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爱过你吉他弹唱:司馬談、司馬遷論述的道家要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6:39
一、司馬談(司馬遷之父)論述的道家要指(指,同“旨”)原文(參見《史記》):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漢書》中為澹)①足万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朱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②、絀③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興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注釋:
⑴贍:供給、供養。
⑵健羡:貪欲。
⑶絀:減少。
譯文:
道家的理論教導人們精神專一,一動一靜不露形跡,認為物性自足,不必企求。他們的學術,是本著陰陽家順守四時的秩序,采納儒家、墨家學術的長處,撮取名家、法家理論的要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順應事物的變化,确立行事的規則,沒有不适宜的。規定好人們應當遵守的規章制度,而便于在實際中實施,事情少而收效高。至于大道的理論要點是:去除個人的貪欲,不自作聰明,這樣就可以自然地行道術(將道德理論付諸實施)。一個人的精神消耗得太多就會精疲力竭,身体過于勞累就會產生疾病。身体与精神過于勞累而不能停止,卻要与天地一樣長久地生存,是不可能的。
二、司馬遷論述的道家要指(原文參見《史記》):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釋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①,無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万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因者,君之綱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漢書》中為款)②。窾言不听,姦(奸)③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煜,光耀天下,复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勞則敝,形神离則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注釋:
⑴埶:通“勢”
⑵窾:同“款”,空虛。
⑶姦:即“奸”。
譯文:
道家主張“無所作為”,又說“無所不為”,他們的理論容易實行,但他們的理論一般人又不容易理解。他們的學說以虛無為根本,以因循為手段,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勢,沒有固定的情況,所以能推究万物的情狀。應付事物,不搶在事物的前面,不落在事物的后面,所以能成為事物的主宰。立法与不立法,因時務而決定,定制度与不定制度,也必須与實際的需要相配合。所以說:圣人永遠具有生命力,是因為能夠順應時間的推移和變化。虛無是道的根本,因循是主應把握的綱領。實際和他的名聲相切合的就叫做“端”,實際和他的名聲不相應就叫做“窾”。“窾”,是空的意思。說空話而脫离實際的,不要听信,奸邪小人就少了。賢能与無能的人自然易分,是非黑白充分地展現在你的眼前。這樣根据需要你可以妥當地任用人,有什么事辦不好呢?于是符合大道的存在形象了,幽冥而混同啊,天下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光輝,而你卻無地存在著。一個人的生命力所依賴的是精神,所依托的是身体。精神消耗得太多就精疲力盡,身体過于勞作就會產生疾病。身体与精神分离,人就會死去。人死而不能复生,精神脫离(人的身体)而不能返回。所以圣人重視這一點。從這里可以看到,精神是生命的根本,身体是生命的具体体現。人不能首先安定他的精神和身体而認為:“我有能力治理天下”,憑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