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长滩房价: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二,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第一辑(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05:26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七十二,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第一辑(上)

一天路过白渡路,看到与它相交的外郎家桥街;原来只剩下走廊的街面,拓宽得没了原样,大吃一惊,这个老上海著名的街面即将消失,促使我赶紧写一集《正在消失的老上海著名街弄》,查一查我的电脑里那些老弄堂、尤其是著名的老弄堂;有多少已经消失;哪些正在消失;还有哪些面临着消失威胁。这一组都是在资料里经常出现的、有历史渊源的街道和弄堂,同时它们面临着将要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结局,重温它们的昔日光辉,目的是让大家关注它们,不要忘了!这又是一个无休止的题材,这里是第一辑,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地有续辑。

急不可待,让我们快进入主题,也希望你留意;这些地方可能你住过、也可能你知道的故事比我还多,我们一起探索。

这一集既然自白渡路引起的,我们就从白渡路开始;白渡路这个名字好像与河有关,这种想法是对的。

肇家浜是老上海城区里的主要河流;从大东门的水门流入,到老西门水门流出,填平后就是复兴东路。大东门外连接黄浦江的就是白渡路一段;出东门水门,经垻基桥、里郎家桥、外郎家桥、龙德桥、里关桥、大关桥到黄浦江,1915年填平为白渡路。

白渡路

白渡路原来只有二车道宽,现已拓宽,街边基本上没有老房子了,就这么一段,要不了多久,这些房子拆了,白渡路的过去影子将一点也没了,现在人们走在这条路上,有几个知道1915年前你是走在河面上,一旦二边高楼一起,说给人家听也不会相信。

从东门进城的船都要通过这个水道,其间的长度也不过二百来米,要过六座桥,这是何等样的风光!其中一座外郎家桥的街面解放后一直保留着,就是外郎家桥街。

外郎家桥街

六十年前这条路很窄,二边都是店铺,活像现在郊区的老街,浦东的菜农一进入浦西,这里就是第一个集市,可想有多热闹,因此紫霞路和外郎家桥的菜市场可谓上海最老的马路菜场。在它的中段毛家路(现在已经消失)处有一个老牌的酱园——冯万通,为在这里形成豆类市场作出了很大贡献,后面会进一步介绍。

外廊家桥街在紫霞路口还有一家很大的万象酱园;狭长的店堂里有长长的柜台,伙计们正在忙碌,这些情景历历在目,是我常光顾的地方。山墙上的大“酱”字足足有二层楼高,小学时,每天上学都在这个大“酱”字下走过,还想看吗?

五年前这条老风味很浓的老街成为了小夹弄,因为东面已经全部盖起了大楼,成为新小区,只用围墙给出了一个通道,现在可好;老街的面子和夹里都没了。

外郎家桥街拓宽

老颜换新貌,无可非议,前面接通的白渡路也是现代化非常。估计外郎家桥街的路名还会有,就是没有什么意义了,等到五十年后,人们像现在找八仙桥一样,将费尽周折;或许看到了我的博客,啊!原来这里真的有一条河!还有一座桥!开一个玩笑。

如意街

如意街在东门外与复兴东路相交,为什么叫如意还得查考,图吉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好像也已经到头了,周围都是高楼,这么短短的一截长不了,我看要不了五年,不会再如意了!《申报》1902年8月18日记载;那年中元节“三巡会”路过如意街,可是现在城隍老爷也保不了它。

荳市街

荳市街闻名遐迩;老城厢的书哪一本不提起它,的确很荣光。

大东门大街以南有三条街市最为繁荣,其中之一就是荳市街。上海的豆、麦、米、食油批发商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有著名的店家;致祥、义昌、益康、恒久等,当时留有民谣:“几天牛庄船不到,油、豆看涨三分”,可见这里举足轻重。

荳市街与毛家弄(现在改为毛家园路,真的有一点弄不懂,难道他们找到了谁也没有发现过的历史出典,才会这样改)相交,交界处的冯万通酱园因地制宜,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老牌,酿造场地之大令人吃惊;东门在荳市街,而西门在外郎家桥街,其间的距离少说也有一百来公尺,为这里的豆市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老城厢作出如此贡献的荳市街名扬上海史册,确保不了自己的命运;五年前被拆平建成现代化的小区,这条路已经没有了。北面还有一小段仍叫豆市街,都是现代化的高楼,我看叫这个名字倒有一点惭愧!

