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影音先锋av资源: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8:26:13
株洲市八中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意见
株洲市八中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意见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合作革命”。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它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学生互动为基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个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决定从2009年春季开始在我校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有效成果,特制订《株洲市八中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意见》,以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对全校师生理解与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指导与参考。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参与面,有利于形成合作探究、讨论的氛围,培养其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乐于参与语言实践的习惯,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人人都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关键在于老师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操作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性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性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3)合作性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还包含了如下丰富的内容: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理论支撑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某一群体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但它们的教学理念却是共同的,与传统教学观也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能够使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考卡夫的“群体动力理论”阐释了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自主学习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实质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按一定标准编成小组,然后要求一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但事实上,简单地把学生安排在一起并不是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国外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2、面对面的相互性促进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成绩。
3、个人责任。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以便学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5、自评。要求合作学习者定期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检讨合作学习方法与效果。
在这些要素中,有两个要素是关键的: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和个人责任(personal responsibility)。所谓积极互赖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倾向,是不同学习者知觉到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相互合作,个体的成功有赖于他人或整个小组的成功,若他人或小组失败,自己也就失败,从而使学习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或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所谓个人责任是指每个学习者与他人或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都必须为别人或小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这种责任和贡献必须能得到确认和评价。不同的学习者之间,或两人、或一个小组、或一个集体,只要存在着积极互赖的心理倾向,并且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都能得到实现,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反之,如果缺少这两个关键要素,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能称为合作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的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结构形式,改变了班级教学的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的相互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依据的。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之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的。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小组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实现和谐愉悦的合作学习。
(四)合作学习应是多层次的、立体的
合作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第二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第三层次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在这三个层次的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较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的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上述三个层次合作学习资源的整合,合作学习的课堂应该是立体的、层次丰富而又互补的。不能对合作学习简单化的理解和处理。因为“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能改变“只同桌、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全员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的全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
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
因此,我校将构建并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以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和全员合作学习为互补”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合作学习模式。
(五)小组合作性学习的五种基本方法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中,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使所有的学生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的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测验时不允许他们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学生们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记分,然后将小组成员的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
2、小组游戏竞赛法
这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设计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早的一种,它运用了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它以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了测验。在竞赛中,学生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在三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边进行竞赛,竞争对手是过去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学生。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使竞争趋于公平。
3、切块拼接法
这一方法,首先将学生安排在由6个人构成的小组中,学习事先就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然后将各个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至掌握。接着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轮流教给他们的组员。切块拼接法的优点表现在:每个学生除了自己已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取更多的知识,因而他们具有彼此支持的动机并表现出对彼此作业的兴趣。
斯莱文形成了它的修正型——小组切块拼接法。在这种方法中,与小组游戏竞赛法和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学生在5人或6人的小组中进行学习,代之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部分学习材料。但每个学生都要就某个部分学到精熟成为专家。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汇集在“专家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将其所学的教给他们的小组成员。然后各自参加测验,用小组成绩分工法的记分方法来计算小组得分,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获得认可。
4、共学式
这是约翰逊兄弟研究开发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也称约翰逊法),要求学生在4人或5人的异质小组中学习指定的作业单。小组共交一份作业,依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和奖励。共学式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成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5、小组调查法
小组调查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莎伦夫妇创设的,是一种普通课堂教学组织计划。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展开学习活动。这一方法中,学习小组一般2-6人组成,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一个子课题之后,各个小组再将子课题分割成个人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并开展必须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做介绍或展览,以向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发现。
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灵活选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必强求千篇一律。
(六)小组合作性学习的优势
