第四集团军的编成内在晋东南一线作战,参加过保卫长治的战斗。后奉调转入中条山区,驻守平陆一线,多次粉碎日军攻占中条山的企图。1939年10月24日奉令扩编为第三十六集团军。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第三十六集团军退过黄河,驻守河南新安一线。后张际鹏的第十四军曾加入第三十六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4年5月第三十六集团军参加中原抗战。5月21日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转移至陕县秦家坡时,遭日军伏击,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当场阵亡,其他官佐也损失惨重,后刘戡、李玉堂曾任该集团军司令。其基本部队第四十七军经补充后在军长李宗昉率领下复归第五战区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序列。第三十六集团军番号被撤销。1945年3月22日,第三十六集团军在第一战区恢复,新的第三十六集团军由李玉堂、俞济时任总司令,文朝籍、韩汉英任副总司令,下辖谢辅三的第二十七军、李汉章的暂编第五军和刘茂恩的第十五军。后该集团军的部分部队曾奉令参加过豫西、鄂北会战。
第三十七集团军
1939年11月20日由粤军一部奉令组建,集团军总司令为叶肇,下辖其兼任军长的基本部队第六十六军,包括官的第一五九师和宋士台的第一六○师,组建后即奉令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受第四战区的指挥管辖,曾在反攻南宁和宾阳地区的战斗中参加对日作战。此次会战结束后,该集团军总司令叶肇因作战不利被扣押,交军法审判。第三十七集团军番号撤销。1944年初,第三十七集团军番号在胡宗南的第八战区恢复使用。丁德隆为集团军总司令,韩锡侯、王文彦为副总司令,下辖罗历戎的第三十六军、袁朴的第八十军和彭杰如的新编第七军。1944年中原会战爆发后,第一战区部队损失惨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撤职,后胡宗南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故第三十七集团军改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
第三十八集团军
1939年11月20日奉令组建,集团军总司令系号称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之父 ”的徐庭瑶,下辖李延年的第二军、杜聿明的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姚纯的第三十六军和傅仲芳的第九十九军。组建后即奉令参加桂南会战,属第四战区指挥管辖,该集团军是桂南会战的主力兵团,其第五军首次以机械化装甲部队,步炮坦协同作战,经浴血奋战,全歼日军统帅部的战役总预备队,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取得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其第二军副军长郑作民也在该战役侧翼阻击战斗中阵亡殉国。桂南会战结束后,第三十七集团军番号奉令撤销,其所辖部队返回各自战场。1944年4月,第三十七集团军番号在胡宗南的第八战区恢复使用,集团军总司令为范汉杰、副总司令为赵锡光、高桂滋,下辖李世龙的第三军、刘安祺的第五十七军、周士冕的第二十七军、高桂滋的第十七军和贺光谦的骑三军。1944年中原会战爆发后,因第一战区作战不利,该集团军部队曾赴豫西参加对日作战。1944年底,因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撤职,胡宗南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故第三十八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管辖,此时集团军总司令为董钊,下辖罗历戎的第三军和贺光谦的骑三军。
第三十九集团军
1940年4月9日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石友三,下辖其兼任军长的基本部队第六十九军和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属冀察战区指挥管辖,驻防冀南一线。石友三兼任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察哈尔省主席。后因石友三经常伪装抗日,与日伪军勾结。1940 年12月1日,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奉重庆军事当局密令,将石友三扣压后处决。后卫立煌兼任该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就任第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下辖其基本部队新编第八军和米文和任军长的第六十九军。1942年,高树勋升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后第三十九集团军退至河南豫陕边境,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胡伯翰接任新八军军长。1944年中原会战时,第十四军也加入第三十九集团军的战斗序列,该集团军作为第一战区直辖部队,曾在豫西与日军作战。1945 年初,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升任冀察战区总司令,其新编第八军划归冀察战区直接指挥,第三十九集团军番号撤销,后冀察战区的新八军参加了豫西鄂北会战。
第四十集团军
1943年9月28日由驻扎在青海的中国军队奉令编组而成,集团军总司令为马步芳,副总司令为马步青,下辖马继援为军长的第八十二军和马呈祥为军长的骑兵第五军,属第八战区指挥管辖。抗日战争爆发后,青海马步芳在全国抗日高潮影响下,组建暂编骑兵第一师出省抗日,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驻防河南安徽一线,1939年6月,暂编骑兵第一师第二旅旅长马秉忠在淮阳一线与日军的战斗中阵亡。由于这支骑兵部队对日作战勇猛,尤其是马上骑乘劈刀技术娴熟,屡次给日军骑兵以重创。后被升格为骑兵第八师,由马步康担任师长,曾在1944年中原会战阜阳保卫战中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1944年夏,第四十集团军的骑五军奉命开入新疆驻防。至1945年春,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为马步芳,副总司令为马步青,下辖第八十二军的第一○○师、暂编第六十一师、新编骑八师和骑五军的骑五师、暂编骑一师、暂编骑二师。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内战前)国军序列