这张照片已经绝版,前几天有网友向我要,我给了,因为这是大家的荳市街。

吉祥弄

由于豆类市场的集中,这里的绵阳里、萃丰弄、吉祥弄一带开设了专为豆类市场汇划的钱庄,在《金融弄堂吉祥弄》里就写到这里的钱庄集中的场景。我去拍吉祥弄的时候,绵阳里、萃丰弄已经没有了,好不容易拍到了吉祥弄,六年前也被拆掉,现在也是高楼林立,这些照片也成了绝版。

吉庆里 

吉庆里在吉祥弄对面;一端在外马路、另一端连里马路(中山南路),这是一条大码头旁的弄堂,有大量的仓库。西段已经原貌不再,东段就留下这一点老房子,有幸没有改造过,原汁原味,只是来日不长了!

这里已经相当现代化,但是人们还是向往老码头,在这里搞了一个休闲场所——“老码头”,希望和新天地一样兴旺,听说生意还不错,可以喝喝酒、品品咖啡。但是我想;看不到真真的码头,总有一点遗憾!要是能看看老码头的忙碌,剥剥花生米,尝尝猪头肉,喝喝老白干,绝对是这里的原有味道。

公义码头街

好多人不知道公义码头街在哪里?可是今后更会不知道,因为没有了,只能想想这应该是江边的马路,因为与码头搭界。

董家渡轮渡上岸,正对渡口的那条路就是公义码头街,因码头而命名,这里有一个面店,牛肉面、牛杂面太美了,过江晚了我就在这里就餐,很难忘的!现在只有二垛围墙夹条路,晚上走路怕怕的,一切都过去了。

赖义码头街

 

赖义码头街在董家渡路东段新开的停车场的边上,半条弄堂已经被停车场吃了,留下的一半也不像路。其实这条路原来也是很风光的,一直通到江边,这里有一个赖义码头,这一次是到头了!

万豫码头街

万豫码头街在新码头街南面,也是因码头而命名,只是在众多老屋之间,目前无大碍,一旦这里大批改造,前景不会太好。

新码头街

新码头街没有了老早的味道;西段已经改造,东段就留下这么一点点,可以看出老仓库的房子还在,肯定长不了!

王家码头路

 

王家码头路在江边几条路中故事最多;

嘉庆年间郁、王、孙三大沙船巨富中的王家兄弟开设了“五利川船行”,拥有沙船百艘,在江边建起了著名的王家码头。由于咸丰六年(1856年)清政府为使海运漕粮得以保证,禁止外国商船贩运东北大豆,史称“豆禁”,上海沙船业得以发展。太平天国时为联合外国驻华军对抗义军,废除“豆禁”,大量洋船、火轮抢走了沙船的生意,沙船就此没落。兴兴废废的历史造就了这条路的很多故事,前面挡在路口的那幢楼就是船王的“沈家大院”,我在前面已经专辑介绍过了,有人会关心它现在怎样了,正面已拆得七零八落,看来是绝对保不住的。

王家码头路西段过王家嘴角街,在1932的地图里是小九华街,因为现在都叫王家码头路,所以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些。我在小时候常听人说到小九华去玩,就是不知道它在哪里。为写此文,这次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到了路口看到了一个杂货店上的名称,使我大为振奋——“小九华烟杂店”。这一次碰到了知音,烟杂店的老板对我说;这家店解放前就开了,这里就是小九华!我说在哪里?他说对面拆房子的地方就是。对面这块地很大,原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庙宇,叫小九华,早年就拆了建民房,但是它在这个地段人们的心中抹不掉,有心的老板,把店名依旧取为小九华,可见人们对老上海感情之深,这是很多现代人及不上的。

