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小说网:周国平: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哲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42:11

周国平: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哲学思考

以写哲理散文著称的作家周国平走进“全球通名家讲谈”,演讲的题目是《哲学的世界和企业家的世界》。虽然他一开始就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是企业家”来定性,但看到台下听众“成分”复杂,在这个主题之外,也讲起了一些普适性的话题。从众人追求的快乐,到中国人的科学素质,再到国学的“热”与“不热”,忽而又回到企业家的哲学观与财富观……周国平的演讲果然是把哲思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到一处,既在红尘中取材,又到冥想中说理,虚实相生,引人入胜。
  中国新时期的经济变化实际是哲学观念的变化
  哲学的世界和企业家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怎么样打通?周国平从两个方面开讲:第一,经济和哲学。因为企业家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第二,是企业家和人生哲学。
  周国平指出,企业家主要从事经济活动,而哲学则提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模式和指导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念,因此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哲学思考,而中国新时期的经济变化实际是哲学观念的变化。现在我们讲的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条件,法治是规则下的个人自由,其实质通俗地说是保护利己、惩罚损人。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秩序由人治向法治转型,这两个转型不可分割,同步发展,实际上是权力与市场逐步脱钩的过程,企业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企业家最经常地与财富打交道,财富观是其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周国平认为,新时期财富观的特点是:肯定财富,反对贪欲。财富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对财富的态度。精神素质高的人对财富的态度是:以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所得之财持超脱的心态,做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富裕后仍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所得之财造福社会,成为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周国平还着重谈起了众人追求的快乐。他说,精神的快乐是指智力活动、情感体验和道德完善三种快乐,其中智力活动特别是好奇心就是科学的原动力,哲学的开端。因此,科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其物质用途不是根本。由此他谈到,中国人之所以没有获得过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其根本原因并非什么基础学科投入不够、或者整体科技水平不如人,而是因为:“对于物质过分看重,忽略精神文化。西方许多学者、科学家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而探索科学,不是那么功利,求知是出于纯粹的目的。而中国的文化偏向实用方面,不大承认精神本身的价值,所以出不了真正的大师。”
  ■现场发问
  企业家素质提高不能靠听课
  多读些经典名著肯定不会吃亏的
  观众:现在有不少企业家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一种迷茫,也就是说不清楚自己创造的这些财富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外,究竟还能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满足?于是去参加培训类课程,或者做善事。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国平:基本上我认为是一个好现象。就是有这种渴望,到了一定的时候,下一步怎么走?怎样使财富对自己的人生发生更深远的意义?这是一个难题。
  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真正要培养自己的精神素质的话,其实不是参加几个班就能解决问题,你要养成比如说阅读的习惯,要自己读书,这和你去听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读书是一个人的精神生长最重要的途径。但是你选择的范围要注意,我的建议是在经典名著里去选择,那肯定不会吃亏的。
  观众:您刚才说写作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我姐的孩子现在初三,三年来已经写了很多网络小说,也发表过。但现在担心他把精力和时间全都放在课外阅读和写作这方面了,而大人希望他有更好的学历,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怎么办呢?
  周国平:我觉得没办法。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是要冒一定的风险,都是有缺憾。其实我认为他的状态很好,他这么喜欢写作,而我并不认为写作会和学历有多大的关系,学历不是写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这肯定会影响到他在这个制度中的前进,比如升学,这是冒险。如果你强把他拉到这个轨道上来应付作业和考试的话,可能会破坏写作的情绪和自由。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可能会在写作方面多鼓励他一些,但是应付考试的东西我会花点经历用比较好的办法解决,我自己就很会考试的。
  怎样让金钱不导致人的堕落。
  要把财富的获取和财富使用分开
  观众:我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很多非常富有的病人临死前也好像觉得终其一生都没得到幸福。他们问我是为什么,我觉得回答不了,您认为呢?
  周国平:这是个好问题。我首先说金钱是好东西,我没有清高到认为它是万恶之源的地步。但它又不是最好的东西,因为还有比金钱更好的东西。说到底金钱是个手段,它不是目的。金钱实际上主要是两个用处,一个是满足自己生命的需要,但是生命所需要的金钱并不多,所需要的物质非常有限,我想你说的十几亿身家的这些富翁他就会有这种体会。钱多得超过一定的限度以后它对于你的个人生活已经不起作用了。那么,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比如王石现在可以用大部分时间去实现他青年时代的理想,这就很好。
  怎么样让金钱不导致人的堕落呢?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那就要把财富获取和财富的使用分开来。我们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其实应该准确地说是有一种对金钱的态度,这种态度叫做贪婪,贪婪才是万恶之源。在获取财富的时候,只要你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就应该勤劳、应该敬业,获取财富越多越好,发财是光荣的。但在使用财富的时候仍然要节俭,就是你获取财富不再是为了自己奢侈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割断了财富和贪婪之间的关系。
  那么,多出来的财富干什么呢?那就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了,包括你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公益事业。所以,西方国家的富翁们就有一个做公益事业的传统,现在中国也很需要在财富拥有者中培育这种心态。
  ■记者提问
  问:您此次参加的“全球通名家讲谈”是以国学为主要宣讲内容的,对于目前这种“国学热”,您有什么看法?
  答:国学是对中国古籍的研究而言,我完全不主张大家都从事国学,那当然只是相关领域学者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反对媒体把‘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和于丹、易中天走红扯成所谓‘国学热’,这的确是两回事。国学不可能热,不必要热,事实上也没有热。”
  我觉得,有必要把国学与经典分开,国学是少数学者的事,经典却属于每一个人。直接向大师学习,这是我的阅读定位,我自己受益无穷,因此也乐意推荐给别人。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最好的东西就在那里,为什么不去享用,却把时间浪费在次好的、较差的东西上?
  问:但对于大众而言,直接阅读经典可能有一定困难,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对于丹、易中天等所著的解读之作来研习国学呢?
  答:对此我在博客上早已做出过否定的回答。我当然不反对人们读于、易的书,只是想说明,电视观众的热捧与研习国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我基本上把这归入大众文化消费的范畴。在这里,“大众文化消费”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不含褒贬的评价。读者是分层次的,有些人满足于大众媒体配置的文化快餐,有些人则必须自己去品尝原汁原味的高级精神食粮,这再正常不过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两者的比例好像太悬殊了。我曾经自问:倘若我的一本我自知比较浅的书发行几百万册,我会如何?答案是我会万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