国防部 部长白崇禧
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何应钦
参谋总长 陈诚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海军总司令陈诚(兼)
空军总司令周至柔
联合后勤总司令黄镇球
东北行营 主任熊式辉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孙渡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石觉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赵公武
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廖耀湘
冀东绥靖区司令官 牟庭芳
直属新编第一军
北平行营 主任李宗仁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 孙连仲
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傅作义
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薛岳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汤恩伯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王耀武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 冯治安
第八绥靖区司令官 夏威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 王靖国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孙楚
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刘峙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王仲廉
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刘戡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董钊
第四绥靖区司令官 刘汝明
第五绥靖区司令官 孙震
西北行营 主任张治中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赵寿山
武汉行营 主任程潜
第六绥靖区司令官 周碞
第七绥靖区司令官 王陵基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欧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李玉堂
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余汉谋
广州行营 主任张发奎
川黔湘绥靖公署主任 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邓锡侯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 陈 仪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司令 霍揆彰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司令孙元良
重庆行辕 主任何应钦,张群(代)
西昌行辕 主任贺国光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司令李及兰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司令 汤恩伯
历任陆军总司令
姓名 政党 就职时间离任时间 备注
何应钦 中国国民党 1944年 1946年5月第壹任
顾祝同 中国国民党 1946年5月 1948年4月
余汉谋 中国国民党 1948年5月 1949年4月
顾祝同 中国国民党 1949年4月 1950年3月
孙立人 中国国民党 1950年3月 1954年6月
黄杰 中国国民党 1954年6月 1957年7月
彭孟缉 中国国民党 1957年7月 1959年6月
罗列 中国国民党 1959年6月 1961年8月
刘安祺 中国国民党 1961年8月 1965年8月
高魁元 中国国民党 1965年8月 1967年6月
陈大庆 中国国民党 1967年7月 1969年6月
于豪章 中国国民党 1969年7月 1975年3月
马安澜 中国国民党 1975年3月 1978年3月
郝柏村 中国国民党 1978年3月 1981年11月
蒋仲苓 中国国民党 1981年11月 1988年6月
黄幸强 中国国民党 1988年6月 1991年7月
陈廷宠 中国国民党 1991年7月 1993年7月
李祯林 中国国民党 1993年7月 1996年7月
汤曜明 中国国民党 1996年7月 1999年1月
陈镇湘 中国国民党 1999年1月 2002年1月
霍守业 中国国民党 2002年1月 2006年2月
胡镇埔 中国国民党 2006年2月 至今
抗战国军阵亡将领名目
对日抗战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 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 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 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吴兴
