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影院: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45:29

 

经时济世写华章

——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综述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战略,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11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欣逢盛世,高校怎样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怎样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的生命工程、奠基工程。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介绍,教育部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高校研究力量,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学科地位不高、科研支撑不足的问题,重点加强理论学科建设,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六个二级学科,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促进了学科建设与机构建设的有机结合,把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中心任务,初步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目前,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门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增强了理论学科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精心做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央马工程办负责的四批41种教材编写进展顺利,其中4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已经出版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等9本重点教材基本完成编写工作,将陆续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

  高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设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课题,重点建设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集中力量开展理论研究。

几年来,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大量理论研究和宣传文章,出版千余部理论著作。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系”重点图书;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年度报告》已成为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窗口。

  5年来,教育部共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课题20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连续几年组织编写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宣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设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和宣传”专项课题,组织高校学者深入开展研究,推出和发表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的理论宣传文章。编辑出版《高校学者解读六个“为什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入开展六个“为什么”教育教学试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

  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是中央加强队伍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在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推动下,骨干研修工作成效显著,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和重要抓手。5年来,中央六部门共举办研修班30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各地结合实际,共举办研修班近500期,培训学员近4万余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高校社科队伍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表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吸收我国和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做到“纵向继承,横向借鉴”。

  程天权说,所谓“纵向继承”,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扎根于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做到“古为今用”。

  程天权说,所谓“横向借鉴”,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具有国际眼光,既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最新态势,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密切关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敏锐的眼光,做出及时的反应,借鉴其中的科学成分,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2009年,首批34个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出版前夕,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欣然题词:“经时济世继往开来——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成果出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库书名。

  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多年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集合高校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历年立项的330多个重大攻关项目牵动高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数百家,会聚研究人员3000多名,推出学术专著68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5760多篇,提交各类咨询报告720多份。重大攻关项目已成为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比“十五”期间增长近30%;发表论文约150万篇,增长近50%,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约2万篇,增长近60%;提交研究报告约10万篇。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四届和第五届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共有1074项优秀成果获奖。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出席第五届成果奖颁奖大会,观看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60年成就展,充分肯定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推出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精品。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数字化系统工程、四川大学的《中国道教思想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之洞全集》、内蒙古大学的《内蒙古通史》、中山大学的《全粤诗》等成果的相继推出,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一大批应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报告》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发展指数”;南开大学通过研究将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多种复杂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形成了系统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数,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高校在决策咨询服务、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转化。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教授考察团”,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探讨发展大计,开创了整合全校力量集中服务一个地区的社会服务新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发挥教育学学科优势,组织数十位专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调研、咨询以及起草工作。武汉大学、苏州大学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研究。南开大学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政策研究相结合,为我国参与APEC合作和我国领导人出席历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供了大量咨询研究报告。复旦大学在协助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筹办上海世博会等方面,提交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报告。南京大学连续13年成功主办26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思想库。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校立足地方实际,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校地合作,多元服务地方。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积极发挥各自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央美术学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中,主动承担为中国“造型”的使命,有力展示了国家文化形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一五”时期,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看来,要高度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推出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许宁生认为,要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机制,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主动承担实际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并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行业积极开展针对性研究,把准行业需求脉搏,掌握行业发展规律,真正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竞争力服务。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教育部繁荣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介绍,“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出成果、出人才、追求学术创新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凝练学术方向,会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一批创新团队,搭建了一批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信息化建设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社会瞩目的成绩,引领和带动了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据统计,重点研究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5年来,共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2万多份,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千余份。部分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作用。

  基地重在制度创新激发活力。重点研究基地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进行实体性建设,通过实行专兼职研究人员合同聘用制、重大课题招投标等措施,打破学科、院系、校际之间的壁垒,整合了高校科研资源,推动了科研组织创新,促进了社科研究从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促进了产学研用的结合,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会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学术精湛、作风严谨,具有多学科背景、综合研究能力的学术队伍。151个重点研究基地有专职人员近2000人,兼职人员3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约占9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约占70%,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达到各自总数的1/3。5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共开发新课程700多门;培养博士研究生1万多名,50多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超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人文社科类总数的50%;为社会各界10多万人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800多期(次)。

  5年来,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70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100项,分别超过各自总量的50%和75%;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00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500多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约1.5万篇,人均逾5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约2000篇,被SSCI和A&HCI收录500多篇;以基地名义出版学术专著6000多部,人均近两部,其中在境外出版的著作数100多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50多项,占获奖总数的1/3强;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00多项。

  重点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按照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模式,建立了500多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一批高校建立了若干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投入资金数十亿元。一个由“985工程”创新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校级研究基地组成的金字塔形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已初步形成。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彰显其活力和生命力。西部高校既要立足地方,面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面向全国,具有全国意识、世界眼光,在某些研究领域或特色学科敢领全国之先。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协作,搭建有效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平台。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和地区发展建设需要、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方面确立研究方向,组织联合攻关,在服务中寻求发展机遇,改善研究条件,形成学科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印发。教育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启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5年来,通过实施“繁荣计划”,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战略谋划,扎实推进,有效调动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产生了一批有深度、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增强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高校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立足创新谋发展,提高质量引风尚;经时济世写华章,继往开来慨而慷。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一定会迎来新的辉煌。■ 唐景莉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8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