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电子图库:中小学生热衷做生意 老师忧“财商”没养成反走歧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5:08

中小学生热衷做生意 老师忧“财商”没养成反走歧路

2011年02月18日
来源:沈阳日报

 

中小学生热衷“生意”(图片来源:沈阳日报)

卖水,卖零食,卖充值卡,还有人做“代理”……

今年上初二的聪聪,寒假是在父母的唉声叹气及亲戚长辈的车轮教导中度过的。

因为近半年聪聪在校园里做起了销售手机充值卡的生意,被班主任老师勒令反思。2月15日,记者见到了这个小“生意人”,但聪聪并不以为然,甚至为此感到骄傲——“我能赚钱,说明我已经有自立能力啦。同学都羡慕我‘有本事’‘有头脑’呢。”

据了解,像聪聪这种打着“如意算盘”的中小学生,不在少数:3、4元的水性笔5元钱转卖给同学,漫画书租看一次2元,漂亮卡贴一张3元……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买卖行为让许多中小学生乐此不疲,而家长们忧心忡忡:“孩子也不缺零花钱啊?”

啥都能卖 “商机”无限

夏天卖饮料,冬天卖零食。大东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昊自称抓住了“商机”——

“夏天男生打球容易渴,班里水又不够喝,上学时我就从超市买一箱矿泉水放书桌下,谁想喝就到我这儿买。”

“那你能赚多少钱呢?”

“没赚钱。一箱水卖了一半,自己喝了一半。”李昊有点儿不好意思,“一瓶水挣五、六毛钱,碰到关系好的还会少要点。不过,我也没想靠这个挣钱啊,就是觉得这么做挺有意思。”

在冬天,矿泉水需求量不大,李昊又开始带小零食到班里卖。为了好卖,每天李昊还要寻思哪个同学爱吃什么,什么口味等,俨然一个生意人。他还表示,在同学们夸他“脑瓜儿够用”时,心里还有点儿小得意。

李昊所在的学校中,一名初一新生延续了自己小学时的“生意”——兜售“卡贴”(一种印有图案,可贴在月票等卡片上的贴纸)。

稳赚不赔 当了“代理”

被同学们称赞“最有生意头脑”的是做“代理生意”的女生然然。

然然告诉记者,自己卖的是“美瞳”(一种彩色隐形眼镜)。然然家里有卖“美瞳”的亲戚,能让她用底价拿货。“我就加点儿价,也不贵,自己从中挣些零花钱。从来都是有同学跟我确定想买,我再去拿货,不会赔。所以同学说我是‘代理’。”然然告诉记者,甚至有邻班的女同学来找自己买“美瞳”,最多的一星期卖了3副。

“我们不缺钱花,但能自己再多挣点零花钱有什么不好?”然然说。现在,学生间你情我愿的买卖行为很常见。“自己能想出点子,做‘生意’,心里很有满足感,而且拿着自己挣的钱,比父母给的零花钱还珍惜,舍不得花。”

盗号转卖 “捷径”走歪

可惜,有的学生为了赚钱,动起了歪脑筋——用盗号软件上网,盗取他人的QQ靓号转卖给同学。个别的学生爱好上网、对电脑也很“精通”,他们也看出“门道”,以此为“商机”,买来盗号软件,然后上网盗取别人的QQ号码。尤其是那些被称为“靓号”的六七位数的QQ号码,是他们最中意的目标。一旦盗取成功,他们就转卖给别人。

这样的学生属于极个别的,他们自以为找到了“发财捷径”,殊不知,此时他们已经触犯了法律……这,已经不属于“生意”范畴的了。(记者) 王靖瑄

(文中所提名字均为化名)

延伸阅读

校园“小生意”出路在何方

对于这种在中小学校园日渐泛滥的“生意”,老师、家长都有些担心。

记者问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学生:“做生意会耽误学习吗?”他们有的支支吾吾、不正面回答;有的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好;甚至有的学生觉得看别人有“成就”才这样做。前面提到的聪聪在半年前还是班级里成绩前五名的好学生,半年后则排名四十名之后;李昊说自己“每天上下学路上去‘进货’,寻思‘买卖’,会迟到,走神儿”。

还有,同学之间做“小买卖”,会让孩子间原本纯真的感情变得淡薄,惟利是图。尤其可怕的是,“财商”没养成,反走上歧路。一位初中老师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中小学生“财商”的自我启蒙。身处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有必要了解理财知识,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但,这位老师并不赞同学生的自我启蒙,“同学间做个‘小买卖’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种自发的买卖行为,我不支持。失去了引导与约束,孩子很容易走向偏门歧路,甚至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把亲情、友情都用金钱来衡量了。”

他提出,家长和学校对培养孩子的“财商”都有一定的责任,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比如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孩子模拟超市购物、模拟到银行存款等等,让孩子在各种体验中,明白真正的经济价值、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