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热线久久视频色情:微子比干林黛玉 第B5版:文化·岁月 20111115期 文化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55:15
微子比干林黛玉
三仁祠大殿


古微子国疆域图


  最早知道“比干”这个名字是读《红楼梦》时,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这样写:“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那时我就觉得“比干”这个人一定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否则曹雪芹怎么会用他的名字来形容这位有玲珑冰雪之心的世外仙姝呢?
  后来在王士超先生的《红楼梦诗词鉴赏》里看到他这样注解: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为少师,因强谏触怒纣王而被处死。旧时赞人颖悟有“玲珑通七窍”的说法,这句说黛玉的心还不止七窍,是极言其聪明。
  《史记·殷本记》中这样记载比干:殷商末期,很多诸侯背叛了纣而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
  参加工作后,翻阅一些资料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有关比干的历史。近来我又详细了解到:在潞城市东北10公里处的微子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相传是殷商时代微子国国都所在地,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微子镇附近有座山岭,人称“比干岭”,岭上有座庙宇,当地人称为“比干庙”,又称“三仁祠”,是为了纪念商代末年的宰相比干而修建的,因此而得名。“三仁”即微子、箕子、比干,皆为殷商侯相,被孔子誉为“三仁”。《论语》微子篇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我决定探访比干岭。我和朋友驱车北出长治,经潞城市区直抵微子镇。在秋风吹拂中去追寻一个流传了三千年的美丽的微子国的故事。“比干岭”高约几百米,当走近繁华的古镇时,透过车窗远远向它望去,一个大大的土堆赫然眼前,好像故国之主微子依然站在那里向四处遥望着他的子民。唐元和六年(811)在比干岭上建“三仁祠”,邑人杨汉清立有碑记。在比干岭上拜谒祠庙,清风送爽,这一美景被当地人称为“微子清风”,成为潞城“古八景”之一。“微子清风”一语双关,既歌颂了古贤清高,又赞美此岭的高峻,岭上绿草如茵,芳香沁人。
  微子名启,为商汤的16世孙。他是纣王的同胞兄弟,是商纣王的大哥。纣王即位后,在名臣贤相的劝谏教育下也曾励精图治,以期增光先王,所以当时的政治也还算清明。但到了商代晚期,纣王暴虐无道,微子数谏不听,招致朝野上下强烈不满。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就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市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微子国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国振兴的消息传回朝中,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喜出望外,还专程到微子国拜访微子。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纣王更加仇恨比干。比干实在气愤不平,便又进谏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之谏,不用之死,忠则至也!”纣王听其说出此话,顿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昏庸的纣王经不住妲己挑唆,当场便令人将比干剖腹掏心。谁知比干被掏心之后,身躯并没倒下,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微子国,当比干来到一座土山上,看见有位农家妇女正在坡上抽草心,不解地问:“你把草心抽去,这草难道还能活吗?”岂料妇人却道:“人没了心还能活,难道草就不能活吗?”比干听了,一摸胸口,顿时倒地而死。
  微子国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秉直贤明的好宰相,便在他倒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塑造了他的金身,并起名为“比干庙”,这座土山也随之被命名为“比干岭”。
  明《潞州志》记载: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重修微子庙。有“自前古立祠于北山”一语,据此证明在金代之前已建祠。清《潞安府志》记载: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秋,诏封微子为仁靖公,箕子为仁献公,比干加封为仁献忠烈公。三仁祠再次重修是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陪我们登山的微子镇朋友告诉我们:1939年东阳关失守,侵华日军侵占了潞城。比干岭作为潞城微子镇一带最高的制高点,日军曾在“比干岭”上修建炮楼。清同治四年重修的三仁祠毁于日军之手,眼前这座三仁祠是新近所建。
  眼前青山叠翠,微子古国尽收眼底,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那遥远的故事只留作无尽的遐想。
  而在河南卫辉一带传说,比干是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他聪慧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号称“天下第一仁”,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死后葬在河南新乡地区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
  比干庙称“天下第一庙”,它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比孔庙还早500多年。比干墓称“天下第一墓”,因为它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沿比干庙的中心甬道穿过三门可见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余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称为天葬墓。相传比干死后,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卷土将其尸骨埋于此,故称为天葬墓。庙里有个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几个字,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碑下就是土地,所以孔子写的是“莫”而不是“墓”字。
  时光转瞬三千年,故国封土今犹在。在历史长河的漫长洗刷后,祖先的记忆已慢慢变得模糊,但那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却一代代传了下来。
  也有民间传说:灶王爷就是商纣王手下的比干丞相。比干直谏纣王以死相争,被摘心而死。天上的玉皇大帝看比干没有了“心脏”,以为他是没有心计,也不斤斤计较,看待事情也不偏颇,所以就打发他下凡做灶王爷。
  同时,晋豫两地还有这样的说法:比干是中国民间的文财神。财神年画中,有一位文官打扮,头戴宰相帽,五络长须,手持如意,身着鳞袍,足蹬元宝的财神,就是文财神比干。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明,有时并不一定与其生平、身份有关系,多数出自民间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红学界”有专家考究:比干是林姓的始祖。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赞黛玉》用的是伏笔的写法。有史记载: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其妻身怀六甲,跑到山林里躲避追兵。当追兵问肚子的孩子姓什么时,比干的妻子急中生智,她指着一片林地说:“孩子姓林”。这才幸免于难,林姓也由此而起。黛玉也姓林,黛玉的聪明是不是暗合了这个典故?比干对纣王忠诚无比,却落了个剖心的下场,曹雪芹以黛玉和比干相比,不正是暗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二人不幸的爱情吗?红学界一致认为:曹雪芹的伏笔写作艺术真是埋得太厉害了。
  从孔子作《春秋》,司马迁作《史记》,到汉代以后出版的《论语》,以及历代出版的《辞源》、《辞海》以及山西地方志等书籍,或详或略对微子、比干的故事均有记载;明代以后的《封神演义》又赋予“三仁”以神奇色彩。曹雪芹《赞黛玉》一词的解释以及“红学界”考究的“比干是林姓的始祖”,更加解读了比干“天下第一仁”的含义。
  数千年来,微子文化积淀深沉,底蕴丰厚;“三仁”的影响名扬华夏,载誉海外。三位贤人在后人的敬仰中同时也护佑着上党乃至中华这一方水土的风调雨顺与和谐平安。
  微子、比干、林黛玉,无论是史实还是故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学虚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诠释仁的思想、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