1、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现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合作学习又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4、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业成绩。合作性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注重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亲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扩大了视野,训练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
5、激发团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合作性学习的实施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并自尊,提高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
6、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1)能自尊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及问题,学习上能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积极成功的心理体验。
(2)能自我调控。学生在学习动机、方法、结果等方面具有自己认识能力,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努力进行有针对性地补救和调整。
(3)能主动参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表现欲和竞争意识。
(4)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多重多边交流中,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前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1)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把学生当成小主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中的每个人,特别是要给后进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使学生都对生活充满自信和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从研究差异入手,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
(3)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具有潜力,为他们创设潜力发挥的条件、机会和环境,鼓励自主发挥。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角色定位
(1)组长是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小组是一种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互动与交流的可能的形式有讨论、观察、操作、实验等,学生热衷于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他们都在宣示自己的存在,都在急于表达时,如果缺乏组织者,就会造成无法控制的“热闹场面”,从而造成建构的失败。
所以,缺乏组织者的小组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建构、活动显得无序而低效。作为一个学习的集体,组长应当承担组织者的重任。
组长的组织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控制行为:分工、约束、督促;二是协调行为:协调、疏通、解决争端;三是建构行为:组织讨论、分析、汇总小组意见。前两类行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序、持续开展起来,后一类行为促进了组员们完成合作学习。
(2)组长是合作中的学习者
组长也是小组成员,更是课堂上的学习者,他自己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组成员的身心发展、社会化、互动交往能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亦不能忽视组长在得到以上锻炼的同时必须完成自己的学科学习任务。他首先是来学习的,然后才能考虑需要什么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不能把组长当作自己的“助手”,什么事情都让组长去完成。比如一些有难度的任务的控制、比如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让组长专门去监督某某人等,这些活动,就超出一个学习者能力和适度责任的范围。
不要让组长光忙着对别人的组织,还应该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成为辩论会中的“主席”、评价中的“裁判”。
组长学习任务不应该比别人少,同时,又多了组织的任务,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关注。
四、目前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师生负担仍然过重,教学效率偏低。许多教师为竞争所迫,终日埋头于学生的作业堆里,无暇顾及认真备课和教学上的改革,在时间的安排和科学方法的使用上不尽合理,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得不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学生增加作业,延长学习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2、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肯定了智力因素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学生的智力和文化成绩的提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均是一种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利己行为。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以及鼓励机制的建立,教育与社会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4、教学信息的传播模式单一,缺乏多向性、层次性。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间的交流,而忽视了甚至是否认了学生同伴间的影响和交流,这实际上是对教学中人力资源的浪费。
5、后进生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6、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在合作意识上的缺乏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工作方法问题。而合作学习理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实践意义。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合作教学就是将合作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系统地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高效、低耗、愉快地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合作学习可以创设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使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课堂内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实施
课堂内小组合作性学习是合作性学习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要有效实施课内小组合作性学习,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可根据学生的性别、才能倾向、学习成绩、性格、特长爱好,每四至六人分为一小组,各小组按好、中、差成绩的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讨论,收集意见,整理归纳,调解矛盾;设发言人一名,负责清楚准确地在班内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形成的看法、决议。
2、提出学习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教师给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必须适合于合作学习,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深度,且能激起学生合作的欲望,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和探究性。学习任务提出后,小组成员由小组长进行不同角色分工,每个人既有个人的学习任务,又有共同承担的责任。
3、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间边学习边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记录。小组成员角色不宜固定,小组发言人(汇报员)应轮流担任。
4、成果汇报,交流答辩。一定时间互动合作学习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呈现组内合作学习活动的成果,必要时,同组成员可相互补充。各小组相继发言,互相提问,交流答辩。
5、检查评价反馈。交流答辩后,要及时予以评价反馈。评价可以分为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这一阶段教师要机智的进行调控与组织。
(二)关于课外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实施
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铺垫和延伸,组织好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有效实现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目标非常重要。
1、课前合作学习。课前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与课内合作学习基本相同,也包括五个环节,主要不同的是收集资料和成果汇报方面。由于课前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渠道和途径比课内更广,更灵活,与同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的形式也更多(如:电话、网络……)
2、课后合作学习。课后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对包括学生在课堂内产生的,学生想进一步深人探究的,课堂教学引发的或拓展的相关知识等内容的合作学习。实施步骤与课内合作学习的不同之处是,课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愿参加,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时间宽裕,人数也较灵活,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参与。
(三)课堂内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的设计
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课型主要有创设问题情景型、知识传授型、小组合作学习型、研究探索型等几种。小组合作学习课型的基本流程可以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具体含义是:
1.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道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本内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
2.合作设计探究:小组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
3.讲授、交流学习:教师及时穿插讲授,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组织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申请让其它小组帮助解决。
4.测验、反馈、补救: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获取评价依据,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交流和测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补救措施,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为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开始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习惯、方法、合作能力都极为有限。因此,要对如何有效合作提出具体要求。如:
(1)倾听的要求
①听人发言要专心。
②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对与否。
③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
④听人发言如有不同见解,需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得共同进步.