小九华街

不要小看这块店牌,这是小九华留在这世上唯一的地标性指示牌,我给一个小九华准确地理位置图,一旦有人考证为什么这里叫过小九华街,小九华到底在哪里?这时就可派上用场,绝对正确的,因为小店老板亲眼看见小九华被拆掉。到了哪天这里都拆了,这块牌子也没了,这些都变成了无头案。

小九华 

王家码头路与王家嘴角街相交,在这十字路口的东北角这块地上,据考证就是“王家大院”,我们去看看;

王家嘴角路

王家嘴角路南接外仓桥街,北连外郎家桥街。外廊家桥街一拓宽,王家嘴角路面临危机,其实早就应该知道了,路边的房屋早就凉棚四穿了,这里拆是铁板钉钉的,你想拍早一点去,朝不保夕。这里虽然拍不到晚清的情景、也拍不到民国时的喧嚣,但是还有老房子,还有既有一点乱,又很有序的繁荣市场,再过十年这些情景估计不会再有。这里的马路菜场是很正宗的,他们有固定的摊位,安心地在做生意,不像有些游击马路菜场;城管一来逃得精光光,城管一走角角落落里都钻出来,形不成一种菜场的氛围。说来也有趣,在我补拍一些照片时,在这里碰到了二位摄影发烧友,他们和我一样忙得不亦乐乎。

据资料考证;王家码头路与王家嘴角路相交处就是船王王家故居,因为二路相交形成一个尖角,上海人叫嘴,王家嘴角路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王家就应该在这里,有人考查过,结论是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房子开始拆了,里面的建筑开始出现,这里有一个大墙门。

大墙门

我爬进废墟里,一排精致的房屋显现在眼前,尤其雕刻极为考究,看来像大户人家。

王家遗址?

不敢乱猜,是不是王家老屋没有一个准星,留在那里吧!再下去什么也没有了,包括王家嘴角路,一起寿终正寝也有可能。

花衣街同样是老上海历史上的明星,同样也是一个摆设,命运一样凄惨,这是几年前拍的,现在更不像样,不忍心再去拍它。

花衣街

花衣街,主要开设棉花堆栈和棉花商行,每年秋末棉花采摘季节,用车船载来的棉花出售给这里的商行棉栈,而后由广东、福建客商来此收购棉花南运。据记载;清乾隆年间上海年发售棉布7500包;道光年间发售4万包;鸦片战争前夕出口棉花50万担、棉布2000万匹,花衣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数据好多老上海资料里都有,好像只是为了荣耀而设的,听起来很体面,可是花衣街却在哭,因为它的末日已经到了,谁听到了?

竹行码头街

再来看看住,当时人们的住房结构以竹木为主,沿江竹筏拥挤、木排堆积如山,形成一个奇观。规模较大的木行有萃丰、久大、聚丰、震丰等号,自花衣街到南码头江边开设100余家竹木行,就有了竹行码头街,它们为我们的先辈挡风避雨,晚上能得以休息的功劳谁会记得。可是现在它却惨不忍睹,人们走过那里要小心翼翼,早晚在地图上会消失,成为历史。

荷花池弄

 

荷花池依然有很多故事,前面我也有专辑,这里不用多讲,这次我钻进废墟堆里,拍了一些照片,很不是滋味。

筷竹弄

筷竹弄是制作和销售竹筷的地方,我还有一张照片,留在这里给大家作为纪念;还有面筋弄好不容易找到,原来这是面筋闻名的老弄堂,现在旧貌不再,拍了也没有用。

篾竹路

又来到了篾竹路,也是一条极其著名的马路,制售各式大小竹篮,筷竹弄就在它的旁边,它们相辅相成。可怜的篾竹路像路边的老妈妈一样在等待;老妈妈等待孙子回来,篾竹路等待哪一天被拆掉,心情不一样!

鸡毛弄 

鸡毛弄没有听说过吧!还有奇怪的路名呢!但是很贴切,人们一听就懂,买东西、办事情不会走错地方,你往下看。

(请看下集)