吴国璋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藩中将 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 114师师长 1938年6月山东菏泽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中将 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 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 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 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 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 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悬山(自杀)
寸性奇中将 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自杀)
金崇印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 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 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世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左权少将第8路军副总参谋长 1942年 5月25日山西辽县(现左权县)
戴安澜中将 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追授)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 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颍上
李家钰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 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追授)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退台后军事交流
陆军
黄埔军校建立时期是借助于苏联人的协助,北伐时期以前与苏联的交流较为密切。
1926年,德国马可斯·包尔(Max Bauer)上校偕同两位军官抵达中国,开启两国之间的正式交流与军事协助。稍后蒋纬国将军前往德国接受军事训练。
抗战前期对外的交流几乎完全中断,直到美国开始协助陆军整建部队,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成为陆军最主要的交流与装备来源国家。
1949年,国共内战失利,转移到台湾之后,民国陆军主要的交流对象还是美国。另外中华民国陆军还提供新加坡陆军星光部队训练场所。
海军
海军承袭自清朝的传统,与英国的交流较多,其次是日本。到了对日本作战期间,海军几乎全灭,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接收来自日本、英国与美国的舰艇之后才逐渐扩大编制,从此之后的主要交流对象都是美国。
1970年代,自以色列引进天使二型反舰导弹与毒蜂级导弹快艇,并且仿制为雄风一型反舰导弹与海鸥级导弹快艇。
1979年,荷兰RSV造船厂同意出售两艘潜艇,这也是目前中华民国海军主要的水面下作战兵力。
1980年代,海军请中国石油公司出面向德国订购4艘多功能近岸船,其实是猎雷舰。1991年加入服役初期,舰上官兵必须穿着中油的制服,船身漆有CPC OFFSHORE的字眼以掩人耳目。这4艘猎雷舰就是现役中的永丰级。
1990年,法国同意出售6艘拉法叶级巡防舰,也就是现在服役中的康定级。
空军
建立的初期是聘请意大利的顾问协助,但是意大利顾问的态度与成效无法被航委会接受,后转和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合作,陈纳德同时也是催生飞虎队的关键人物之一。当中日战争开始之后,为了补充飞机,空军转向苏联寻求支援。苏联提供I-15双翼战斗机与外号“小苍蝇”的I-16单翼战斗机,另外还有SB-3轰炸机以及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参加作战。当德国展开巴巴罗萨作战之后,苏联撤回他们的飞行员而结束这一段合作期。
国府空军在建军开始在装备使用上就与美国有很密切的关系。1932年起南京政府借由军火代理商威廉鲍莱的协助下与美国柯蒂斯-莱特公司合作建立中央飞机制造厂,并开始引进国外零件组装飞机。中华民国空军建军初期所使用的Hawk-II以及Hawk-III型驱逐机皆为美制产品,在1930年代后期因为苏援一度美国战机在军中的比例下降,后由于租借法案之因素,因此国民政府于1941年后又开始大量使用美制机种,因此空军主要的装备来源与训练始终大量依赖美国。抗战结束之后曾经接收过一批由英国设计,加拿大生产的蚊式轰炸机,但是由于不习惯这一批木制结构的机种,以及气候的关系,空军与英国的接触在蚊式轰炸机退役之后也划上休止符。
搬迁到台湾之后,空军的装备与训练来源都是美国,直到1980年代后期法国同意出售60架幻象2000战斗机,才开启短暂的合作经历。
台海周边军事行动
国府迁台湾后,引起的军事行动,如下所示:
古宁头战役:1949年10月25日—1949年10月28日
登步岛战役:1949年11月3日—1949年11月5日
海南岛撤退:1950年5月1日
万山群岛海战:1950年5月25日—1950年6月27日
第一次大胆岛战役:1950年7月26日—1950年7月27日
南日岛战役:1952年10月11日—1952年10月15日
东山岛战役:1953年7月15日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1954年8月—1955年5月
九三炮战:1954年9月3日—1954年9月10日
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1月18日
大陈岛撤退:1955年2月7日—1955年2月11日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1958年8月23日—10月上旬
闽江口海战:1958年2月19日
八二三炮战:1958年8月23日—1979年1月1日
第二次大胆岛战役:1958年8月26日
料罗海战:1958年9月2日
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
国光计划:1961年4月1日—1972年7月20日
东引海战:1965年3月1日
东山海战:1965年8月6日
乌丘海战:1965年11月13日—1965年11月14日
台湾海峡导弹危机: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