(2)交流表达的要求
①先准备后发言,不信口开河。
②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
③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
④语言表达力求清楚明白,不罗嗦。
⑤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
(3)求助的要求
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向同学请教,态度要虚心有礼,搞明白为止。
②接受帮助后,应向对方表示感谢。
(4)自控的要求
①服从组长安排。
②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
③小组内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
④服从组内大多数人意见,有争执时要向老师请求援助。
(5)帮助的要求
①关心同学,及时了解同学的困难。
②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③帮助时,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合作性学习以小组探索为基本特征,但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和调控。教师的适时调控和指导是合作学习得到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1)教师要善于鼓励。要关注每一个组员的活动,对组员的发言适时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2)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组织讨论;
(3)随时注意观察讨论的气氛和组员的参与情况,用微笑、期待的目光或鼓励的话引导较少发言的同学发表意见。
(4)当组员思想开小差或违反纪律时,可先正面提醒“注意纪律”,或用目光动作暗示。如仍无效,再严肃地点名制止。
(5)当组员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时,应委婉地发出信号,使之言归正传。
3、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在教案设计时,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不要只顾形式而形同虚设。
4、要重视总结评价,提高合作后劲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5、要力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
教师只有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适时调控课堂,有效引发讨论,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不能为合作而合作,造成一种表象上的“合作繁荣”。
(五)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对策
(1)创设优美而便于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室布局力求有利于教师巡回指导,有利于学生交谈讨论,活动进度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各组之间的课桌摆成T型结构比较适宜。
(2)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之前要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特长爱好、守纪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进行混编,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各小组学生的搭配基本均衡,这样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发扬教学民主,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人合作的前提。在合作性学习中,要真诚的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去感悟他们的一切,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4)处理好面向群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活化合作小组力量资源,激发个体力量源与凝聚整体合力,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很重要,小组需要我。
(5)培养交往技能,锤炼合作品格。具体要傲到,学会说话,说话和气,谦虚诚恳;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学会欣赏,不要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宽容,竞争失利后不要相互埋怨指责。促使学生形成互勉、互助、互爱的良好合作品格。
(6)引导学生积极地合作与合理地竞争。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
(六)小组合作学习应避免走入误区
1、避免合作学习中失去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这一基础环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支配的,而是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渠道,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自动、自学、自得的过程,那么合作探究也就无从谈起。
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操之过急,还没有安排学生自学,或自学时间不充分,就拿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由于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或者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体验的程度,小组讨论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将难以独挡一面,就会有负社会的重托。
2、避免滥用小组合作学习
不宜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每一堂课或每一个内容的最佳教学形式或唯一形式,每堂课也不必都有小组合作这一道“风景”。如果讨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这是为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浅显直白,或问题答案就在文本中,找出来即可,根本就无需讨论。因此,小组讨论的关键是要看讨论的有效度,需要合作研讨的问题,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是学习文本中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理解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避免合作学习的时间控制不当
有的课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的讨论就“被迫”停止,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当然,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上课宝贵的时间。其实,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4、避免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它要求教师组织好相对稳定的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的集体,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如果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随意分组讨论,或同一位置两个同学一组,或前后两个位置四个同学一组,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不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5、避免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唧唧喳喳,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充当旁听。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或者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显得混乱、无序。这种表面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已蜕变成了一些学生放松精神和自由活动的大好时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对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6、避免教师的调控与参与职能弱化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合作学习可能会流于形式。尽管表面上看是分了若干小组,但小组里的合作学习却没有有效运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以为分配完任务后就万事大吉,就自顾自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还利用这点时间批改作业,把自身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因势利导,不把握时机,不掌握分寸,不参与其中,美其名曰“放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则为“撒手不管”。
其实,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及时注意各小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作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研究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又是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同时扮演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总之,教师的有效调空、积极参与是成功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既要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也不能跟着学生走。
结束语: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株洲市第八中学
2009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