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华印象户型图: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七,北施家弄的陆佰鸿老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17:14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七十七,北施家弄的陆佰鸿老宅

1937年12月30日,吕班路(重庆南路)一住宅前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一位老上海“名人”应声倒下,年仅62岁,此人就是陆伯鸿,那天正在宅前乘车准备帮新普育堂办事,遭到两名伪装成卖桔子的男子袭击身亡,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

这好像在写故事,哪里是老上海的痕迹?我们在《七十五集,紫霞路菜场宣告全部结束》最后谈到北施家弄见到的老宅,就是这位老上海“名人”陆伯鸿的家。

北施家弄口

北施家弄注定是要拆的,尤其这幢气派的、有根基老屋的墙上已经打上了“拆”字。

这里注定要拆

这就是北施家弄146号。

北施家弄146号

1875年(清光绪元年),陆伯鸿出生于上海南市中国地界的顾家弄。这里距离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很近。

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有一批江南地区世代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为逃避迫害,逃难到上海,都聚居在董家渡天主堂附近。其中最著名的有来自青浦县的朱家、来自丹徒县的马家以及陆家。他们互相之间结成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子,互通婚姻,保持着与周围非天主教徒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他们与法国联系密切,子女大多上震旦大学,毕业后或在法商洋行任买办,或在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谋职,其中也出了不少颇有建树的名人:

如朱家出了求新船厂厂主、上海总商会会长朱志尧;

马家出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二所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1840年—1939年)和语言学家、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兄弟;

而陆家也出了大企业家、大慈善家陆伯鸿,就是这一集的主角,也是这幢楼的主人,可是这幢楼面临着将很快消失。

陆佰鸿

少年时代的陆伯鸿也如同其它的中国孩子一样,必须十年寒窗,攻读四书五经,终于在18岁那年他幸运地考取了秀才。废除科举制度后,大批士子转而进入新型学堂,改学洋务。这时陆家也将陆伯鸿送到董家渡主教座堂一位龚神父那里学习法语,后来曾参与编纂《法华新字典》,此后任比利时洋行职员和法租界蒲石律师事务所秘书,有了很好的起步。

接着机遇来了;20世纪初,陆伯鸿作为上海总商会代表,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考察,受到罗马教皇接见。回国后萌发兴办实业救国的计划,此后陆续兴办一系列的工商交通企业,成为上海的华商领袖。

陆佰鸿的成就与当时商界巨头李平书有很大关系;1911年(宣统三年),由李平书推荐,陆伯鸿接办濒临倒闭的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由于管理有方,扭亏为盈,并扩大经营规模。数年内南市中国地界的电灯数由原1000余盏激增至7万盏,迅速缩小了中国地界和租界在市政建设方面的差距。

1908年,租界内的南京路通了有轨电车,震动了华界商界,又是李平书上书江苏都督程德全,在上海华界也要建造有轨电车,同意后,李立即找陆伯鸿,要他把住机会,陆出资20万元,创办了上海华商电车公司。

他将电车公司设在原上海南站南面(今南车站路、半淞园路处),为确定华界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带领员工实地勘察,当时十六铺到南码头一带“百货山积,人马喧闹”,最终确定在这华界“第一条新式马路” ——外马路(我的《老上海的痕迹》第一集里就有阐述)行驶。

他从比利时进口路轨,从德国进口车辆和马达,在车站前路(今中山南路)至外马路,沿着外马路一直到小东门铺上路轨。1913年华商电车公司第一条、也是华界第一条有轨电车1路正式通车。

方浜路附近开通电车

陆伯鸿在华商电车公司的每辆电车车头上安装“绿、白、红”三种颜色的电灯,同自己的姓名谐音(陆、佰、鸿),以此招徕顾客,从此华商电车的乘客就非常多,因为这在华界,扬眉吐气,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华商电车

1912年(民国元年)4月,恰逢上海拆除城墙改筑马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和中华路,抓住机遇,就在这条环城的圆形马路上又铺上了轨道,1916年全线通车。到了1918年南市电车轨道长达17公里,大大方便了南市华界的交通,陆佰鸿作出了贡献。

二炮打响,1918年1月,陆佰鸿将电灯公司与电车公司合并,改名为“上海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在南市半淞园兴建新电厂。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上海华商电气公司每年的获利达到100万元。陆伯鸿在电力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得以担任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

