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1号沿线:秋季螃蟹应慎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17:24

    秋天菊黄蟹肥,正是食蟹的好时机。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食蟹也有很多禁忌。  
     不吃死蟹河
  蟹死后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食后容易造成呕吐、腹痛、腹泻。新鲜活蟹的背壳呈青黑色,有光泽,脐部饱满,腹部洁白。而垂死的蟹背壳呈黄色,蟹脚较软,翻身困难。
  
     不吃生蟹

  活蟹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很高,把螃蟹稍加热后吃,肺吸虫感染率为20%;吃腌蟹,肺吸虫感染率高达55%;而生吃蟹,肺吸虫感染率高达71%。肺吸虫寄生在人体肺里,刺激或破坏肺组织,会引起发烧、咳嗽、咯血;若侵入脑部,则可引起瘫痪。生吃螃蟹,还可能被溶血性弧菌感染,此菌大量侵入体内可引起腹痛、发热、脓血便。因此,食蟹要蒸熟煮透。
  
     不吃隔夜蟹
  螃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的剩蟹中组胺酸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组胺,回锅加热虽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胺中毒。因此,蟹最好现蒸现吃,一般不要超过4小时。不吃四部件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吃时必须除尽蟹鳃、蟹肠、蟹心(俗称六角板)、蟹胃(即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泥沙)。
  
     不宜吃太多

  因螃蟹性寒,蟹黄中胆固醇很高,一般人每次吃大闸蟹时以1-2只为限,且一周内食蟹不应超过3次。
  
     不与茶水同食
  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一是因为茶水会冲淡胃液,不利于蟹的消化,二是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使蟹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两种原因均不利于蟹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不与柿子同食
  秋季蟹肥之时正是柿熟时,但二者不能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蟹、柿均为寒性,同食寒重则损伤脾胃。
      
  
      不与花生同食
  花生仁的脂肪含量高达45%,油腻之物与冷利的蟹同食,易致腹泻。
  
      不与泥鳅同食
  《本草纲目》云“泥鳅甘平无毒,能暖中益气,治消渴饮水,阳事不起。”可见其性温补,而蟹性冷利,功能与之相反,二者同食不利于健康。
  
     不与香瓜同食
  香瓜即甜瓜,性味甘寒而滑利,能除热通便。与蟹同食,有损于肠胃,易致腹泻。
  
     不与冰饮同食
  冰水、冰激凌等属寒凉之物,使肠胃温度降低。与蟹同食,必致腹泻。故食蟹后不宜饮冰水。

      肝病患者不宜吃
  脂肪肝是肝脏代谢混乱、营养过剩所致的“富贵病”,所以在蛋白质的摄入上,应与脂肪一样,应有严格的限制。其他肝病,不论是急性的或是慢性的,为了减轻肝脏在消化代谢上的负担,给肝脏有更多的养精蓄锐的机会和时间、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对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成分的螃蟹应当少食或不食。
  
     肥胖病患者不宜吃
  肥胖病人为防肥胖进一步发展,在食蟹时应“适可而止”,切勿贪嘴。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吃
  不论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如肾小球肾炎等,当摄入蛋白质、氨基酸后,都可使肾脏负荷加重,加快肾衰竭的进程,所以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吃蟹只能尝尝味道。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消化道疾病患者不宜吃
  蟹黄或蟹膏(公蟹的精囊)的胆固醇含量很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的人不宜多吃。糖尿病患者及肾病患者往往血压偏高,他们也不宜多吃大闸蟹。胆囊炎、胰腺炎、胆息肉、胆结石、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应少食或不食,以免加重病情。
  
    过敏体质者不宜吃
  大闸蟹性寒且带湿毒,属“发物”,皮肤病患者或容皮敏感的人都不宜吃。对食蟹既往有过敏史的,或既往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还是不吃蟹为妙,一旦过敏出现将得不偿失。进入秋季后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比例开始走高,因此这时儿童最好不要多吃大闸蟹等高蛋白食物。
  腹泻、胃痛、感冒发烧者不宜吃
  由于蟹难消化,腹泻、胃痛、感冒发烧的人不宜进食,以免加剧病情。体质虚寒的人如经常手足冷冰、容易头晕、体倦者,最好还是忍忍口,以免引致胃寒不适。
  
  关节炎、痛风患者不宜吃
  尤其是痛风患者应忌食蟹,更不可同时饮啤酒。否则,必会加重病情,或诱发胆结石、肾结石等。
  重感冒老人不宜吃
  蟹性寒,能助痰,会延迟感冒、咳嗽患者的康复。另外,患感冒的老人一般消化功能也受到影响,胃口不佳,大闸蟹虽然味美,但其为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