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文字加上圈:1-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新见要览---中国文明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0:34:12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新见要览发表时间:2010-12-27   来源:北京日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三个进展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学者大致从三个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有学者依据历史资料考证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演变和定型的过程,还有学者考察了唯物史观传入中国时的背景和特点,指出李达等人曾经阅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原著,并非只是依傍或照抄苏联哲学的观点,还有学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唯物史观重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整个地占据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过程。

  第二,一些学者就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极大地抽象和简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内容,是后来教条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应该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论》,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丰富思想。

  第三,还有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科学还是哲学,应该如何重释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争论,其中又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消灭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不再是哲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当代意义

  学者们的方法论自觉明显加强,对研究方法的讲究使得对许多问题的讨论有可能在更为深刻和普遍的层面上展开。具体来说:

  围绕着如何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当代意义,有学者提出应该特别注重当年马克思哲学“出场”时的学术史、“思想史”背景,重视其原始文本及原始语言,借鉴国际同行的成果,力求能够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具有国际水准并积极进行国际对话。

  有学者则认为,过去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对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宣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现实实践的发展要求看,这种思路的缺陷已经明显表现了出来,必须予以改变,只有从三者内在关联的整体性角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只有从这种整体性角度才能有效防止屡反屡犯久治不愈的教条主义弊病,实现其洞见历史把握现实的指导功能。

  还有学者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是科学和价值内在统一的原则,是建基于历史性的实践批判和批判实践的双向批判精神和超越性建构意识,“返本”是为了“开新”,必须以当下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精神下广征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展开多学科的对话,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点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特别重视“中国经验”的研究,克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关心不重视、只讨论所谓“哲学问题”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公正观

  公平正义问题是近年来多学科共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哲学界一方面着意挖掘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文本资源,梳理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另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结合哲学史的资源和其他学科讨论的情况,试图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主要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公正观?有学者主张,公平正义都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看法不仅不同而且截然相反,马克思对当时奢谈这些观念的学者予以了辛辣的讽刺,称之为“陈腐观念”、“陈词滥调”,对科学地认识现实没有任何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不需要也反对从公平正义角度谈论问题。另一些学者则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虽然对当时那些奢谈公平正义的学者多有讥讽,但这是受当时的具体语境规定的特殊现象,不能作为马克思一般地反对讨论公正问题的根据,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它的历史非正义性或不公正性的批判,他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扬弃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基础上。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内在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使马克思那里没有完整的公正理论,我们也应该根据他的一贯思想和方法,创立社会主义的公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

  ●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

  中国改革三十多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热议。在哲学领域,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中国模式是区别于前苏联模式、拉美模式的新型模式,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党和政府强力主导下发展经济、处理各种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快速实现现代化,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现实合理性和有效性。也有论者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角度,认为这不仅是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也是一种重塑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型现代性的道路。

  第二种意见,认为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但现在讲中国道路还为时过早,这不仅因为我们还正在路上,现代化尚未成功,还因为我们这种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诸多弊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难以持续,而由于改革不协调,积累了许多严重社会问题,经济改革也难以深入进行。忽视这些问题和风险,把现有经验和做法固化为一种模式,是很危险的。

  第三种意见,应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审视中国道路,不能仅仅把眼光盯着这三十多年,仅仅锁定于经济成就,要用世界历史的大尺度、大视野观照和总结中国一百多年来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既要看到中国道路的实存性和独特性,又要从当代国际形势演化的复杂多变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地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谋划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略,并探索重塑现代性的可能性途径。要尽量防止小有成就就骄傲自大自我膨胀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可能引致盲目性,临危而不知机、图虚名而招实祸。(作者马俊峰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新见要览(下篇)

 

 

1,2,3,4,5,6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