1913年11月,陆伯鸿又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市场钢铁价格猛涨的机遇,在浦东周家渡创办和兴铁厂,生产生铁。1921年,他又与德商合资,扩建成和兴钢铁厂,能生产品质上乘的竹节钢,曾供应建造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闸北水电厂、法商自来水厂和南京中山陵的需要。1949年以后改为上海第三钢铁厂。

历史痕迹依然存在

陆伯鸿还创办了大通航业公司,求新船厂特地为其造了“隆大”、“志大”和“正大”三艘客轮,陆伯鸿也因而成为上海航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

1924年,陆伯鸿还接办了闸北水电公司,还是第一批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市政当局)的5名华人董事之一,这是1927年1月15日的事,而杜月笙、张啸林等人还是在1930年以后才取得进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的资格,可见当时他的地位。

陆伯鸿一向极其热心于慈善活动,先后举办了7所慈善机构:

新普育堂——1929年国货展览会主楼

普育堂原是1865年由上海地方官府支持的旧式慈善机构,位于上海大南门外的陆家浜南岸(即后来的普育东路、国货路口),负责向贫死者施舍棺材、向穷人施舍衣食、免费诊病发药、埋葬死去的穷人和倒毙在路上的死者、向寡妇和孤老提供生活补助、收养弃婴等,但是卫生条件极差,蚊蝇孳生。

辛亥革命以后,当局已经无法维持500人的救济工作。1912年,陆伯鸿得到允许,利用拆除下来的城砖,将其翻建成一组现代化的建筑群,分设学校、工场、医疗、养老、育幼、残废、疯癫(精神病)等各部,请天主教修女为看护。开办初6年中,先后收养男女102525人次,施医给药者达2194070人次。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最大的收容社会弱者的设施。

1929年为抵制日货在这里召开声势浩大的国货展览,国货路的路名就是这样来的,这是后话。但是看了这二张照片我真心里不好受;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西面曾是机电一局的技工学校,东边是蓬莱中学,房屋保护得很好,二年前为写一集《国货路的来历》特地去拍了一次,就是太晚了一步,已经拆为平地,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么好的建筑,难道及不上一个居住小区?拆的时候也不看一看,这里的砖都是老城墙的砖,大境阁的几块清朝的砖却在那里张扬,而这里可能有大量的明砖,都被土方车扔到哪里去了?怎么也看不懂!

国货展览会主楼另一侧

陆伯鸿虽然早已是名闻上海的巨富,但本人还是经常来到新普育堂,系起围裙,亲自服侍那些肮脏的病人,而且还让他的几个儿子站在一旁,以便他们学会怎样善待穷人。

同时办了好多医院,救死护伤,誉为穷困百姓的救星。此外,他还创办了包括金科中学(位于上海胶州路,交给美国耶稣会管理)在内的5所男女中小学校。

像这样的人怎么会发生开头这一幕?

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爆发淞沪会战,难民危机空前严重,虽然陆伯鸿自身的企业在这次战争中也全都陷于瘫痪,还是将自己的一艘客轮自沉于江苏省江阴附近的长江中,以阻止日军向西进犯南京。

日军侵占上海

陆家居住多年的南市董家渡一带也沦为战区,被迫迁居上海法租界震旦大学所在的吕班路(重庆南路),成了圣伯多禄堂的教友。但这时陆伯鸿仍然不愿放弃他的慈善事业,他不甘心对数以百万计的这些不幸者无所作为。

难民潮

于是他主动与日本占领军接触,试图解决严重的难民危机,同意参加上海地区改组委员会,这就可能是引起被刺这一幕的起因。

1937年12月30日,陆伯鸿在吕班路住宅前乘车准备帮新普育堂办事时,两名男子伪装成卖桔子的,向陆伯鸿发起突然袭击,当即中弹身亡,终年62岁。

他的死因始终是一个谜。

一切都已成为了过去,陆伯鸿的后代中有人现在仍是中国天主教界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老宅看来是不保了!其实在我的吉安里照片里已经有了它的影踪,我们来看;

吉安里与陆佰鸿老宅

陆佰鸿老宅就在后面,吉安里拆得七零八落,还有没走的告诉我;他们对老宅很留恋,因为这吉安里就是他建的,哪能忘记?

老屋的最后风采

记下这一笔,因为它已经孤零零的。

下次再来看你

回头再望望,希望下一次来还能见到它,这是一厢情愿!

 

(下一集《上海老城墙的墙砖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